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730篇
  免费   393篇
  国内免费   1712篇
  4835篇
  2024年   51篇
  2023年   117篇
  2022年   168篇
  2021年   160篇
  2020年   197篇
  2019年   176篇
  2018年   111篇
  2017年   124篇
  2016年   120篇
  2015年   162篇
  2014年   284篇
  2013年   197篇
  2012年   272篇
  2011年   321篇
  2010年   250篇
  2009年   257篇
  2008年   276篇
  2007年   269篇
  2006年   250篇
  2005年   193篇
  2004年   172篇
  2003年   129篇
  2002年   114篇
  2001年   112篇
  2000年   104篇
  1999年   59篇
  1998年   28篇
  1997年   25篇
  1996年   13篇
  1995年   20篇
  1994年   15篇
  1993年   12篇
  1992年   7篇
  1991年   8篇
  1990年   4篇
  1989年   7篇
  1988年   7篇
  1987年   8篇
  1986年   3篇
  1985年   9篇
  1984年   3篇
  1982年   6篇
  1972年   1篇
  1965年   1篇
  1959年   1篇
  1957年   2篇
  1956年   1篇
  1955年   1篇
  1953年   1篇
  1950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483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991.
目的和方法:应用大鼠高原低氧模型及原位杂交技术和氨基酸测定法,研究下丘脑前生长抑素原(PPS)mRNA表达和谷氨酸(Glu)、天门冬氨酸(Asp)含量的变化。结果:高原低氧组大鼠下丘脑Glu和Asp的含量明显增多,室周核、室旁核、弓状核PPS-mRNA阳性神经元数目显著增加;而NMDA受体拮抗抗剂氯铵酮,虽然对Glu和Asp含量无明显影响,但可使高原低氧大鼠下丘脑PPS-mRNA阳性神经元数目减少  相似文献   
992.
冬小麦不同生育期最小冠层阻力的估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袁国富  罗毅  唐登银  于强  於琍 《生态学报》2002,22(6):930-934
作物最小冠层阻力是研究农田蒸发和作物缺水的一个重要参数。使用作物的冠层红外温度信息,将作物在充分灌溉情况下冠层温度与空气温度之差与空气的饱和水汽压差的经验关系同其理论解释相结合,通过实验数据,估算了在华北平原气候条件下的冬小麦(Triticum aestivum L.)的平均最小冠层阻力,为基于这种阻力的应用共基础,研究表明冬小麦最小冠层阻力随发育期而不同,并且抽穗前后差异明显,给出了冬小麦不同生育阶段的平均最小冠层阻力。  相似文献   
993.
受三峡水库夏落冬涨的水位调控方式影响,位于三峡库区腹心的重庆开州区汉丰湖形成22.5m水位落差。为了解汉丰湖鸟类群落结构与动态水位变化之间的响应关系,2015年3月—2016年2月对汉丰湖鸟类群落结构及多样性进行了调查。共记录鸟类97种,隶属12目32科,其中湿地鸟类49种,主要包括雁鸭类(18种)、鸻鹬类(13种)、鹭类(7种)及秧鸡类(5种)。研究表明:受水位变化影响,鸟类群落结构及其多样性变化显著。夏季(8月)低水位期(水位高程152.50m),鸟种数最高,为34种,Shannon-Wiener指数最高;肉食性鸟与食虫鸟是主要取食功能群;与夏季低水位期生境类型多样、消落带植物正处于生长旺盛期、食物资源丰富有关,是雀形目鸟类、鹭类、秧鸡类等适宜的栖息地。冬季(12月)高水位期(水位高程174.50m),鸟种数为30种,Shannon-Wiener指数、均匀度指数均最低,植食性鸟类是主要的取食功能群,鸟类数量最高;与冬季高水位期水面开阔、生境类型单一有关,高水位期的大水面有利于鸭类集群越冬。冬季在退水期(水位高程170.01m),水位下降导致汉丰湖生境结构变化,越冬鸟类数量和物种丰度降低,空间分布格局也随之变化。鸟类是三峡水库生物多样性的重要组成部分,为保护和提升三峡水库生物多样性,恢复和营造鸟类栖息地,应针对繁殖鸟和越冬水鸟的功能需求进行生态设计。  相似文献   
994.
桃蚜诱捕色板的青-洋红-黄-黑四色模式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计算机模拟混色技术,结合正交设计,定量测定了有翅桃蚜Myzus persicae(Sulzer)对青(C)、洋红(M)、黄(Y)和黑(K)4色成分模式混合色的选择性反应。第1组L25(56)试验结果表明,因子效应顺序为:Y﹥M﹥K﹥C。最佳理论混合色参数为C=25%、Y=25%、M=100%、K=0,模拟色板的叶色竞争系数(LCC)达77.78%。第2组L16(45)正交试验结果表明,当C、M、Y、K分别在10%~40%、10%~40%、85%~100%和0~15%区间变化时,对所有处理的叶色竞争系数均无显著影响。模拟色板叶色竞争系数与黄色成分和黑色成分的回归方程分别为LCC=0.0390Y2-0.1875Y+0.5591(R2=0.9913)和LCC=0.0163K2-0.1237K+0.6176(R2=0.7926)。  相似文献   
995.
