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30022篇 |
免费 | 4355篇 |
国内免费 | 19409篇 |
专业分类
53786篇 |
出版年
2024年 | 440篇 |
2023年 | 1163篇 |
2022年 | 1890篇 |
2021年 | 1924篇 |
2020年 | 1841篇 |
2019年 | 2133篇 |
2018年 | 1451篇 |
2017年 | 1392篇 |
2016年 | 1377篇 |
2015年 | 1847篇 |
2014年 | 2789篇 |
2013年 | 2278篇 |
2012年 | 3315篇 |
2011年 | 3348篇 |
2010年 | 2737篇 |
2009年 | 2896篇 |
2008年 | 3065篇 |
2007年 | 2930篇 |
2006年 | 2739篇 |
2005年 | 2335篇 |
2004年 | 1793篇 |
2003年 | 1541篇 |
2002年 | 1374篇 |
2001年 | 1326篇 |
2000年 | 1215篇 |
1999年 | 752篇 |
1998年 | 337篇 |
1997年 | 241篇 |
1996年 | 155篇 |
1995年 | 174篇 |
1994年 | 126篇 |
1993年 | 105篇 |
1992年 | 105篇 |
1991年 | 89篇 |
1990年 | 69篇 |
1989年 | 57篇 |
1988年 | 58篇 |
1987年 | 54篇 |
1986年 | 54篇 |
1985年 | 74篇 |
1984年 | 55篇 |
1983年 | 32篇 |
1982年 | 72篇 |
1981年 | 21篇 |
1980年 | 4篇 |
1965年 | 1篇 |
1950年 | 12篇 |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1 毫秒
191.
不同群落类型柔毛淫羊藿总黄酮和淫羊藿苷含量及其与土壤因子的关系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2009年8月,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和紫外分光光度法测定了唐家河自然保护区次生落叶阔叶林红桦群落(群落Ⅰ)、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细叶青冈群落(群落Ⅱ)和常绿阔叶林油樟群落(群落Ⅲ)下生长的柔毛淫羊藿各器官的总黄酮和淫羊藿苷含量,分析其与土壤因子的关系结果表明:柔毛淫羊藿叶片中总黄酮和淫羊藿苷含量最高、茎中最低;群落Ⅰ的柔毛淫羊藿总黄酮和淫羊藿苷含量[(5.32±0.23)%和(0.47±0.05)%]均显著高于群落Ⅱ[(4.06±0.03)%和(0.32±0.01)%]和群落Ⅲ[(4.15±0.07)%和(0.28±0.09)%];土壤氮含量和pH值对柔毛淫羊藿的总黄酮和淫羊藿苷含量影响较大,柔毛淫羊藿总黄酮和淫羊藿苷含量与土壤全氮和碱解氮呈显著负相关(P<0.05),与土壤pH值呈极显著正相关(P<0.01).土壤较低的氮供应水平和较高的土壤酸度可能使群落Ⅰ柔毛淫羊藿的总黄酮和淫羊藿苷含量增加. 相似文献
192.
肉桂酰辅酶A还原酶(cinnamoyl-CoA reductase,CCR)是木质素合成代谢的关键酶。该研究以菊芋(Helianthus tuberosus L.)‘廊芋8号’为材料,克隆到1个菊芋的CCR基因,命名为HtCCR1(GenBank登录号为MN205540),其开放阅读框(ORF)长975bp,编码324个氨基酸,其中含有FR_SDR_e保守结构域。系统进化分析表明,HtCCR1与向日葵CCR蛋白(XP_021989763.1)共聚于一支,二者亲缘关系最近。实时定量PCR分析表明,HtCCR1基因在菊芋茎和叶中的表达量显著高于在根和块茎中;盐(150mmol·L-1 NaCl)胁迫处理6、12和24h后,处理组HtCCR1基因的表达量均显著高于对照组;干旱(20%PEG6000)胁迫6和12h后,处理组HtCCR1基因的表达较对照组均显著上调。成功构建pET-28a-HtCCR1原核表达载体,转化大肠杆菌BL21(DE3)并诱导出了符合预期大小的蛋白,表明HtCCR1重组蛋白已成功表达。该研究结果为进一步研究HtCCR1基因的功能及利用基因工程手段调节菊芋中木质素的生物合成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93.
