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0222篇
  免费   1987篇
  国内免费   2114篇
  2024年   58篇
  2023年   275篇
  2022年   480篇
  2021年   963篇
  2020年   705篇
  2019年   896篇
  2018年   838篇
  2017年   667篇
  2016年   888篇
  2015年   1311篇
  2014年   1492篇
  2013年   1626篇
  2012年   1892篇
  2011年   1719篇
  2010年   1088篇
  2009年   965篇
  2008年   1122篇
  2007年   1024篇
  2006年   950篇
  2005年   809篇
  2004年   722篇
  2003年   736篇
  2002年   617篇
  2001年   408篇
  2000年   340篇
  1999年   263篇
  1998年   159篇
  1997年   148篇
  1996年   116篇
  1995年   93篇
  1994年   131篇
  1993年   73篇
  1992年   103篇
  1991年   76篇
  1990年   90篇
  1989年   74篇
  1988年   51篇
  1987年   44篇
  1986年   40篇
  1985年   56篇
  1984年   27篇
  1983年   32篇
  1982年   24篇
  1981年   11篇
  1979年   9篇
  1975年   8篇
  1974年   10篇
  1973年   13篇
  1971年   10篇
  1970年   9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828 毫秒
81.
 <正> 单葡萄糖甘油二酯(MGDG)和双葡萄糖甘油二酯(DGDG)是莱氏衣原体膜上主要的极性脂。糖脂的生理功能过去很少研究,至今仍不清楚。近年来实验结果表明,MGDG在膜上容易形成六角形Ⅱ结构,而DGDG则形成脂双层结构。六角形Ⅱ结构的出现与生物膜的生理功能的关系是当前瞩目的研究内容。本文首次研究了外源脂肪酸和胆固酵对莱氏衣原体AIH089菌株膜上糖脂含量的影响。  相似文献   
82.
The action of porphyrins, uroporphyrin I and III (URO I and URO III), pentacarboxylic porphyrin I (PENTA I), coproporphyrin I and III (COPRO I and COPRO III), protoporphyrin IX (PROTO IX) and mesoporphyrin (MESO), on the activity of human erythrocytes delta-aminolevulinic acid dehydratase, porphobilinogenase, deaminase and uroporphyrinogen decarboxylase in the dark and under UV light was investigated. Both photoinactivation and light-independent inactivation was found in all four enzymes using URO I as sensitizer. URO III had a similar action as URO I on porphobilinogenase and deaminase and PROTO IX exerted equal effect as URO I on delta-aminolevulinic acid dehydratase and uroporphyrinogen decarboxylase. Photodynamic efficiency of the porphyrins was dependent on their molecular structure. Selective photodecomposition of enzymes by URO I, greater specificity of tumor uptake by URO I and enhanced porphyrin synthesis by tumors from delta-aminolevulic acid, with predominant formation of URO I, underline the possibility of using URO I in detection of malignant cells and photodynamic therapy.  相似文献   
83.
84.
CO2/盐冲击对小麦幼苗呼吸酶活性的影响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以不同抗盐小麦 (Triticum aestivum L.)为材料 ,研究了 CO2 /盐冲击对幼苗生长状况、叶绿素含量、光呼吸和三羧酸循环 (TCAC)关键酶活性的影响。结果表明 :Na Cl抑制小麦生长 ,而 CO2 促进生长 ,这种效应盐处理植株比非盐处理植株明显 ;Na Cl降低叶绿素含量 ,CO2 可使其轻微提高 ;盐对普通小麦TCAC中的异柠檬酸脱氢酶 (IDH)、琥珀酸脱氢酶 (SDH)、苹果酸脱氢酶 (MDH)和光呼吸中的乙醇酸氧化酶 (GO)、羟基丙酮酸还原酶 (HPR)有刺激作用 ,CO2 则抑制它们的活性。抗盐小麦对 CO2 /盐冲击的反应与普通小麦有差别。结果可以说明 ,CO2 能够减轻 Na Cl对植物的毒害效应  相似文献   
85.
