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255篇
  免费   442篇
  国内免费   1988篇
  2024年   33篇
  2023年   117篇
  2022年   182篇
  2021年   178篇
  2020年   225篇
  2019年   208篇
  2018年   122篇
  2017年   139篇
  2016年   132篇
  2015年   191篇
  2014年   324篇
  2013年   223篇
  2012年   317篇
  2011年   373篇
  2010年   312篇
  2009年   307篇
  2008年   335篇
  2007年   314篇
  2006年   296篇
  2005年   230篇
  2004年   213篇
  2003年   160篇
  2002年   150篇
  2001年   139篇
  2000年   134篇
  1999年   71篇
  1998年   44篇
  1997年   32篇
  1996年   20篇
  1995年   22篇
  1994年   18篇
  1993年   14篇
  1992年   10篇
  1991年   10篇
  1990年   7篇
  1989年   8篇
  1988年   13篇
  1987年   9篇
  1986年   4篇
  1985年   11篇
  1984年   5篇
  1983年   2篇
  1982年   8篇
  1981年   3篇
  1965年   3篇
  1957年   2篇
  1955年   2篇
  1953年   1篇
  1951年   1篇
  1950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568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21.
122.
薛庆  于垂恭  于磊  武国军  袁建林 《生物磁学》2013,(25):4829-4832,4850
目的:已经有研究证明肝再生磷酸酶3(PhosphataseofRegeneratingLiver-3,PRL-3)在消化道肿瘤的发生发展过程中起到重要作用,但其在膀胱癌中发挥何种作用尚不清楚,本次研究主要探寻PRL-3在膀胱癌细胞T24中作用,以求为膀胱癌的治疗提供新思路。方法:采用siRNA干涉的方法下调T24中PRL-3蛋白表达水平,通过westernblot方法检测干涉效果,绘制细胞生长曲线、构建裸鼠种植瘤模型,检测PRL-3下调对细胞体外及体内增殖的影响。结果:我们所设计的siRNA能够下调PRL-3在A498细胞中的表达(F=7.26,P〈0.05),细胞生长曲线显示下调PRL-3能够抑制细胞的增殖,这种作用从干涉后的第60h开始,随时间增加作用愈加明显(F≥8.35,P〈0.05);动物实验表明,siRNA下调PRL-3能够抑制T24细胞在活体内的增殖,从干涉后第21天开始这种作用开始体现出来(F≥10.46,P〈0.05),并且干涉组的肿瘤肿瘤明显低于两个对照组(F=13.63,P〈0.05)。结论:我们构建的siRNA能够在T24细胞中实现对PRL.3蛋白的下调,siRNA介导的PRL-3蛋白下调能够明显抑制T24细胞在活体外及活体内的增殖,这初步证明PRL-3在膀胱癌中发挥重要的作用。随着我们对PRL-3分子进一步深入的了解,揭示其发挥作用的具体机制,PRL-3很可能成为膀胱癌基因治疗的新靶点。  相似文献   
123.
五月季竹开花及复壮过程中DNA甲基化的MSAP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五月季竹为材料,采用MSAP技术对其开花及花后无性复壮过程中的DNA甲基化状况进行检测,分析其开花前后的甲基化动态,以揭示竹子开花及复壮过程中的表观遗传变化规律。结果显示:(1)五月季竹开花时其叶片甲基化水平降低,而在无性复壮产生不再开花新竹的过程中其叶片甲基化水平又逐渐回升;(2)与未开花竹株相比,五月季竹开花时有29.09%的甲基化位点发生了变异,其中有17.88%的位点在开花植株中发生了完全的去甲基化,远高于发生甲基化位点的比率;(3)复壮竹株与未开花竹株之间发生变异的位点数和所占比率,尤其是发生去甲基化的位点数和比率,低于开花竹株;(4)开花五月季竹花器官的甲基化水平低于叶片,同时有28.58%的位点发生了甲基化状态的改变,且同样以去甲基化为主。  相似文献   
124.