黄土高原子午岭油松林的种子雨和土壤种子库动态 总被引:7,自引:1,他引:7
对黄土高原区子午岭不同林龄(18a、29a、40a、54a)油松(Pinus tabulaeformis carr.)人工林及天然林(约75a)的种子雨和土壤种子库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该区油松种子雨一般从每年9月初开始,一直到11月底结束,种子雨降落历程与林龄大小有关,种子雨发生时间和降落高峰期有所不同.不同林龄的油松种子雨强度不同,种子雨总量大小顺序为:40a人工林((489 9±8.64)粒· m-2)>29a人工林((346.8±7.45)粒· m-2)>54a人工林((327.1±8.13)粒· m-2)>天然林((146.9±5.25)粒· m-2)>18a人工林((78.1±2.72)粒· m-2).种子雨总量随林龄的增加而增加,约40a时达到高峰,种子雨活力也以40a时最高.不同林龄油松林土壤种子库存在显著差异,其中18a人工林种子库最小,40a人工林种子库最大.从种子雨降落到次年4月,5种林分土壤种子库总量下降了42.34%~53.59%,空粒种子增加了26.72%~48.69%;从4月到8月份种子腐烂率由10.28%~13 62%增加到57.25%~63.28%.动物的搬运、取食和种子腐烂死亡是种子库损耗的主要因素.土壤种子库中的油松种子主要集中在枯枝落叶层,其次为0~2cm层,2~10cm层种子最少.到8月中旬,土壤中98.26%的油松种子都已丧失活性.不同林分下油松幼苗的密度差异较大,40a人工林下幼苗最多,其余依次为29a人工林、54a人工林和天然林,18a人工林下的实生苗极少,幼苗死亡率极高.在一定龄级范围内,人工林结实能力和更新潜力随林龄增加而增加,40a时更新潜力最大.虽然有大量种子下落,但由于种子大量损耗和幼苗死亡,通过环境筛作用而最终可以成熟的个体数量十分有限. 相似文献
194.
目的:观察自体富血小板纤维蛋白(Platelet-rich fibrin,PRF)膜片修补口腔上颌窦瘘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解放军第425医院疗养区眼耳鼻喉科2010年4月到2013年4月间24例上颌窦瘘患者,采用随机分组,其中A组12例患者各采静脉血20 mL制备PRF膜片修补上颌窦瘘,另外B组12例患者采用组织瓣法修补上颌窦瘘,比较两组患者的伤口一期愈合成功率以及6-12月后随访预后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PRF膜片修补组手术均获得成功,而组织瓣修补组中采用带蒂颚粘膜瓣有1例失败,两组间一期愈合成功率无显著差异(P=0.755),随访发现颊侧黏骨膜瓣修补的患者术后口腔前庭沟均有不同程度变浅,而其它修补方法术后前庭沟无明显异常。结论:自体PRF膜片制备简单,用其修补上颌窦瘘效果确切,手术简单,并发症少,可应用于临床实践。 相似文献
195.
基因组原位杂交的新进展及其在植物中的应用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基因组原位杂交 ( Genomic in situ hybridization GISH)是 2 0世纪 80年代末发展起来的一种原位杂交技术。它最初应用于动物方面的研究[1 ] ,但很快被植物方面所借用 ,并且使用频率高于动物方面的研究。它采用来自一个物种的总基因组 DNA作为标记探针 ,用另一物种的总基因组 DNA以适当的浓度进行封阻 ,在靶染色体上进行原位杂交。在封阻DNA和标记 DNA探针之间 ,封阻 DNA优先与一般序列杂交 ,剩下的特异性序列主要被标记探针所杂交。在此基础上 ,人们先后发展了荧光基因组原位杂交、多色基因组原位杂交和比较基因组原位杂交等技术 ,… 相似文献
196.
