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8794篇
  免费   2651篇
  国内免费   11969篇
  33414篇
  2024年   290篇
  2023年   736篇
  2022年   1118篇
  2021年   1157篇
  2020年   1090篇
  2019年   1213篇
  2018年   822篇
  2017年   783篇
  2016年   786篇
  2015年   1048篇
  2014年   1564篇
  2013年   1382篇
  2012年   1894篇
  2011年   1893篇
  2010年   1657篇
  2009年   1720篇
  2008年   1879篇
  2007年   1793篇
  2006年   1782篇
  2005年   1419篇
  2004年   1190篇
  2003年   1065篇
  2002年   982篇
  2001年   923篇
  2000年   835篇
  1999年   603篇
  1998年   292篇
  1997年   181篇
  1996年   150篇
  1995年   93篇
  1994年   95篇
  1993年   81篇
  1992年   72篇
  1991年   93篇
  1990年   67篇
  1989年   64篇
  1988年   67篇
  1987年   39篇
  1986年   42篇
  1985年   49篇
  1984年   46篇
  1983年   25篇
  1982年   58篇
  1981年   25篇
  1980年   14篇
  1964年   13篇
  1957年   18篇
  1955年   12篇
  1954年   16篇
  1950年   2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51.
辣椒株高遗传分析   总被引:4,自引:3,他引:4  
以辣椒矮秆自交系B9431(P1)和高秆自交系‘吉林长椒’(P2)为双亲,构建P1、F1、P1、B1、B2和F2 6个家系世代群体,应用植物数量性状主基因+多基因混合遗传模型对该6个世代群体株高进行多世代联合分析,结果显示:株高遗传符合1对主基因+多基因遗传模型,高秆对矮秆表现为不完全显性,F1代株高的势能比值为0.39,显性程度为0.91。B1、B2和F2群体主基因遗传率分别为20.35%、17.20%和35.29%,多基因遗传率分别为5.08%、19.75%和0;主基因效应表现为负向加性效应,其值为-6.43,显性效应为0;多基因加性效应值和显性效应值分别为-8.89和9.77。研究还表明,主基因与多基因间的基因效应存在一定差异,主基因加性效应值相当于多基因加性效应值的72.33%,主基因无显性效应,显性效应是由多基因控制遗传。  相似文献   
952.
醋酸菌多相分类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醋酸菌是一大群革兰氏染色阴性、绝对好氧的细菌的总称, 能将乙醇或糖类不完全氧化为有机酸。醋酸菌的分类在近30年经历了很大变化, 早期的分类系统主要以表型和生化特征为基础。如今, 大多采用结合表型、化学分类法和基因型数据的多相分类法对醋酸菌进行分类。本文综述了醋酸菌的多相分类研究进展, 主要介绍了醋酸菌的现行分类情况及表型分类、化学分类和基因分型等方法在醋酸菌分类中的应用。  相似文献   
953.
鱼腥藻7120遗传转化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鱼腥藻7120作为模式生物被广泛用于光合、固氮、进化、代谢等基本生命现象的研究。近几年, 对其基因工程的研究使人们看到它在医药、环保、能源等方面的应用潜力, 但表达效率低是其发展的瓶颈。为了提高其表达效率, 研究者从鱼腥藻7120的载体(包括启动子、复制子、选择标记基因等)的改进、目的基因的优化(密码子和SD序列)、宿主的改善、转化方法的改变等方面进行了大量探索, 除了用于功能基因的研究, 已经有几十个外源基因在鱼腥藻7120中表达。除了研究载体, 诱变鱼腥藻7120形成有利于外源基因表达的突变体和摸索转基因蓝藻最佳生长条件和表达条件, 可能是新的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954.