大豆子叶内酸性磷酸酶活性的超微结构定位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开花后35~50 d 期间和萌发早期(播种后4~8 d)的大豆(Glycinem ax L.)种子中,酸性磷酸酶主要分布在子叶细胞中的蛋白体内;在内质网内也检测到酸性磷酸酶活性。此外,在萌发早期的部分子叶细胞的质膜外侧及其细胞壁基质中可见密集的酸性磷酸酶活性;而且在近质膜的胞质中常见到一些富含磷酸铅沉淀的胞质小泡,似与质膜融合  相似文献   
86.
多胚水稻ApⅢ(双13)的胚胎学观察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对多胚水稻(Oryza sativa L.)ApⅢ的大量成熟颖果、人工萌发的幼苗和开花后3~5 d 的幼嫩颖果进行的整体解剖和显微制片观察表明:ApⅢ的5000粒成熟颖果中,89.0% 含单胚单苗,8.9% 和1.2%分别含双胚双苗和三胚三苗;700多粒幼嫩颖果中,90.0% ~95.0% 含单胚,5.0% ~7.0% 含双胚。因制片的数目有限,未见到含三胚的;在含单胚和多胚颖果中,胚均位于同一胚囊的珠孔端,未见到胚囊以外存在不定胚。根据上述结果,似可以认为ApⅢ单粒颖果的双胚和三胚是由同一胚囊内的卵细胞和1或2个助细胞受精或不受精发育而来的  相似文献   
87.
福建武夷山甜槠群落能量的研究   总被引:43,自引:0,他引:43  
在生物量、生产力研究基础上,对武夷山甜槠(Castanopsis eyrei(Cham p.ex Benth.) Tutch.)群落各组分的热值、群落能量现存量、能量年净固定量以及太阳能转化效率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1)甜槠群落各组分样品的干重热值具有一定的差异,树皮热值最高,细根热值最低。(2)甜槠群落的能量现存量达780584.1 kJ·m - 2,其中地上部分为678913.8 kJ·m - 2,占总量的86.98% ;地下部分为101670.3 kJ·m - 2,占13.02% 。(3)甜槠群落的能量年净固定量(1992年)为26856.2 kJ·m - 2·a- 1,林地太阳光合有效辐射能的转化效率为1.296% 。  相似文献   
88.
独叶草叶二叉分枝脉序中网结脉和盲脉的形态学研究   总被引:13,自引:1,他引:12  
对独叶草营养叶二叉分枝脉序及其中的网结脉和盲脉的形态学研究表明:(1)网结脉中2条完全汇合的与靠近脉中完全分离的叶脉之间未发现任何形式的维管束汇合的中间类型及网结脉中具有不同程度的连接脉退化痕迹的事实表明,网结脉不可能由靠近脉产生,相反,由于网结脉中联结脉的退化而形成开放脉;(2)盲脉是通过伴随着齿退化的达齿脉的退化、网结脉中联结脉的间断、非网结脉由分枝处间断三种方式产生的;(3)越裂片脉的出现及其可以形成网结脉的现象表明独叶草营养叶可能曾具有较为复杂的脉序,这种叶脉也呈现出退化的趋势;(4)独叶草营养叶的二叉分枝脉序可能是一种退化性状,而网结脉的出现可能是这种退化过程中的残留痕迹。  相似文献   
89.
冬虫夏草模式标本的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对冬虫夏草Cordycepssinensis(Berk.)Sacc.的模式标本进行了形态学和有关文献的研究,井与近邻的同种标本进行了比较;该模式现存英国皇家植物园,邱国标本馆,系1879年由M.J.Berkeley研究的标本。  相似文献   
90.
人胎盘滋养层细胞培养与体外hCG释放的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本研究的目的是了解细胞滋养层细胞和合胞体滋养层细胞体外分化和生物学特性。方法:采用酶消化和Percoll密度梯度离心法,对人足月胎盘细胞滋养层细胞进行分离、纯化和体外培养。采用放射免疫法(RIA)检测细胞培养上清液hCG含量的变化。结果:经分离和纯化的细胞滋养层细胞在体外培养中生长良好,通过细胞分裂和融合形成合胞体滋养层细胞,随着合胞体滋养层细胞的生长,细胞培养上清液中hCG含量显著升高。我们认为从胎盘中分离和纯化的细胞滋养层细胞在体外培养中可分化和融合形成合胞体滋养层细胞,体外hCG含量的增加与合胞体滋养层细胞生长有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