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534篇
  免费   212篇
  国内免费   937篇
  2683篇
  2024年   21篇
  2023年   51篇
  2022年   85篇
  2021年   81篇
  2020年   85篇
  2019年   112篇
  2018年   75篇
  2017年   73篇
  2016年   60篇
  2015年   85篇
  2014年   127篇
  2013年   98篇
  2012年   174篇
  2011年   169篇
  2010年   161篇
  2009年   165篇
  2008年   162篇
  2007年   146篇
  2006年   123篇
  2005年   109篇
  2004年   87篇
  2003年   76篇
  2002年   63篇
  2001年   62篇
  2000年   64篇
  1999年   33篇
  1998年   20篇
  1997年   17篇
  1996年   9篇
  1995年   6篇
  1994年   6篇
  1993年   12篇
  1992年   8篇
  1991年   5篇
  1990年   4篇
  1989年   3篇
  1988年   3篇
  1987年   2篇
  1986年   6篇
  1985年   10篇
  1984年   5篇
  1983年   3篇
  1982年   5篇
  1981年   3篇
  1977年   1篇
  1976年   1篇
  1975年   1篇
  1966年   1篇
  1964年   2篇
  195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68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31.
应用腹腔注射染毒法,研究不同作用时间下微囊藻毒素-LR(MC-LR)在罗非鱼各组织器官的动态分布。结果表明:除罗非鱼肌肉中MC-LR含量低于检出限(用ND表示未检出)外,罗非鱼肝脏、血清、胆囊、鳃、肠道都有MC-LR检出;且各组织器官MC-LR残留量的分布有明显的区别,其中以肝脏中残留量的平均值为最高,其变化区间为0.902~4.938mg·kg-1,血清、胆囊、鳃、肠道的MC-LR残留量变化区间分别为ND~0.390mg·L-1、ND~0.236mg·kg-1、0.0134~0.0369mg·kg-1、0.007~0.016mg·kg-1;染毒后84h,罗非鱼肝脏、鳃、血清、胆囊中的MC-LR残留量都显著降低,且血清和胆囊中的MC-LR含量低于检出限,表明罗非鱼对MC-LR具有很强的解毒机能;染毒后36h,胆囊和肝脏中的MC-LR残留量骤然下降,由此推测胆囊和肝脏可能是罗非鱼对MC-LR的主要解毒器官;试验期间,肌肉中MC-LR含量始终低于检出限,表明低剂量的MC摄入不会在罗非鱼肌肉中造成明显的残留。  相似文献   
932.
外源乙烯对长春花生理水平和生物碱积累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常博文  刘杰  钟鹏  郭晓瑞 《植物研究》2018,38(2):284-291
药用植物长春花中含有100多种萜类吲哚生物碱(TIAs),其中具有抗肿瘤功效的长春碱和长春新碱受到关注。为了研究外源乙烯处理对长春花生长情况、生理状态和萜类吲哚生物碱合成的整体影响,本文以长春花幼苗为实验材料,使用外源乙烯处理后对比了不同生长条件下长春花的生物量积累、根茎伸长、光合参数以及生物碱含量等指标,分析了生物碱合成与其他指标之间的相关性。结果表明,外源乙烯处理使长春花乙稀释放量上升,乙烯信号响应因子erf基因表达量提高。乙烯利抑制长春花幼苗生物量积累、根纵向生长,促进茎秆横向加粗生长,由非气孔因素导致净光合速率(Pn)和气孔导度(Gs)下降。外源乙烯促进异胡豆苷(STR)、长春质碱(CAT)、文多灵(VIN)和长春碱(VINB)积累,并且促进长春碱合成途径中关键酶基因str和CrPRX上调表达。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次生代谢产物的积累、生长指标、光合参数之间存在明显的相关性;长春质碱、文多灵、长春碱与茎秆直径(SD)显著正相关(P < 0.05),与生物量(B)、株高(H)、根长(RL)、净光合速率(Pn)呈显著负相关(P < 0.05)。本文为研究外源乙烯调控长春花生物碱积累的机制提供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933.
细根的生态化学计量特征承载着植物生存环境的变化信息,从而为探索全球变化对植物内在机制的影响提供理论依据。以江西武夷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内五个不同海拔梯度(1200、1400、1600、1800、2000 m)的黄山松为对象,运用挖掘法采样后测定细根C、N、P含量及化学计量比特征,研究不同的海拔下细根对土壤养分变化的适应规律。结果表明:(1)黄山松细根C含量年平均值为(486.27±64.32)mg/g,海拔对其没有显著的影响,与土壤养分之间不存在显著的相关关系。(2)细根N含量年平均值为(9.26±2.09)mg/g,海拔对其没有显著的影响,但与土壤C含量存在显著的正相关关系。(3)细根P含量年平均值为(0.39±0.13)mg/g,与海拔梯度及土壤P含量均存在极显著正相关关系,而与土壤碳氮比呈显著负相关关系。(4)细根氮磷比为26.94±12.51,与海拔梯度、土壤P含量及土壤碳氮比均显著负相关。因此,黄山松细根吸收N是以消耗C为代价;细根P主要受土壤P供应量的限制;武夷山地区N沉降将进一步增加植物的氮磷比,加剧黄山松生长的P限制。  相似文献   
934.
