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14588篇 |
免费 | 2070篇 |
国内免费 | 7083篇 |
专业分类
23741篇 |
出版年
2024年 | 198篇 |
2023年 | 457篇 |
2022年 | 758篇 |
2021年 | 810篇 |
2020年 | 831篇 |
2019年 | 937篇 |
2018年 | 708篇 |
2017年 | 632篇 |
2016年 | 685篇 |
2015年 | 966篇 |
2014年 | 1234篇 |
2013年 | 1104篇 |
2012年 | 1519篇 |
2011年 | 1463篇 |
2010年 | 1186篇 |
2009年 | 1199篇 |
2008年 | 1289篇 |
2007年 | 1216篇 |
2006年 | 1080篇 |
2005年 | 1000篇 |
2004年 | 806篇 |
2003年 | 746篇 |
2002年 | 672篇 |
2001年 | 609篇 |
2000年 | 457篇 |
1999年 | 320篇 |
1998年 | 145篇 |
1997年 | 100篇 |
1996年 | 70篇 |
1995年 | 73篇 |
1994年 | 60篇 |
1993年 | 38篇 |
1992年 | 47篇 |
1991年 | 37篇 |
1990年 | 24篇 |
1989年 | 23篇 |
1988年 | 33篇 |
1987年 | 26篇 |
1986年 | 23篇 |
1985年 | 26篇 |
1984年 | 14篇 |
1983年 | 14篇 |
1982年 | 26篇 |
1981年 | 9篇 |
1979年 | 6篇 |
1978年 | 6篇 |
1973年 | 6篇 |
1969年 | 5篇 |
1967年 | 5篇 |
1950年 | 5篇 |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241.
242.
目的:分析急性心肌梗死合并肺部感染患者多药耐药菌分布特征及炎性因子与心肌酶谱指标的关系。方法:选择2015年2月~2018年10月期间中国人民解放军联勤保障部队第940医院收治的67例急性心肌梗死合并肺部感染患者作为感染组,选取同期收治的60例单纯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作为未感染组,分析感染组多药耐药菌的分布及其耐药性,比较两组炎性因子与心肌酶谱指标水平,采用Pearson相关性分析感染组患者炎性因子与心肌酶谱指标的相关性。结果:67例患者痰培养标本中共分离出136株病原菌,其中有64株属于多药耐药菌,多药耐药菌中革兰阴性菌38株,占59.37%,革兰阳性菌26株,占40.63%。其中主要革兰阴性菌对哌拉西林/舒巴坦、头孢哌酮/舒巴坦、阿米卡星、美罗培南、亚胺培南等较为敏感,主要革兰阳性菌对替考拉宁、万古霉素、利福平等较为敏感。感染组患者白细胞介素-6(IL-6)、乳酸脱氢酶(LDH)、促血管生成素-2(Ang-2)、肌酸激酶(CK)、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谷草转氨酶(AST)、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水平均高于未感染组患者(P0.05)。经Pearson相关性分析可得,感染组患者血清IL-6、Ang-2、TNF-α水平与AST、LDH、CK、CK-MB水平均呈正相关(P0.05)。结论:急性心肌梗死合并肺部感染患者心肌酶谱与炎性因子水平关系密切,有助于判断患者病情严重程度,且急性心肌梗死合并肺部感染患者多药耐药现象较为严重,临床应针对病原菌合理选取抗菌药物。 相似文献
243.
肿瘤坏死因子受体相关因子3(TRAF3)作为TRAF家族的成员之一,通过介导TLRs信号通路,参与动物的免疫反应。通过构建东亚三角涡虫Djtraf3的cDNA文库获得Djtraf3基因并分析基因结构。结果发现,该最大开放阅读框为564bp,编码的蛋白质含187个氨基酸,含有1个TRAF结构域。进化分析表明,DjTRAF3和果蝇的TRAF3聚群,位于进化树的基部;整体原位杂交结果显示,在涡虫成体及不同再生阶段,Djtraf3在整个肠部表达。这些结果为进一步探究其功能提供了依据和方向。 相似文献
244.
研究农田经不同休闲年限后的土壤肥力、微生物类群和酶活性的关系.试验结果表明,农田土栽参在经过土壤体闲后土壤的有机质、速效氮和速效钾的含量均高于未经休闲的土壤.在休闲1年后,各类微生物的增长幅度是最大的.细菌增长了25倍,真菌增长5.6倍,放线菌增长4倍.当休闲2年后,微生物的增长速度明显降低.土壤在休闲1年后过氧化氢酶的活性提高了16%,蔗糖酶活性虽略有提高但差异不显著.休闲后土壤的氨化作用和硝化作用明显提高,其中休闲1年的土壤硝化作用比休闲前的提高33.5%. 相似文献
245.
