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743篇
  免费   385篇
  国内免费   1692篇
  2024年   33篇
  2023年   107篇
  2022年   161篇
  2021年   162篇
  2020年   194篇
  2019年   174篇
  2018年   107篇
  2017年   122篇
  2016年   121篇
  2015年   166篇
  2014年   282篇
  2013年   197篇
  2012年   273篇
  2011年   330篇
  2010年   252篇
  2009年   259篇
  2008年   282篇
  2007年   271篇
  2006年   252篇
  2005年   193篇
  2004年   173篇
  2003年   129篇
  2002年   114篇
  2001年   113篇
  2000年   104篇
  1999年   59篇
  1998年   28篇
  1997年   25篇
  1996年   13篇
  1995年   20篇
  1994年   15篇
  1993年   12篇
  1992年   7篇
  1991年   8篇
  1990年   4篇
  1989年   7篇
  1988年   7篇
  1987年   8篇
  1986年   3篇
  1985年   9篇
  1984年   3篇
  1982年   6篇
  1972年   1篇
  1965年   1篇
  1959年   1篇
  1957年   2篇
  1956年   1篇
  1955年   1篇
  1953年   1篇
  1950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482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41.
目的:探讨超声引导下腔内射频消融(radiofrequency endovenous obliteration,RFO)联合点式剥脱治疗下肢静脉曲张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选取2017年10月至2018年10月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收治的下肢静脉曲张患者共320例(320条肢体),将其随机分为观察组200例和对照组120例。观察组200例(200条肢体)采用超声引导下腔内射频消融联合点式剥脱进行治疗,对照组120例(120条肢体)采用传统大隐静脉高位结扎剥脱、曲张静脉点式剥脱治疗。比较两组患者平均住院时间、术后并发症的发生情况及术后1年下肢静脉的彩超随访情况。结果:观察组患者平均住院时间较对照组显著缩短,术后皮肤瘀斑、皮下血肿、隐神经损伤、切口感染的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患者术后1年复查,其复发率及大隐静脉主干闭塞情况比较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与传统大隐静脉高位结扎剥脱、曲张静脉点式剥脱治疗相比,超声引导下腔内射频消融联合点式剥脱治疗下肢静脉曲张的疗效及安全性均更高,有利于患者术后康复。  相似文献   
42.
在糖尿病足患者溃疡创面分泌物中,基质金属蛋白酶9 (matrix metalloproteinase-9,MMP-9)过高是预测糖尿病足的发生及足溃疡难愈的主要指标,其可能的机制包括:高水平MMP-9降低VEGF的表达、抑制成纤维细胞的生物学行为影响糖尿病足溃疡愈合;失衡的MMP-9/TIMP-1比值影响糖尿病足溃疡愈合。选择性MMP-9抑制剂(包括小分子抑制剂、高级伤口辅料抑制剂、基于干扰基因水平表达的RNA抑制剂)可以作为促进糖尿病足溃疡愈合的手段,但仍需大样本、多中心随机对照试验以及长期随访进一步验证其疗效及安全性。现查阅近年来涉及MMP-9和糖尿病足溃疡相关的文献,综述MMP-9对糖尿病足溃疡愈合的影响及其机制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43.
目的:胆囊癌(Gallbladder carcinoma,GBC)是一种常见的胆道系统恶性肿瘤,五年生存率极低,目前临床上缺少有效的诊断标志物。故本研究探索胆囊癌患者与健康人血清的差异性小分子代谢物,用于胆囊癌的定性诊断。方法:本研究以超高效液相色谱联用四极杆飞行时间质谱(UPLC-QTOF/MS)技术为平台,以32例胆囊癌患者和32例健康人血清为研究对象,进行非靶向代谢组学研究分析,用SIMCA-P软件进行PCA和OPLS-DA建模分析,结合T检验结果和代谢物在两组中的差异倍数来筛选潜在小分子代谢标志物,并通过二元逻辑回归分析建立联合诊断模型。结果:溶血磷脂酰胆碱(18:1)(LysoPC(18:1))和十八烷胺(Octadecylamine,ODA)两个代谢物在胆囊癌患者和健康对照组血清中具有显著性差异,差异倍数达到2倍以上。经过二元逻辑回归分析建立诊断模型,两者构建联合诊断的诊断模型为Logit[P=GBC]=26.090*[LysoPC(18:1)]-8.877*[ODA]-113.075,据此建立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ROC)曲线,曲线下面积(Area under the curve,AUC)为0.986,灵敏度为97.1%,特异性为94.6%。结论:LysoPC(18:1)和ODA可作为胆囊癌的潜在诊断标志物,为胆囊癌的诊断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44.
