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1511篇 |
免费 | 252篇 |
国内免费 | 932篇 |
专业分类
2695篇 |
出版年
2024年 | 27篇 |
2023年 | 52篇 |
2022年 | 89篇 |
2021年 | 88篇 |
2020年 | 94篇 |
2019年 | 118篇 |
2018年 | 62篇 |
2017年 | 64篇 |
2016年 | 62篇 |
2015年 | 99篇 |
2014年 | 155篇 |
2013年 | 143篇 |
2012年 | 156篇 |
2011年 | 171篇 |
2010年 | 125篇 |
2009年 | 143篇 |
2008年 | 146篇 |
2007年 | 145篇 |
2006年 | 123篇 |
2005年 | 109篇 |
2004年 | 84篇 |
2003年 | 65篇 |
2002年 | 81篇 |
2001年 | 60篇 |
2000年 | 63篇 |
1999年 | 51篇 |
1998年 | 19篇 |
1997年 | 13篇 |
1996年 | 13篇 |
1995年 | 15篇 |
1994年 | 10篇 |
1993年 | 8篇 |
1992年 | 6篇 |
1991年 | 7篇 |
1990年 | 5篇 |
1989年 | 5篇 |
1988年 | 1篇 |
1986年 | 1篇 |
1985年 | 5篇 |
1984年 | 1篇 |
1982年 | 3篇 |
1981年 | 2篇 |
1979年 | 1篇 |
1977年 | 2篇 |
1962年 | 1篇 |
1961年 | 1篇 |
1950年 | 1篇 |
排序方式: 共有269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941.
目的观察5-脂氧酶(5-LO)抑制剂咖啡酸对慢性铝负荷所致大鼠肝损伤的保护作用,并初步探讨其可能的机制。方法将SD大鼠分为空白对照组、慢性铝负荷模型组、咖啡酸低剂量组和咖啡酸高剂量组,除空白对照组外,每组大鼠每天灌胃给予葡萄糖酸铝(Al3+200 mg·kg-1·d-1),给药组大鼠在给铝后1周分别灌胃给予2个剂量的咖啡酸,每周5 d,连续20周。建模完成后,用生化法检测大鼠血清中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和碱性磷酸酶(ALP)活性,以及肝组织丙二醛(MDA)含量,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采用苏木精-伊红染色法观察大鼠肝脏组织形态学变化,用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大鼠肝组织5-LO蛋白表达情况。结果与空白对照组大鼠比较,慢性铝负荷模型组大鼠血清ALT、AST、ALP活性显著升高,肝组织MDA含量显著增加,SOD活性显著下降,肝细胞出现明显空泡性变、点状坏死、肝细胞排列紊乱,肝组织5-LO在血管周围肝细胞胞浆中表达明显。与铝负荷模型组比较,给予咖啡酸后大鼠肝细胞损伤减轻,血清ALT、AST、ALP活性明显降低,肝组织MDA含量显著减少,SOD活性显著上升,肝组织5-LO表达明显减少。结论咖啡酸能减轻慢性铝负荷所致肝损伤,机制可能与其抑制5-LO表达、减轻氧化应激反应损伤有关。 相似文献
942.
目的:制备低免疫原性猪脱细胞真皮基质(PADM)与抗菌肽RV-23的复合材料,并对其生物学特性进行初步评价。方法:将抗菌肽RV-23分别以1、5、20μmol/L的浓度加到直径6 mm、厚约1 mm的低免疫原性PADM上,制备复合材料;菌落计数分析实验检测复合材料的抗菌能力;溶血实验检测复合材料对红细胞膜的裂解能力;CCK-8实验检测复合材料对真核细胞的细胞毒性;Tricine-SDS-PAGE检验RV-23的稳定性。结果:制备了PADM与抗菌肽RV-23复合材料;活菌计数实验表明复合材料对大肠杆菌有很强的抗菌活性,并随着抗菌肽浓度的升高不断增强;溶血实验表明PADM能有效降低RV-23裂解红细胞膜的能力,增加血液相容性;CCK-8实验显示PADM能够有效降低RV-23的细胞毒性,复合材料对人表皮角化细胞HaCaT和小鼠成纤维细胞NIH-3T3几乎没有毒性;Tricine-SDSPAGE实验结果显示复合材料抗菌肽RV-23稳定性较好。结论:PADM/RV-23复合材料比较稳定,不仅具有较强的抗菌性,而且有良好的血液相容性和极低的细胞毒性,有望成为新型创伤修复材料。 相似文献
943.
944.
目的:构建带myc标签的造血相关PBX相互作用蛋白(HPIP)的真核表达载体,获得myc-HPIP融合蛋白,并对其生物学功能进行初步检测。方法:以本实验室保存的pcDNA3.0-HPIP质粒为模板,采用PCR技术扩增HPIP编码序列,将其插入pXJ-40-myc载体,通过Western印迹检测表达情况;将重组质粒与空载体分别转染人肝癌HepG2细胞,通过Western印迹检测其对AKT、ERK信号通路中AKT、ERK磷酸化水平的影响。结果:双酶切和测序结果表明myc-HPIP真核表达质粒构建成功,转染HepG2细胞后表达了myc-HPIP融合蛋白;Western印迹证明myc-HPIP可升高AKT、ERK的磷酸化水平。结论:构建了带myc标签的人HPIP真核表达载体,为进一步研究HPIP在肿瘤发生发展中的功能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945.
