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734篇
  免费   390篇
  国内免费   1674篇
  2024年   10篇
  2023年   102篇
  2022年   162篇
  2021年   161篇
  2020年   194篇
  2019年   175篇
  2018年   108篇
  2017年   125篇
  2016年   121篇
  2015年   162篇
  2014年   282篇
  2013年   196篇
  2012年   275篇
  2011年   323篇
  2010年   251篇
  2009年   258篇
  2008年   279篇
  2007年   273篇
  2006年   255篇
  2005年   198篇
  2004年   172篇
  2003年   129篇
  2002年   117篇
  2001年   112篇
  2000年   105篇
  1999年   59篇
  1998年   32篇
  1997年   25篇
  1996年   13篇
  1995年   20篇
  1994年   15篇
  1993年   12篇
  1992年   7篇
  1991年   8篇
  1990年   4篇
  1989年   7篇
  1988年   7篇
  1987年   8篇
  1986年   3篇
  1985年   9篇
  1984年   3篇
  1982年   6篇
  1972年   1篇
  1965年   1篇
  1959年   1篇
  1957年   2篇
  1956年   1篇
  1955年   1篇
  1953年   1篇
  1950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479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91.
精胺抑制人精子的体外受精能力   总被引:7,自引:1,他引:6  
石其贤  钟翠玲 《生理学报》1991,43(5):480-488
以精子穿透去透明带仓鼠卵试验(SPA)为模型,评价了精胺对人精子体外受精能力的影响。精胺(0.25—8.0mmol/L)可抑制人精子体外获能和受精,其抑制作用与精胺浓度呈正相关,此种抑制作用是可逆的。用 HPLC 测定精子精胺含量表明,精子获能后精胺含量明显下降。dbcAMP(0.5—1.0mmol/L)或咖啡因(10mmol/L)可拮抗精胺抑制人精子体外获能。其拮抗作用随 dbcAMP 浓度而增强。钙离子载体 A 23187 2/μmol/L 或胰蛋白酶0.05%均可拮抗精胺抑制人精子穿卵率。上述结果提示,精胺可能通过降低精子 cAMP 含量和抑制钙内流或顶体酶活性,从而阻止人精子体外获能和受精。  相似文献   
992.
精卵相互作用:诱发仓鼠精子顶体反应的部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石其贤  陈大元 《动物学报》1991,37(3):305-312
65只成年仓鼠经超排卵后,于排卵前人工授精。授精后6一7小时,收集输卵管壶腹部液(AF)、活动精子和卵子包括卵丘细胞(CM)基质和透明带(ZP),以相差显微镜检查精子顶体帽状态。在AF中有65.3%精子顶体帽发生改变;顶体反应(AR)率随着精子穿过CM而增加(73.7%);当精子到达ZP后,97.1%精子完成AR。25只仓鼠体外授精表明,获能精子在CM内游动或穿过CM时,顶体帽发生改变,可达到71.4%,但AR百分率甚低。当精子到达ZP后约30分钟完成AR。虽然单独的CM不能诱发体外仓鼠精子发生AR,但它可引起精子AR的早期阶段发生改变,并协同ZP促进获能精子完成AR。同样地,可溶性CM和ZP及其复合物可明显地激发体外仓鼠精子AR。但豚鼠ZP则无此作用。这些结果提示:AF是AR早期阶段的发生部位,而CM和ZP是体内仓鼠精子AR的主要部位;CM和ZP复合物是体外精子AR的诱导者。  相似文献   
993.
大鼠中枢和外周组织中脑钠素样物质的分布、特性和作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汤健  彭俊云 《生理学报》1989,41(3):215-222
本工作首先应用特异性脑钠素放射免疫测定、放射受体分析和免疫组织化学的方法,研究了大鼠中枢神经系统和一些外周组织中脑钠素免疫活性物质的分布、生化特性、受体结合和生物学作用,提出脑钠素可作为一种新的神经递质或循环激素,广泛分布于体内不同组织内,并参与水电介质和心血管活动的调节。  相似文献   
994.
郑素泉  谢荣 《动物学报》1989,35(2):130-134
作者分别取出孕9.5天和孕11.5天大白鼠全胚胎于体外培养各48小时,重点观察9.5天至11.5天胚胎生长发育的形态学变化。  相似文献   
995.
2020年新冠疫情爆发,传统教学模式被打破,网络教学作为教学手段之一承担了大部分的教学任务。在新冠疫情全球大流行新形势下,为有效保障以实践为重要载体的临床医学教学质量,通过系列教学实践,有效发挥网络教学的优势,同时利用多种手段弥补其不足。在教学实践过程中,通过开展网络教学的成效和教学反馈信息,深入思考总结教学改革中遇到的困境。对在线教学常态化工作的进一步开展;临床实践课程新思路、新模式的应用,加强公共卫生专业课程与临床医学专业课程的整合,倡导学科间发展融合;在医学教育全过程中融入思政元素,突显人文教育作用;尊重医学发展规律,践行国家有关医学教育改革的大政方针,将"大健康"理念融入医学教育全过程中等一系列问题展开深入的思考。通过系列教学实践与思考,推进教学改革进程,着力培养具有全球化视野的,多学科融合背景的,既有卓越临床医学知识技能,又具有公共卫生视野,人文情怀的,卓越医学人才。  相似文献   
996.
