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96篇
  免费   81篇
  国内免费   275篇
  1052篇
  2024年   7篇
  2023年   8篇
  2022年   23篇
  2021年   45篇
  2020年   31篇
  2019年   44篇
  2018年   21篇
  2017年   27篇
  2016年   28篇
  2015年   38篇
  2014年   46篇
  2013年   57篇
  2012年   70篇
  2011年   79篇
  2010年   69篇
  2009年   66篇
  2008年   69篇
  2007年   64篇
  2006年   51篇
  2005年   52篇
  2004年   33篇
  2003年   33篇
  2002年   19篇
  2001年   17篇
  2000年   15篇
  1999年   7篇
  1998年   5篇
  1997年   1篇
  1995年   3篇
  1994年   2篇
  1993年   4篇
  1992年   3篇
  1991年   2篇
  1990年   2篇
  1989年   2篇
  1987年   2篇
  1984年   1篇
  1983年   2篇
  1982年   1篇
  1981年   1篇
  1977年   1篇
  195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5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51.
铁是细胞生理代谢的重要金属元素,是多种氧化还原酶类、过氧化物酶类的重要组成部分。革兰氏阴性菌中,胞内铁转运、储存和利用主要由铁吸收调节蛋白Fur(ferric uptake regulator)调控。水稻根际联合固氮菌——施氏假单胞菌(Pseudomonas stutzeri)A1501基因组中含有一个fur同源基因,但其具体功能尚不清楚。比较了A1501中fur基因及其编码蛋白的序列特征,并通过实时荧光定量PCR(real-time quantitative,qRT-PCR)和Western blotting杂交方法测定了fur基因和Fur蛋白的表达特性,结果发现fur基因表达水平与环境中铁浓度呈负相关,在铁限制条件下高表达,铁过量条件下表达受抑制。构建了fur基因突变株和功能回补株,表型测定发现fur突变影响了A1501的碳源代谢谱,并导致A1501对过氧化氢胁迫敏感。胞内铁含量测定表明,fur突变株内的铁含量为野生型的1.3倍,进一步qRT-PCR测定表明fur突变影响了铁离子转运系统及过氧化物酶编码基因的表达。研究结果为解析根际微生物胞内铁平衡调节及根际环境适应机制奠定了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952.
采用水培技术,以油麦菜幼苗为材料,研究不同硝铵态氮配比(NO3-∶NH4+)对油麦菜苗期地上部和根系生长及生理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1)油麦菜地上部和根系硝酸盐含量皆与营养液中NO3--N比例呈正相关关系,且各处理均达到无公害蔬菜的标准。(2)随着营养液中NH4+-N比例的增加,油麦菜地上部有机酸含量先降低后升高,且在硝铵态氮配比为5∶5时最低,可溶性糖含量呈上升趋势,而可溶性蛋白质含量先升高后降低,在硝铵态氮配比为5∶5时最高;油麦菜根系有机酸和可溶性糖含量先升高后降低,两者分别在硝铵态氮配比为5∶5和7.5∶2.5时最高,而可溶性蛋白质含量呈下降趋势,在全NO3--N时最高。(3)随着营养液中NH4+-N比例的增加,油麦菜地上部和根系中SOD活性先升后降,并分别在硝铵态氮配比为5∶5和7.5∶2.5时最高,而地上部和根系中MDA、脯氨酸含量和POD、CAT活性的变化趋势则与其相反。(4)随着营养液中NH4+-N比例的增加,油麦菜地上部和根系干重皆先升后降,根冠比则逐渐减小;在硝铵态氮配比为7.5∶2.5时干重最大,根冠比适宜且稳定。研究表明,水培油麦菜苗期地上部和根系生长及生理特性受到氮素形态配比的显著影响,且根系的生理响应更敏感;营养液中硝铵态氮配比为7.5∶2.5时,油麦菜受胁迫程度最低,地上部和根系生长较协调,油麦菜生长和生理状况最佳。  相似文献   
953.