DNA甲基化/去甲基化是表观遗传学最重要的内容并可以控制基因的表达和印迹,越来越多的研究显示DNA甲基化异常与不育男性精子发生异常、特定肿瘤的发生、神经系统疾病、Rett综合征等有关。文章通过总结近来的相关研究资料来阐述精子发生过程中的DNA甲基化状态的改变,探讨精子DNA的甲基化异常与男性不育之间的联系,旨在为男性不育的治疗提供新的临床思路。 相似文献
946.
947.
【目的】研究蝗虫微孢子虫Nosema locustae对红胫戟纹蝗Dociostaurus kraussi kraussi致病性及呼吸代谢的影响,为筛选蝗虫微孢子虫适宜的新疆本地的活体增殖寄主提供实验依据。【方法】采用逐头口服法感染红胫戟纹蝗,以镜检法检测蝗虫感染情况,并用呼吸仪测量试虫的呼吸代谢。【结果】在6.5×105个孢子/头的感染剂量下,红胫戟纹蝗的感染率和死亡率分别为41.70%和72.22%。蝗虫微孢子虫的感染剂量与其毒力高度相关(r2=0.961),LD50为1.7088×104个孢子/头;随孢子浓度增加和感染时间延长,试虫的CO2释放率显著降低(P<0.05),但耗氧率没有显著变化。【结论】红胫戟纹蝗被微孢子虫感染后表现出典型症状,高剂量组感染下死亡率达到70%以上,由此推断红胫戟纹蝗可作为微孢子虫在新疆本地的潜在增殖寄主。 相似文献
948.
目的:研究不同剂量长托宁联合血液灌流在急性有机磷农药中毒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急性有机磷农药中毒患者66例,随机分为A、B两组,每组33例。A组患者给予大剂量长托宁及血液灌流治疗,B组患者给予小剂量长托宁及血液灌流治疗。对比两组临床治疗效果及住院期间不良反应发生情况,对比两组治疗前后实验室指标变化。结果:A组治疗后意识恢复时间、中毒症状消失时间、胆碱酯酶(CHE)恢复时间、住院时间分别为(1.64±0.42)d、(4.84±1.25)d、(4.75±1.21)d、(5.43±1.88)d,显著少于B组的(2.10±0.82)d、(5.22±1.84)d、(5.67±1.92)d、(7.24±2.45)d(P0.05),且A组死亡率0.00%(0/33)显著低于B组的18.18%(6/33)(P0.05)。A组治疗后二氧化碳分压(PaCO2)、肌酸激酶(CK)、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水平分别为(38.71±1.44)mm Hg、(74.54±6.12)U/L、(24.45±3.57)U/L,显著低于B组治疗后的(42.43±2.45)mm Hg、(82.78±8.57)U/L、(30.12±5.75)U/L(P0.05),A组治疗后动脉血氧分压(PaO2)水平为(86.91±5.76)mm Hg,显著高于B组治疗后的(83.76±4.87)mm Hg(P0.05)。两组不良反应总发生率(18.18%VS 11.11%)对比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与小剂量用药相比,大剂量长托宁联合血液灌流治疗急性有机磷农药中毒疗效更好,且用药安全。 相似文献
949.
bHLH转录因子在植物类黄酮代谢过程中具有重要调控作用。该研究采用PCR方法,从‘碧香早’茶树中获得了与儿茶素含量高度负相关的CsbHLH71基因,并对其进行生物信息学分析、亚细胞定位及转录活性分析,为探究CsbHLH71基因在调控茶树儿茶素生物合成的分子机制奠定基础。结果表明:(1)通过RNA-seq测序筛选成功获得一个茶树CsbHLH71基因,该基因CDS序列全长912 bp,编码303个氨基酸;氨基酸序列第101-160位含有一个碱性螺旋-环-螺旋保守结构域,属于bHLH家族转录因子;序列对比和系统进化树结果显示,其与杜鹃花、河滨葡萄等物种的bHLH氨基酸序列有较高的相似性。(2)qRT-PCR结果显示,不同浓度微生物肥处理下茶树CsbHLH71基因的表达水平显著上调,且在1000倍处理下效果最显著,说明高浓度的微生物肥能促进茶树CsbHLH71基因的表达。(3)亚细胞定位分析表明CsbHLH71蛋白定位在细胞核。(4)转录活性分析发现,茶树CsbHLH71蛋白在酵母和烟草中均具有转录抑制活性,为转录抑制子,证实了CsbHLH71蛋白具有转录抑制剂的功能。研究推测, CsbHLH71蛋白可能负调控茶树中儿茶素积累。 相似文献
950.
血管内皮祖细胞与炎性因子相关性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内皮祖细胞(EPCs)是一种能直接分化为血管内皮细胞的前体细胞,不仅参与胚胎期的血管发生,还存在于骨髓、外周血和脐血中,在成体血管新生和受损内膜的再内皮化中发挥重要作用.然而,血管发生和炎症反应是两个密切联系的过程,血管损伤通常伴有局部促炎症介质的释放.多种炎症介质通过不同信号通路影响内皮祖细胞的数量和功能,从而影响损伤血管的修复和再生,参与炎症反应的发生和发展.本文结合近年来的研究进展,就EPCs与炎性相关因子如C-反应蛋白、肿瘤坏死因子-α、白细胞介素-1β、血管生成素、基质细胞衍生因子-1等的关系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