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6422篇 |
免费 | 1656篇 |
国内免费 | 3546篇 |
专业分类
11624篇 |
出版年
2024年 | 223篇 |
2023年 | 251篇 |
2022年 | 378篇 |
2021年 | 439篇 |
2020年 | 381篇 |
2019年 | 432篇 |
2018年 | 282篇 |
2017年 | 301篇 |
2016年 | 279篇 |
2015年 | 403篇 |
2014年 | 568篇 |
2013年 | 483篇 |
2012年 | 753篇 |
2011年 | 626篇 |
2010年 | 536篇 |
2009年 | 583篇 |
2008年 | 672篇 |
2007年 | 665篇 |
2006年 | 568篇 |
2005年 | 520篇 |
2004年 | 385篇 |
2003年 | 358篇 |
2002年 | 329篇 |
2001年 | 277篇 |
2000年 | 289篇 |
1999年 | 145篇 |
1998年 | 84篇 |
1997年 | 41篇 |
1996年 | 52篇 |
1995年 | 47篇 |
1994年 | 22篇 |
1993年 | 20篇 |
1992年 | 27篇 |
1991年 | 20篇 |
1990年 | 19篇 |
1989年 | 19篇 |
1988年 | 24篇 |
1987年 | 13篇 |
1986年 | 8篇 |
1985年 | 10篇 |
1984年 | 9篇 |
1983年 | 8篇 |
1982年 | 16篇 |
1981年 | 6篇 |
1976年 | 5篇 |
1964年 | 5篇 |
1957年 | 8篇 |
1955年 | 3篇 |
1954年 | 3篇 |
1950年 | 5篇 |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1.
92.
热带尖峰岭和亚热带千岛湖六种凋落叶的分解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选取亚热带6个树种马尾松(Pinus massoniana)、毛竹(Phyllostachys heterocycla)、水杉(Metasequoia glyptostroboides)、木荷(Schima superba)、青冈(Cyclobalanopsis glauca)和苏铁(Cycas revoluta)的凋落物,在亚热带的千岛湖和热带的尖峰岭进行凋落物分解实验,研究不同气候带下凋落物的分解特征。两样地的年均气温和降水为主要差异,年均温差达3.0℃。结果表明:两个样地凋落物的分解速率顺序为:毛竹﹥木荷﹥青冈﹥马尾松﹥水杉﹥苏铁,尖峰岭样地6个树种95%分解所需的时间集中在3.22-8.81a,千岛湖样地95%分解所需的时间为4.61-14.27a。6种凋落物叶的分解速率尖峰岭显著大于千岛湖(P0.05)。用尖峰岭的气候条件来模拟千岛湖气候变暖后的状况,凋落物分解的分解速率将提高43.08%-95.65%,凋落物的95%分解时间将缩短30.15%-48.85%。凋落物分解的表观Q10在3.30-9.35之间。在千岛湖样地凋落物的分解速率(k值)与初始氮含量呈显著正相关(P0.05),与木质素含量呈显著负相关(P0.05);在尖峰岭样地,凋落物的分解速率与凋落物基质质量的各因子相关性均不显著。氮含量和木质素含量在中亚热带地区是预测凋落物分解和失重的良好指标,在热带地区气候因子对凋落物分解的控制作用较强于凋落物初始基质质量的控制作用。 相似文献
93.
目的:研究湖南汉族人群IL-10启动子和IL-1受体拮抗剂(IL-1ra)的基因多态性,探讨IL-10启动子和IL-1ra基因多态性与SLE疾病的关系。方法:PCR和限制性内切酶酶切分析SLE患者(n=83)和正常对照人群(n=125)IL-10启动子和IL-1ra基因多态性,对基因频率进行分析。结果:湖南汉族人群IL-1ra及IL-10启动子基因具有多态性;SLE患者IL-1RN*1等位基因的频率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P<0.05,RR=5);SLE患者IL-10启动子区-597位*A、-824位*T和ACC亚型的基因频率高于正常对照组(P<0.001)。结论:SLE患者IL-1RN*1的基因频率、IL-10启动子区-597位和-824位的基因多态性与正常人比较有显著差异,提示以上基因可能与SLE的发病有一定相关性。 相似文献
94.
