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92篇
  免费   81篇
  国内免费   276篇
  2024年   6篇
  2023年   8篇
  2022年   22篇
  2021年   45篇
  2020年   30篇
  2019年   44篇
  2018年   21篇
  2017年   27篇
  2016年   28篇
  2015年   38篇
  2014年   46篇
  2013年   57篇
  2012年   70篇
  2011年   79篇
  2010年   69篇
  2009年   66篇
  2008年   69篇
  2007年   64篇
  2006年   51篇
  2005年   52篇
  2004年   33篇
  2003年   33篇
  2002年   19篇
  2001年   17篇
  2000年   15篇
  1999年   7篇
  1998年   5篇
  1997年   1篇
  1995年   3篇
  1994年   2篇
  1993年   4篇
  1992年   3篇
  1991年   2篇
  1990年   2篇
  1989年   2篇
  1987年   2篇
  1984年   1篇
  1983年   2篇
  1982年   1篇
  1981年   1篇
  1977年   1篇
  195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4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25 毫秒
71.
Malignant tumors comprise a small proportion of cancer-initiating cells (CIC), capable of sustaining tumor formation and growth. CIC are the main potential target for anticancer therapy. However, the identification of molecular therapeutic targets in CIC isolated from primary tumors is an extremely difficult task. Here, we show that after years of passaging under differentiating conditions, glioblastoma, mammary carcinoma, and melanoma cell lines contained a fraction of cells capable of forming spheroids upon in vitro growth under stem cell-like conditions. We found an increased expression of surface markers associated with the stem cell phenotype and of oncogenes in cell lines and clones cultured as spheroids vs. adherent cultures. Also, spheroid-forming cells displayed increased tumorigenicity and an altered pattern of chemosensitivity. Interestingly, also from single retrovirally marked clones, it was possible to isolate cells able to grow as spheroids and associated with increased tumorigenicity. Our findings indicate that short-term selection and propagation of CIC as spheroid cultures from established cancer cell lines, coupled with gene expression profiling, represents a suitable tool to study and therapeutically target CIC: the notion of which genes have been down-regulated during growth under differentiating conditions will help find CIC-associated therapeutic targets.  相似文献   
72.
Myosin V利用ATP水解所释放的自由能,朝肌动蛋白微丝正端作连续的定向运动,平均步长约为36nm。最近几年,诸多实验数据表明,myosin V步长并不固定为36nm,马达各步长值和相应步长出现概率的柱状图符合高斯分布;且在负载力大于2pN的情况下会出现“中间步长”和“后退步子”的现象。可根据已有实验数据,同时考虑马达在跃迁过程中所受的溶液摩擦阻力、常负载力和高斯随机力对其跃迁距离的影响,提出一种跃迁模型,并以此为基础对上述现象进行理论解释。  相似文献   
73.
目的:探索利用酿酒酵母系统表达乙型肝炎病毒(HBV)preS/S基因。方法:利用PCR技 术,以HBV病毒DNA为模板,体外扩增HBV preS/S基因。然后构建重组表达载体pESC-preS/S。 用LiAc法转化酿酒酵母YPH50,选取重组菌进行培养,并诱导表达外源蛋白。提取蛋白浓缩后 进行SDS-PAGE分析,并经Western blot分析鉴定。结果:实验结果表明重组菌能够表达HBV preS/S蛋白。结论:利用酿酒酵母系统可成功表达HBV preS/S基因,为制备新型预防性疫苗提供 条件。  相似文献   
74.
用本室建立的人尿道高分化鳞状上皮癌细胞株(Hus-98)免疫Balb/C小鼠,通过细胞杂交技术及ELISA方法进行筛选,SP免疫组织化学方法进行鉴定,获得10株能稳定分泌、选择性强、效价高的杂交瘤细胞株;同时从乳腺癌组织中提出肿瘤相关抗原行免疫印记实验(Western-blot)。结果6株经4次克隆能稳定分泌抗体Ig,免疫组化显示这些抗体是针对来源于上皮的鳞癌、腺癌细胞膜和细胞浆的,而癌旁正常组织及胎儿组织呈阴性反应;通过western-blot结果显示肿瘤相关抗原分子量为46.414kb。  相似文献   
75.
