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277篇
  免费   120篇
  国内免费   378篇
  1775篇
  2024年   16篇
  2023年   35篇
  2022年   59篇
  2021年   86篇
  2020年   62篇
  2019年   72篇
  2018年   48篇
  2017年   64篇
  2016年   57篇
  2015年   88篇
  2014年   99篇
  2013年   109篇
  2012年   131篇
  2011年   114篇
  2010年   86篇
  2009年   87篇
  2008年   107篇
  2007年   81篇
  2006年   63篇
  2005年   73篇
  2004年   47篇
  2003年   44篇
  2002年   30篇
  2001年   23篇
  2000年   18篇
  1999年   13篇
  1998年   12篇
  1997年   6篇
  1996年   2篇
  1995年   8篇
  1994年   8篇
  1993年   5篇
  1992年   5篇
  1991年   4篇
  1990年   2篇
  1989年   2篇
  1987年   2篇
  1984年   1篇
  1983年   2篇
  1982年   1篇
  1981年   1篇
  1977年   1篇
  195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77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71.
一种大鼠急性心力衰竭动物模型的建立方法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张宏  彭成  展海霞  余成浩 《四川动物》2008,27(2):296-298
目的 建立一种简便易行的大鼠急性心力衰竭动物模型复制方法.方法 选用体重280~350 g的雄性SD大鼠,麻醉后于舌下静脉快速推注盐酸普鲁帕酮注射液10.5 ,mg/kg,观察记录造模后1小时内动物心率、左心室内压最大上升速率( dp/dtmax)、左心室内压最大下降速率(-dp/dtmax).结果 大鼠造模后数秒内心率即显著减少, dp/dtmax显著下降,-dp/dtmax显著上升,持续数十分钟.与空白组比较有极显著性差异.参附注射液和白附片水煎液显著恢复模型动物心率、 dp/dtmax、-dp/dtmax,与模型组比较有显著性或极显著性差异.结论 采用普鲁帕酮注射液复制大鼠急性心阳虚衰动物模型是一种简便可靠的方法.  相似文献   
72.
生物传感芯片质谱及其在蛋白质组研究中的应用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目前蛋白质组研究技术在已有的研究基础上取得了长足进展 ,包括固相 pH梯度双向凝胶电泳、生物质谱技术、蛋白质双向电泳图谱的数字化和各种分析技术、蛋白质间相互作用分析的方法如酵母双杂交系统、噬菌体展示、表面等离子共振等。但均各有其利弊。目前质谱是进行蛋白质组成分鉴定的支撑技术 ,但是它在蛋白质间相互作用分析及结构与功能的关系分析方面显得无能为力 ,而生物分子相互作用分析技术 (Biomolecularinteractionanalysis ,BIA)是进行蛋白质相互作用分析的较好技术 ,将两者结合起来在蛋白质组…  相似文献   
73.
siRNA抑制丙型肝炎病毒IRES介导的基因表达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以HCVIRES为靶位 ,应用T7RNA多聚酶体外转录合成了 5条小干扰RNA(siRNA) .脂质体转染法将其导入HCVIRES介导萤光素酶表达的转基因细胞 (HepG2 .970 6 )中 ,通过测定萤光素酶的量 ,评价T7siRNA对HCV介导基因表达的抑制作用 .结果表明 ,所合成的 5条T7siRNAs ,均能特异性地抑制萤光素酶基因的表达 ,抑制率分别为 94 31%、80 0 1%、78 0 1%、80 33%、85 6 4% ,其中以靶向HCVIRES第二茎环结构的T7siRNA1抑制率最高 ,且对HCV基因的抑制作用有剂量依赖性 ,随T7siRNA1量的增加 ,抑制率逐渐增强 .siRNA抑制HCV基因的作用具有良好的特异性 ,改变其中 1个核苷酸即无显著抑制作用 .  相似文献   
74.
倪郁  宋超  王小清 《生态学报》2014,34(15):4160-4166
以野生型拟南芥与蜡质突变体cer1、cer4为试验材料,通过研究核盘菌胁迫对拟南芥茎表皮蜡质结构及组分含量的影响,揭示核盘菌侵染与表皮蜡质的关系。扫描电镜结果显示,野生型拟南芥蜡质晶体以垂直于表面的杆状、块状结构为主;突变体cer1晶体类型以水平的松针状、块状结构为主;突变体cer4蜡质晶体以垂直片层结构为主。核盘菌胁迫下,拟南芥蜡质晶体结构及分布形态发生变化。蜡质层结构在核盘菌胁迫下表现为:杆状、松针状蜡质晶体减少—蜡质晶体熔融—表皮"囊状凸起"—表皮膜层破裂。这些结构变化有利于病菌突破角质层屏障而侵入到植株体内。色质谱分析结果显示:与野生型相比,cer1突变体烷、次级醇、酮类显著减少;cer4突变体表现为一级醇含量减少。接种核盘菌后,野生型拟南芥与蜡质突变体一级醇类显著增加(cer1增加不显著);烷类、次级醇类、酮类含量与蜡质总量均显著减少,表明蜡质前体物质在受到核盘菌胁迫后更多地通过酰基还原途径生成一级醇,从而减少了由脱羰基途径所生成的蜡质组分。核盘菌通过改变表皮蜡质晶体结构与化学组分分泌量来促进侵染。  相似文献   
75.