采用阴离子交换和凝胶过滤色谱法纯化大肠杆菌高密度培养所表达的重组葡激酶-水蛭素融合蛋白(rSFH),经SDS-PAGE和RP-HPLC分析纯度达到98%以上,每升发酵液得率约0.7g。同时利用疏水色谱、MALDI-TOF对纯化过程中出现的rSFH同源二聚体的分析和表面疏水面积的计算及利用高效排阻色谱(HPSEC)分析NaCl、温度对rSFH的可逆二聚化行为的影响,认为疏水作用在rSFH的可逆二聚化行为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95.
潜在木质纤维素能源植物香根草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南京试验地种植的香根草[ Vetiveria zizanioides (L.) Nash]叶片的光合特性和主要矿质元素含量以及株高生长速率进行了测定,并对来源于南京试验地和东台滩涂地的香根草叶片中与纤维特性有关的化学组分的含量及水解产物的含量进行了分析和比较.结果显示:香根草叶片的净光合速率(Pn)对光量子通量密度的响应曲线呈单峰型,Pn最高可达15.3 μmol·m-2·s-1,光饱和点为1 528.6 μmol·m-2·s-1;Pn日变化曲线呈明显的双峰型,峰值分别出现在10:00和15:00.叶片中K、N、Ca、P、Mg和S的含量分别为11.2、7.6、4.3、2.7、2.8和1.5mg·g-1.5月份至10月份是香根草的快速生长期,7月份的株高生长速率最高,达42.1 cm.种植于试验地和滩涂地的香根草叶片中纤维素、半纤维素和木质素的含量分别为326.1和321.7 mg·g-1、380.2和369.5 mg·g-1、147.8和154.0 mg·g-1,产地间差异不显著(P>0.05);苯-乙醇抽提物和灰分的含量分别为59.5和54.1 mg.g-1、81.7和71.7 mg·g-1,产地间差异显著(P<0.05).种植于试验地和滩涂地的香根草叶片水解产物中葡萄糖和木糖含量均较高,分别为368.3和359.9 mg·g-1、245.7和204.3 mg·g-1;阿拉伯糖、半乳糖和甘露糖含量较低,三者的总含量仅为58.6和55.8 mg·g-1;其中,仅木糖含量产地间具有显著差异(P<0.05).研究结果表明:香根草具有很强的光合能力及较快的生长速率,叶片中纤维素和半纤维素含量均较高,能够适应边际性土地种植,是一种潜在的优良木质纤维素能源植物. 相似文献
96.
目的建立模拟人类饮酒的小鼠动物模型,并以此动物模型进一步研究酒精对小鼠雌激素水平及乳腺癌的影响。方法 SPF级C57BL/6雌性小鼠,随机分对照组和酒精组两组,酒精组20:00到次日8:00给予含有一定浓度酒精的饮用水,其他时间给予常规饮用水,对照组全天给予常规饮用水。观察两组小鼠的饮水量及体重变化;用ANALOX AM1酒精分析仪检测小鼠凌晨2∶00和8∶00血液的酒精浓度(BEC);酶联免疫法(ELASA)检测两组小鼠血清中雌激素水平的差异。结果饮酒组小鼠血液BEC明显增高,类似人类饮酒水平,饮酒组小鼠的饮水量及体重无明显变化;饮酒组小鼠体内雌激素的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结论成功的建立模拟人类饮酒的动物模型,并通过此动物模型初步证实酒精刺激可以增加小鼠体内血清雌激素的水平。 相似文献
97.
红菇子实体多糖的理化性质及抗癌活性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红菇(Russula vinosa Lindbl)子实体残渣经热水提取,Sevage法除去蛋白,用乙醇沉淀得到粗多糖,经DEAE-Sephadex A-25纯化,得到精制的红菇多糖,经聚丙烯酰胺凝胶(PACE)电泳和高效液相色谱(HPLC)分析表明其为均一多糖,平均分子量为1.8万,红外光谱分析具有多糖特征吸收峰,紫外光谱未见核酸和蛋白质特征吸收峰,通过纸层析和高效液相色谱(HPLC)以及咔唑-硫酸法分析,判断其含有半乳糖、阿拉伯糖和半乳糖醛酸。总糖含量为89.3%,其中糖醛酸含量为3.36%。给小鼠腹腔注射多糖,能提高腹腔巨噬细胞的吞噬功能和吞噬指数(P〈0.01),对移植性肿瘤S180有一定的抑制作用。 相似文献
98.