小叶锦鸡儿的组织培养和快速繁殖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选用小叶锦鸡儿茎段为材料进行组织培养和快速繁殖,结果表明,芽诱导的最适培养基是MS基本培养基附加6-BA0.5mg/L和IAA0.01mg/L,最适生根培养基是1/2MS基本培养基附加IAA0.5mg/L,诱导生根率达86%.再生植株移人大田,15d后成活率在98%以上。  相似文献   
76.
秃杉中萜类和酚类化学成分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从秃杉(Taiwania flousiana Gaussen)的根皮中分离鉴定了6个三萜类化合物、1个二萜类化合物、1个倍半萜类化合物和9个酚类化合物,其中两个为新化合物,分别鉴定为 (24S)-3b-methoxy-5a-lanost-9(11)-ene-7b, 24,25-triol(1) 和senecrassidiol-9-O-b-D-glucopyranoside (8),化合物1命名为taiwaniatriol。通过波谱学方法确定了这些化合物的结构。  相似文献   
77.
腺嘌呤对菠萝快速繁殖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以腺嘌呤(adenine,Ad)作为基本培养基(MS)的添加成分,进行菠萝的快速繁殖.以不加Ad作对照,结果显示不同浓度的Ad分别为1.0、2.0、3.0、4.0、5.0、6.0 mg·L-1对芽的分化及增殖均无显著促进作用.而在壮苗培养中,除Ad为1.0 mg·L-1外,其他各浓度均能极显著地提高幼苗的生长速率,而且在不同浓度间也出现了极显著差异.Ad在3.0~5.0 mg·L-1时,幼苗生长速率最快,可使出苗时间提前30 d以上.  相似文献   
78.
酵母N-糖基化工程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詹洁  吴军 《生物技术通讯》2004,15(3):272-274
酵母表达系统可用来生产具生物活性的重组糖蛋白,但其在N-糖基化过程中会生成高甘露糖型糖链。通过引入相关的甘露糖苷酶和糖基转移酶基因、切断酵母自身的高甘露糖链形成通道能够改变酵母宿主N-糖基化的类型。本对酵母N-糖基化工程的研究状况、最新进展及存在问题作简要阐述。  相似文献   
79.
脱氧核酶研究进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使用体外分子进化技术,从一个人工合成的随机多核苷酸单链DNA库中筛选出具有酶活性的DNA分子,称为脱氧核酶. 目前已经筛选出具有RNA切割作用、DNA切割作用、金属螯合作用和过氧化物酶活性、DNA激酶活性以及DNA连接酶活性等多种催化功能的脱氧核酶. 特别是脱氧核酶10~23,无论在体外应用于RNA限制性内切酶,还是在生物系统内作为RNA水平上的基因失活剂,都具有很好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80.
通过雉科虹雉属(Lophophorus)、角雉属(Tragopan)、勺鸡属(Pucrasia)和血雉属(Ithaginis)7种鸟类的细胞色素b(cyt b)基因序列比较,构建的虹雉属及其近缘属的分子系统树表明:①3种虹雉构成一个单系群(monophyletic group),虹雉属与角雉属、勺鸡属构成一个单系群;②虹雉属内分为白尾梢虹雉,以及棕尾虹雉和绿尾虹雉两个演化枝。综合分子系统学、地理分布格局和形态学的证据,推测虹雉属鸟类起源于中国的横断山脉,其中繁衍生活在原地的一枝演化为白尾梢虹雉;另一枝则分别进入喜马拉雅山区(西)和中国西南部(东),向西的演化为棕尾虹雉,向东的则为绿尾虹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