胭脂红景天叶片呈胭脂红色,花开红色,具有极强的耐寒性和耐旱性,是优良的城市绿化植物。为了扩大胭脂红景天的应用范围,丰富恶劣生境的绿化材料,本试验对从哈尔滨引种到西藏日喀则表现良好的胭脂红景天进行了生理适应性研究。结果表明,随着栽植时间的延长,胭脂红景天叶片中丙二醛含量逐渐升高,但增加的幅度较小,脯氨酸含量先降低后升高,SOD、POD、CAT等保护酶的活性均呈先升高后降低的趋势。胭脂红景天可以通过增加体内渗透调节物质含量和提高保护酶活性来调节自身的生理代谢,适应日喀则地区高辐射、干旱等条件。  相似文献   
125.
好氧反硝化生物脱氮技术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好氧反硝化生物脱氮技术自提出以来,凭借能实现同步硝化反硝化、节省基建投资及运行费用等诸多优点,受到国内外环境领域学者的广泛关注。本文首先总结了近年来好氧反硝化菌种的筛选分离情况,以及环境因子对好氧反硝化菌脱氮效能的影响,包括溶解氧(dissolved oxygen,DO)、碳氮比(C/N)、温度等。然后深入探讨了好氧反硝化生物脱氮技术的原理,好氧反硝化过程中的关键功能基因及酶,同时介绍了分子生物技术在好氧反硝化研究过程中的应用,以及好氧反硝化生物脱氮技术在实际应用方面的研究现状。最后,基于目前的研究瓶颈问题,对未来好氧反硝化生物脱氮技术的研究方向提出了科学展望。  相似文献   
126.
【背景】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methicillin-resistant Staphylococcus aureus,MRSA)能以生物被膜的状态存在,从而产生多重耐药性和持续性感染。【目的】通过研究百里香酚和苯唑西林单用和联用对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生物被膜的形成抑制和清除作用,探究联合用药对MRSA生物被膜的影响,为临床联合应用抗MRSA药物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采用微量肉汤稀释法测定苯唑西林对MRSA标准菌株USA300的最低抑菌浓度;采用结晶紫染色法和菌落计数法评估百里香酚和苯唑西林单用和联用对USA300生物被膜形成抑制和清除作用。【结果】百里香酚和苯唑西林在亚抑菌浓度下对USA300生物被膜的形成具有一定的抑制作用。在较高浓度下,百里香酚对其24 h和72 h形成的生物被膜有良好的清除作用,而苯唑西林无清除作用。两药联用对生物被膜的抑制和清除作用进一步增强,在较低浓度下有较好的抑制和清除效果。【结论】百里香酚和苯唑西林联合用药与单独用药相比,对USA300的生物被膜的抑制和清除作用增强,两药联合有协同抗菌作用。  相似文献   
127.
【背景】植物内生真菌是天然活性小分子的重要来源,但由于种类繁多,导致寻找结构新颖、活性强的化合物非常困难,重复分离已成为制约新型药源小分子发掘的瓶颈。【目的】综合各种技术,快速寻找目标活性次生代谢产物。【方法】通过对菌株分子鉴定、天然产物词典(dictionaryofnatural products,DNP)数据库检索、超高效液相色谱-电喷雾-质谱(ultraperformanceliquidchromatographyquadrupole time-of-flight mass spectrometry,UPLC-QTof-MS)分析、滤纸片法抑菌实验和色谱技术跟踪获得活性单体化合物。运用质谱和单晶衍射技术对化合物结构进行鉴定,96孔板法对单体化合物进行活性评价。【结果】分离鉴定出11株艾纳香内生真菌,筛选出一株各方面表现良好的艾纳香内生菌菌株Diaporthe sp.,从其大米培养基中获得一个单体化合物Cytochalasin H,活性评价显示其对枯草芽孢杆菌具有很好的抑制活性,MIC值为32μg/mL。【结论】将多种筛选技术相结合的方法应用于艾纳香内生真菌活性代谢产物的发掘,为快速寻找活性先导化合物提供了很好的借鉴。  相似文献   
128.