我国农牧交错区耕作方式与施氮量对小麦氮素利用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在我国内蒙古自治区赤峰市农牧交错区研究了不同耕作方式及不同施氮量对小麦氮肥吸收利用和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长期实施保护性耕作使小麦对氮素的利用率提高3%~4%,减轻氮肥对农田环境的污染;保护性耕作有利于促进小麦对氮素的吸收,提高小麦产量.当施氮量由120 kg·hm-2增加到360 kg·hm-2时,小麦对氮素的吸收利用由36.5%降低为26%;氮素损失增加约5%,对应的氮素损失量则从60 kg·hm-2增加到约200 kg·hm-2,对环境的污染明显增加.小麦对上季残留氮素的利用受耕作方式影响较小,受上季施氮量影响较大,总体趋势为施氮量越高,小麦利用率越低,损失越多.经过两季小麦种植后,小麦-土壤系统回收的总氮素比例约为44%~50%,其中土壤残留氮素约占施氮量的13%~18%. 相似文献
246.
Dae Hwan Lee Ji Hyeon Ahn Joon Ha Park Bing Chun Yan Jeong-Hwi Cho In Hye Kim Jae-Chul Lee Sang-Hun Jang Myoung Hyo Lee In Koo Hwang Seung Myung Moon Bonghee Lee Jun Hwi Cho Hyung-Cheul Shin Jin Sang Kim Moo-Ho Won 《Cellular and molecular neurobiology》2013,33(5):615-624
Aging is an inevitable process that occurs in the whole body system accompanying with many functional and morphological changes. Inflammation is known as one of age-related factors, and inflammatory changes could enhance mortality risk. In this study, we compared immunoreactivities of inflammatory cytokines, such as interleukin (IL)-2 (a pro-inflammatory cytokine), its receptor (IL-2R), IL-4 (an anti-inflammatory cytokine), and its receptor (IL-4R) in the cervical and lumbar spinal cord of young adult (2–3 years old) and aged (10–12 years old) beagle dogs using immunohistochemistry and western blotting. IL-2 and IL-2R-immunoreactive nerve cells were found throughout the gray matter of the cervical and lumbar spinal cord of young adult and aged dogs. In the spinal cord neurons of the aged dog, immunoreactivity and protein levels were apparently increased compared with those in the young adult dog. Change patterns of IL-4- and IL-4R-immunoreactive cells and their protein levels were also similar to those in IL-2 and IL-2R; however, IL-4 and IL-4R immunoreactivity in the periphery of the neuronal cytoplasm in the aged dog was much stronger than that in the young adult dog. These results indicate that the increase of inflammatory cytokines and their receptors in the aged spinal cord might be related to maintaining a balance of inflammatory reaction in the spinal cord during normal aging. 相似文献
247.
线虫是一类低等无脊椎动物,在自然界分布很广。因为线虫通常生活在土壤或寄生物中,没有适宜的视觉或听觉系统,接收环境信号的重要途径就是借助于其精细的化学感受系统。研究表明,线虫能够通过识别挥发性物质来引导一系列行为:取食、交配、产卵和驱避有毒物质、避免高种群密度等。目前,对线虫化学感受机制的研究越来越被人们所重视,也取得了一些突破性进展。综合近年来已有的研究成果,从发育调控机制、寄主识别机制、化学感受机理等方面进行了详细系统的总结,并对未来研究和线虫防治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248.
斑马鱼二价体制备与多重带显带的方法学探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采用碱性低渗结合高氯仿一步显带技术获得了斑马鱼二价体高分辨多重G带,所出现的带纹丰富,反差明显。采用地高辛为标记的以限制性内切酶AfuⅠ介导的原位切口平移技术使斑马鱼二价体上呈现出类G带的多重带,获得了明暗反差强烈的带纹结果。通过比较多个不同分裂相的多条染色体,发现带纹的分布具明显特征性.并且特征一致,带纹数目基本吻合。首次从方法学上对斑马鱼二价体的制备过程及多重带显带技术进行了分析、探讨和总结,力求将该技术程序化、系统化,使其具有可重复性和可操作性,并对显带的可能机理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249.
250.
播散性浅表性光线性汗孔角化症(DSAP)是一种以多个浅表的角化性皮损,边缘轻微嵴状角化性隆起为特征的少见的慢性角化性皮肤病,呈常染色体显性遗传。以往的研究将该病基因定位于12q23.2—24.1区域(DSAP1)和15q25.1-26.1区域(DSAP2)。本研究对2个无关的六代DSAP家系进行了全基因组扫描和连锁分析,结果显示,这2个DSAP家系在D12窝4位点的最高累积LOD值为8.28(θ=0.00)。单倍型分析结果显示,这2个DSAP家系致病基因位于12q24.1-q24.2(D12S330和D12S354)之间8.0cM的区域内。该区域与DSAP1的致病区域部分重叠。对重叠区域内6个候选基因(CRY1,PWP1,ASCL4,PRDM4,KIAA0789和CMKLR1)的编码区进行序列分析,在DSAP病人中未发现突变位点。提示该6个候选基因可能与这2个DSAP家系的发病机理无关。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