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624篇
  免费   367篇
  国内免费   1919篇
  2024年   37篇
  2023年   107篇
  2022年   143篇
  2021年   160篇
  2020年   151篇
  2019年   180篇
  2018年   123篇
  2017年   112篇
  2016年   138篇
  2015年   137篇
  2014年   245篇
  2013年   223篇
  2012年   326篇
  2011年   294篇
  2010年   286篇
  2009年   286篇
  2008年   318篇
  2007年   273篇
  2006年   260篇
  2005年   219篇
  2004年   169篇
  2003年   152篇
  2002年   135篇
  2001年   119篇
  2000年   107篇
  1999年   57篇
  1998年   20篇
  1997年   12篇
  1996年   20篇
  1995年   9篇
  1994年   11篇
  1993年   9篇
  1992年   14篇
  1991年   6篇
  1990年   4篇
  1989年   3篇
  1988年   8篇
  1987年   12篇
  1986年   5篇
  1985年   4篇
  1984年   4篇
  1983年   4篇
  1982年   5篇
  1981年   1篇
  1980年   1篇
  196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91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906 毫秒
991.
温泉蛇的染色体组型及Ag-NORs的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本文首次报道了温泉蛇(Thermophis baileyi)的染色体组型及Ag-NORs,其核型模式可表达为2n=36=14M+2T+20m, ZW型性决定,Z和W分别为中及亚端部着丝点染色体。该结果与游蛇属种类的核型有较大差异,从而旁证了将温泉蛇从游蛇属中分出的观点。仅一对NOR于No.9染色体长臂并与其次溢痕位置相当,该NOR与锦蛇属种类一致而与游蛇类不同。根据染色体特征,认为温泉蛇在游蛇亚科中处于较为原始的地位。  相似文献   
992.
广西食植瓢虫属五新种:鞘翅目:瓢虫科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记述采自广西的食植瓢虫属Epilachna5新种,即花端食植瓢虫Epilachna anthodea,sp.nov。,短叶食植瓢虫E.brachylodb,sp.nov。浪平食植瓢虫E.langpingensis,sp.nov.,靴管食植瓢虫E.ocreata,sp.nov.和管刺食植瓢虫E;siponechinulata,sp.nov.。  相似文献   
993.
为考察温水性鲤科鱼类在不同食物资源条件下标准代谢率(Standard metabolic rate, SMR)与其生长性能的关系, 研究在(25.00.5)℃条件下测定体重相近的30尾锦鲫(Carassius auratus)幼鱼的SMR, 将所有实验鱼置于多单元格水槽进行实验处理(摄食与饥饿)。实验时间为4周(0、7d、14d、21d和28d), 包括两周的生长实验(014d)和两周的饥饿实验(1528d)。摄食期间, 于每天上午9: 00和下午21: 00用商业饲料对每尾鱼饱足投喂并记录投喂量。单尾鱼的体重和体长每隔1周测定一次, 而SMR仅在第0、第14和第28天测定。结果显示:(1)锦鲫幼鱼在摄食期间的体重、体长以及SMR均明显上升, 饥饿期间体重和SMR显著降低(P0.05), 但体长变化不明显; SMR不论摄食期间还是饥饿期间呈现较好的稳定性(二者P0.05)。(2)锦鲫幼鱼在摄食期间开始时的SMR (测定Ⅰ)与摄食率(FR)、摄食转化率(FE)以及特定体重生长率(SGRBM)均无相关性, 摄食期间结束时的SMR (测定Ⅱ)仅与FR呈正相关(P0.05), 但与FE以及SGRBM不相关。(3)摄食期间(饥饿期间)实验鱼的第一周日均体重增(减)量与第二周日均体重增(减)量呈正相关, 其体重的增率与减率无显著差异(P0.05)。(4)实验鱼在摄食期间的特定体重增长率(SGRBM)与饥饿期间的不相关(P0.05), 但摄食期间的特定SMR增长率(SGRSMR)与饥饿期间的呈负相关(P0.05)。研究表明在实验室环境中锦鲫幼鱼的SMR具有稳定性, 该种鱼的日均体重变化量保持相近, 此形态变化特征与SMR不相关, 并且该种鱼在实验起始时的SMR的个体差异未能预测其在实验室食物资源变动下生长性能的适应特征。  相似文献   
994.
