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0301篇
  免费   4370篇
  国内免费   19421篇
  54092篇
  2024年   441篇
  2023年   1169篇
  2022年   1902篇
  2021年   1946篇
  2020年   1848篇
  2019年   2144篇
  2018年   1462篇
  2017年   1403篇
  2016年   1405篇
  2015年   1868篇
  2014年   2810篇
  2013年   2298篇
  2012年   3345篇
  2011年   3350篇
  2010年   2746篇
  2009年   2917篇
  2008年   3078篇
  2007年   2934篇
  2006年   2747篇
  2005年   2354篇
  2004年   1799篇
  2003年   1544篇
  2002年   1372篇
  2001年   1322篇
  2000年   1218篇
  1999年   762篇
  1998年   341篇
  1997年   243篇
  1996年   156篇
  1995年   174篇
  1994年   127篇
  1993年   108篇
  1992年   108篇
  1991年   89篇
  1990年   67篇
  1989年   57篇
  1988年   58篇
  1987年   52篇
  1986年   55篇
  1985年   75篇
  1984年   55篇
  1983年   33篇
  1982年   72篇
  1981年   21篇
  1980年   4篇
  1965年   1篇
  1950年   1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51.
福建南亚热带雨林封禁30年的群落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福建南靖县和溪南亚热带雨林,是我国南亚热带东段境内目前保存较完整的地带性植被类型之一,是福建南亚热带的代表植被[1,2],于1962年起由国家对其作永久性封禁,今为福建省自然保护区。现将该群落特征作定量分析,并与1965年的群落特征[3]进行全面比较...  相似文献   
152.
晋西黄土区辽东栎、山杨树干液流比较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隋旭红  张建军  文万荣 《生态学报》2011,31(16):4791-4798
于2009年生长季(4—10月),应用TDP (Thermal Dissipation Probe) 热扩散探针技术,并结合同步测定的太阳辐射、大气温度、空气饱和水汽压差及大气相对湿度等气象因子,分析了晋西黄土区15年生辽东栎、山杨树干液流的昼夜变化及季节变化规律,建立了液流速率与气象因子的关系模型。结果表明:辽东栎和山杨树干液流速率昼夜变化显著,4月份和7月份峰值出现的时间不一致。4月份两个树种的峰值出现在清晨或夜间,而7月份树种树干液流速率于中午前后达到高峰。4月份两个树种夜间的树干液流速率明显大于白天,山杨的树干液流于中午前后接近于零。4月份,辽东栎和山杨树干液流速率的峰值分别为2.808 cm/h和1.188 cm/h,最小值为0.218 cm/h和0 cm/h,日平均液流速率为1.440 cm/h 和0.516 cm/h; 7月份,辽东栎和山杨树干液流速率的峰值分别为12.276 cm/h和 20.448 cm/h,最小值为0.144 cm/h和0.288 cm/h,日平均液流速率为3.656 cm/h 和6.328 cm/h。7月份阴雨天时,辽东栎的液流速率峰值较晴天小,日平均液流速率是晴天的0.95倍,对山杨是0.75倍。4月份两树种树干液流速率的月平均值最低,只有1.106 cm/h和0.626 cm/h;6月份达最高值5.112 cm/h和8.214 cm/h,分别是4月份的4.62倍和13.12倍。生长季(4—10月)的林分林木总蒸腾耗水量对于辽东栎林为201.14 mm,山杨林为56.43 mm,辽东栎林为山杨林的3.56倍。统计分析表明,影响树干液流速率的主要因子对辽东栎是大气温度和太阳辐射,对山杨是太阳辐射和空气饱和水汽压差。  相似文献   
153.