来自木荷叶和无患子中果皮的皂甙抽提物对抗稻瘟病原活性被试验。皂甙抽提物体外抑制活性显示了皂甙剂量与抗真菌效果高度相关性。它们的抗稻瘟有效中浓度EC50:木荷叶乙醇抽提物为42.95μg/mL,木荷叶水抽提物为452.91μg/mL,无患子中果皮的甲醇抽提物为95.65μg/mL。一个重要的结果是当上述木荷叶和无患子中果皮醇抽提物以3∶4到15∶8的质量配比时产生了显著的增效抗稻瘟作用,而在其它配比时有相加作用。通过乙醚/丙酮沉析、硅胶柱色谱分离,以及酸水解和薄层过程,检测出木荷抽提物皂甙中含有2种三萜类皂甙元和5种单糖。纯化后的皂甙在150μg/mL时显示了98.28%的抑制率。此研究结果表明:木荷叶抽提物,或木荷叶和无患子中果皮抽提复配物对毁灭性的稻瘟病害具有重要地抗病效果。  相似文献   
76.
广藿香是著名药材,青枯病是威胁广藿香生产和质量的主要病害。针对从广藿香茎叶中分离出的1株有抑菌活性的内生真菌Alternaria sp. GHX-P17,研究其代谢产物对广藿香青枯病的防治作用及耐病机制。在室内通过人工接种Alternaria sp. GHX-P17菌株与喷施粗提物稀释液2种方式,于不同时间调查广藿香青枯病的发病率和严重度,并计算其病情指数(disease index,DI)。同时,对处理后不同时间的广藿香苯丙氨酸解氨酶(phenylalanine ammonia lyase,PAL)、过氧化物酶(peroxidase,POD)和超氧化物歧化酶(superoxide dismutase,SOD)3种保护酶活性进行测定。结果表明:(1)Alternaria sp. GHX-P17处理后青枯病DI显著降低,与对照比较,204 h后DI降低为27.16%,方差分析呈显著性差异(P<0.05)。(2)随着处理时间延长,青枯病严重度升高缓慢,严重度等级降低,到204 h时,处理组的严重度明显低于对照,防治效果达到74.65%。(3)处理后的广藿香3种保护酶PAL、POD和SOD活性增强,但3种酶活性高峰出现时间不同。PAL随时间逐渐升高; POD先升高后降低,然后又升高,出现2个峰值; SOD快速升高后逐渐降低。这表明内生真菌菌株Alternaria sp. GHX-P17可以提高广藿香3种保护酶活性,延缓了青枯菌的侵染过程,降低了青枯病的发病程度。该研究结果为植物内生真菌次级代谢产物活性成分研究及生物农药开发提供了参考。  相似文献   
77.
78.
79.
四川省小麦条锈菌群体遗传多样性的SSR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TP-M13-SSR自动荧光检测技术,对四川省小麦条锈菌群体遗传多样性水平进行了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四川省小麦条锈菌群体遗传多样性比较丰富,地区之间存在明显的差异,川西北和四川盆地的种群遗传多样性相对较高,而四川西南部和四川东南部的种群遗传多样性较低。四川小麦条锈菌群体存在一定的遗传分化,地区间的遗传变异仅占14.92%,群体间的遗传变异占总变异的23.06%,群体内遗传变异占60.02%,遗传变异主要存在于群体内部。基因流和共享基因型从分子水平证实了四川小麦条锈菌在地区间的传播,且川西北和四川盆地之间的菌源交流最为广泛。  相似文献   
80.
目的研究鼠疫菌cAMP受体蛋白(CRP)对毒力相关基因yopD的调控情况。方法利用芯片表达谱和实时定量RT-PCR初步判断CRP对yopD的调控,在获得纯化的his-CRP蛋白后进行体外凝胶阻滞实验(EMSA)证明CRP能否直接结合yopD启动子区,DNase I足迹实验(DNase I footprinting assay)确定yopD启动子区CRP结合位点序列精确序列。结果芯片表达谱和实时定量RT-PCR实验一致证实CRP可能直接负调控yopD,EMSA证明CRP能直接结合yopD启动子区,DNase I足迹实验确定yopD的启动子区上CRP位点的精确序列。结论CRP可能直接负调控毒力相关基因仰D。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