目的:探讨和研究乙型肝炎患者乙型肝炎病毒(HBV)DNA复制水平与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水平之间的关系,为临床中乙肝患者的诊治提供参考。方法:对240例慢性乙型肝炎患者采用荧光标记定量PCR方法测定血清HBV-DNA含量,采用全自动生化分析仪测定血清ALT水平,比较和分析HBV-DNA含量与ALT水平之间的关系。结果:慢性乙肝轻、中、重度患者的HBV-DNA含量三组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肝脏的损害程度与HBV-DNA含量之间具有一定的关联,等级相关系数为0.162(P=0.012);ALT水平也与HBV-DNA载量之间存在关联,等级相关系数为0.371(P0.0001)。结论:肝损伤程度与HBV-DNA含量有显著相关性;同时血清ALT水平与HBV-DNA含量呈正相关。检测血清中的HBV-DNA含量和ALT水平为指导乙肝患者HBV感染、复制、传染性的判断、治疗方案的选择和疗效评定提供有一定的依据。  相似文献   
935.
植被凋落物和根系输入在调节森林土壤元素生物地球化学循环中扮演着关键作用。目前仍然不清楚凋落物和根系输入对热带原始林土壤主要元素含量的调控作用。针对该研究现状,以中国南亚热带季风常绿阔叶林为研究对象,通过开展凋落物与根系输入改变的控制试验(6个处理,每处理4次重复:对照、凋落物加倍、凋落物去除、断根、断根+凋落物加倍、断根+去除凋落物),探讨了凋落物和断根处理对土壤可溶性离子、土壤酸中和能力(ANC)和阳离子交换量(CEC)的短期影响。凋落物与根系处理半年后的结果显示:(1)凋落物去除与加倍处理都显著增加了0-40 cm土壤NO3-含量,并且凋落物去除效应大于添加效应;去除凋落物增加了表层土壤(0-20 cm) Ca2+、Mg2+、Na+的含量。(2)断根处理显著增加0-40 cm土壤NO3-和表层土壤Ca2+、Mg2+含量。(3)断根和去除凋落物交互处理显著增加了0-40 cm土壤NO3-和表层土壤Ca2+、Mg2+、K+含量,产生了叠加效应。(4)凋落物和断根处理并没有改变土壤pH,但降低了土壤酸中和能力(除凋落物加倍外),其降低的原因主要与阳离子交换量的降低和NO3-含量的增加有关。这些结果表明,土壤养分离子的可利用性(尤其是NO3-和Ca2+、Mg2+)和酸缓冲能力对凋落物和根系输入改变响应敏感,森林植物及其凋落物对土壤养分保留和缓冲性能具有重要调节作用。在人为干扰和气候变化加剧背景下,该研究可为森林生态系统可持续管理提供重要的理论参考。此外,植被凋落物和根系输入改变引起的长期生态学效应仍值得进一步关注。  相似文献   
936.
The Asian corn borer Ostrinia furnacalis (Guenée) enters facultative diapause as fully‐developed larvae in response to short‐day conditions. As a consequence of geographical variation in photoperiodic response, moths from Nanchang (28°46′N, 115°50′E) enter diapause in response to short day‐lengths (D strain), even at the high temperatures whereas moths from Ledong (18°47′N, 108°89′E) exhibit almost no diapause under the same conditions (N strain). In the present study, crosses between the two strains are used to evaluate the inheritance of diapause under different photoperiods at temperatures of 22, 25 and 28 °C. The moths, both reciprocal crosses and backcrosses, show a clear long‐day response, similar to that of the D strain, suggesting that the photoperiodic response controlling diapause in this moth is heritable. However, the critical day‐length for induction of diapause is shorter in hybrids than in the D strain. The N strain also shows a short‐day photoperiodic response at the lower temperature of 22 °C, indicating that the N strain still has the capacity to enter a photoperiodically‐induced diapause, depending on the rearing temperature. The incidence of diapause in all crosses is highest with D strain fathers or grandfathers and lowest with N strain fathers or grandfathers, indicating that the male parent has significantly more influence on the incidence of diapause of subsequent progeny than the female. The results obtained from all crosses under LD 12 : 12 h or LD 13 : 11 h photocycles at 25 °C show that inheritance of diapause in O. furnacalis does not fit an additive hypothesis and that the capacity for diapause is transmitted genetically in the manner of incomplete dominance.  相似文献   
937.