温度对香蕉花蓟马发育和存活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帆  付步礼  刘奎  邱海燕  伍祎 《生态学报》2014,34(14):3895-3899
通过在人工气候箱内饲养香蕉花蓟马,测定了14、18、22、26℃和30℃5个温度下香蕉花蓟马不同虫态的发育历期,分析了温度与香蕉花蓟马发育速率的关系,计算了其发育起点温度、有效积温及存活率。结果表明:香蕉花蓟马各虫态的发育历期随温度的升高而缩短,发育速率和温度之间有很大的相关性;香蕉花蓟马卵、一龄若虫、二龄若虫、预蛹、蛹及世代的发育起点温度分别为8.26、10.56、7.92、9.17、9.53、8.69℃,世代的有效积温为153.81d·℃。26℃下香蕉花蓟马的世代存活率最高,为63.16%;30℃下的存活率最低,为46.34%。  相似文献   
154.
应用基于内源信号的光学成像技术的视觉脑研究现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基于脑内源信号的光学成像技术是近来国际上出现的一种脑功能成像方法。该技术既无毒,又具有较高的空间分辨率,因而被迅速应用于动物的视觉、听觉、体感皮层功能构筑的研究中。本文综述了这种光学脑功能成像在视觉脑研究方面所取得的重要进展,并分析了该方法与其他脑成像技术、微电极单细胞技术的关系。报道了国内自行研制第、套脑功能光学成像系统的研究工作,该系统已在猫初级视觉皮层不同深度获得了清晰的方位功能图,并已经和  相似文献   
155.
生态脆弱带不同区域近缘优势灌木的生理生态学特性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小叶锦鸡儿、中间锦鸡儿和柠条锦鸡儿分别为中国北方生态脆弱带典型区域——科尔沁沙地、毛乌素沙地和腾格里沙漠的优势灌木。为了探讨生长在地理位置相距很远的不同气候类型区、但亲缘关系较近的沙漠植物种之间特性的差异及近缘种间引种成功的可能性 ,对 3种灌木在原产地和引种地 (腾格里沙漠 )的气体交换、叶绿素荧光参数、β胡萝卜素和脯氨酸累积等特性进行了对比研究 ,结果显示 :各区优势灌木的气体交换特征不同 ,主要依照区域光照和温湿条件的不同组合而变化 ,各区域的环境条件组合最利于其建群种的生长 ;引进种对引种地环境变化的反应调节较乡土种敏感 ;地理位置相距较近的近缘种间生理特性相近 ,引种易于成功  相似文献   
156.
棉铃虫发生与北太平洋海温的遥相关 及其长期灾变预警   总被引:8,自引:1,他引:8  
本文分析了山东郓城26年(1974~1999)、德州22年(1978~1999)和江苏丰县20年(1980~1999)棉铃虫百株累计卵量与北太平洋海温的遥相关关系及其时空动态规律,并选出相关显著程度P<0.05概率水平、空间分布范围较大、持续时间较长而稳定的组合作为关键预测因子组建了郓城、德州棉铃虫三代卵,丰县棉铃虫二代卵的预测模型,并筛选出最优长期灾变预警模型。结果表明:① 北太平洋海温场与棉铃虫种群数量消长存在显著或极显著的遥相关区域,其位置及范围随时间变化,但存在若干呈现出空间稳定性和时间持续性的大面积相关显著区域。② 郓城棉铃虫三代卵量和丰县棉铃虫二代卵量与北太平洋海温场的相关区分布形式很相似,与前两年1月份北太平洋月平均海温场存在大片相关显著的区域(35°~ 55°N,135°E~135°W),持续时间达4个月之久;而德州棉铃虫三代卵量与前两年7~9月份北太平洋低纬度海温有大范围相关显著区(1°~17°N,165°E~120°W)。 ③ 用前两年1~11月份北太平洋海温场相关显著区内各格点的月平均海温距平的平均值做因子建立了棉铃虫长期灾变预警模型,预测检验结果表明:郓城棉铃虫三代卵6年(1994~1999)中报准5年,丰县棉铃虫二代卵5年(1995~1999)中报准3年,德州棉铃虫三代卵5年(1995~1999)全部符合。据此可提前20~27个月做棉铃虫的长期灾变预警。  相似文献   
157.
