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10篇
  免费   65篇
  国内免费   358篇
  2024年   4篇
  2023年   18篇
  2022年   36篇
  2021年   30篇
  2020年   32篇
  2019年   40篇
  2018年   17篇
  2017年   22篇
  2016年   30篇
  2015年   27篇
  2014年   39篇
  2013年   24篇
  2012年   38篇
  2011年   72篇
  2010年   50篇
  2009年   48篇
  2008年   47篇
  2007年   45篇
  2006年   45篇
  2005年   42篇
  2004年   26篇
  2003年   24篇
  2002年   33篇
  2001年   25篇
  2000年   24篇
  1999年   32篇
  1998年   15篇
  1997年   8篇
  1996年   6篇
  1995年   2篇
  1994年   2篇
  1993年   2篇
  1992年   2篇
  1991年   5篇
  1990年   4篇
  1989年   2篇
  1988年   1篇
  1987年   1篇
  1985年   3篇
  1984年   3篇
  1982年   3篇
  1980年   1篇
  1978年   1篇
  1977年   1篇
  195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93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51.
根据东昌湖水环境监测资料, 采用单因子指数、内梅罗指数法及综合营养状态指数法对东昌湖各监测点2004-2011年的水质变化和富营养化状态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 酸碱度(pH)、溶解氧(DO)单因子指数呈波动中上升趋势, 但均符合IV类水质标准;化学需氧量(CODCr)、总氮(TN)单因子指数呈波动中下降趋势, 总磷(TP)单因子指数呈波动中上升趋势且三者单因子指数均较高, 以总氮(TN)对水质影响最大。南关桥、西关桥内梅罗指数呈波动中上升趋势, 表明水质趋于恶化。北关桥、东关桥内梅罗指数呈波动中下降趋势, 表明水质趋于好转。2004-2010年各监测点处于轻-中度富营养化水平, 截至2011年各桥均达到中营养水平。东关桥、北关桥富营养化水平高于西关桥、南关桥。  相似文献   
152.
谭伟  梁婷  翟衡 《应用生态学报》2012,23(8):2185-2190
以沙培1年生巨峰葡萄为材料,研究土施乙草胺对葡萄叶片光合、叶绿素荧光特性和叶绿体结构的影响.结果表明:喷施初期(处理后第13天),上部叶片净光合速率和气孔导度显著下降,PSII最大光化学效率和实际光化学效率显著低于对照,快速叶绿素荧光诱导动力学曲线中J点和K点荧光显著上升,性能指数PIABS显著下降,其PSII反应中心和放氧复合体受损伤程度显著高于中部叶片,但随着处理时间的延长,受损伤的程度减轻.在喷施后期(处理后第60天),上部叶片与中部叶片各指标之间的差距变小;下部叶片对除草剂的响应滞后,PSII反应中心和放氧复合体受到较大损伤,J点和K点荧光上升及PIABS下降的幅度高于中、上部叶片.乙草胺处理后第60天,葡萄叶片可溶性糖和淀粉含量增加,中、上部叶片色素含量显著下降,叶绿体膜受损,叶绿体变小,片层结构模糊或间隙增大.表明土施乙草胺可传导至葡萄地上部,导致叶片光合机构损伤、PSII活性下降和光合速率降低.  相似文献   
153.
昆虫触角叶的结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赵新成  翟卿  王桂荣 《昆虫学报》2015,58(2):190-209
触角叶是昆虫脑内初级嗅觉中心,通过触角神经与触角联系。触角叶主要由嗅觉受体神经元、局域中间神经元、投射神经元和远心神经元构成。这些神经元的形态多样,其形态变化与其功能和昆虫嗅觉行为相关。这些神经元在触角叶内交织形成神经纤维网,在突触联系紧密的地方形成纤维球,纤维球通常排列在触角叶外周。通常,昆虫触角叶内纤维球的数量、大小和位置相对固定,并且几乎每个小球都可以被识别和命名。不同种类、性别和品级的昆虫中,纤维球的数量、大小和排列方式各不相同。触角叶结构神经元组成和纤维球的多样性,与各种昆虫嗅觉行为的特异性相对应。  相似文献   
154.
以盆栽红地球/贝达葡萄为试材,定量浇灌NaCl、Na2SO4、NaHCO3、NH4Cl和(NH4)2SO4,筛选导致葡萄叶片黄化的盐、碱离子,研究不同盐碱类型胁迫对葡萄植株离子分布的影响.结果表明: NaHCO3对植株影响最大,叶片在处理14 d时出现黄化症状,而NaCl和NH4Cl处理28 d时出现黄化症状.NaHCO3和NaCl处理均显著增加了植株各器官中Na+含量,NaHCO3处理根中Na+含量是对照的 6.4倍;这两种盐处理均降低了除叶片外其他器官中的K+含量,NaHCO3处理显著降低了各器官中K/Na,根中K/Na仅为0.1,NaCl处理降低了除茎外其他器官中K/Na;这两种盐处理还降低了Ca2+、Mg2+、Fe2+向地上部的运输.NH4Cl、(NH4)2SO4和Na2SO4处理降低了植株各器官中K/Na,以NH4Cl处理显著.碱性盐NaHCO3对葡萄叶片黄化影响最大,其次是中性盐NaCl,再次是NH4Cl,而(NH4)2SO4和Na2SO4影响较小.  相似文献   
155.
