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9784篇
  免费   2690篇
  国内免费   4972篇
  2024年   90篇
  2023年   472篇
  2022年   867篇
  2021年   1607篇
  2020年   1127篇
  2019年   1318篇
  2018年   1213篇
  2017年   948篇
  2016年   1244篇
  2015年   1824篇
  2014年   2191篇
  2013年   2250篇
  2012年   2845篇
  2011年   2473篇
  2010年   1668篇
  2009年   1455篇
  2008年   1838篇
  2007年   1583篇
  2006年   1448篇
  2005年   1286篇
  2004年   1036篇
  2003年   878篇
  2002年   824篇
  2001年   705篇
  2000年   591篇
  1999年   565篇
  1998年   333篇
  1997年   253篇
  1996年   296篇
  1995年   245篇
  1994年   286篇
  1993年   175篇
  1992年   250篇
  1991年   206篇
  1990年   197篇
  1989年   128篇
  1988年   102篇
  1987年   88篇
  1986年   61篇
  1985年   76篇
  1984年   61篇
  1983年   44篇
  1982年   50篇
  1981年   32篇
  1980年   17篇
  1979年   28篇
  1977年   15篇
  1976年   16篇
  1975年   15篇
  1973年   17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71.
利用BA-Sepharose 4B亲和层析技术丛白百利烟草(Nicotiana tabacum Baibaili)愈伤组织细胞分离提纯了分子量为4400±100道尔顿的细胞分裂素结合蛋白(CB-蛋白)。在细胞表面、核糖体、线粒体、叶绿体和细胞核上以及在细胞液中都有CB-蛋白存在,而核糖体上的CB-蛋白含量量高。探讨了CB-蛋白的功能。  相似文献   
172.
核桃属部分种的小孢子发生及核型研究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本试验采用常规压片法,观察了核桃属(Juglans L.)四个种花粉母细胞(PMC)的减数分裂过程和花粉形态,检测了两个种的花粉生活力,分析研究了七个种的核型。结果表明,普通核桃(J.regia)核桃楸(J.mandskurica Maxim.)和黑核桃(J.nigra L.)的PMC减数分裂基本正常,但河北核桃PMC的减数分裂过程都极不正常,供试的七个种,除普通核桃为2C核型外,其余均为2B核型,仅黑核桃一种带有随体染色体。根据核型特点把七个种分成三组,并探讨了组间与组内种间的亲缘演化关系。作者认为,河北核桃应为一种独立的种,核桃科在系统发育上可能来源于染色体基数为8的两群)不同植物。  相似文献   
173.
Provvidenti,R.(1980)和Green,S.K.(1985)先后用同一套鉴别寄主谱,研究了美国和我国台湾省的TuMV株系分化情况。本文用Green的方法,对由十省(市)7,982份病样中筛选出的19个TuMV主流分离物,在同一条件下进行了鉴定。结果表明,属于C_1株系的有黑_3分离物;属于C_4株系的有京_2、京_3、冀_2、宁_1(南京)、粤_1和川_1共6个分离物;属于C_5株系的有黑_1、辽_1、京_1、冀_1、沪_1、鲁_1、鲁_2共7个分离物。未检出C_2和C_3株系。黑_2、沪_2、宁_2和秦_1(陕西)共4个性状相近的分离物和冀_3分离物尚不能按Green的标准归类,暂分别定为C_(3-2)和C_6株系。此外,对Green氏方法应用于我国十字花科蔬菜TuMV株系分化研究中存在的问题作了讨论。  相似文献   
174.
内蒙古自治区目前共知螽亚目昆虫5科、26属、58种(表1)。其中螽斯占总种数的74.2%,蟋蟀占17.3%,其余的占7.5%。其区系组成以古北种为主体,特别是东北中国种、东西伯利亚——蒙古种和欧洲——西伯利亚种是区系组成的核心(表2)。特有种占有一定的比例(10.3%),主要分布于该区东北部的森林草原亚带和西部的荒漠带。中部地区有部分华北种的渗入。在本区东部的草原带中,螽斯亚科昆虫最为丰富;西部的荒漠带中,硕螽亚科昆虫是最突出的代表种,并有中亚种的分布(表4)。从总的种类分布来看,东北部的森林带和草原带的昆虫种类明显比西部荒漠带要丰富,中部的干草原亚带则是上述两者的过渡区域。 文中还根据螽亚目昆虫在不同植被地区的分布情况,采用Sφgrensen系数比较了各地带之间昆虫区系的相似性(表3)。用聚类分析的方法将10个植被地带或亚带划分成6个大的地带区:森林区、草原区、荒漠区、暖温型森林草原区、暖温型典型草原区和暖温型荒漠草原区(图2)。作者详细地叙述了各个地带区中昆虫区系的组成特点和分布规律。并就前人对该区昆虫区划工作提出了若干修订意见。  相似文献   
175.
