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4570篇 |
免费 | 604篇 |
国内免费 | 2984篇 |
专业分类
8158篇 |
出版年
2024年 | 55篇 |
2023年 | 174篇 |
2022年 | 246篇 |
2021年 | 295篇 |
2020年 | 277篇 |
2019年 | 275篇 |
2018年 | 231篇 |
2017年 | 220篇 |
2016年 | 195篇 |
2015年 | 275篇 |
2014年 | 368篇 |
2013年 | 325篇 |
2012年 | 485篇 |
2011年 | 457篇 |
2010年 | 393篇 |
2009年 | 436篇 |
2008年 | 452篇 |
2007年 | 419篇 |
2006年 | 394篇 |
2005年 | 396篇 |
2004年 | 291篇 |
2003年 | 244篇 |
2002年 | 245篇 |
2001年 | 216篇 |
2000年 | 213篇 |
1999年 | 136篇 |
1998年 | 79篇 |
1997年 | 35篇 |
1996年 | 41篇 |
1995年 | 40篇 |
1994年 | 34篇 |
1993年 | 23篇 |
1992年 | 30篇 |
1991年 | 23篇 |
1990年 | 23篇 |
1989年 | 15篇 |
1988年 | 19篇 |
1987年 | 13篇 |
1986年 | 12篇 |
1985年 | 13篇 |
1984年 | 13篇 |
1983年 | 5篇 |
1982年 | 13篇 |
1981年 | 8篇 |
1980年 | 1篇 |
1979年 | 3篇 |
1950年 | 2篇 |
排序方式: 共有815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9 毫秒
71.
播散性浅表性光线性汗孔角化症(DSAP)是一种以多个浅表的角化性皮损,边缘轻微嵴状角化性隆起为特征的少见的慢性角化性皮肤病,呈常染色体显性遗传。以往的研究将该病基因定位于12q23.2—24.1区域(DSAP1)和15q25.1-26.1区域(DSAP2)。本研究对2个无关的六代DSAP家系进行了全基因组扫描和连锁分析,结果显示,这2个DSAP家系在D12窝4位点的最高累积LOD值为8.28(θ=0.00)。单倍型分析结果显示,这2个DSAP家系致病基因位于12q24.1-q24.2(D12S330和D12S354)之间8.0cM的区域内。该区域与DSAP1的致病区域部分重叠。对重叠区域内6个候选基因(CRY1,PWP1,ASCL4,PRDM4,KIAA0789和CMKLR1)的编码区进行序列分析,在DSAP病人中未发现突变位点。提示该6个候选基因可能与这2个DSAP家系的发病机理无关。 相似文献
72.
临床上,超氧化物歧化酶(SOD)的低肿瘤细胞定位能力限制了其在抗肿瘤领域的广泛应用,这一直是国内外学者们试图解决的难点.研究中,以基因工程方法连接念珠藻Fe-SOD(iron-superoxidedismutase)基因和抗SPC-A-1肺腺癌LC-1ScFv(singlechainFv)基因,并融合表达获得了SOD-ScFv融合蛋白.纯化后SOD-ScFv表现出SOD和ScFv的双重活性.SPC-A-1肺腺癌细胞中,融合蛋白的异硫氰酸荧光素(FITC)染色追踪和自由基含量分析表明,SOD-ScFv具备识别SPC-A-1肺腺癌细胞、透膜并清除胞内自由基的功能,最终达到抑制肿瘤细胞生长的目的.研究提出的靶向抗肿瘤机制将克服临床上SOD无目标趋向性和难于进入实体瘤的两大应用局限性,并提供了一种利用LC-1ScFv来靶向投递抗肿瘤药物的思路. 相似文献
73.