松杨栅锈菌遗传多样性初步分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采用ITS-nrDNA-RELP、测序技术、RAPD(随机扩增多态性DNA)分子标记技术,对我国松杨栅锈菌不同地域的5个生理小种11个菌系进行了遗传多样性分化研究.结果表明,该菌在我国的遗传分化与地理来源相关,可分为西部地理群和北方地理群.西部地理群又可分为高山森林生态型(HMF)和平原生态型(WPL).小种遗传分化不一定与致病性分化一致.t检验表明,各生理小种RAPD遗传多样性指数无明显差异,高山森林小种遗传多样性指数(0.5172)略高于平原小种遗传多样性指数(0.5089).核糖体基因转录间隔区高度保守,不适合该菌种内群体遗传多样性分化研究.  相似文献   
996.
目的:定腹膜间皮细胞在高糖引起上皮间质转化(Epithelial-mesenchymal transition,EMT)过程中microRNA的表达差异。方法:常规培养PMC细胞,利用高糖培养液刺激诱导腹膜间皮细胞发生EMT,倒置显微镜观察各组细胞形态学变化,实时定量PCR检测EMT标志基因变化,以此确定高糖诱导EMT的发生。利用特异茎环结构的引物合成microRNA的cDNA,实时定量PCR检测重要microRNA的表达变化。结果:高糖培养液培养腹膜间皮细胞48hr后,细胞形态呈梭形改变,同时EMT标记基因E-cadherin表达明显减低(P0.01),Vimentin表达显著升高(P0.01),说明高糖诱导腹膜间皮细胞发生了EMT。利用microRNA特异的茎环结构引物,实时定量PCR检测结果发现高糖刺激后miR-193a的表达明显上调(P0.01);miR-15a和let-7e的表达明显降低(P0.01);miR-16和miR-21的表达无明显变化(P0.05),同时检测发现高糖刺激后miR-193a的表达水平随刺激时间表达升高。结论:异常变化的microRNA可能对高糖诱导的腹膜间皮细胞EMT具有重要调控作用。  相似文献   
997.
郭颖  郭治兴  刘佳  袁宇志  孙慧  柴敏  毕如田 《生态学杂志》2017,28(11):3675-3683
氧化铁是土壤中铁元素的主要存在形式,亚热带土壤中高含量的氧化铁形成了该区域重要的土壤附色成分针铁矿和赤铁矿等矿物,使得土壤颜色明显区别于其他气候带.以亚热带典型地区珠江三角洲为例,分析不同光谱形式与土壤氧化铁含量的相关性,提取特征光谱波段建立土壤氧化铁的反演模型.结果表明: 土壤氧化铁含量与反射光谱之间呈负相关,且敏感波段主要位于404、574、784、854和1204 nm等可见近红外区域.微分处理后的光谱与土壤氧化铁的相关性明显提高.在相关性显著波段的基础上采用逐步多元线性回归以及主成分分析剔除共线性波段,最后选择特征光谱波段作为反演模型的输入参数.比较反演模型的结果,得出该地区土壤氧化铁含量的最佳反演模型为BP人工神经网络(RMSEC=0.22,RMSEP=0.81,R2=0.93,RPD=12.20),该模型具有非常好的稳定性,适用于快速估测土壤中氧化铁含量,并且能够为测度土壤氧化铁的空间分布提供研究基础.  相似文献   
998.
999.
为了进一步明确副粘病毒Tianjin株的来源和种系进化地位,探讨其高致病性的机制.对Tianjin株NP、P、M及L蛋白进行了生物信息学分析.进化树显示:Tianjin株属于副粘病毒亚科呼吸道病毒属,且很可能为仙台病毒新的基因型.相似性比较表明,P蛋白变异最大.相似性仅为78.7%~91.9%;L蛋白相似性最高,为96.0%~98.0%.序列比对显示:NP蛋白氨基酸序列中存在15个独特的变异位点,P蛋白存在29个,M蛋白存在6个,L蛋白存在29个.这些独特变异位点的存在很可能是导致Tianjin株在宿主来源和致病特点等方面与已知仙台病毒株具有较大差异的原因.  相似文献   
1000.
代谢物组学及其在微生物研究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代谢物组学(metabolomics)是继基因组学(genomics)、蛋白质组学(proteomics)后发展起来的一门新学科。对代谢物组学的含义,研究方法及流程,特别是其在微生物中的应用进行了介绍,包括使用代谢物组学中的NMR技术研究微生物在降解环境污染物中的作用;使用代谢物组学技术研究微生物代谢通量,从而在分析代谢通量的基础上通过代谢工程改变代谢通量,提高目的产物的得率;确定所获得基因库中沉默基因的功能;运用代谢物组学分析方法阐明生物体系对于环境变化的响应,从而协助我们确定最佳的取样时间及最佳分析组织,设计实验。随后简要对代谢物组学发展动态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