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006篇
  免费   726篇
  国内免费   3134篇
  2024年   50篇
  2023年   193篇
  2022年   298篇
  2021年   378篇
  2020年   342篇
  2019年   362篇
  2018年   277篇
  2017年   269篇
  2016年   254篇
  2015年   367篇
  2014年   485篇
  2013年   440篇
  2012年   654篇
  2011年   603篇
  2010年   473篇
  2009年   505篇
  2008年   554篇
  2007年   478篇
  2006年   446篇
  2005年   429篇
  2004年   332篇
  2003年   272篇
  2002年   267篇
  2001年   242篇
  2000年   225篇
  1999年   152篇
  1998年   82篇
  1997年   47篇
  1996年   43篇
  1995年   49篇
  1994年   43篇
  1993年   31篇
  1992年   37篇
  1991年   30篇
  1990年   26篇
  1989年   19篇
  1988年   19篇
  1987年   15篇
  1986年   13篇
  1985年   16篇
  1984年   15篇
  1983年   6篇
  1982年   13篇
  1981年   9篇
  1980年   1篇
  1979年   3篇
  1950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986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31.
郑濡永  陈桂清 《菌物学报》1991,10(Z1):45-58
由石家庄中国人民解放军白求恩国际和平医院皮肤科李成龙大夫提供的一株人体皮肤病菌经我们研究鉴定为毛霉目(Mucorales)毛霉科(Mucoraceae)根毛霉属(Rhizomucor)的一个种,并定名为多变根毛霉新种(Rhizomucor variabilis Zheng & G.-q.Chen sp. nov.)。据李大夫介绍,这株菌是从一名居住在江苏农村到该医院看病的女病人的手上病部分离的。这个病人没有一般真菌病病人所患有的其他疾病如糖尿病、白血病等等。她也没有患有其他毛霉病,因此她的皮肤毛霉病是原发性的而不是继发性的。我们查阅文献结果,国内由根毛霉属真菌引致的毛霉病过去仅有过一次肺部感染的报道;国外则有过较多次数的由根毛霉引致的人体毛霉病,主要为肺部疾病并可引致继发性的皮肤病,尚未见有由根毛霉属引起的原发性皮肤毛霉病的报道。无论国内、外引起人体毛霉病的根毛霉均为微小根毛霉[Rhizomucor pusillus(Lindt) Schipper,包括Mucor pusillus Lindt,Mucor parasiticus Lucet & Costanin等异名]一种。因此,本病例为我国第二例由根毛霉弓l起的人体毛霉病及第一例由根毛霉引起的人体皮肤毛霉病,同时又是全世界第一例由根毛霉属除微小根毛霉以外的另外一个种引起的人体毛霉病,很可能还是全世界第一例由根毛霉引起的人体原发性皮肤毛霉病。多变根毛霉与根毛霉属内所有过去已报道过的种都有显著差异。它的最适生长温度为24-30℃,最低9℃,最高38℃;其他种均为高温真菌,它们的最高生长温度可达55℃或更高。形态方面,多变根毛霉也与属内其他已知种明显不同。它的菌落高达4-8 mm并呈鲜明的浅黄色;其他已知种菌落低矮,除奈尼塔尔根毛霉(Rhizomucor nainitalensis Joshi)外全部为深暗灰色,奈尼塔尔根毛霉菌落色泽虽然较浅,但为浅灰或灰黄色,与多变根毛霉的鲜明黄色不同。它的假根异常发达并可从菌体的各个部位如菌丝、匍匐丝、孢子枝、孢子囊、囊轴上长出;其他已知种的假根一般都不发达且从未见有从孢子枝、孢子囊、囊轴等处长出的描述。它的孢子枝的分枝常常长于主枝;其他已知种则分枝长度一般不超过主枝。它的囊轴形状多变:球形、近球形、扁球形、卵形、椭圆形、梨形等等,两边对称或不对称,溢缩或不绕缩,纵向深裂或不作纵向深裂;其他已知种的囊轴形状通常为倒卵形至梨形的规则形状。它的囊领明显;其他已知种的囊领均很不明显至缺如。它的孢囊孢子形状和大小变化都较大,卵形、椭圆形、矩圆形、近球形、近三角形或其他各种不规则形状,长度范围2.5-16.5 μm;其他已知种除上面已经提到过的奈尼塔尔根毛霉外,它们的孢囊孢子形状仅限于卵形、椭圆形、近球形等较规则的形状,长度范围总是在3-6 μm范围内,奈尼塔尔根毛霉的孢囊孢子形状虽然多变,但其决度亦在3-6 μm的范围内。此外,多变根毛霉的孢子囊、囊轴、孢囊孢子等各种构造均较大;其他已知种则较小,其中肿梗根毛霉[Rhizomucor tauricus (Milko & Schkurenko) Schipper]虽亦较大,但除此之外与多变根毛霉迥异。多变根毛霉未见有接合孢子,将我们保存的全部微小根毛霉菌株与它分别配对时,或将我们的几对别的属的(+)(-)测试菌株与它分别配对时,均未见形成接合孢子或有任何反应。  相似文献   
32.