从细叶百合的鳞茎中克隆出过氧化物酶体生物合成蛋白基因(LpPEX7),该基因ORF全长957 bp,编码318个氨基酸。LpPEX7蛋白序列包含6个WD40保守结构域,通过同源蛋白序列比对和进化树分析,发现LpPEX7与其他植物的PEX7蛋白具有较高的同源性。LpPEX7基因在细叶百合种子,叶片和鳞茎中的表达量比较高,在根和花中表达量比较低,在H2O2,NaCl,NaHCO3不同逆境处理条件下,LpPEX7基因的表达量都发生了改变。在盐碱和氧化胁迫处理下,LpPEX7过表达拟南芥株系种子的萌发要早于野生型种子的萌发,这些研究结果表明LpPEX7基因与盐碱、氧化逆境有一定的应答关系,为细叶百合的耐盐碱性分子机理研究提供一个非常重要的候选基因。  相似文献   
955.
以阿联红麻(Alian Kenaf)与福红992(Fuhong992)杂交产生的F2代作图群体为研究材料,分别应用RAPD单引物和双引物进行多态性条带扩增,并进行扩增效果的比较研究,以期为作图群体构建红麻遗传连锁图谱奠定基础。结果表明,RAPD双引物比单引物扩增出更多的多态性条带,提高了引物的利用率和多态性条带的扩增效率。  相似文献   
956.
国产蕺菜的染色体数目变异及核穿壁现象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蕺菜 Houttuynia cordata Thunb.属三白草科蕺菜属,俗称鱼腥草、侧耳根等,主要分 布于 亚洲东部和东南部,我国以长江流域及其以南各省区常见。蕺菜药蔬兼用,为极具开发前景 的植物资源。部分学者曾对蕺菜染色体数目进行过报道,但报道的染色体数目不尽一致(梁汉兴,1991,1995; Hsu,1968; Nilsamranchit et al, 1999),并且对此 现象未作较为详细而深入的解释。本文对国内部分省区收集的蕺菜种质资源进行染色体数目分析,旨在从细胞学角度探讨蕺菜的遗传多样性,为  相似文献   
957.
植物器官化学计量特征可以把环境和器官功能性状联系起来, 从而为探索环境作用于植物器官功能的内在机制及器官功能的调控提供可能。通过土壤氮(N)、磷(P)添加设置土壤不同全N和全P浓度的盆栽实验, 分析了土壤和四季竹(Oligostachyum lubricum)叶片N、P化学计量特征及叶片叶绿素含量间的关系。实验设置的土壤不同全N和全P浓度包括对照(全N: 421.76 mg·kg-1, 全P: 37.35 mg·kg-1, 1N1P)、全N和全P浓度分别是对照相应浓度的2倍和2倍(2N2P)、2倍和3倍(2N3P)、2倍和4倍(2N4P)、3倍和2倍(3N2P)、3倍和3倍(3N3P)、3倍和4倍(3N4P)、4倍和2倍(4N2P)、4倍和3倍(4N3P)、4倍和4倍(4N4P)共10个处理。结果表明: 土壤N含量分别与叶片N含量和叶片N : P呈极显著正相关, 而土壤P含量与叶片P含量及叶片N : P均无显著性相关。叶片N : P随土壤N : P的增大而增大, 但其增加速率小于土壤N : P的增加速率。相同土壤N : P (11.29)条件下, 生长在2N2P处理和3N3P处理土壤中的立竹叶片N : P无显著差异, 但均显著高于对照(1N1P)并显著低于4N4P处理。土壤不同全N浓度对叶片N : P的影响与相应浓度N和P处理对叶片N : P的影响具有相同的规律。叶片N : P是影响叶片叶绿素含量的主要因素。分析发现: 土壤全N较土壤全P对四季竹叶片N、P化学计量特征具有更大的影响, 并且在土壤全N供应充足时四季竹叶片存在对N的奢侈吸收。N、P添加前土壤N是影响四季竹生长的主要限制元素。  相似文献   
958.
