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895篇
  免费   381篇
  国内免费   392篇
  2024年   14篇
  2023年   82篇
  2022年   171篇
  2021年   308篇
  2020年   174篇
  2019年   214篇
  2018年   237篇
  2017年   177篇
  2016年   231篇
  2015年   367篇
  2014年   401篇
  2013年   503篇
  2012年   570篇
  2011年   446篇
  2010年   296篇
  2009年   257篇
  2008年   267篇
  2007年   261篇
  2006年   245篇
  2005年   223篇
  2004年   146篇
  2003年   119篇
  2002年   117篇
  2001年   120篇
  2000年   91篇
  1999年   124篇
  1998年   53篇
  1997年   63篇
  1996年   53篇
  1995年   29篇
  1994年   37篇
  1993年   31篇
  1992年   41篇
  1991年   35篇
  1990年   29篇
  1989年   23篇
  1988年   19篇
  1987年   13篇
  1986年   18篇
  1985年   13篇
  1984年   8篇
  1983年   7篇
  1982年   6篇
  1981年   11篇
  1980年   4篇
  1976年   3篇
  1974年   2篇
  1972年   2篇
  1969年   2篇
  196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666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41.
Gong SS  Chang Q  Ding J 《生理学报》2004,56(4):531-538
为探讨KCNQ家族钾通道在耳蜗外毛细胞和Deiters细胞的功能性表达,我们观察并记录了KCNQ家族钾通道阻滞剂利诺吡啶对豚鼠耳蜗单离外毛细胞(outer hair cells,OHCs)和Deiters细胞总钾电流的影响。采用酶孵育加机械分离法分离豚鼠耳蜗单个OHCs和Deiters细胞:运用膜片钳技术,在全细胞模式下记录正常细胞外液中8个外毛细胞和5个Deiters细胞的总钾电流,并观察100μmol/L和200μmol/L利诺吡啶对外毛细胞和Deiters细胞总钾电流的影响。结果观察到,在正常细胞外液中的单离外毛细胞,可记录到四乙基二乙胺敏感的外向性钾电流和静息膜电位附近激活的内向性钾电流(the K^ current activated at negative potential,IKa)两种钾电流,而在单离Deiters细胞中只记录到外向整流性钾电流。在细胞外液中,加入100μmol/L利诺吡啶后,OHCs中的四乙基二乙胺敏感的钾电流峰电流成分被抑制,稳态电流幅值减小,且电流的失活时问常数明显延长;在细胞外液中加入100μmol/L和200μmol/L利诺吡啶后,OHCs的内向性钾电流IKa被完全抑制;而细胞外液中利诺吡啶终浓度为200μmol/L时,Deiters细胞的外向整流性钾电流幅值无明显变化。由此我们推测,KCNQ家族钾通道存在于豚鼠耳蜗外毛细胞,其介导的钾电流是四乙基二乙胺敏感的钾电流的组成部分,并构成全部的IKn,其功能是介导细胞内K^ 外流和防止细胞过度去极化;KCNQ家族钾通道不存在于豚鼠耳蜗Dciters细胞。  相似文献   
142.
转基因克隆牛胎盘中印迹基因PEG10的DNA甲基化水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Su JM  Xu WB  Li YY  Wang LJ  Wang YS  Zhang Y 《遗传》2011,33(5):533-538
低效率的体细胞核移植技术显著制约着该技术在转基因动物生产上的广泛应用。目前认为供体细胞核不能被受体卵母细胞胞质完全的表观重编程是其效率低下的最主要原因,而DNA甲基化是基因表观修饰的主要方式之一。为了探求转基因克隆牛的死亡是否与其胎盘中印迹基因的甲基化的重编程程度相关,文章通过亚硫酸氢盐测序法(Bisulfite sequencing PCR,BSP)和亚硫酸氢盐联合限制性内切酶分析法(Combined bisulfite restriction analysis,COBRA),对印迹基因PEG10在围产期死亡且存在发育缺陷的转基因克隆牛的胎盘(死亡组)和存活的转基因克隆牛的胎盘(存活组)与正常对照牛胎盘(对照组)的DNA甲基化水平进行了详细的比较。结果发现,与对照组相比,PEG10基因在死亡组上表现出异常的超甲基化水平,而存活组与对照组相比无显著性差异。研究结果显示,胎盘中印迹基因的DNA甲基化表观重编程不彻底可能是导致转基因克隆牛发育异常进而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143.
目的研究光照后的富勒烯衍生物C60-叶酸对体外培养的人类胃癌细胞杀伤及其促进胃癌细胞凋亡的作用。方法将光照后不同浓度C60-叶酸与人类胃癌细胞混合培养,用MTT方法检测不同条件下培养的人类胃癌细胞存活率。培养细胞免疫组化检测凋亡细胞中Caspase 3表达。Western blot比较各组中抗凋亡蛋白质Akt1的表达水平。结果随着光照后C60-叶酸浓度增加,人类胃癌细胞的存活率降低,同时凋亡细胞数量增多,且Akt1表达下调。结论 C60-叶酸光照后对人类胃癌细胞有较强的杀伤作用,作用机制与细胞凋亡有关。  相似文献   
144.
