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639篇
  免费   618篇
  国内免费   2998篇
  8255篇
  2024年   56篇
  2023年   174篇
  2022年   247篇
  2021年   303篇
  2020年   278篇
  2019年   278篇
  2018年   232篇
  2017年   222篇
  2016年   197篇
  2015年   283篇
  2014年   376篇
  2013年   335篇
  2012年   493篇
  2011年   465篇
  2010年   397篇
  2009年   440篇
  2008年   457篇
  2007年   427篇
  2006年   401篇
  2005年   399篇
  2004年   293篇
  2003年   244篇
  2002年   245篇
  2001年   216篇
  2000年   213篇
  1999年   137篇
  1998年   80篇
  1997年   35篇
  1996年   41篇
  1995年   41篇
  1994年   34篇
  1993年   23篇
  1992年   30篇
  1991年   23篇
  1990年   23篇
  1989年   15篇
  1988年   19篇
  1987年   13篇
  1986年   12篇
  1985年   13篇
  1984年   13篇
  1983年   5篇
  1982年   13篇
  1981年   8篇
  1980年   1篇
  1979年   3篇
  1950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825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01.
4种红豆杉属植物遗传多样性和遗传关系的RAPD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RAPD标记研究了分属于4种红豆杉属(Taxus Linn.)植物的68个单株的遗传多样性,并采用UPGMA方法分析68个单株的遗传关系.结果表明:12条RAPD引物共扩增出109条带,其中多态性条带108条,多态性条带百分率为99.1%;平均每条引物扩增出9.1条带.南方红豆杉[T.wallichiana var.mairei (Lemée et Lévl)L.K.Fu et Nan Li.]种内的多态性条带百分率和观察等位基因数均最高;欧洲红豆杉(T.baccata Linn.)种内的有效等位基因数、Nei's基因多样度和Shannon's信息指数均最高;须弥红豆杉(T.wallichiana Zucc.)种内的各项遗传多样性指数均最低.供试4种植物的种内遗传多样度、种间遗传多样度、基因流和种间遗传分化系数分别为0.1745、0.358 6、0.401 7和0.554 5,表明55.45%的遗传变异发生在种间.南方红豆杉和须弥红豆杉遗传距离最近;曼地亚红豆杉(Taxus×media Rehd.)和须弥红豆杉的遗传距离最远.通过聚类分析可将68个单株分为3组,欧洲红豆杉的18个单株和曼地亚红豆杉的18个单株分别各自聚为1组;须弥红豆杉的16个单株和南方红豆杉的16个单株聚为1组,其中须弥红豆杉的16个单株和南方红豆杉的16个单株又各自聚为1个亚组,且南方红豆杉的雌、雄单株也分别聚在同一分支上,表明须弥红豆杉和南方红豆杉遗传关系较近,而欧洲红豆杉与其他3种植物的遗传关系较远.  相似文献   
102.
动物胃肠道微生物对生产性能提高具有重要的作用,因此营养、微生物组与生产表型的互作研究已经成为国际研究热点。综述了2016年动物胃肠道微生物组学研究取得的十项重要成果,这些成果通过组学方法,研究了瘤胃纤维分解菌和尿素分解菌的功能基因多样性,揭示了微生物群落与日粮营养素、宿主基因型、环境的互作关系,阐明了反刍动物生产表型相关的瘤胃微生物种类和功能;首次构建猪肠道微生物组参考基因集,解析猪全肠道黏膜微生物组成,阐明了猪增重相关肠道微生物种类。这十大亮点成果将为国内动物营养学家开展动物胃肠道微生物组学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03.
红树植物秋茄叶片双向电泳技术体系的建立及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适用于秋茄(Kandelia candel)叶片蛋白质组学研究的双向电泳技术体系进行了优化.结果表明,采用酚抽提法提取的蛋白质浓度较低,约1.7 μg μL-1,SDS-PAGE电泳后几乎无条带;而采用改良TCA -丙酮沉淀法可显著提高提取液中蛋白质的含量,可达12.4 μgμL-1.秋茄叶片蛋白质主要分布在pH4~...  相似文献   
104.