长江中下游滩地植被与钉螺孳生关系的研究   总被引:31,自引:2,他引:31  
吴刚  苏瑞平  张旭东 《生态学报》1999,19(1):118-121
对由莎草、苔草、狗牙根为优势种组成的杂草群落植被类型、由多种苔草、荻、为优势种组成的苔草、荻群落植被类型和由芦苇、菱笋、蒌蒿及蓼类为优势种组成的芦苇群落植被类型3种长江中下游滩地主要群落植被类型进行了钉螺密度与植被高度、钉螺密度与植被盖度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杂草群落植被类型,钉螺生存最适宜的植被高度为22.05cm、范围为15~47cm,钉螺生存最适宜的植被盖度为65.28%、范围为35%~90%;苔草、荻群落植被类型,钉螺生存最适宜的植被高度为22.69cm、范围为20~33cm,钉螺生存最适宜的植被盖度为67.80%、范围为35%~95%;芦苇群落植被类型,钉螺生存最适宜的植被高度为64.82cm、范围为72~78cm,钉螺生存最适宜植被盖度为63.95%、范围为1%~100%。这一研究结果对通过生态工程措施控制植被因子,实现抑螺防病的策略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58.
两栖类皮肤抗菌多肽及其应用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赖仞  粱建国  张云 《动物学研究》2004,25(5):465-468
抗菌多肽广泛分布于动物、植物,用于抵御细菌、真菌、病毒和原虫,在进化上是一类非常古老而有效的天然防御物质。两栖动物的后天获得性免疫系统与哺乳动物相比极为脆弱,它们在长期的进化历程中演化形成了一套非常有效的抵御微生物侵袭的防御系统,这套系统主要就是其裸露皮肤表面的抗菌多肽(又称初级免疫或者先天免疫系统)。本文结合本实验室近年的研究工作,对两栖类皮肤抗菌多肽的结构、功能及应用作一简要综述。  相似文献   
159.
利用甲基磺酸乙酯(EMS,ethyl methyl sulfonate)诱变剂处理野生型Yugu1(豫谷1号),在后代中发现了一个可以稳定遗传的颖花明显变窄的突变体,将其命名为sins1。与Yugu1相比,突变体sins1的株高显著降低了3.89%,穗长和穗粗分别显著降低了17.42%和21.62%,旗叶叶长和叶宽分别显著降低了15.09%和25.78%,千粒重显著降低了40.96%,谷码数显著降低了25%,均达到显著水平(P0.05)。利用突变体sins1为母本、SSR41为父本构建F_2定位群体,F_2正常颖花与窄颖花植株数目的分离比例为3∶1,表明该突变性状由隐性单基因控制。利用F_2群体隐性单株,最终将突变基因定位在3号染色体上SSR标记3-2658与CAAS3031间约7.709 Mb的距离内,为下一步精细定位提供了基础,同时也为促进禾本科作物颖花的研究提供了方向。  相似文献   
160.
泛珠江流域土地利用时空变化特征及驱动因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泛珠江流域是中国改革开放和海上一带一路的“桥头堡”,在国家经济建设中具有重要的战略地位。本研究基于泛珠江流域1990—2015年土地利用数据,结合气候和社会经济指标,利用ArcGIS空间分析和SPSS因子分析等方法,探索泛珠江流域土地利用时空变化特征及其驱动因子。结果表明: 1990—2015年,泛珠江流域土地利用变化明显。其中,水田和有林地面积明显减少,城镇用地和其他建设用地面积急剧增长。在空间上,草地的减少主要发生在流域西北部,耕地的减少集中在流域中部以及沿海地区,城乡、工矿、居民用地的增加主要集中在粤港澳大湾区。其中,变化最为集中的三大典型区域为粤港澳大湾区>广西中-东南部>海南岛北部。1990—2000年是流域内土地利用变化最为明显的时期。社会经济和工业的飞速发展,以及居民消费水平的提高是该流域土地利用变化的主要驱动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