建立发展大规模、准确、快速、经济的HTV-1分型技术对于及时监测HTV-1流行状况,预测流行趋势,制定科学的防治策略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该文就近年来HTV-1基因分型、血清学分型、表型分型等分型技术的发展及其优缺点做一综合比较。  相似文献   
997.
998.
幼虫聚集取食是一些鳞翅目昆虫提高幼虫生长和存活的手段。通过对聚集取食的黄野螟Heortia vitessoides Moore幼虫在室内条件下进行饲养,探究黄野螟幼虫的群体数量大小(分别为30、60、90头幼虫)对幼虫体长、发育速度、达末龄(5龄)时的存活率的影响。分析发现在排除天敌捕食和食物缺乏的前提下,从3龄开始,大群体(90头)的体长显著大于小群体(30头),大群体的幼虫发育速度显著快于小群体,大群体对幼虫前4个龄期时的成活率没有显著提高,尽管大群体的存活率在均值上高于小群体,但是幼虫总体存活率在不同群体中差异不显著。黄野螟幼虫的聚集取食对幼虫的生长的促进作用明显,显著促进了幼虫的生长,加快了幼虫的发育。  相似文献   
999.
满孝武  于健  员瑗 《菌物学报》2022,41(10):1531-1545
土壤微生物在土壤养分循环和能量流动等生物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并且能敏感地响应环境条件的变化。本研究以天津市宝坻区毛白杨Populus tomentosa为研究对象,探究3种不同环境条件(社区绿地CG、公园绿地PG和高速公路旁绿地HG)对毛白杨土壤和根系真菌群落结构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3个绿地间土壤真菌Shannon多样性指数存在显著差异(HG>CG>PG);但根系真菌Shannon多样性指数无显著差异;此外,不同环境条件对真菌群落的组成起着重要作用。毛白杨土壤和根系真菌群落组成主要为丝盖伞属Inocybe、地孔块菌属Geopora、被孢霉属Mortierella、棉革菌属Tomentella、蓝状菌属Talaromyces、块菌属Tuber、层腹菌属Hymenogaster、链格孢属Alternaria、革菌属Thelephora、克努夫菌属Knufia和桩菇菌属Paxillus等,且差异分析表明丝盖伞属Inocybe、棉革菌属Tomentella和地孔块菌属Geopora的相对多度在3个样地中差异显著。比较分析土壤和根系样品发现土壤真菌群落α多样性显著高于根系真菌群落,两部位的真菌群落结构存在显著差异,块菌属Tuber的相对多度在根系样品中显著高于土壤样品。真菌群落功能预测表明腐生功能类群在不同环境条件下和不同部位间均存在显著差异。研究结果阐述了环境变化对土壤微生物群落中真菌组的影响,为森林生态系统的保护和林地可持续发展提供重要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000.
目的:观察稳定期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患者营养不良与甲状腺激素、肺功能及血清白细胞介素(IL)-6、IL-18的关系。方法:选择2019年1月~2020年12月我院收治的稳定期COPD患者76例作为研究对象。根据患者的微型营养评定(MNA)评分将其分为营养不良组(n=31)和非营养不良组(n=45),比较两组患者的人口学资料、疾病相关因素,甲状腺激素[三碘甲状腺原氨酸(T3)、甲状腺激素(T4)、促甲状腺激素(TSH)]水平,肺功能[第1秒用力呼气量占预测值百分比(FEV1%pred)、第1秒用力呼气量与用力肺活量比值(FEV1/FVC)],血清IL-6、IL-18水平。分析MNA评分与甲状腺激素水平、肺功能及血清IL-6、IL-18水平的相关性。分析患者发生营养不良的危险因素。结果:营养不良组年龄高于非营养不良组(P<0.05)。营养不良组T3、T4、TSH、FEV1%pred、FEV1/FVC显著低于非营养不良组,血清IL-6、IL-18水平显著高于非营养不良组(P<0.05)。稳定期COPD患者的MNA评分与T3、T4、TSH、FEV1%pred、FEV1/FVC呈正相关,与IL-6、IL-18呈负相关(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年龄>60岁、T3≤1.60 nmol/L、T4≤73.00 nmol/L、TSH≤1.50 nmol/L、FEV1%pred≤60.00%、FEV1/FVC≤0.54、IL-6≥8.00 pg/mL、IL-18≥47.00 pg/mL是稳定期COPD患者营养不良的危险因素(P<0.05)。结论:稳定期COPD患者营养不良受多种因素影响,临床应针对相关因素给予有效干预,降低此类患者营养不良风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