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555篇
  免费   356篇
  国内免费   1872篇
  4783篇
  2024年   41篇
  2023年   113篇
  2022年   140篇
  2021年   156篇
  2020年   148篇
  2019年   174篇
  2018年   118篇
  2017年   109篇
  2016年   130篇
  2015年   128篇
  2014年   233篇
  2013年   215篇
  2012年   313篇
  2011年   287篇
  2010年   274篇
  2009年   274篇
  2008年   310篇
  2007年   268篇
  2006年   258篇
  2005年   217篇
  2004年   167篇
  2003年   152篇
  2002年   135篇
  2001年   118篇
  2000年   103篇
  1999年   57篇
  1998年   20篇
  1997年   12篇
  1996年   20篇
  1995年   9篇
  1994年   11篇
  1993年   9篇
  1992年   13篇
  1991年   6篇
  1990年   4篇
  1989年   3篇
  1988年   7篇
  1987年   10篇
  1986年   5篇
  1985年   4篇
  1984年   3篇
  1983年   4篇
  1982年   3篇
  1981年   1篇
  196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78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81.
目的:探讨阿霉素对口腔鳞癌干细胞迁移、侵袭、凋亡的影响及其可能的机制.方法:体外培养人口腔鳞癌细胞系SCC25,通过流式细胞术分选CD44-和CD44+细胞,RT-PCR检测CD44-和CD44+细胞的Oct4、CD133、CD44和GAPDH的mRNA表达;检测和比较CD44-和CD44+细胞的克隆形成能力.CD44...  相似文献   
82.
高效产氢菌株Enterococcus sp. LG1的分离及产氢特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Hungate厌氧培养技术分别从厌氧污泥、好氧污泥及河底泥中分离出12株厌氧产氢细菌,并对其中的Enterococcus sp.LG1(注册号:EU258743)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该株细菌为专性厌氧菌,经革兰氏染色结果为阴性.通过16S rDNA碱基测序和比对证实,该菌株是目前尚未报道过的1个新菌种,初步确定其细菌学上的分类地位.同时,以灭菌预处理的污泥为底物培养基,对该菌的产氢能力及污泥发酵过程中底物性质变化(SCOD、可溶性蛋白质、总糖和pH值等)进行了探讨.实验结果显示,产氢茵Enterococcus sp.LG1的发酵过程中只有H2和CO2产生,无CH4产生.产气量最高为36.48 mL/g TCOD,氢气含量高达73.5%,为已报道文献中以污泥为底物发酵制氢中之最高.根据污泥发酵产物分析得知,该菌的发酵类行为典型的丁酸型发酵.  相似文献   
83.
红掌原产于南美洲热带雨林,其具有色彩艳丽的佛焰苞,在适宜的条件下可周年开花,是一种具有极高观赏价值的盆花和切花植物.夏季高温严重影响红掌的生长和观赏价值,增加了红掌的种植成本.对高温胁迫影响红掌外观形态、光合作用、细胞膜热稳定性、渗透调节物质、保护酶活性进行了讨论分析,对高温褪色机理及其应对措施进行了归纳总结,以期为进...  相似文献   
84.
马鞍列岛褐菖鲉Sebasticus marmoratus栖息地适宜性评价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曾旭  章守宇  汪振华  林军  王凯 《生态学报》2016,36(12):3765-3774
为了评估趋礁鱼类在岛礁海域的生境适宜度,选取马鞍列岛的褐菖鲉(Sebasticus marmoratus)为指示物种,以2009年获取的水深、盐度、叶绿素a、浊度和底质数据作为褐菖鲉春、冬季栖息地指示因子,建立栖息地适宜度曲线,并计算各站点的栖息地适宜性指数(HSI)。结果显示:1)绿华、花鸟、嵊山沿岸站点HSI普遍较低,枸杞岛、三横山、东库山沿岸站点褐菖鲉HSI相对较高,其中最大值1.0出现在枸杞岛沿岸的站点;2)春季褐菖鲉幼鱼的适宜水深在6 m左右,成鱼适宜在8—12 m的水深处生存;冬季褐菖鲉对8—12 m的水深适宜性良好;3)春季所有褐菖鲉的适宜盐度为30PSU,冬季幼鱼的适宜盐度为27—31PSU,成鱼的适宜盐度为27PSU、31PSU;4)随着叶绿素a和浊度值的增大,褐菖鲉适宜性逐渐降低。底质类型为岩时最适合褐菖鲉生存。5)相关分析显示,褐菖鲉丰度与底质类型相关性最大,而与叶绿素a、浊度呈显著负相关。研究结果表明,初级生产力和浑浊程度越高对褐菖鲉丰度抑制越明显。底质类型是褐菖鲉丰度分布的重要影响因子,其中分布有较多大型海藻的岩礁生境是其最适宜的栖息地。利用2010年春、冬季环境调查和渔获数据进行HSI模型验证,资源丰度随HSI值升高而增加,因此构建的模型可用于趋礁鱼类在岛礁海域的栖息地适宜性分析。  相似文献   
85.
