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8502篇
  免费   2028篇
  国内免费   3657篇
  2024年   82篇
  2023年   339篇
  2022年   692篇
  2021年   1010篇
  2020年   813篇
  2019年   967篇
  2018年   768篇
  2017年   658篇
  2016年   824篇
  2015年   1207篇
  2014年   1498篇
  2013年   1462篇
  2012年   1768篇
  2011年   1691篇
  2010年   1137篇
  2009年   1050篇
  2008年   1186篇
  2007年   1067篇
  2006年   984篇
  2005年   845篇
  2004年   754篇
  2003年   723篇
  2002年   622篇
  2001年   404篇
  2000年   343篇
  1999年   243篇
  1998年   148篇
  1997年   131篇
  1996年   107篇
  1995年   83篇
  1994年   112篇
  1993年   65篇
  1992年   60篇
  1991年   47篇
  1990年   44篇
  1989年   40篇
  1988年   37篇
  1987年   30篇
  1986年   21篇
  1985年   41篇
  1984年   16篇
  1983年   16篇
  1982年   21篇
  1981年   3篇
  1979年   4篇
  1973年   2篇
  1972年   2篇
  1971年   2篇
  1957年   2篇
  1950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71.
172.
Lithium–sulfur batteries (LSBs) are considered promising candidates for the next‐generation energy‐storage systems due to their high theoretical capacity and prevalent abundance of sulfur. Their reversible operation, however, encounters challenges from both the anode, where dendritic and dead Li‐metal form, and the cathode, where polysulfides dissolve and become parasitic shuttles. Both issues arise from the imperfection of interphases between electrolyte and electrode. Herein, a new lithium salt based on an imide anion with fluorination and unsaturation in its structure is reported, whose interphasial chemistries resolve these issues simultaneously. Lithium 1, 1, 2, 2, 3, 3‐hexafluoropropane‐1, 3‐disulfonimide (LiHFDF) forms highly fluorinated interphases at both anode and cathode surfaces, which effectively suppress formation of Li‐dendrites and dissolution/shuttling of polysulfides, and significantly improves the electrochemical reversibility of LSBs. In a broader context, this new Li salt offers a new perspective for diversified beyond Li‐ion chemistries that rely on a Li‐metal anode and active cathode materials.  相似文献   
173.
Sun  Weifeng  Wu  Yuanming  Ding  Wenwu  Wang  Li  Wu  Lunjie  Lin  Lu  Che  Zhenming  Zhu  Longbao  Liu  Yi  Chen  Xiaohua 《Bioprocess and biosystems engineering》2020,43(4):701-710
Bioprocess and Biosystems Engineering - Currently, some cases about the expression of flavor peptides with microorganisms were reported owing to the obvious advantages of biological expression over...  相似文献   
174.
Zhan  Yijing  Zhu  Ping  Liang  Jinfeng  Xu  Zheng  Feng  Xiaohai  Liu  Yi  Xu  Hong  Li  Sha 《Bioprocess and biosystems engineering》2020,43(1):75-84
Bioprocess and Biosystems Engineering - A safe, efficient, environmentally friendly process for producing isomaltulose is needed. Here, the biocatalyst, sucrose isomerase (SIase) from Erwinia...  相似文献   
175.
肖迪  刘轶  李开隆  郑密  曲冠证 《植物研究》2020,40(4):593-601
克隆小黑杨HD-ZIP家族基因PsnHB13,对该基因进行生物信息学分析、过表达载体构建、烟草的遗传转化。结果表明小黑杨PsnHB13基因cDNA全长870 bp,编码289个氨基酸。成功构建植物过表达载体pROKⅡ-PsnHB13,并通过农杆菌介导的叶盘法将外源基因转入野生型烟草。检测结果显示PsnHB13已成功整合入烟草基因组中,并在mRNA水平表达。通过观察转基因烟草的生长,发现过表达PsnHB13基因的烟草与野生型相比出现叶面积变小、叶型变长,根系生长缓慢,花朵变小等明显表型。说明PsnHB13基因主要对烟草叶片、根系及花的生长发育起到负调控作用。本文为研究PsnHB13基因对杨树生长发育的影响提供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176.
目的:汉黄芩素是中药黄芩中的一种黄酮,具有体内外抗癌活性。然而,汉黄芩素对人胃癌细胞的作用尚不十分清楚。本研究拟探讨汉黄芩素对人胃癌细胞MGC-803侵袭转移能力的影响及其对上皮间质转化(Epithelial to Mesenchymal Transition,EMT)的作用机制。方法:采用MTT法测定汉黄芩素对人胃癌细胞MGC-803增殖能力的影响,通过划痕实验、Transwell试验检测汉黄芩素对人胃癌细胞MGC-803迁移、侵袭能力的影响。通过免疫印迹法和免疫荧光法分析汉黄芩素对EMT的影响。结果:20μM以上浓度的汉黄芩素能抑制人胃癌细胞MGC-803的增殖,不同浓度的汉黄芩素能抑制人胃癌细胞MGC-803的迁移和侵袭,且呈浓度依赖性。此外,汉黄芩素能抑制间质标记蛋白波形蛋白(Vimentin)和锌指蛋白E-盒结合同源异形盒-1(ZEB1)的表达,促进上皮标记蛋白E-钙黏蛋白(E-cadherin)的表达。结论:汉黄芩素能抑制胃癌细胞的侵袭和迁移,这一作用可能与其抑制EMT的发生有关。  相似文献   
177.