Forest transition is a process of overall forest cover from net loss to net gain over time. Forest transition especially the process after turning point from deforestation to reforestation has inspired lots of researches for its potential to improve environmental services. China has undergone forest transition since the 1980s. However, in tropical China, deforestation was still existed, while the overall forest cover increased greatly. To investigate this issue, we conducted this research by classifying overall forest into natural forest and plantation in Xishuangbanna, which has undergone forest transition and deforestation and overall forest cover increasing. We found that natural forest continues decreasing while overall forest cover increasing and plantation expansion in forest transition. The forest transition in Xishuangbanna was found to be a tree cover transition, which was mainly contributed by large plantation expansion. In Xishuangbanna, deforestation is still undergoing after its overall forest cover transition occurred in 1988. The general overall forest definition used by forest transition will not be able to recognize deforestation when natural forests are displaced by plantations because the overall forest cover remains unchanged or even increasing. We therefore recommended to classify forest types in forest transition researches.  相似文献   
156.
单核细胞增生李斯特菌(Listeria monocytogenes,LM)是常见的食源性致病菌之一。目前,在众多单增李斯特菌的检测方法中应用较广的是免疫学检测法、分子学检测法。免疫学检测时间短,操作简单,但该方法依赖高特异性的抗体,会出现假阳性,还需要进一步鉴定检测结果。分子学检测法克服了免疫学检测法不能在种的水平鉴定单增李斯特菌的缺点,省时省力,灵敏度高,但是分子学检测法需要丰富的操作经验,并且不适于现场大批量检测。新兴的代谢学检测法、光谱学检测法、生物传感器等也都有各自的优缺点。本文综合近年最新文献,就单增李斯特菌检测的最新方法、检测进展及未来发展趋势予以分析综述,以期为该菌的检测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57.
Toll样受体(Toll-like receptors,TLRs)是介导天然免疫和获得性免疫的病原模式识别受体(Pattern recognition receptor,PRRs),能识别表达在病原微生物上高度保守的病原相关分子模式(Pathogen associated molecular patterns,PAMPs),并通过一定的信号转导途径引起核内相关基因的表达,启动和调节机体的免疫反应。  相似文献   
158.
浙江武义2009年南方水稻黑条矮缩病的毒源地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2009年, 浙江省境内首次出现南方水稻黑条矮缩病毒(Southern rice black streaked dwarf virus, SRBSDV), 且仅武义县有发病现象。因为该病毒病是一种虫媒病毒, 且白背飞虱Sogatella furcifera (Horváth)是主要传毒介体, 所以本文通过白背飞虱灯下诱虫情况调查、 迁飞轨迹模拟、 天气学背景分析以及毒源地分析, 阐释了2009年浙江省武义县发现的南方水稻黑条矮缩病的供毒源地分布情况, 以及白背飞虱携毒的传递路径, 并讨论了轨迹模拟中各生物学参数的设定方法, 从而为剖析该病毒的宏观流行规律奠定科学基础。结果显示:(1) 通过对白背飞虱迁入武义的主要虫源地与经鉴定的南方水稻黑条矮缩病发病区域的叠加分析, 明确了浙江武义的可能毒源地分布于两广、 闽南、 赣南四省区境内; (2) 西南低空急流及偏南气流是白背飞虱将我国南方的病毒远距离传送到武义县境内的动力源; (3) 白背飞虱随下沉气流和降雨在武义境内的集中降落是南方水稻黑条矮缩病在当地暴发的触发条件。  相似文献   
159.
甜菜夜蛾HSP90基因克隆及高温胁迫下其表达量的变化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为阐明热激蛋白90(heat shock protein 90, HSP90)在甜菜夜蛾Spodoptera exigua (Hübner)幼虫抵抗高温过程中的作用, 克隆了其HSP90基因cDNA全长序列, 并检测了在系列高温胁迫下不同龄期幼虫体内其相对表达量。根据已报道的热激蛋白90基因序列同源性设计简并引物, 利用反转录聚合酶链式反应(RT-PCR)结合cDNA末端快速扩增(RACE)技术成功克隆了甜菜夜蛾HSP90基因全长cDNA(GenBank登录号FJ862050)。该cDNA序列开放阅读框长2 154 bp, 编码717个氨基酸, 预测的相对分子量和等电点分别为82.6 kD和5.0。该序列具有HSP90家族的典型特征和特殊的功能结构域, 并且与多种生物的HSP90基因序列有较高的同源性。为了研究HSP90抵抗高温的作用, 构建荧光定量RT-PCR体系, 检测了37, 39, 41, 43和45℃胁迫下甜菜夜蛾不同龄期幼虫体内HSP90表达量的变化。结果表明, 高温胁迫对甜菜夜蛾幼虫体内的HSP90表达具有明显的诱导作用。幼虫体内HSP90表达量随着温度升高呈增加的趋势。43℃和45℃胁迫下, 各龄幼虫体内HSP90的表达量均显著高于常温(P< 0.05), 但不同龄期之间没有显著差异。这说明HSP90在甜菜夜蛾幼虫抗高温中起到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60.
以极东锦鸡儿未成熟合子胚子叶为外植体进行其体细胞胚胎发生和植株再生研究。在添加不同BA与NAA或2,4-D,外加500mg·L~(-1)水解酪蛋白、30g·L~(-1)蔗糖和8g·L~(-1)琼脂的MS培养基上诱导产生了体细胞胚。在5mg·L~(-1)NAA+5mg·L~(-1)BA和5mg·L~(-1)2,4-D+1mg·L~(-1)BA处理中体胚诱导率分别为14%和10%;NAA处理每外植体上诱导出的体胚数量最多为4.3个,而2,4-D为10.5个。体细胞胚经成熟培养后,在添加0.01mg·L~(-1)NAA、20g·L~(-1)蔗糖和6g·L~(-1)琼脂的MS培养基上萌发率达到58.94%。萌发的体胚在MS培养基上长成正常小植株,再生率为87%。经炼苗后的体胚苗移植到草炭土:蛭石:珍珠岩=5:4:1(V/V/V)的栽培基质中,可以正常生长,移栽成活率为40%。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