黄腹角雉求偶炫耀行为   总被引:14,自引:2,他引:12  
郑光美  刘宗行 《动物学报》1989,35(3):328-332
黄腹角雉雄鸟的求偶炫耀为典型的正面型。自12月开始炫耀行为即时有出现,至3、4月份达高潮,高峰出现于交配及雌鸟产卵期间。典型正面型根据炫耀程度可分完全及不完全求偶炫耀两种类型。雌鸟的反应是达到完全求偶炫耀的重要因素。完全求偶炫耀由6个动作组成,需时45—48秒。对雄鸟求偶炫耀时的叫声进行了声谱分析,频率范围与红腹角雉相似,但音节多。  相似文献   
33.
郑谦  东英穗 《生理学报》1989,41(6):543-554
用大鼠脑干脑片,给三叉神经中脑核79个神经元作了细胞内记录,测算了20个神经元膜的电学特性:静息电位-60.3±5.6mV;输入阻抗为10.5±5.4MΩ;时间常数1.3±0.5ms。电刺激可诱发动作电位,测算32个神经元的有关参数:阈电位-50—-55mV;波幅69.5±6.1mV;超射11.9±3.6mV;波宽0.8±0.2ms。TTX(0.3μmol/L)或无钠使之消失。通以长时程矩形波电流可引起200—250Hz的2—15个重复放电,但在通电停止前终止,TEA或4-AP可延长放电。膜电位-60—-55mV时在动作电位之后可看到阈下电位波动,它不受TTX的影响,无钙时消失,TEA或4-AP使波幅增大。静息电位去极化可使45个神经元中的40个发生外向整流作用,并被TEA,4-AP或无钙抑制,超极化则发生内向整流作用,Cs或无钠抑制之。灌流液中加入各种钾通道阻断药时神经元的稳态I-V曲线发生相应变化,提示I_(DR),l_A,I_(K(Ca))及I_Q可能都与静息时的膜电导有关。  相似文献   
34.
胡章志  严维耀 《生理学报》1989,41(6):562-566
本工作应用心钠素放射免疫测定和分子杂交技术首次发现,吗啡耐受大鼠血浆心钠素水平显著降低,心房内心钠素含量明显升高,同时心房内心钠素特异性mRNA水平也相应提高,提示在吗啡耐受时大鼠心房内心钠素的合成和贮存增加,释放减少。  相似文献   
35.
胄蝗属一新种及其染色体组型与带型分析(直翅目:蝗总科)   总被引:7,自引:1,他引:6  
郑哲民  马恩波 《昆虫学报》1989,32(3):325-329
胄蝗属(Stolzia Willemse)的种类,已知分布于菲律宾、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及我国等地区。在我国已知仅一种,即海南胄蝗Stolzia hainanensis(Tinkham).作者等于1985年9月,在海南省尖峰岭地区采集时,采得胄蝗属一新种,我们同时对该种蝗虫的染色体组型和带型进行了观察,现记述如下。 模式标本保存于陕西师范大学生物系蝗虫研究室。 尖峰胄蝗Stolzia jianfengensis新种 雄性:体中小型,密具皱纹和刻点。头顶近平,狭三角形,突出于触角基节之前,眼间距极狭,其最狭处狭于触角基节的宽度;颜面侧观倾斜,在触角基部之间的下方略凹曲,颜  相似文献   
36.