目的:比较伤椎置钉联合短节段内固定与单纯短节段固定治疗胸腰椎爆裂性骨折的临床疗效、固定效果及其对患者炎症反应和脊髓损伤的影响。方法:选取2014年3月到2016年12月期间我院收治的胸腰椎爆裂性骨折患者94例,根据手术方法的不同将患者分为伤椎置钉组(40例)和短节段内固定组(44例)。短节段内固定组患者采用单纯后路短节段椎弓根螺钉内固定进行治疗,伤椎置钉组采用伤椎置钉联合后路短节段椎弓根螺钉内固定进行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住院时间、伤椎前沿高度比、Cobb’s角、伤椎椎体楔形变角、视觉模拟评分(VAS)和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炎性因子指标、脊髓损伤指标及术后并发症。结果:伤椎置钉组的手术时间长于短节段内固定组(P<0.05),术后6个月、术后12个月伤椎置钉组的伤椎前沿高度比明显高于短节段内固定组,Cobb’s角、伤椎椎体楔形变角明显低于短节段内固定组(P<0.05),术前、术后1周、术后6个月、术后12个月两组患者的VAS评分和ODI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3 d两组患者血清中IL-1β、IL-6、IL-8、TNF-α和pNF-H、NSE、S100β、GFAP水平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随访期间两组患者均未出现严重并发症。结论:伤椎置钉联合后路短节段椎弓根螺钉内固定可有效改善胸腰椎爆裂性骨折患者的椎体高度、Cobb’s角和伤椎椎体楔形变角,并且不会增加脊髓损伤和机体的炎症反应。  相似文献   
178.
目的:探讨超声引导下腔内射频消融(radiofrequency endovenous obliteration,RFO)联合点式剥脱治疗下肢静脉曲张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选取2017年10月至2018年10月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收治的下肢静脉曲张患者共320例(320条肢体),将其随机分为观察组200例和对照组120例。观察组200例(200条肢体)采用超声引导下腔内射频消融联合点式剥脱进行治疗,对照组120例(120条肢体)采用传统大隐静脉高位结扎剥脱、曲张静脉点式剥脱治疗。比较两组患者平均住院时间、术后并发症的发生情况及术后1年下肢静脉的彩超随访情况。结果:观察组患者平均住院时间较对照组显著缩短,术后皮肤瘀斑、皮下血肿、隐神经损伤、切口感染的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患者术后1年复查,其复发率及大隐静脉主干闭塞情况比较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与传统大隐静脉高位结扎剥脱、曲张静脉点式剥脱治疗相比,超声引导下腔内射频消融联合点式剥脱治疗下肢静脉曲张的疗效及安全性均更高,有利于患者术后康复。  相似文献   
179.
目的:胆囊癌(Gallbladder carcinoma,GBC)是一种常见的胆道系统恶性肿瘤,五年生存率极低,目前临床上缺少有效的诊断标志物。故本研究探索胆囊癌患者与健康人血清的差异性小分子代谢物,用于胆囊癌的定性诊断。方法:本研究以超高效液相色谱联用四极杆飞行时间质谱(UPLC-QTOF/MS)技术为平台,以32例胆囊癌患者和32例健康人血清为研究对象,进行非靶向代谢组学研究分析,用SIMCA-P软件进行PCA和OPLS-DA建模分析,结合T检验结果和代谢物在两组中的差异倍数来筛选潜在小分子代谢标志物,并通过二元逻辑回归分析建立联合诊断模型。结果:溶血磷脂酰胆碱(18:1)(LysoPC(18:1))和十八烷胺(Octadecylamine,ODA)两个代谢物在胆囊癌患者和健康对照组血清中具有显著性差异,差异倍数达到2倍以上。经过二元逻辑回归分析建立诊断模型,两者构建联合诊断的诊断模型为Logit[P=GBC]=26.090*[LysoPC(18:1)]-8.877*[ODA]-113.075,据此建立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ROC)曲线,曲线下面积(Area under the curve,AUC)为0.986,灵敏度为97.1%,特异性为94.6%。结论:LysoPC(18:1)和ODA可作为胆囊癌的潜在诊断标志物,为胆囊癌的诊断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80.
目的:为解决目前床旁鼻肠管快速置入成功率低这一临床难题,该文提出一种基于磁驱动技术的空肠营养管的设计。方法:分析了现有空肠营养管置管过程中的动力因素,结合磁驱动技术原理,提出了通过体外旋转磁场带动体内感应磁体螺旋式前进的设计方案,以期缩短空肠营养管的飘管时间。结果:该设计包括磁性空肠营养管和体外磁力驱动装置两部分。其中磁性空肠营养管由管体和感应磁头两部分构成,感应磁头包括磁体内核和硅胶外壳。磁力驱动装置由多极磁体和手持式微型电机组成。操作时通过体外磁力驱动装置发出大旋转磁场带动空肠营养管的感应磁头做轴向旋转运动,可加速空肠营养管在肠道内的移动,达到缩短飘管时间的目的。结论:该设计基于磁驱动技术原理,设计巧妙,符合磁力学原理,操作简单,具有临床应用潜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