甲壳素对连作条件下平邑甜茶幼苗生长及土壤环境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研究在苹果连作土壤中添加甲壳素对苹果幼苗生长、土壤酶及土壤真菌群落结构的影响,探讨甲壳素缓解苹果连作障碍的可能性,为防控苹果连作障碍提供依据。盆栽条件下,以平邑甜茶幼苗为试材,在苹果连作土壤中分别添加0,0.5,1.0和2.5g/kg的甲壳素,测定了连作土壤中添加不同量的甲壳素后,幼苗生物量、根系保护酶活性、土壤主要酶(蔗糖酶、脲酶、磷酸酶等)活性以及土壤中真菌群落结构的变化。9月份结果表明,与对照相比,1.0 g/kg的甲壳素处理连作土,可显著提高平邑甜茶幼苗株高和干鲜重,分别比对照增加了36.8%、82.1%和100.8%;甲壳素处理能增加幼苗根系保护酶活性,其中1.0 g/kg甲壳素处理SOD、POD和CAT活性最高,其次为0.5 g/kg,而2.5 g/kg甲壳素处理显著抑制了幼苗根系保护酶活性。1.0 g/kg甲壳素处理可提高土壤中细菌/真菌值,并且提高了土壤中蔗糖酶、脲酶、蛋白酶、磷酸酶、过氧化氢酶和多酚氧化酶活性,分别比对照提高了8.6%、40.5%、81.1%、15.3%、18.7%和49.8%,2.5 g/kg甲壳素处理则降低土壤酶活性或者使土壤酶活性与对照相当。根据T-RFLP的图谱中OUT的数量、种类及丰度,分别计算了不同处理土壤的真菌多样性,发现1.0 g/kg甲壳素处理的连作土具有最高的多样性、均匀度和丰富度指数,分别比对照增加了52.2%、8.0%和87.1%。主成分分析(PCA)结果显示,不同剂量甲壳素处理的连作土壤中真菌被PC2分成了两部分,其中0.5 g/kg和1.0 g/kg的甲壳素添加量分布在PC2的负方向上,而CK和2.5g/kg的甲壳素处理分布在PC2的正方向上,这说明添加不同量的甲壳素对连作土壤真菌群落多样性有显著影响,添加量太多或者太少均会造成土壤真菌多样性下降,只有适量的甲壳素可提高真菌群落结构多样性。实验结果表明1.0 g/kg的甲壳素可提高连作平邑甜茶幼苗生物量,改善连作土壤环境,有效缓解平邑甜茶的连作障碍。  相似文献   
954.
从硇洲岛和徐闻珊瑚礁自然保护区潮间带采集的海水和沉积物样品中分离培养海洋微藻, 筛选其中富含多糖、脂类或蛋白质的藻株。采用形态学观察、18S rDNA序列比较及其系统发育分析法, 对分离培养的海洋微藻及其富含多糖、脂类或蛋白质的藻株进行分类鉴定和生物多样性分析。分离、培养、鉴定并储藏了189株海洋微藻, 归属于65个种, 分布于硅藻门(Bacillariophyta)、绿藻门(Chlorophyta)、定鞭藻门(Haptophyta)和红藻门(Rhodophyta)的9纲、25目、30个科、38个属; 其中多糖含量较高的46株海洋微藻, 分布于25个种, 20个属; 脂类含量较高的46株海洋微藻, 分布于32个种, 15个属; 蛋白含量较高的46株海洋微藻, 分布于28个种, 18个属。结果表明硇洲岛和徐闻珊瑚礁自然保护区潮间带可培养的海洋微藻及其富含多糖、脂类和蛋白质藻株的物种多样性丰富, 在新型药物、活性天然产物、功能食品和饲料及其添加剂的发掘等方面具有良好前景。  相似文献   
955.
研究成熟度对印度块菌Tuber indicum香气成分的影响,并测定成熟印度块菌的关键香气成分。将3种不同成熟度的印度块菌,以固相微萃取(SPME)技术为香气富集方法,利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GC-MS)分析其香气成分。结果表明未成熟印度块菌中仅检测出4种香气成分,中度成熟阶段检测出8种,成熟阶段检测出13种,而且成熟阶段检测出的香气成分大多都是前人报道过对块菌香气有贡献的成分;通过计算成熟块菌各香气组分的香气活度值(OAV),可知二甲基硫醚、2,3-丁二酮、3-甲基正丁醛、2-甲基正丁醛、己醛、1-辛烯-3-醇这6种物质是印度块菌的关键香气成分(OAV>1)。  相似文献   
956.
目的:评价早期肠内营养(EEN)对胃癌根治术患者术后恢复和免疫功能的影响。方法:选入2011年6月~2014年1月在我院行胃癌根治术治疗的患者60例,根据术后营养方式不同分为EEN组和全肠外营养支持(TPN)组,每组30例。比较两组患者机体恢复及免疫功能情况。术后随访3年,观察并记录两组无进展生存率和总生存率。结果:EEN组术后排气时间[(2.46±0.78)d vs(3.85±1.03)d]、排便时间[(4.03±1.17)d vs(5.67±1.23)d]、进流质时间[(5.88±1.30)d vs(7.26±1.59)d]、进半流食时间[(7.94±1.85)d vs(11.01±2.36)d]和住院天数[(14.87±2.56)d vs(17.54±3.30)d]均显著短于TPN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第1d,两组各项体液免疫指标(Ig A、Ig G、Ig M浓度)和细胞免疫指标(CD3+、CD4+和CD4+/CD8+水平)均显著下降(P0.05),营养支持后逐渐恢复,而EEN组恢复幅度较TPN组大,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EEN组术后并发症总发生率显著低于TPN组(13.33%vs 36.67%,P0.05)。EEN组患者1年、2年和3年无进展生存率和总生存率均稍高于TPN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EEN可有效促进胃癌根治术患者的肠功能恢复,缩短住院时间,提高机体免疫功能,降低并发症的发生,值得在临床推荐应用。  相似文献   
957.