水淹生境下秋华柳对镉污染土壤研究修复能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曾成城  陈锦平  马文超  刘媛  贾中民  魏虹  王婷 《生态学报》2016,36(13):3978-3986
以耐水淹和耐重金属的秋华柳(Salix variegata)作为试验材料,从土壤角度出发,探究秋华柳在水淹条件下对镉污染土壤的修复能力。设置无植物和种植秋华柳两个处理组,分别对两组设置两个水分处理组:正常供水组(CK)及土壤水淹组(FL),4个镉浓度处理组:对照组(0 mg/kg)、低浓度(0.5 mg/kg)、中浓度(2 mg/kg)及高浓度(10 mg/kg)。分别于处理后的第30天和第60天对各处理组的土壤和水淹组水样进行取样。试验结果表明:(1)镉处理浓度越高,土壤中镉活性态浓度越高,生物毒性越强。(2)水淹显著降低土壤活性态Cd浓度(P < 0.05),增大土壤修复难度。(3)种植秋华柳对30d土壤Cd全量及各形态镉浓度均无显著影响(P > 0.05);对第60天正常供水和水淹组土壤中交换态、碳酸盐结合态的镉浓度以及60d水淹组土壤Cd全量均有显著影响(P < 0.05)。(4)秋华柳种植显著降低土壤Cd迁移系数,30d正常供水组、水淹组以及60d正常供水组和水淹组平均降幅分别为2.0%、4.12%、9.71%、9.32%。处理时间过短和试验用苗生物量小可能是秋华柳对土壤全量Cd影响不大的主要原因,但秋华柳均显著降低正常供水和水淹组土壤迁移系数且二组降幅差异不大。研究表明:水淹生境下,秋华柳对Cd污染的土壤仍有较好的修复能力。  相似文献   
86.
于2009~2016年对江西东江源区主要山脉的森林植物开展持续调查,采集维管植物标本2402号,结合文献资料,整理出该区域维管植物名录,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显示:本次调查共记录维管植物1286种,隶属于190科640属。其中,蕨类植物35科65属134种,裸子植物6科8属9种,被子植物149科567属1143种;种类最丰富的科有菊科(Compositae)、禾本科(Gramineae)、蝶形花科(Papilionaceae)、蔷薇科(Rosaceae);乔木层优势科有樟科(Lauraceae)、壳斗科(Fagaceae)、杜英科(Elaeocarpaceae)、大戟科(Euphorbiaceae)、山茶科(Theaceae)等,以泛热带分布类型所占比例最高(扣除世界分布的28.42%);属的区系成分以泛热带分布及其变型为主,占扣除世界分布的29.26%,热带亚洲分布及其相关类型的成分也较高。维管植物区系成分与东江源区所处纬度带较吻合,但热带和泛热带成分相对较高,可能与东南部暖湿气流及其东南沿海植物沿北迁徙有关。  相似文献   
87.
从海南热带植物园土壤样品中分离获得一株具有较强杀线虫活性的放线菌菌株DA09202,通过形态特征、生理生化特征、16SrDNA序列测定及其系统发育分析,初步鉴定为金色链霉菌。菌株DA09202发酵液采用溶媒萃取、硅胶柱层析、Sephadex LH-20凝胶过滤和制备薄层板层析,从中分离得到杀线虫活性化合物A23-1和A46-2。化合物A23-1经光谱和波谱分析(UV、1H-NMR、13C-NMR、DEPT、1H-1HCOSY、HMBC、HSQC)以及文献对照,鉴定为4′,7-二羟基异黄酮,化合物A46-2的结构正在鉴定中。  相似文献   
88.
以蛋白核小球藻(Cholorella pyrenoidosa)为实验材料,研究了温度变化对不同光照水平下蛋白核小球藻的光能利用和生长的影响,以明确光照强度对微藻的光能利用和生长的影响是否因温度不同而发生变化。实验中共设置了3个光照强度水平(50,150,300μmol•m-2•s-1)和2个温度水平(15℃,25℃)。实验结果表明,不同光照水平下小球藻叶绿素荧光的非光化学淬灭(NPQ)大小与温度有关,光照强度为150,300μmol•m-2•s-1时,温度升高使小球藻叶绿素荧光NPQ提高,并且光照强度越高小球藻叶绿素荧光NPQ增大越多,50μmol•m-2•s-1光照强度下温度升高对叶绿素荧光NPQ没有影响。实验发现,25℃培养温度下小球藻的光合电子传递速率(ETR)随光照强度增高而上升的速率要低于15℃时小球藻ETR上升的速率;随着光照强度增高,温度升高使小球藻ETR降低程度增大。实验结果还表明,15℃时小球藻培养液叶绿素a浓度随光照强度升高而增高,300μmol•m-2•s-1培养光强下具有最高的叶绿素a浓度。但在25℃时,光照强度升高叶绿素a浓度并不一定增高,300μmol•m-2•s-1光照强度下的叶绿素a浓度比150μmol•m-2•s-1光照强度下要低。本研究表明,温度升高增大了高光照水平下蛋白核小球藻对光能的热耗散,使光照增强对小球藻生长的促进作用减弱。由于温度升高对小球藻光能利用和生长的阻抑作用,小球藻生长的适宜光照水平因温度升高而降低。   相似文献   
89.
亚热带丘陵茶园间作白三叶草的生态效应   总被引:33,自引:0,他引:33  
在亚热带丘陵区1a生幼龄茶园通过连续4a的大田对比试验,研究了茶园间作白三叶草的生态效应,结果发现:茶园间作白三叶草降低了土壤容重,提高了土壤孔隙度、有机质、全N、水解N的含量、K的活性、蚯蚓的数量和生物量,消耗了部分有效P;增加了土壤关键层次(0—20cm)和关键时期(4~6月)的水分含量,延缓和缩短了夏季高温干旱与秋季持续干旱时间;获得了土壤降温时增温、保温与升温时降温的双向动态调控效果,增加了同一层次土壤温度的稳定性,延缓了高温和低温的出现时间,缩短了过度高温时间,减少了高温对茶树生长产生的影响;抑制了杂草生长,增加了天敌的种类和种群数量,减少了虫害发生率。从而形成了立地环境.茶树.伴生生物群落系统自我调节的动态平衡,促进了茶树生长,改善了茶叶品质,显著增加了茶叶产量。与清耕茶园相比,茶园间作白三叶草后,春秋茶的酚氨比分别下降了17.10%和30.90%,产量提高了32.65%。  相似文献   
9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