微生物作为生物群体的重要组成成员,其生长受外界物化条件(如温度、盐度、pH等)影响较大。温泉作为极端水生环境之一,属于相对稳定且较为特殊的生态系统,使生长于其中的微生物可能具有适应高温等特殊生境的独特生存生理机制,具体表现为微生物物种及其活性次级代谢产物呈现出一定的多样性与新颖性。本文从菌株物种多样性分析及其酶活性研究方面,综述了近5年来国内温泉微生物相关研究进展,以期为温泉等极端环境微生物资源开发与保护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29.
【目的】本研究旨在克隆并鉴定松墨天牛Monochamus alternatus内源漆酶基因MaLac1,分析其在松墨天牛不同发育阶段的表达水平,为进一步明确MaLac1功能提供依据。【方法】基于松墨天牛肠道转录组测序数据,通过RACE克隆松墨天牛MaLac1基因的全长cDNA序列,并对其进行生物信息学分析;将该基因与pET-32a载体链接构建表达载体pET-MaLac1,导入大肠杆菌Escherichia coli Rosetta (DE3)使其表达;使用qPCR检测MaLac1基因在松墨天牛不同发育阶段(低龄幼虫、老熟幼虫、蛹、雌成虫和雄成虫)肠道中的表达差异。【结果】克隆获得松墨天牛MaLac1的cDNA全长序列(GenBank登录号:KY073340)。MaLac1开放阅读框全长2 067 bp,编码一个含688个氨基酸的蛋白质,预测分子量为78.34 kD,等电点为5.30。SignalP 4.1 Server预测MaLac1在N端包含一个15个氨基酸的信号肽。序列比对分析表明,MaLac1具有典型的昆虫漆酶基因特征,与赤拟谷盗Tribolium castaneum漆酶基因的氨基酸序列一致性达93%。SDS-PAGE检测发现IPTG诱导表达了一条大约78 kD的特异蛋白条带,与推测大小一致。qPCR结果显示,MaLac1在不同发育阶段的松墨天牛肠道中均有表达,其中,在雌成虫肠道中表达量最高,在雄成虫肠道中的次之,在幼虫肠道中的最低。【结论】MaLac1在松墨天牛成虫中表达量显著高于其在幼虫中的,这一结果可能与幼虫和成虫的取食习性差异相关。MaLac1在松墨天牛体内的功能还有待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130.
该研究分析了1985—2011年鄱阳湖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东方白鹳(Ciconia boyciana)越冬种群数量的年际变化趋势,探究了越冬地气候条件对其种群数量变化的影响。结果表明,1985—2011年,保护区东方白鹳种群数量为(1 340±178)只,呈显著线性增长趋势,但年际波动较大。种群数量与越冬当年11月份的平均最低气温显著正相关(r=0.554,P=0.003,n=27),越冬初期较低的温度可能影响东方白鹳选择鄱阳湖作为长期越冬地的决策,而增加对长江中、下游其他湿地的利用。同时,越冬地气候条件对种群数量的影响存在显著的时滞效应。越冬初期以及越冬后期的气温变量与2~9年后的种群数量显著正相关。尤其是越冬初期10月份的气温变量与2~5年后的种群数量变化极显著相关,越冬后期2月和3月的气温变量分别与8年后和3年后的种数数量极显著正相关。多元线性回归分析结果表明,2年前的10月平均最高温度、2年前的3月平均最高气温、4年前的10月平均最高温度、4年前的3月平均气温是东方白鹳种群数量变化的显著预测变量,共同解释了种群数量年际变化的79.2%(R2=0.792,F=20.901,df=26,P=0.000)。越冬初期和末期可能是个体迁飞后补充能量和迁飞前积累能量的关键阶段,适宜的气温有利于成体的能量积累和幼体的存活,且东方白鹳性成熟年龄为2~6年,因此,越冬地气候条件对其种群增长的影响将会在2年后体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