目的:探讨超微血流成像术用于肾移植患者术后评估的临床价值。方法:选取我院2019年2月-2019年8月收治的60例肾移植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术后恢复情况分为A、B、C三组,A组(27例,术后肾功能恢复良好)、B组(20例,术后发生过敏肾功能异常病变但治疗后肾功恢复正常)、C组(13例,术后血肌酐水平持续增高肾功能异常者),三组均采用超微血管流成像术检测血管指数,比较不同组患者的血管指数并分析其与血肌酐水平的关系。结果:三组患者的肾移植长径、前后径、左右径、皮质厚度、叶间动脉阻力指数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C组患者的肾皮质血管指数(23.34±6.03%)明显低于A组(33.23±3.45%)、B组(31.23±4.23%)(P0.05)。肾功能异常患者肾皮质的血管指数较低,且随着血肌酐水平的升高而下降,两者呈显著负相关(r=-0.23,P0.05)。结论:超声微血流成像术用于肾移植患者术后评估可较好地反映肾皮质血供及术后肾功能的变化。  相似文献   
45.
目的:研究桂枝茯苓丸联合米非司酮对子宫肌瘤患者血液流变学及血红蛋白(Hb)、人附睾蛋白4(HE4)的影响。方法:选取2016年3月到2017年5月西安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三二〇一医院收治的172例子宫肌瘤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n=86)和对照组(n=86)。对照组给予米非司酮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联合桂枝茯苓丸治疗,对比两组疗效,比较两组治疗前及治疗后的Hb、HE4、肌瘤体积、血液流变学指标以及不良反应。结果:观察组的总有效率为97.67%,高于对照组的89.53%(P0.05);治疗后,两组的Hb水平均明显高于治疗前,且观察组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的HE4水平均低于治疗前,观察组低于对照组(P0.05),肌瘤体积均小于治疗前,且观察组小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两组的全血高切黏度(HBV)、全血低切黏度(LBV)、血浆黏度(PV)及血小板聚集率(PAR)均低于治疗前,且观察组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对照组不良反应的总发生率分别为13.95%、10.47%,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桂枝茯苓丸联合米非司酮治疗子宫肌瘤患者的疗效较好,可改善其血液流变学及Hb、HE4等指标水平,安全性较好,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46.
美国白蛾是我国重大外来入侵害虫,寄主范围十分广泛。酚类物质是最广泛的植物次生代谢物之一,在植物抵御昆虫取食的化学防御中具有重要作用。本研究通过人工饲料添加没食子酸的方法,探究不同浓度的没食子酸对美国白蛾幼虫的营养效应及解毒酶和乙酰胆碱酯酶活性的影响。结果表明,各浓度(1.0%、1.5%、2.0%、2.5%、3.0%)没食子酸对美国白蛾4龄幼虫的近似消化率、食物利用率、相对取食量和相对生长率均具有显著影响(P<0.05),近似消化率和相对取食量不同程度下降,食物利用率和相对生长率则不同程度上升。不同浓度的没食子酸处理对美国白蛾幼虫的乙酰胆碱酯酶、羧酸酯酶、谷胱甘肽S-转移酶和细胞色素P450的活性均具有显著影响(P<0.05)。1.0%没食子酸作用时间不同,美国白蛾4龄幼虫的乙酰胆碱酯酶、羧酸酯酶、谷胱甘肽S-转移酶和细胞色素P450的活性差异显著(P<0.05)。没食子酸能够始终诱导细胞色素P450的活性,而羧酸酯酶的活性却受到抑制。不同浓度的没食子酸对乙酰胆碱酯酶作用总体上不明显,但较低浓度时(1.0%)对乙酰胆碱酯酶活性却随处理时间延长而抑制作用加强。较低浓度(1.0%~1.5%)的没食子酸对谷胱甘肽S-转移酶的活性有一定诱导作用,但随着没食子酸浓度提高谷胱甘肽S-转移酶的活性却受到一定程度的抑制。没食子酸能抑制美国白蛾幼虫的取食,并且对解毒酶和乙酰胆碱酯酶的活性表现出一定的时间效应和剂量效应,表明美国白蛾幼虫可能通过调节食物利用和解毒代谢等多种途径降低没食子酸的毒害作用,从而对含没食子酸的寄主植物产生适应。  相似文献   
47.
分析了斑叶蝉族昆虫在中国以及贵州动物地理区的分布情况,探讨其分布格局形成、起源和演化原因。根据中国和贵州斑叶蝉族的地理分布数据,运用MEGA 6.0、SPSS 22.0和ArcGIS 10.2等软件,对斑叶蝉族昆虫的区及亚区分布进行支序聚类分析,结果表明我国斑叶蝉族现代分布中心为西部山地高原亚区、华南区的台湾亚区及滇南山地亚区,分布热点地区为西双版纳地区、海南地区和台湾地区。贵州斑叶蝉现代分布中心为黔东低山丘陵省、黔北中山峡谷省和黔南低山河谷省,分布热点地区为铜仁北部的沿河地区、遵义的务川地区及贵州黔东南州的榕江、雷山地区。斑叶蝉族昆虫中国分布区形成的顺序先是东北区,其次是青藏区和蒙新区,最后是西南区、华北区、华南区和华中区。贵州分布区形成的顺序先是黔西高原中山省和黔中山原丘陵省,其次是黔南低山河谷省,最后是黔北中山峡谷省和黔东低山丘陵省。中国分布区中,B21和B22聚类群属级阶元的相似性最高,区间关联性最强。在贵州分布区中黔东低山丘陵省和黔北中山峡谷省属级阶元的相似性最高,物种交流最为频繁。目前,斑叶蝉族昆虫的地理分布格局主要是历史气候变化、当前气候条件以及植被覆盖等生态环境共同作用的结果;区系起源和演化主要受地质构造运动作用;斑叶蝉在各区的分布相似性可能与气候变化引起的物种由南向北扩散有关。  相似文献   
48.