本文报道了 1 997年 9月—1 999年 9月对芜湖市第九中学 478名(男 2 4 5人 ,女 2 33人 )汉族中学生生长发育 3年追踪测量结果。调查指标为身高、体重、胸围和月经初潮年龄。分析了维尔维克指数 ,比较了男女间的差异并与芜湖市 1 986年数据进行了比较 ,对差异的可能原因进行了分析 ,并对当前青少年生长发育加速和性成熟提前趋势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958.
Determining the degree of population connectivity and investigating factors driving genetic exchange at various geographical scales are essential to understanding population dynamics and spread potential of invasive species. Here, we explore these issues in the highly invasive vase tunicate, Ciona intestinalis, a species whose invasion history has been obscured by its poorly understood taxonomy and population genetics. Recent phylogenetic and comparative genomic studies suggest that C. intestinalis is a cryptic species complex consisting of at least three species. We reconstructed phylogenies based on both mitochondrial (cytochrome c oxidase subunit 3—NADH dehydrogenase subunit 1 region and NADH dehydrogenase subunit 4 gene) and nuclear (internal transcribed spacer 1) sequences, results of which support four major phylogroups corresponding to the previously reported spA, spB and Ciona spp. (spC) as well as an undescribed cryptic species (spD). While spC and spD remain restricted to their native ranges in the Mediterranean Sea and Black Sea, respectively, the highly invasive species (spA and spB) have disjunct global distributions. Despite extensive interspecific divergences, we identified low phylogeographical structure within these two invasive species. Haplotype network analyses revealed comparatively limited mutation steps among haplotypes within each species. Population genetic analyses based on two mtDNA fragments and eight unlinked microsatellites illustrated relatively low population differentiation and high population connectivity at both regional and continental scales in the two invasive species. Human‐mediated dispersal coupled with a high potential for natural dispersal is probably responsible for the observed genetic homogeneity.  相似文献   
959.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城市生态系统受到一定压力,运用主成分分析法对城市生态系统影响因子进行研究。并以扬州市为例,从社会、经济和自然三方面选取指标,采集了2000~2008年的相关数据,利用主成分分析方法从32个指标中选取影响扬州城市生态系统动态变化的主成分,定量分析影响扬州城市生态系统变化的最主要的影响因子。结果表明,前三主成分累计贡献率为88.158%,包含了原始数据中大部分信息,能够代表原始指标进行分析。扬州城市生态系统主要影响因子分为两类:社会因素和环境因素。  相似文献   
960.
长江流域实际蒸散发演变趋势及影响因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长江流域是我国重要的水资源供给区域,流域生态系统的水资源供给不仅服务于流域内部,同时也通过南水北调服务于北方部分地区。实际蒸散发作为地表水文循环重要环节会直接影响到生态系统的水资源供给服务能力。在全球气候变暖与地表环境变化的背景下,分析长江流域实际蒸散发的演变趋势与成因,对于我国水资源供给和生态安全的保障有着重要的意义。在对比GLEAM_v3.2a、MOD16、GLDAS_Noah2、ERA_Interim四种常用蒸散发数据集精度的基础上,选择精度最优的GLEAM_v3.2a数据集,通过分段线性拟合、逐步回归和相关性分析了1981-2017年间长江流域地表实际蒸散发演变趋势和影响因素。结果表明:(1)长江流域实际蒸散发的演变具有明显的阶段性,1981-1997年为不显著下降阶段,下降速率为-0.02 mm/a,下降区域主要分布在长江流域西北和东部部分子流域,1998-2017年为全流域显著上升阶段,上升速率为1.94 mm/a;(2)日照时数下降速率减缓、植被指数增加速率升高是长江流域实际蒸散发阶段性变化的主要原因,气温突增、风速回升在长江流域实际蒸散发的长期增加趋势中也起到了重要的正向作用;(3)1998-2017年间,长江流域生态系统水资源供给服务量在实际蒸散发显著增加的影响下有所下降,流域西部地区下降趋势明显,旱情加剧;(4)建议在长江流域西部干旱地区优先加强对本地原生林的保护,同时在生态修复工程中选择针叶乔木等蒸腾能力弱的树种,以缓解旱情加剧的趋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