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8806篇
  免费   1840篇
  国内免费   2005篇
  2024年   54篇
  2023年   245篇
  2022年   528篇
  2021年   907篇
  2020年   666篇
  2019年   857篇
  2018年   754篇
  2017年   600篇
  2016年   828篇
  2015年   1200篇
  2014年   1410篇
  2013年   1469篇
  2012年   1758篇
  2011年   1678篇
  2010年   1059篇
  2009年   943篇
  2008年   1095篇
  2007年   997篇
  2006年   874篇
  2005年   771篇
  2004年   696篇
  2003年   689篇
  2002年   600篇
  2001年   359篇
  2000年   302篇
  1999年   228篇
  1998年   148篇
  1997年   135篇
  1996年   110篇
  1995年   79篇
  1994年   109篇
  1993年   65篇
  1992年   63篇
  1991年   49篇
  1990年   54篇
  1989年   52篇
  1988年   42篇
  1987年   29篇
  1986年   24篇
  1985年   36篇
  1984年   20篇
  1983年   16篇
  1982年   15篇
  1981年   4篇
  1979年   9篇
  1978年   4篇
  1977年   3篇
  1973年   3篇
  1972年   3篇
  1971年   5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51.
 <正> 单葡萄糖甘油二酯(MGDG)和双葡萄糖甘油二酯(DGDG)是莱氏衣原体膜上主要的极性脂。糖脂的生理功能过去很少研究,至今仍不清楚。近年来实验结果表明,MGDG在膜上容易形成六角形Ⅱ结构,而DGDG则形成脂双层结构。六角形Ⅱ结构的出现与生物膜的生理功能的关系是当前瞩目的研究内容。本文首次研究了外源脂肪酸和胆固酵对莱氏衣原体AIH089菌株膜上糖脂含量的影响。  相似文献   
52.
53.
大豆子叶内酸性磷酸酶活性的超微结构定位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开花后35~50 d 期间和萌发早期(播种后4~8 d)的大豆(Glycinem ax L.)种子中,酸性磷酸酶主要分布在子叶细胞中的蛋白体内;在内质网内也检测到酸性磷酸酶活性。此外,在萌发早期的部分子叶细胞的质膜外侧及其细胞壁基质中可见密集的酸性磷酸酶活性;而且在近质膜的胞质中常见到一些富含磷酸铅沉淀的胞质小泡,似与质膜融合  相似文献   
54.
福建武夷山甜槠群落能量的研究   总被引:43,自引:0,他引:43  
在生物量、生产力研究基础上,对武夷山甜槠(Castanopsis eyrei(Cham p.ex Benth.) Tutch.)群落各组分的热值、群落能量现存量、能量年净固定量以及太阳能转化效率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1)甜槠群落各组分样品的干重热值具有一定的差异,树皮热值最高,细根热值最低。(2)甜槠群落的能量现存量达780584.1 kJ·m - 2,其中地上部分为678913.8 kJ·m - 2,占总量的86.98% ;地下部分为101670.3 kJ·m - 2,占13.02% 。(3)甜槠群落的能量年净固定量(1992年)为26856.2 kJ·m - 2·a- 1,林地太阳光合有效辐射能的转化效率为1.296% 。  相似文献   
55.
独叶草叶二叉分枝脉序中网结脉和盲脉的形态学研究   总被引:13,自引:1,他引:12  
对独叶草营养叶二叉分枝脉序及其中的网结脉和盲脉的形态学研究表明:(1)网结脉中2条完全汇合的与靠近脉中完全分离的叶脉之间未发现任何形式的维管束汇合的中间类型及网结脉中具有不同程度的连接脉退化痕迹的事实表明,网结脉不可能由靠近脉产生,相反,由于网结脉中联结脉的退化而形成开放脉;(2)盲脉是通过伴随着齿退化的达齿脉的退化、网结脉中联结脉的间断、非网结脉由分枝处间断三种方式产生的;(3)越裂片脉的出现及其可以形成网结脉的现象表明独叶草营养叶可能曾具有较为复杂的脉序,这种叶脉也呈现出退化的趋势;(4)独叶草营养叶的二叉分枝脉序可能是一种退化性状,而网结脉的出现可能是这种退化过程中的残留痕迹。  相似文献   
56.
57.
对陆地表层动力学的研究对象、研究内容及其基本理论方法作了阐述,以多学科综合的观点定义了陆地表层系统,包括时空尺度范围的约定、状态变量的选择、物质循环以及外界因子等的讨论;依据物质和能量守恒原理建立了陆地表层系统的非线性控制方程组,表述了各圈层之间物质循环和能量循环过程、反馈关系及其动力学联系;讨论了控制方程组的整体运作功能以及人类活动对陆地表层系统的影响.  相似文献   
58.
本文论证了菲波纳斯(Fibonacci)级数与菊花花冠结构的关系,发现了花冠的通用数学模式:花冠(数目)=(5×倍数)十F_n(F_(n-1)+F_(n-2))  相似文献   
59.
几种细胞分裂素诱导石竹外植体直接再分化成花芽的机理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用MS+2,4-D0.1mg/L为基本培养基,分别附加不同浓度的ZT、BA和KT,对石竹的叶片、茎和花等外植体直接再分化成花芽的试验表明:叶片的外植体在有BA时可再分化出只有红色花瓣的不正常花芽;在含ZT的培养基中再分化出具有1~2片叶或无叶的花芽,其花有两性花,雌花和仅单个雌蕊的不正常花,两性花可发育成结籽的果实;KT未能诱导花芽分化。茎外植体,3种CTK都不能诱导出花芽。花等外植体仅在KT3mg/L的培养中再分化出无叶的不正常花芽,ZT和BA的处理均不能诱导出花芽。  相似文献   
60.
G S Yi  B S Choi    H Kim 《Biophysical journal》1994,66(5):1604-1611
The structure of a chemically synthesized 25-residue-long functional signal peptide of Escherichia coli ribose binding protein was compared with that of a nonfunctional mutant-signal peptide using circular dichroism and two-dimensional 1H NMR in solvents mimicking the amphiphilic environments. The functional peptide forms an 18-residue-long alpha-helix starting from the NH2-terminal region and reaching to the hydrophobic stretch in a solvent consisting of 10% dimethylsulfoxide, 40% water, and 50% trifluoroethanol (v/v). The nonfunctional mutant peptide, which contains a Pro at position 9 instead of a Leu in the wild-type peptide, does not have any secondary structure in that solvent but forms a 12-residue-long alpha-helix within the hydrophobic stretch in water/trifluoroethanol (50:50, v/v) solvent. It seems that the Pro-9 residue in the nonfunctional peptide disturbs the helix propagation from the hydrophobic stretch to the NH2-terminal region. Because both of these peptides have stable helices within the hydrophobic stretch, it may be concluded that the additional 2 turns of the alpha-helix in the NH2-terminal region of the wild-type signal peptide is important for its function.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