郑卓   《广西植物》1989,9(1):13-20
从距今2500万年的中新世初到更新世,欧洲地中海沿岸地区的植被是从东亚型的热带——亚热带常绿阔叶林逐渐过渡为旱生性的蒿——藜草原。古热带和亚洲、北美成份从晚中新世起逐渐消失,少数一直延续到中更新世。孢粉分析表明,地中海成分从中上新世起有明显增加,地中海常绿硬叶林的发展与北极冰盖的形成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37.
云南蝗虫一新属新种:直翅目:斑腿蝗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记述采自云南省瑞丽地区蝗虫新属龙川蝗属Longchuanacris gen.nov.及新种巨尾片龙川蝗 L.macrofurculus sp.nov.该新属近似于 Pseudogerunda Bey-Bienko.主要区别为前胸背板侧片后缘极凹入;前翅到达第一腹节背板的后缘;后足股节下膝侧片顶刺状:后足附节第3节长度为第1、2节长度之和;雄性腹部末节背板具尾片。  相似文献   
38.
内蒙古自治区目前共知螽亚目昆虫5科、26属、58种(表1)。其中螽斯占总种数的74.2%,蟋蟀占17.3%,其余的占7.5%。其区系组成以古北种为主体,特别是东北中国种、东西伯利亚——蒙古种和欧洲——西伯利亚种是区系组成的核心(表2)。特有种占有一定的比例(10.3%),主要分布于该区东北部的森林草原亚带和西部的荒漠带。中部地区有部分华北种的渗入。在本区东部的草原带中,螽斯亚科昆虫最为丰富;西部的荒漠带中,硕螽亚科昆虫是最突出的代表种,并有中亚种的分布(表4)。从总的种类分布来看,东北部的森林带和草原带的昆虫种类明显比西部荒漠带要丰富,中部的干草原亚带则是上述两者的过渡区域。 文中还根据螽亚目昆虫在不同植被地区的分布情况,采用Sφgrensen系数比较了各地带之间昆虫区系的相似性(表3)。用聚类分析的方法将10个植被地带或亚带划分成6个大的地带区:森林区、草原区、荒漠区、暖温型森林草原区、暖温型典型草原区和暖温型荒漠草原区(图2)。作者详细地叙述了各个地带区中昆虫区系的组成特点和分布规律。并就前人对该区昆虫区划工作提出了若干修订意见。  相似文献   
39.
细胞培养生产人参寡糖素降低成本的途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人参(Panaxginseng)细胞悬浮培养中,以无离子水代替重蒸馏水,细胞生长速率和寡糖素产率分别降低2.3%和2.9%。用白糖代替蔗糖,细胞生长速率和寡糖素产生率分别降低1.74%和1.23%。综合上述两方面结果,以无离子水和白糖分别替代原培养基中的重蒸馏水和蔗糖组成替代培养基,用替代培养基培养人参培养细胞,其生长速率可达0.509gDW/L.d.寡糖素产率可达1.443g/L,和原培养基相  相似文献   
40.
Domain 5 (D5) and domain 6 (D6) are adjacent folded hairpin substructures of self-splicing group II introns that appear to interact within the active ribozyme. Here we describe the effects of changing the length of the 3-nucleotide segment joining D5 to D6 [called J(56)3] on the splicing reactions of intron 5 gamma of the COXI gene of yeast mitochondrial DNA. Shortened variants J(56)0 and J(56)1 were defective in vitro for branching, and the second splicing step was performed inefficiently and inaccurately. The lengthened variant J(56)5 had a milder defect-splicing occurred at a reduced rate but with correct branching and a mostly accurate 3' splice junction choice. Yeast mitochondria were transformed with the J(56)5 allele, and the resulting yeast strain was respiration deficient because of ineffective aI5 gamma splicing. Respiration-competent revertants were recovered, and in one type a single joiner nucleotide was deleted while in the other type a nucleotide of D6 was deleted. Although these revertants still showed partial splicing blocks in vivo and in vitro, including a substantial defect in the second step of splicing, both spliced accurately in vivo. These results establish that a 3-nucleotide J(56) is optimal for this intron, especially for the accuracy of 3' splice junction selection, and indicate that D5 and D6 are probably not coaxially stacked.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