郑哲民  欧晓红 《昆虫学报》2011,54(7):838-842
拟科蚱属Cotysoides建立于2000年, 该属的主要特征为体小型; 头顶前缘突出于复眼之前; 触角丝状, 着生于复眼前缘下1/3处; 前胸背板背面密具小瘤突; 中隆线波状, 形成一连串小突起; 后突不超过后足股节顶端; 前胸背板侧片外翻, 后角顶平截; 后翅不达后突顶端; 后足跗节第1节长于第3节。本文记述拟科蚱属6种, 包括1新种, 即断隆拟科蚱Cotysoides interruptus sp. nov. 该新种近似于广西拟科蚱Cotysoides guangxiensis Zheng et Jiang, 2000, 主要区别为: 1)头顶为一眼宽的1.5倍; 2)前胸背板侧片前角钝角形; 3)后翅伸达后足股节膝部; 4)中足股节宽狭于前翅宽; 5)雌性下生殖板后缘中央三角形突出。附有分种检索表、 分布及文献引证。新种的模式标本保存于陕西师范大学动物研究所及西南林业大学博物馆。  相似文献   
105.
近海潮间带植物生境的微生物是最富有生物多样性的海洋种群,其生境的独特性决定了该区域微生物较高的药用价值.本文介绍了我国南北方海域近海潮间带植物生境和微生物的特性及药用前景,为该区域微生物的开发利用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06.
郑宏 《昆虫学报》1950,63(10):1194-1200
【目的】橙带蓝尺蛾Milionia basalis近年来在我国南方地区严重危害罗汉松Podocarpusmacrophyllus和竹柏Podocarpus nagi,扩散蔓延速度快,造成了很大的损失。本研究旨在评估金龟子绿僵菌Metarhizium anisopliae MaFZ-13菌株对橙带蓝尺蛾幼虫的致病力,探寻橙带蓝尺蛾生物防治新资源。【方法】通过绿僵菌MaFZ-13不同浓度(1.0×105~1.0×109孢子/mL)孢子悬浮液接种橙带蓝尺蛾幼虫,运用时间-剂量-死亡率(TDM)模型对生物测定结果进行分析,同时通过林间喷施1.0×108孢子/mL绿僵菌孢子悬浮液进行林间防治效果试验。【结果】橙带蓝尺蛾幼虫累计死亡率随着绿僵菌MaFZ-13孢子悬浮液孢子浓度的增加和接种时间的延长而增大。接种1.0×109孢子/mL孢子悬浮液8 d后以及接种1.0×108孢子/mL孢子悬浮液10 d后,幼虫死亡率均达到100%;接种1.0×107孢子/mL孢子悬浮液15 d后幼虫死亡率为95.6%。应用TDM模型对生测数据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所建模型通过Hosmer-Lemeshow拟合异质性检验,并由模型估算出了该菌株对橙带蓝尺蛾幼虫的致死剂量和致死时间。绿僵菌MaFZ-13菌株接种4, 5, 6和7 d后的半致死剂量(LC50)对数估计值分别为7.99, 7.12, 6.46和5.83。以1.0×107, 1.0×108和1.0×109孢子/mL的孢子浓度接种时,绿僵菌MaFZ-13菌株对橙带蓝尺蛾幼虫的LT50值分别为5.19,3.99和2.81 d。林间用1.0×108孢子/mL绿僵菌孢子悬浮液喷洒9 d后橙带蓝尺蛾幼虫死亡率可达到85.8%,防治效果为85.05%。【结论】绿僵菌MaFZ-13对橙带蓝尺蛾幼虫具有较强的致病力,林间防治效果良好,具有较好的应用潜力。  相似文献   
107.