丁型肝炎病毒感染东方土拔鼠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金志宏  杨波 《病毒学报》1990,6(1):74-76
  相似文献   
176.
海南岛河港海莲红树林凋落物动态的研究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下载免费PDF全文
 本文应用凋落物收集网对海南岛海莲红树群落进行连续4年(1984.1—1987.12)的凋落物动态研究。结果表明: (1)在保护良好的河港海滩上,海莲群落的年凋落物量高达1255g/m2,是热带地区凋落物量最大的群落类型之一;与世界上红树群落凋落物量相比处于较高水平。(2)4年平均凋落物各组分占总量的比例为叶64.32%、花10.63%,果21.34%、枝3.71%。 (3)月凋落物量(Y,g/m2)与月均气温(X,℃)的回归公式为 Y=5.009X–13.18(r=0.44**,df=46),相关极显著。 (4)不同年份凋落物的变化率R=1.33。  相似文献   
177.
178.
叶绿体中的psbA是一个编码QB蛋白的光调节基因。我们用带有豌豆psbA基因和lacZ基因融合体的质粒,研究了无光诱导下在E.coli中的表达。结果表明:含有psbA及其上游166碱基的DNA片段能在黑暗中表达。同时还表明,在植物中,psbA基因启动子是潜在的有较高活性的启动子,在黑暗中不能表达可能是由于受到特定的调节机制制约。叶绿体的psbA基因与E.coli的基因上游“pribnow”盒与“-35”盒有较高的同源性。这为叶绿体与光合原核生物有共同的起源提供了证据。  相似文献   
179.
本文利用胚泡注射法制作嵌合体对家兔交配后96,120和144小时的ICM细胞的发育能力进行了研究。供体胚胎取自青紫兰灰免,受体胚胎取自新西兰白兔,结果表明96和120小时供胚的ICM细胞与96小时受胚胚泡组合后均能参与发育,形成嵌合兔,144小时者未获得嵌合体。由于120小时的ICM细胞发育的2只表型为雄性的嵌合兔,其中1只不育,其性腺和外周血核型表明不育兔为xx/xy性嵌合,性腺中有处于不同发育程度的卵巢和精细管,外周血含xx和xy两种核型。本实验结果首次证明家兔交配后120小时胚泡的ICM细胞仍具有参与嵌合体发育的能力。它不仅能参与体细胞的分化,并具有形成生殖细胞的能力。交配后144小时胚泡的ICM细胞其发育能力似乎已发生了局限。  相似文献   
180.
To explore the roles played by specific human immunodeficiency virus type 1 (HIV-1) genes in determining the in vivo replicative capacity of AIDS viruses, we have examined the replication kinetics and virus-specific immune responses in rhesus monkeys following infection with two chimeric simian/human immunodeficiency viruses (SHIVs). These viruses were composed of simian immunodeficiency virus SIVmac239 expressing HIV-1 env and the associated auxiliary HIV-1 genes tat, vpu, and rep. Virus replication was assessed during primary infection of rhesus monkeys by measuring plasma SIVmac p27 levels and by quantifying virus replication in lymph nodes using in situ hybridization. SHIV-HXBc2, which expresses the HIV-1 env of a T-cell-tropic, laboratory-adapted strain of HIV-1 (HXBc2), replicated well in rhesus monkey peripheral blood leukocytes (PBL) in vitro but replicated only to low levels when inoculated in rhesus monkeys. In contrast, SHIV-89.6 was constructed with the HIV-1 env gene of a T-cell- and macrophage-tropic clone of a patient isolate of HIV-1 (89.6). This virus replicated to a lower level in monkey PBL in vitro but replicated to a higher degree in monkeys during primary infection. Moreover, monkeys infected with SHIV-89.6 developed an inversion in the PBL CD4/CD8 ratio coincident with the clearance of primary viremia. The differences in the in vivo consequences of infection by these two SHIVs could not be explained by differences in the immune responses elicited by these viruses, since infected animals had comparable type-specific neutralizing antibody titers, proliferative responses to recombinant HIV-1 gp120, and virus-specific cytolytic effector T-cell responses. With the demonstration that a chimeric SHIV can replicate to high levels during primary infection in rhesus monkeys, this model can now be used to define genetic determinants of HIV-1 pathogenicity.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