胆汁是由肝细胞分泌的胆道内的消化液,为等渗溶液,主要成分包括胆盐、胆汁酸、胆红素、还原型谷胱甘肽及其结合物、氧化型谷胱甘肽等。在消化期,胆汁可由肝脏和胆囊大量排到十二指肠,将脂肪乳化成微滴以利于消化;还能促进脂肪酸及脂溶性维生素的吸收。生理状态下胆汁不会反流入胃及食管,也不会损伤肠道。病理状态下胆汁会反流入胃甚至反流到食管损伤胃及食管黏膜,在一些情况下胆汁甚至会损伤肠道的黏膜。目前认为胆汁是较明确的致癌因素,与消化道肿瘤的相关性较大,但仍缺乏针对性的防治方案。明确胆汁对消化道黏膜的损伤机制,有助探索消化道肿瘤防治的新靶点。本文回顾了近年来有关胆汁对食管黏膜、胃黏膜及肠黏膜损伤机制的研究进展,以期为进一步的研究提供思路。 相似文献
197.
NADP-苹果酸酶(NADP-ME)是C_(4)植物的关键光合酶,在生物和非生物胁迫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为了进一步研究该酶编码基因的功能,该研究以典型荒漠C_(3)-C_(4)中间型植物松叶猪毛菜为研究对象,在克隆得到NADP-ME家族基因序列的基础上,研究其表达部位及在非生物胁迫下的表达模式,并克隆其启动子序列分析响应非生物胁迫的元件差异。结果表明:(1)成功获得松叶猪毛菜3个NADP-MEs,命名为SaNADP-ME1、SaNADP-ME2和SaNADP-ME4,CDS序列长度分别为1755、1758和1941 bp。(2)SaNADP-ME1主要在根中表达,SaNADP-ME2和SaNADP-ME4主要在叶中表达;在ABA、NaCl、NAHCO_(3)和PEG_(6000)胁迫下松叶猪毛菜幼苗中3个NADP-MEs均可被诱导表达,且SaNADP-ME2和SaNADP-ME4的响应表达模式相似。(3)成功克隆得到SaNADP-ME1、SaNADP-ME2和SaNADP-ME4启动子区域2351、1655和2887 bp。生物信息学分析发现它们都含有基本启动子元件以及响应外界刺激的元件。 相似文献
198.
春小麦对不同灌水处理的气孔反应及其影响因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选用3个春小麦品种(系),采用大田试验方法,在冬灌1800 m3·hm-2的基础上,在生育期设3次灌水处理(T1)、2次灌水处理(T2)和1次灌水处理(T3),每次灌水1050 m3·hm-2,研究土壤水分对春小麦生育期气孔导度的影响及气孔导度与相关环境因素的关系.结果表明:灌水处理对春小麦生育期气孔导度的影响较大,气孔导度随着灌溉次数的减少逐渐降低,同时不同基因型间存在差异.从拔节期到开花期,不同处理春小麦气孔导度变化一致,都呈先升高后降低趋势, 在抽穗期达到峰值;开花期之后各处理出现差异,T1各品种气孔导度先下降后上升,T2品种间表现不同,T3一直呈下降趋势.各环境因子中,大气相对湿度对春小麦气孔导度的影响最大,两者的相关系数在T2和T3中分别达显著(0.82*)和极显著水平(0.92**).春小麦适应水分亏缺的气孔调节机理为反馈式调节. 相似文献
199.
200.
高温强光胁迫对苹果果皮PPO活性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苹果果实日烧是一种普遍发生的生理病害,最常见的特征之一就是在果实表面出现褐变。通常认为PPO与植物的酶促褐变密切相关。研究了自然和控制条件下,高温强光胁迫对果实PPO活性的影响,以便揭示高温强光胁迫下苹果果实褐变与PPO活性之间的联系。结果表明:高温和强光胁迫与果皮PPO活性变化密切相关。就树冠不同方位而言,西南方位是高温和强光胁迫最严重的区域,其外围裸露果实的PPO活性也最强。在一定范围内,随着处理温度和光照强度的升高,果皮PPO活性也逐渐增强。短时间剧烈升温能够引起PPO活性骤然上升。在同样程度的高温胁迫下,提高环境湿度有利于抑制果皮PPO活性,从而减轻褐变症状的发生。室内外试验一致证实:果实日烧褐变现象与高温强光胁迫下果皮组织PPO活性大幅度提高有直接关系。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