梁芳  张燕  牛苏燕  袁秀云  崔波 《广西植物》2020,40(6):845-853
为探讨NAC转录因子在蝴蝶兰低温胁迫响应中的分子调控机理,该研究以蝴蝶兰的叶片为材料,运用RT-PCR及RACE技术克隆得到一条蝴蝶兰的NAC转录因子基因完整的cDNA序列,命名为PhNAC1(GenBank登录号MF797909),并分析了其在两种低温条件下的表达模式。结果表明:PhNAC1基因cDNA序列全长1 442 bp,ORF全长942 bp,编码313个氨基酸。预测其蛋白分子量为35.22 kDa,等电点为6.95,属于稳定亲水性蛋白。二级结构预测表明,无规则卷曲和延伸链为该蛋白的主要结构元件,与三级结构预测结果基本相符。PhNAC1编码的氨基酸序列与其他已登录的兰科植物NAC蛋白进行同源序列比对,表明与小兰屿蝴蝶兰(XP_0205763790)亲缘关系较近,序列一致性达97%,其次为铁皮石斛(XP_020695081),一致性为84%。实时荧光定量PCR分析表明,PhNAC1基因在营养器官和生殖器官中均有表达,在蕊柱中的表达量最高。在11℃/6℃低温条件下,PhNAC1基因的转录表达水平在前5天随着处理时间逐渐升高,到第7天开始下降;在4℃低温条件下,PhNAC1基因的表达水平在处理0.5 h时表达量有所下降,1 h后表达量上升至对照水平,之后无明显变化,在处理24至48 h又逐渐升高,推测PhNAC1基因参与蝴蝶兰低温胁迫响应。  相似文献   
49.
中国南方一些少数民族地区民间“端午药市”流传至今,体现了民族医药的独具特色及其深远影响。为了解瑶族端午药市交易现状和发掘民族医药传统知识,采用民族植物学等方法对湖南省蓝山县端午药市进行调查,完成包括基原、地方名、药用部位、用途和用法、出现频度等内容的药用植物编目。结果表明:蓝山县端午药市药用植物种类丰富,共收集鉴定103科 222属262种,药用植物种类广泛分布于各科和各属中,其中种类较多的科有五加科(11种)、茜草科(11种)、菊科(11种)、百合科(10种)、唇形科(9种)、蝶形花科(8种)、芸香科(7种)。药市药浴植物畅销且种类多样,达94种,占总数的35.9%,体现瑶族在治疗疾病上以预防保健为主的理念。经统计药市上均未被国家药典和地方标准收录的药用植物有131种,占总数的50.2%,成为发掘新药源、新用途的潜在资源。对端午药市售药者年龄的调查发现,售药者的年龄主要集中在50~59岁间,占总人数的67%,40岁以下的仅占总人数的3%,可见民族药用传统知识的传承存在传承人老龄化、潜在传承人数量锐减的现象。此外,还对药市交易药用植物的种类组成和民族药用特色进行分析,探讨了端午药市对药用传统知识保护与传承的影响,并对蓝山端午药市的可持续发展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50.
为揭示白及蔗糖合成酶基因与生长发育的关系,该研究以白及为材料,利用RT-PCR技术同源克隆白及蔗糖合成酶的关键基因SuSy,对SuSy基因的生物学特性及表达特征进行了分析,并利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SuSy基因在不同组织中的表达规律。结果表明:(1)白及SuSy基因长度为2 215 bp,编码737个氨基酸,与铁皮石斛、文心兰和蝴蝶兰的蛋白质氨基酸序列的相似性分别为97%、92%和95%。(2)生物信息学分析表明,SuSy蛋白质序列具有较高的亲水性,与拟南芥SuSy蛋白质氨基酸三级结构一致性为75.2%;系统进化树分析发现,白及SuSy蛋白与铁皮石斛处于同一个分支上。(3) qRT-PCR结果表明,SuSy基因在叶片中的表达量最高,块茎中的表达量最低;成熟叶片的表达量高于未成熟叶片的表达量;数据差异性分析显示,SuSy基因在根、块茎中表达量具有极显著性差异,但在一年生叶和二年生叶中的表达量无显著性差异,幼苗叶和一、二年生叶中表达量具有极显著性差异。由此推测,SuSy基因可能受生长发育的诱导,是调控白及生长发育关键基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