为比较桃小食心虫Carposina niponensis Walsingham越冬过程中种群耐寒性的差异, 本文研究了其结茧和裸露幼虫自然种群的耐寒性,分别测定了不同时期桃小食心虫越冬幼虫过冷却点、体内含水量、总脂肪、总蛋白和总糖含量。结果表明:从10月至翌年2月份结茧和裸露越冬幼虫的过冷却点、结冰点、总蛋白含量、总糖和总脂肪含量及结茧幼虫的含水量均呈下降趋势。裸露幼虫含水量持续增加,在2月达到最高61.42%,在其存活的整个时期的含水量高于同时期结茧幼虫含水量。裸露幼虫的总糖含量持续降低,在2月份含量达到最低(0.65 μg/mg),存活的整个时期显著低于同时期的结茧幼虫总糖含量。在裸露幼虫存活的整个时期总蛋白含量和总脂肪含量都和结茧幼虫没有显著差异(P>0.05)。在越冬过程中, 裸露幼虫体内高含水量和低含糖量可能是其不能正常越冬的原因。 相似文献
99.
阿尔茨海默氏症(Alzheimer's disease,AD)是一种退行性神经系统疾病。许多已知的AD危险因素都与胆固醇的代谢有关。大量研究发现,胆固醇代谢异常与该病神经变性的机制相关。本文主要综述了近年来关于胆固醇在脑内的代谢过程及其与AD相关因素关系的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100.
新烟碱类和大环内酯类杀虫剂对四种赤眼蜂成蜂急性毒性和安全性评价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为了明确新烟碱类和大环内酯类杀虫剂对天敌赤眼蜂Trichogramma spp.的影响, 在室内采用药膜法测定了其对稻螟赤眼蜂Trichogramma japonicum Ashmead、 亚洲玉米螟赤眼蜂Trichogramma ostriniae Pang et Chen、 拟澳洲赤眼蜂Trichogramma confusum Viggiani和广赤眼蜂Trichogramma evanescens Westwood成蜂的急性毒性, 并进行了安全性评价。急性毒性测定结果表明: 在测定的新烟碱类药剂中, 噻虫嗪对拟澳洲赤眼蜂和稻螟赤眼蜂表现出最高的急性毒性, 其LC50分别为0.24 (0.21~0.27) 和0.40 (0.37~0.44) mg a.i./L; 其次为烯啶虫胺, 该药剂对上述两种赤眼蜂的LC50分别为0.83 (0.74~0.96) 和0.72 (0.65~0.80) mg a.i./L; 而吡虫啉对亚洲玉米螟赤眼蜂和拟澳洲赤眼蜂的毒性最低, 其LC50分别为502.13 (459.80~549.62)和752.62 (687.51~828.63) mg a.i./L。在测定的大环内酯类药剂中, 阿维菌素对稻螟赤眼蜂的急性毒性最高, 其LC50为0.49 (0.46~0.65) mg a.i./L, 而甲氨基阿维菌素苯甲酸盐对拟澳洲赤眼蜂表现出最低的急性毒性, 其LC50为21.76 (19.59~24.40) mg a.i./L。安全性评价结果表明, 吡虫啉、 啶虫脒、 氯噻啉和甲氨基阿维菌素苯甲酸盐对4种赤眼蜂为低风险~中等风险性, 安全性系数为0.57~23.54; 噻虫啉和依维菌素对4种赤眼蜂却为中等风险~高风险性, 安全性系数为0.16~3.45; 而烯啶虫胺、 噻虫嗪和阿维菌素对4种赤眼蜂为高风险~极高风险性, 安全性系数为0.01~0.15。本研究测定的大部分杀虫剂对赤眼蜂都有一定的急性毒性风险。因此, 在害虫综合治理中应谨慎使用新烟碱类和大环内酯类杀虫剂尤其是烯啶虫胺、 噻虫嗪和阿维菌素, 以免造成对赤眼蜂的大量杀伤。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