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3967篇
  免费   7097篇
  国内免费   27450篇
  2024年   521篇
  2023年   1586篇
  2022年   2648篇
  2021年   2984篇
  2020年   2797篇
  2019年   3360篇
  2018年   2385篇
  2017年   2260篇
  2016年   2430篇
  2015年   3298篇
  2014年   4656篇
  2013年   4139篇
  2012年   5651篇
  2011年   5665篇
  2010年   4508篇
  2009年   4566篇
  2008年   4950篇
  2007年   4796篇
  2006年   4439篇
  2005年   3890篇
  2004年   3060篇
  2003年   2620篇
  2002年   2426篇
  2001年   2084篇
  2000年   1938篇
  1999年   1268篇
  1998年   644篇
  1997年   446篇
  1996年   341篇
  1995年   319篇
  1994年   230篇
  1993年   194篇
  1992年   191篇
  1991年   175篇
  1990年   114篇
  1989年   110篇
  1988年   113篇
  1987年   99篇
  1986年   100篇
  1985年   130篇
  1984年   95篇
  1983年   54篇
  1982年   105篇
  1981年   44篇
  1980年   12篇
  1979年   9篇
  1972年   6篇
  1970年   5篇
  1965年   5篇
  1950年   19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65 毫秒
61.
Nodal cuttings of white yam were induced to produce microtubers on a MS-revised medium supplemented with various concentrations of sucrose, 20 mgl–1 L-cysteine, 0.5 mgl–1 kinetin and 0.7% agar. The frequency of tuberization was affected by the daylength, which is optimal at 12 and 16 h of light depending on the sucrose concentration. The microtubers were planted in a seed bed and grown to maturity. The importance of in vitro tuberization of yam as a means of international germplasm distribution or exchange as well as for the propagation of planting material is discussed.  相似文献   
62.
用杀虫双大粒剂防治水稻二化螟和三化螟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报告一种防治水稻螟虫的杀虫双新剂型和使用效果.含有效成份5%的杀虫双大粒剂,每公斤含2000粒左右,在每亩1—1.25公斤的用量下,药效显著优于六六六、呋喃丹及杀虫脒等残留和高毒性农药.处理一亩田只需数分钟.在七个县和四个农场共266440亩稻田的示范试验中,防治效果达84.5—100%.杀虫双在田水中扩散迅速,24小时内即可扩散分布到全田.持效期较长,可达两周之久.但在蝗虫已蛀入稻茎后施用大粒剂,有效施药期只有3—4天.本文对杀虫双大粒剂的使用技术进行了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方面的评价.  相似文献   
63.
虫草蝠蛾生物学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虫草蝠蛾(Thitarodes armoricanus Oberthur)的卵于室温11.4℃时,历期32—47天,在潮湿滤纸表面孵化率高达93.2%.幼虫在土壤中生活三年多才化蛹.蛹期35—50天.成虫寿命3—12天.卵在发育中有变色现象,即由白→黄→灰→黑.变色过程一般需6—13小时.幼虫栖息地表以下10—25cm土层中,适宜在地温5—10℃、土壤含水量70%左右条件下生活.蛹腹节有棘突,助蛹活动.成虫白天不吃不动,黄昏时活动,无趋光性,也无趋化性.雌雄交配自傍晚至深夜,经4—10小时.一雌产卵400—800粒.  相似文献   
64.
采用一种简便而快速的方法分离了盐泽螺旋藻的藻胆体。藻胆体的最大吸收波长位于618 nm,室温下荧光反射峰位于677~678 nm。利用7~15%SDS—聚丙烯酸胺梯度凝胶板状电泳,可分出三条有色多肽,其中藻蓝蛋白的α亚单位与别藻蓝蛋白的α亚单位几乎重叠,不易区分;另有分子量为117,99,53,49,27,24.5和14kD的七条无色多肽。117和 99kD多肽可能联结藻胆体和类囊体,并作为末端能量受体,而14kD多肽多为“核”亚结构的组分,其余的可能为“棒”亚结构内和“核”“棒”亚结构间的联结蛋白。  相似文献   
65.
毛萼鞘蕊花的化学成分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相似文献   
66.
昆明市区气传致敏孢粉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相似文献   
67.
昆明山海棠根的松香烷型二萜化合物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相似文献   
68.
NO—样松驰因子在大鼠止血带休克中的作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张连元  董淑云 《生理学报》1992,44(6):576-582
为探讨NO-样松驰因子(NO-LRF)在休克中的效应及其病理生理意义,本工作在大鼠止血带休克(ToS)模型上发现离体灌流的主动脉环对去甲肾上腺素的反应性降低,组织cGMP含量增加。用NO前体L-精氨酸(L-Arg)或NO合成阻断剂L-NNA,可溶性乌苷酸环化酶抑制剂亚甲蓝灌流,分别增强或减轻ToS动物主动脉的上述变化,而且这些药物的作用不受血管内皮是否存在的影响。实验结果提示非内皮细胞源的NO-LRF是引起ToS动物血管低反应性的因素之一。体内实验表明 L-Arg治疗缓解,而L-NNA恶化ToS病程,提示NO-LRF可能参与机体的适应保护机制。  相似文献   
69.
周小萍  蒋志根 《生理学报》1992,44(4):347-354
在豚鼠肠系膜下神经节(IMG)及其支配的结肠段联合标本上,对IMG细胞内电位与肠段纵肌或环肌舒缩活动进行了同步记录。实验结果表明:(1)肠段预置张力为零时,约50%IMG细胞有自发的快兴奋性突触后电位(EPSP)活动,切断结肠神经或以筒箭毒(50μmol/L)灌流IMG后消失;(2)筒箭毒或低钙高镁溶液阻断神经节传递时,环肌节律性收缩幅度增大,节律变慢,但对纵肌节律性收缩无明显影响,(3)串刺激节前神经,在IMG细胞引起一串快EPSP或动作电位并常跟随迟慢的EPSP,同时,纵肌在0.1-0.2s潜伏期后出现迅速的、时程基本与动作电位串一致的舒张波,后者在筒箭毒灌流IMG后消失,而环肌运动可见舒张、舒张波延长或收缩波增大。结果提示:IMG不仅中继经典的胆碱能传出功能,还参与以胆碱能传递为中介的肠-肠反射,该反射活动的传出效应主要在于抑制环肌收缩。  相似文献   
70.
人子宫内膜中存在组织型(tPA)及尿激酶型(uPA)两类纤蛋白溶酶元激活因子,其含量在增殖期高于分泌期。本文应用免疫组织化学定位证实uPA及tPA两类抗原存在于子宫内膜的腺体细胞和间质细胞中。应用SDS-PAGE分高蛋白质,继而应用纤蛋白-琼脂糖铺盖技术测得离体培养下间质细胞仅释放tPA,腺体细胞仅释放uPA,但两种细胞均分泌PA的抑制因子(PAI)。培液中加入孕酮,明显抑制PA和刺激PAI生成。雌二醇作用与孕酮相反。某些肽类激素hCG、PRL、GnRH及cAMP作用基本与雌二醇相同。但福司克林(FK)则刺激间质、腺体两种细胞产生tPA及少量uPA,抑制PAI生成。本工作表明人子宫内膜中存在PA及PAI作用相反的酶,受激素调控,其生理意义尚待进一步探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