肝星状细胞是肝脏中重要的间质细胞,是肝细胞外基质的主要来源.表皮形态发生素(epimorphin、EPM、syntaxin2)在肝脏发育、再生及癌变过程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目前其表达变化的调控机制及对肝星状细胞的作用还未有报道.通过对肝组织标本进行检测,发现肝纤维化过程中肝星状细胞表达EPM上调.从表观遗传学的角度对EPM表达变化调控机制进行研究,发现DNA去甲基化促进了EPM的表达.为了研究EPM对肝星状细胞的可能的调节作用,将EPM表达质粒转染肝星状细胞,之后检测了EPM对肝星状细胞增殖及迁移能力的变化.结果证明EPM能够促进肝星状细胞的增殖与迁移.本研究发现,激活的肝星状细胞高表达EPM可能是由于DNA去甲基化引起的,同时,高表达的EPM能够促进肝星状细胞的增殖与迁移,进而促进肝纤维化进展.  相似文献   
995.
生殖隔离是物种分化与延续的基础,地黄属植物是否存在生殖隔离仍不清楚。通过实地观测地黄属5个物种(天目地黄、湖北地黄、裂叶地黄、地黄和茄叶地黄)自然种群的花部形态、开花动态、花蜜体积、花蜜的糖浓度及其日变化、杂交指数、花粉-胚珠比等指标,结合人工授粉套袋,对地黄属植物的花部综合特征和繁育系统进行研究。结果显示:(1)地黄属植物的花为两性花,单花花期5~7 d,种群花期40~60 d;5种地黄在花序类型、花形态、花粉量、花粉-胚珠比等方面都存在差异,其中茄叶地黄的花粉完全败育。(2)5种地黄属植物的繁育系统属于异交,部分自交亲和,需要传粉者,不具有无融合生殖特性,地黄与茄叶地黄存在强烈营养繁殖。(3)5种地黄属植物的花朵基部有蜜腺可以产生糖浓度较高的花蜜,这也支持传粉者的存在,但除地黄确定为蜜蜂传粉外,其它地黄植物在野外并未观测到有效的传粉者,可能与地黄的散生特性、生境相互隔离以及传粉观测期气象条件恶劣有关。研究认为,5种地黄属植物较长的花期能有效弥补传粉者访问频率低的不足;除遗传屏障外,推测地黄属5个物种花展示方式的差异可能吸引不同的传粉者,加之地理、生态因素的作用导致了5种地黄属植物繁育系统的分化。  相似文献   
996.
温度变化通常会引起鱼类的生理功能和游泳行为产生适应性变化。为考察温度驯化对鲫偏好游泳速度的影响,本研究以鲫(Carassius auratus)为实验对象,分别在(15±1)℃和(25±1)℃条件下将单尾实验鱼置于梯度流速选择仪(流速范围为11.86~65.45 cm·s-1,等距离划分为5个流速区域,从第一到第五流速区域的流速连续增加)中拍摄1 h,采用Ethovision XT9软件分析视频资料并计算实验鱼在不同流速区域平均进入频次(F,次)、单次进入停留时间(T,s·次-1)和平均停留时间百分比(Pt,%)等流速选择行为指标。结果表明:25℃下,随着流速的上升、F值显著增加以及水流速度过高,鲫无法在最高流速区域停留较长时间而导致鲫在第四流速区域的Pt达到47%,显著高于其他流速区域(P0.05);15℃下,鲫第一到第三流速区域的F值相近,而第四和第五流速区域F显著下降;同时其T值的最大值也出现在最低流速区域,导致该温度组的最低流速区域的Pt达到最大(37%),显著高于其他流速区域(P0.05);在第一至第三速流速区域25℃组的F显著低于15℃组,且25℃组实验鱼在第四流速区域的T值显著大于15℃组(P0.05),导致25℃组在第一、第二速流速区域的Pt显著低于15℃组,而25℃组在第四、第五速流速区域的Pt显著高于15℃组(P0.05);实验鱼在25和15℃下其偏好游泳速度分别为27.91~41.30和11.86~15.18 cm·s-1;温度下降导致鲫的偏好游泳速度明显降低,与低温环境下鲫的整体生理功能受限有关。  相似文献   
997.