基于高分辨率遥感影像的森林地上生物量估算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以南京市紫金山林区为研究区,利用e-Cognition面向对象分类方法,基于光谱和空间信息融合后的IKONOS影像提取单木树冠阳性冠幅(PoCA, Positive crown area)信息,并结合野外实测的样方生物量数据,分别建立了针叶林和阔叶林地上生物量 (AGB, Aboveground Biomass)的遥感估算模型,并利用实测森林生物量数据对模型进行了验证。结果表明,基于遥感影像提取的PoCA与实测AGB存在较好的非线性相关关系,所建针叶林AGB估算模型的可靠性优于阔叶林模型。对建模样本而言,估算的针叶林和阔叶林AGB与观测数据比较的R2分别为0.62 (P<0.01,n=9) 和0.56(P<0.01,n=16)。验证表明,所建AGB估算模型的可靠性较好,估算的针叶林和阔叶林AGB与观测数据比较的R2分别为0.55(P<0.01,n=6) 和0.52(P<0.01,n=10),但当AGB较低时,模型结果偏高,AGB较低时,模型结果偏低。研究说明通过高分辨率遥感数据的融合、提取树冠信息进行生物量估算是可行性的。 相似文献
74.
利用RAPD分析披碱草属、鹅观草属和猬草属模式种的亲缘关系 总被引:14,自引:1,他引:14
利用随机扩增多态性DNA(RAPD)技术对小麦族披碱草属、鹅观草属和猬草属3个属的模式种进行了基因组DNA多态性分析。42个引物产物的290条谱带中,257条(88.62%)表现出多态性,说明披碱草属、鹅观草属和猬草属3个属的模式种间具有丰富的遗传多样性。利用290个RAPD标记,计算材料间Nei氏遗传相似性系和遗传距离,在NTSYS程序中利用UPGMA进行聚类。结果表明,Elymus sibiricus种不同居群间的遗传差异较小,遗传距离在0.097-0.180之间。E.sibiricus,Roegneria caucasica和Hystrix patula的种间遗传差异明显,遗传距离在0.458-0.605之间。H.patula与E.sibiricus的亲缘关系较近。R.caucasica与E.sibiricus的亲缘关系较远。 相似文献
75.
76.
77.
78.
目的 进行临床前研究的主要原因在于,保证研究中新药探索实验中尤其是研发早期试验人群的安全,因为只是减少健康志愿者身上的风险无益于保证(所有)受试者的安全.内容 本文从新药研发的两个阶段分别对病理学在临床前风险控制研究中的作用进行了讨论.结论 在非临床前新药研发阶段的风险控制中,让病理学家参与到新药研发的风险管理队伍中来,帮助研发、监控研发,是成功研发与优良的风险管理策略相衔接的关键. 相似文献
79.
浙江省蚱科一新属新种:(直翅目)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记述拟台蚱属Formosatettixoides新属及浙江拟台蚱Formosatettixoides zhejiangensis新种。拟台昨属近似于台蚱属Formosatettis Tinkham,主要区别为前者具明显的前、后翅,外观可见。 相似文献
80.
本研究探讨利用荧光定量PCR技术评价Sindbis病毒经亚甲蓝光化学处理后灭活效果的可行性。研究采用不同光照强度对Sindbis病毒进行亚甲蓝光化学灭活处理,并用SYBR Green I荧光定量PCR对Sindbis病毒的cDNA进行扩增,同时以细胞病变法做平行对照以测定病毒残余滴度。结果显示在亚甲蓝光化学处理过程中,随着光照强度的增强,病毒残余滴度由6.50 LgTCID50/mL逐渐降低至检测限以下,同时病毒核酸的拷贝数显著下降(P<0.05),并与病毒感染性的降低呈线性相关(R2>0.98)。以上结果表明,亚甲蓝光化学灭活法对Sindbis病毒核酸有破坏作用,病毒核酸损伤程度随光照强度的增强而增加,且与病毒感染性的降低存在相关性,提示荧光定量PCR技术评价亚甲蓝光化学法的病毒灭活效果具有可行性。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