在前人对列当科系统发育研究的基础上,追加了肉苁蓉属(Cistanche)的基因序列数据,运用最大简约法、最大似然法和贝叶斯推断方法探讨了其在列当科中的系统位置及列当科中属间关系。基于rps16基因序列及rps16+ITS联合序列建立了列当科系统发育树,结果显示,肉苁蓉属、列当属(Orobanche)以及草苁蓉属(Boschniakia)聚在同一进化枝内,肉苁蓉属和列当属表现出最近亲缘关系;列当科中的全寄生类群、半寄生类群和非寄生类群分属在3个不同分支中。  相似文献   
938.
自然成土过程中土壤养分的变化与植被原生演替常同时发生。随成土年龄变化的植物养分捕获策略(NASs)对植物竞争能力和演替过程具有重要影响。该文将植物NASs划分为细根、微生物、特殊根系、食虫和寄生策略等5个类型; 发现植物NASs的多样性随成土年龄的增加呈哑铃型变化模式; 特殊根系策略对植物捕获养分的作用在成土中期最小、后期最大, 细根和微生物策略的作用随成土年龄的增加逐渐降低; 分析了成土过程中NASs对植物种间关系影响的变化, 发现NASs对成土早期植物的促进作用和中期的竞争关系具有重要影响, 而成土后期多样和互补的NASs对植被群落的稳定共存及多样性的形成具有影响; 提出应进一步探究成土过程中土壤养分与植物NASs变化之间的定量关系, 开展更多研究以阐明NASs对植被原生演替、物种多样性形成和成土过程的贡献与机理。  相似文献   
939.
2008年南方低温对我国红树植物的破坏作用   总被引:6,自引:1,他引:6       下载免费PDF全文
2008年初, 我国南方19个省经历了50年一遇的持续低温雨雪冰冻天气。极端气候对华南沿海各省的红树林区造成不同程度的危害。2008年3月, 在我国南方各省红树林区的10个代表性地点, 对这次寒害造成的红树植物伤害程度进行了系统的调查。结果表明: 冬季低温对红树林的影响极为显著, 特别是在低纬度的海南、广西和广东湛江, 由于极端低温正值夜间退潮, 对红树林的影响更为显著; 在纬度较高的福建, 本地红树种类秋茄(Kandelia obovata)、桐花树(Aegiceras corniculatum)和白骨壤(Avicennia marina)及引种的木榄(Bruguiera gymnorrhiza)等, 由于长期适应于冬季较低的气温或在种植前经过抗寒锻炼, 具有较强的抗寒能力。各地主要红树植物中, 广布种秋茄、桐花树和白骨壤最为耐寒, 其耐寒性均大于红树科的木榄、海莲(Bruguiera sexangula)和红海榄(Rhizophora stylosa)。海桑(Sonneratia caseolaris)对温度的敏感性最强, 抗寒能力最低, 因此, 即使在其原产地海南也受到较为严重的寒害, 在纬度更高的引种地出现大面积受害甚至全部死亡, 而从孟加拉国引种的无瓣海桑(Sonneratia apetala)却显示出一定的抗寒能力。同一地点的红树植物幼苗的抗寒能力低于大树。此次寒害也造成了苗圃场的种苗大量死亡, 成熟的植株提前落花落果, 这势必会影响后继一两年内红树林的自然更新和人工造林。因此, 在未来红树林造林或人工引种中, 一定要考虑到红树植物的抗寒能力。  相似文献   
940.
李迎春  钟杨生  林健荣 《昆虫学报》2015,58(11):1160-1166
【目的】分析家蚕Bombyx mori受饥饿胁迫后的蛋白质谱变化,探索其耐受饥饿的机理。【方法】以家蚕品种932为实验材料,利用双向电泳和质谱技术检测5龄起蚕经过24 h饥饿胁迫的蛋白质谱差异变化,利用荧光定量PCR技术分析BmLp-c 6的转录表达。【结果】经比对饥饿蚕和正常取食蚕的血淋巴蛋白谱,饥饿蚕有62个特异蛋白点。蛋白点的等电点在4.22~6.98之间,分子量分布在20.81~144.69 kDa间。选取只在饥饿时出现的特异蛋白点No. 7111进行质谱鉴定,根据其氨基酸序列进行引物设计,获得了目的基因BmLp-c 6,经与载体pET-21d(+)连接重组后,成功获得诱导表达。经实时荧光定量PCR分析,当5龄起蚕受到饥饿胁迫影响时,BmLp-c 6基因在血淋巴中大量转录表达,但在中肠中的转录表达水平却极低。【结论】家蚕5龄起蚕在饥饿胁迫下,血淋巴中的蛋白质谱发生变化,BmLp-c 6会大量转录表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