为分离纯化棉铃虫的细胞色素P450,比较了4种去垢剂对棉铃虫微粒体P450的增溶与变性作用。结果表明:CHAPS (3-[(3-cholamidopropyl)- dimethylammonio]-1-propanesulfonate)能有效地增溶中肠和脂肪体微粒体P450,而Lubrol PX(聚氧乙烯十二烷基乙醇醚)、Emulgen 911(聚氧乙烯壬基苯酚醚)和胆酸钠的增溶效果较差;CHAPS对中肠和脂肪体微粒体P450的最适增溶浓度分别为0.5%和0.5%~0.8%; 终浓度为0.5%时, 4种去垢剂对中肠和脂肪体微粒体P450的变性作用不明显。  相似文献   
108.
国产蕺菜的染色体数目变异及核穿壁现象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蕺菜 Houttuynia cordata Thunb.属三白草科蕺菜属,俗称鱼腥草、侧耳根等,主要分 布于 亚洲东部和东南部,我国以长江流域及其以南各省区常见。蕺菜药蔬兼用,为极具开发前景 的植物资源。部分学者曾对蕺菜染色体数目进行过报道,但报道的染色体数目不尽一致(梁汉兴,1991,1995; Hsu,1968; Nilsamranchit et al, 1999),并且对此 现象未作较为详细而深入的解释。本文对国内部分省区收集的蕺菜种质资源进行染色体数目分析,旨在从细胞学角度探讨蕺菜的遗传多样性,为  相似文献   
109.
多环芳烃微生物降解基因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0,自引:2,他引:10  
郑乐  刘宛  李培军 《生态学杂志》2007,26(3):449-454
多环芳烃(PAHs)是环境中普遍存在的一类有机污染物,微生物的降解是PAHs去除的主要途径。近年来,有关PAHs微生物降解途径和代谢产物的研究已有很多报道。小分子PAHs一般可以直接被微生物降解,而大分子PAHs则需要微生物以共代谢的方式降解。在过去20年中,微生物降解PAHs的基因相继被发现,各种基因在调控PAHs降解过程中的功能也越来越清晰。本文概述了PAHs微生物降解基因方面的研究进展,详细介绍了微生物对萘、菲的降解基因,最后对PAHs微生物降解基因的应用前景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110.
姜黎  郑银  刘国军  王波  田长彦 《西北植物学报》2017,37(12):2489-2495
该研究采用田间小区试验,设计杏树(Prunus armeniaca)下清耕(CK)和杏树间作紫花苜蓿(T)2个处理,实地采集测定各样地不同土层紫花苜蓿的根系生物量以及杏树的侧根系生物量,并测定土壤pH、电导率及其土壤有机质和速效氮含量,分析果园间作模式下紫花苜蓿对果树侧根系垂直分布特征及其土壤理化性质的影响,为果园间作苜蓿模式的推广提供理论依据。结果表明:(1)CK与T处理下的杏树侧根生物量在土壤中的垂直分布都主要集中在20~60cm土层,其生物量分别为750.8g和737.6g,分别占总侧根生物量的64.4%和64.5%;紫花苜蓿根系生物量分布呈倒金字塔型,且主要分布在0~40cm土层(166.3g),其中0~20cm土层的根系生物量最高(97.4g),占根系总生物量的35.8%。(2)与CK处理相比,T处理可有效增加果园表层土壤的有机质含量、速效态氮含量、硝态氮含量和铵态氮含量,其中,在0~20cm土层分别显著增加17.1%、40.8%、28.5%和40.8%,在20~40cm土层分别显著增加36.1%、23.1%、60.2%和23.8%,并显著降低了表层土壤电导率,但对土壤pH无显著影响。研究认为,杏园间作牧草紫花苜蓿虽然杏树与苜蓿根系会发生较小资源的竞争,但有利于改善林下土壤的理化性质和养分状况,能够有效促进果树的生长发育。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