以非转基因银河杨(Populus alba×Populus hopeiensis)为对照,对抗虫转基因银河杨抗虫基因Cry3A的稳定性,转基因银河杨的物候期、生长状况和抗虫性进行研究。结果发现,Cry3A基因整合稳定,在根、茎、叶中RNA和蛋白水平均有表达,不同组织中Bt蛋白水平差异显著,茎中Bt蛋白水平最高。抗虫转基因银河杨的物候期、生长状况未发生显著变化,但表现出显著的抗虫性。  相似文献   
145.
为探讨我国亚热带山地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的林隙干扰特征,对三峡大老岭地区这一植被类型进行调查,分析了植被中林隙的数量、类型及成因;林隙形成木(GM)的类型、数量、物种构成和径级结构,以及林隙和GM的多尺度空间格局特征。结果表明1)林隙密度为11.7个*hm-2;冠林隙和扩展林隙分别占森林面积的11.09%和27.06%。平均每个林窗的形成木为4.5株;单株GM形成的林隙只占17.46%,其中翻倒木集群性最强。对林隙形成的贡献大小次序是翻倒木>折干>枯立>折枝。2)林隙成因方面冬雪和春、秋冻雨的影响最大;病害影响其次;树木间的牵连和撞击扩大了林隙的范围;陡峭的地形增大林隙形成的机率;干旱的影响很小。3)68种GM主要是森林建群种;常绿树种形成林隙的平均机率高于落叶种。4)GM的胸径结构表明本地森林林隙干扰十分频繁。  相似文献   
146.
重力对地球上生物的生长、发育、代谢及繁殖等具有重要影响.植物细胞的重力敏感性已被众多研究所证明,在空间微重力环境或地面模拟微重力环境下,植物表现特殊的微重力反应.微重力或模拟微重力会对植物体生长产生一系列的影响.综述微重力及模拟微重力对植物生长的影响,并对近期这一领域的研究进行了概括.  相似文献   
147.
李静秋  杨杰  周平  乐燕萍  龚朝辉 《遗传》2015,37(8):756-764
最新研究表明,RNA之间可以通过竞争结合共同的microRNA反应元件(microRNA response element, MRE)实现相互调节,这种调控模式构成竞争性内源RNA(Competing endogenous RNA, ceRNA)。已发现的ceRNA包括蛋白编码mRNA和非编码RNA,其中后者包括假基因转录物、长链非编码RNA(Long non-coding RNA, lncRNA)、环状RNA(Circular RNA, circRNA)等。文章主要从ceRNA分类的角度,阐述各类ceRNA构成的调控网络发挥的生物学功能在病理和生理相关过程中的作用,以及可能影响ceRNA调控有效性的因素。  相似文献   
148.
Tong X  Zhu J  Ma Y  Chen X  Wu G  He F  Cao C  Wu H 《Biochemistry》2007,46(40):11322-11330
The solution structure of an alpha-insect toxin from Buthus martensii Karsch, BmKalphaIT01, has been determined by two-dimensional NMR spectroscopy and molecular modeling techniques. Combining the sequence homology comparison and toxicity bioassays, BmKalphaIT01 has been suggested to be a natural mutant of alpha-insect toxins and so can serve as a tool to study the relationship of structure-function among this group of toxins. The overall structure of BmKalphaIT01 shares a common core structure consisting of an alpha-helix packed against a three-stranded antiparallel beta-sheet, which exhibits distinctive local conformations within the loops connecting these secondary structure elements. The solution structure of BmKalphaIT01 features a non-proline cis peptide bond between Asn9 and Tyr10, which is proposed to mediate the spatial closing of the five-residue turn (Gln8-Cys12) and the C-terminal segment (Arg58-His64) to form the NC domain and confer the toxin insect-specific bioactivity. Conformational heterogeneity is observed in the solution of BmKalphaIT01 and could be attributed to the cis-trans isomerization of the peptide bond between residues 9 and 10. The minor conformation of BmKalphaIT01 with a trans peptide bond between Asn9 and Tyr10 may be responsible for its moderate bioactivity against mammals. The cis-trans isomerization of the peptide bond between residues 9 and 10 may be the structural basis of dual pharmacological activities of alpha-insect and alpha-like scorpion toxins, which is supported by the fact that conformational heterogeneity occurs in the solution structures of LqhalphaIT, LqqIII, and LqhIII and by comparison of the solution structure of BmKalphaIT01 with those of some relevant alpha-type toxins.  相似文献   
149.
G蛋白偶联受体激酶(G protein-coupled receptor kinase,GRK)特异地使活化的G蛋白偶联受体(G protein-coupled receptor,GPCR)发生磷酸化及脱敏化,从而终止后者介导的信号转导通路。研究表明,GRK的功能被高度调控,并具有下行调节GPCR的能力。调控GRK功能的机制包括两个层次:(1)多种途径调控激酶的亚细胞定位及活性,包括GPCR介导、G蛋白偶联、磷脂作用、Ca^2 结合蛋白调控、蛋白激酶C活化、MAPK反馈抑制、小窝蛋白抑制等;(2)调控GRK表达水平,主要体现在其与某些疾病的联系。  相似文献   
15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