以东北4种蕨类植物——荚果蕨(Matteuccia struthiopteris(L.)Todaro)、猴腿蹄盖蕨(Athyrium multidentatum(Dol1.)Ching)、分株紫萁(Osmunda cinnamomea(L.)var.asiatica Fernald)和蕨(Pteridium aquilinum (L.) Kuhn var.latiusculum (Desy.) Underw.ex Heller)为研究材料,分析在35%、13%和8%全光照处理下4种蕨类植物的生长和光合特征.结果发现:随着遮荫程度的增加,4种蕨类植物的株高减小,比叶面积增加,叶片含水量增加.4种蕨类植物的净光合速率、气孔导度、蒸腾速率随着遮荫程度的增加而降低,胞间CO2浓度呈上升趋势.在3种遮荫处理下4种蕨类植物的PSⅡ最大光化学效率在0.7~0.8;非光化学猝灭系数随着遮荫程度的增加而降低.4种蕨类植物的叶绿素含量,尤其是叶绿素b含量随着遮荫程度的增加而上升,但在8%全光照下蕨的叶绿素含量呈下降趋势.相比其他蕨类植物而言,蕨具有较高的比叶面积、净光合速率和量子产率,相对较低的非光化学猝灭系数和叶绿素a./b.结果表明,4种蕨类植物最适合在35%全光照下生长,虽然对较低光照条件具有一定的适应性,但生长受到一定的抑制;4种蕨类植物中,蕨具有较强的耐荫性.本研究为东北地区4种可食用蕨类植物的栽培管理及利用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959.
植物螯合肽及其在抗重金属胁迫中的作用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蔡保松  雷梅  陈同斌  张国平  陈阳 《生态学报》2003,23(10):2125-2132
植物螯合肽(PCs)广泛存在于植物体中,与植物抗重金属胁迫关系密切。植物螯合肽及其复合物是一类富含半胱氨酸的低分子量化合物。现有研究证明,PCS由谷胱甘肽(GSH)为底物的酶促反应合成,其合成受相关基因的调控,从模式植物拟南芥的突变体中已分离到与PCS合成有关的几个基因。植物螯合肽首先与重金属离子结合形成低分子量(LMW)复合物,以此形态经由细胞质进入液泡后,再与一个分子的植物螯合肽结合,形成对植物组织毒性较小的高分子量(HMW)复合物,从而达到缓解重金属对植物的危害作用。就植物螯合肽及其复合物的结构、生物合成、基因调控及重金属解毒机理等进行了综述,并对今后的研究方向提出了一些看法。  相似文献   
960.
【背景】目前已报道的海藻酸分解菌多数为好氧菌,未见有关厌氧菌的报道。从分离的海藻酸分解菌中表征的海藻酸裂解酶大多为内切型海藻酸裂解酶,外切型较少。【目的】研究来自厌氧海藻酸分解菌的海藻酸裂解酶基因,表征新型海藻酸裂解酶并阐明其酶学性质,为海藻酸裂解酶的多样性和微生物降解海藻酸机制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对来自厌氧海藻酸分解菌Sunxiuqinia sp. SH-52的海藻酸裂解酶SHA-4编码基因进行克隆,分析基因序列,构建重组质粒PGEX-4T-1-SHA-4并在大肠杆菌中实现异源表达,经纯化后对其酶学性质及降解特征进行研究。【结果】该酶在28°C、用0.1 mmol/L IPTG (异丙基-β-D-硫代半乳糖苷)条件下诱导6 h达到最大表达量,纯化后酶的比活力达到21 U/mg。酶学性质分析表明SHA-4的最适温度为37°C;最适pH为7.5;对PolyMG (杂聚古罗糖醛酸-甘露糖醛酸嵌段)具有底物偏好性;Na+对该酶的活性具有抑制作用,而金属离子Cu~(2+)具有明显促进作用,使活性提高了约168%;SHA-4催化海藻酸的Km值为2.5 mg/mL,Vmax为8.7 mg/(mL·min);SHA-4为外切型海藻酸裂解酶,降解海藻酸终产物为单糖。【结论】异源表达了来自一株厌氧海藻酸分解菌Sunxiuqiniasp.SH-52的海藻酸裂解酶SHA-4,该酶是PL6家族中第一个对PolyMG有底物偏好性的外切型海藻酸裂解酶,而且活性较高,作为工具酶有很好的应用前景,为海藻酸降解机制的探索提供了新的线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