本文利用Meta分析方法,从29篇实例研究性文献中对27种雌性蛾类的适合度参数(产卵量、孵化率和寿命)进行分析,以确定雄虫的交配史如何影响雌虫的生殖适合度以及这种影响是否受科属和交配策略的影响。结果表明:雄虫的交配史对自身的精包大小或精子数量以及雌虫的生殖适合度具有明显的负作用,且这种负作用明显受科属和交配策略的影响;在菜蛾科、草螟科、螟蛾科、潜蛾科和蓑蛾科中,与有交配经历的雄虫交配后,雌蛾产卵量明显下降,但在卷蛾科和夜蛾科中没有差异;在潜蛾科、蓑蛾科、卷蛾科和夜蛾科中,与有交配经历的雄虫交配后,雌蛾卵孵化率明显下降,但在菜蛾科、草螟科和螟蛾科中没有差异;草螟科和螟蛾科中的雌蛾寿命随雄蛾的交配史而缩短,而卷蛾科和夜蛾科的雌蛾寿命随配偶的交配史而明显增加;尽管雄蛾交配史对单配制和多配制雌蛾的产卵量和孵化率具有明显的负作用,但雄虫的交配史明显缩短了单配制雌蛾的寿命而延长了多配制雌蛾的寿命;因此我们认为,在蛾类昆虫中,雄虫的交配史是影响雌虫生殖适合度的关键因素之一。  相似文献   
998.
Cabbage (Brassica oleracea var. capitata L.) is one of the most popular cultivated vegetables worldwide. Cabbage has rich phenotypic diversity, including plant height, head shape, head color, leaf shape and leaf color. Leaf color plays an important role in cabbage growth and development. At present, there are few reports on fine mapping of leaf color mutants in B. oleracea. In this study, a naturally occurring yellow-green leaf cabbage mutant (YL-1), derived from the self-pollinated progenies of the hybrid ‘Hosom’, was used for inheritance analysis and gene mapping. Segregation populations including F2 and BC1 were generated from the cross of two inbred lines, YL-1 and 01–20. Genetic analysis with the F2 and BC1 populations demonstrated that the yellow-green leaf color was controlled by a single recessive nuclear gene, ygl-1. Insertion–deletion (InDel) markers, designed based on the parental re-sequencing data, were used for the preliminary mapping with BSA (bulked segregant analysis) method. A genetic map constructed with 15 InDels indicated that ygl-1 was located on chromosome C01. The ygl-1 gene is flanked by InDel markers ID2 and M8, with genetic distances of 0.4 cM and 0.35 cM, respectively. The interval distance between two markers is 167 kb. Thus, it enables us to locate the ygl-1 gene for the first time in B. oleracea. This study lays the foundation for candidate gene prediction and ygl-1gene cloning.  相似文献   
999.
为了评价广西十万大山南麓次生阔叶林土壤质量的变化,该研究以广西十万大山南麓典型季雨林中的次生阔叶林土壤为对象,采用实地调查与实验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对其土壤微生物数量和土壤蔗糖酶、脲酶、磷酸酶、过氧化氢酶的季节动态规律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土壤过氧化氢酶、脲酶、蔗糖酶和酸性磷酸酶在垂直分布上均表现为0~10 cm土层高于10~20、20~30 cm土层,差异显著(P0.05);随季节性水热状况的变化,各种土壤酶活性有明显的季节性变化,其中0~10、10~20和20~30 cm土层中过氧化氢酶活性呈双峰模式,高峰出现在春季和秋季;土壤脲酶、酸性磷酸酶活性均呈单峰模式,高峰均出现在夏季;而蔗糖酶活性呈现秋季夏季春季冬季趋势。土壤细菌、放线菌和真菌含量均随着土壤深度的增加而减小,差异显著(P0.05);细菌、放线菌和真菌数量的季节变化大小顺序呈夏季秋季春季冬季的变化趋势。相对于旱季,在十万大山南麓地区,典型次生阔叶林土壤微生物数量及酶活性季节性变化对高温多降水的雨季响应更明显。  相似文献   
1000.
Nitrogen limited but carbon excess condition was used to obtain high cellular lipid content and production. The maximum lipid production was 51 g/L, the lipid content in the dry cell was 60 %, and the lipid productivity was 0.53 g/L/h. In the fermentation, the content of lipid was raised from 20 % of dry cell weight to 60 %, and the proportion of oleic acid was raised from 66.8 to 72.5 %. Meanwhile, the metabolism of carotenoids switched to torulene, and its proportion was raised from 30 to 58 %. This was according to torulene had the better antioxidant ability than β-carotene to protect the strain from oxidative damage proved by their ABTS* radical scavenging activity and lipid peroxidation inhibition ability. Sporidiobolus pararoseus lipid was a good source of lipid not only because of its high oleic acid composition, but also the antioxidant ability of carotenoids in the lipid.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