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6422篇 |
免费 | 1656篇 |
国内免费 | 3546篇 |
专业分类
11624篇 |
出版年
2024年 | 223篇 |
2023年 | 251篇 |
2022年 | 378篇 |
2021年 | 439篇 |
2020年 | 381篇 |
2019年 | 432篇 |
2018年 | 282篇 |
2017年 | 301篇 |
2016年 | 279篇 |
2015年 | 403篇 |
2014年 | 568篇 |
2013年 | 483篇 |
2012年 | 753篇 |
2011年 | 626篇 |
2010年 | 536篇 |
2009年 | 583篇 |
2008年 | 672篇 |
2007年 | 665篇 |
2006年 | 568篇 |
2005年 | 520篇 |
2004年 | 385篇 |
2003年 | 358篇 |
2002年 | 329篇 |
2001年 | 277篇 |
2000年 | 289篇 |
1999年 | 145篇 |
1998年 | 84篇 |
1997年 | 41篇 |
1996年 | 52篇 |
1995年 | 47篇 |
1994年 | 22篇 |
1993年 | 20篇 |
1992年 | 27篇 |
1991年 | 20篇 |
1990年 | 19篇 |
1989年 | 19篇 |
1988年 | 24篇 |
1987年 | 13篇 |
1986年 | 8篇 |
1985年 | 10篇 |
1984年 | 9篇 |
1983年 | 8篇 |
1982年 | 16篇 |
1981年 | 6篇 |
1976年 | 5篇 |
1964年 | 5篇 |
1957年 | 8篇 |
1955年 | 3篇 |
1954年 | 3篇 |
1950年 | 5篇 |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61.
62.
通过调查3种不同人为干扰强度(轻度择伐、重度择伐和皆伐)下次生林林分结构及其冠下红松生长状况,应用全天空照片法测定红松(Pinus koraiensis)顶端的透光孔隙度,分析红松当年高生长量与顶端透光环境的关系.结果表明:以蒙古栎(Quercus mongolica)为建群种的皆伐样地林冠下,林分透光较强,以杂木阔叶林为主的轻度择伐样地和重度择伐样地林冠下,林分透光较弱;对29年生红松生长起主要阻碍作用的是下木层(≥10 m)阔叶树;在透光较好的皆伐样地内,红松当年高生长量均比透光较弱的轻度择伐样地和重度择伐样地高,红松当年高生长量与顶端林分透光孔隙度显著正相关(R2 =0.516,P<0.01);为促进辽东山区次生林向阔叶红松林正向演替,应调控红松顶端林分透光孔隙度达30%以上. 相似文献
63.
目的:通过外源注射不同剂量的重组人中期因子midkine(rhMK),研究其对大鼠膝关节软骨部分损伤的修复作用。方法:雄性SD大鼠双侧膝关节建立软骨部分损伤的动物模型,术后24小时分别向关节腔内注射生理盐水或rhMK (20μg/kg、60μg/kg、180μg/kg)。于术后8周将大鼠全部处死,取材进行组织学观察,从而确定最佳注射剂量;在药代动力学研究中,按最佳注射剂量向正常大鼠膝关节腔内注射rhMK,分别于注射后1小时、1天、3天、6天、9天、12天和15天处死大鼠,检测膝关节软骨组织中rhMK的含量。结果:不同剂量的重组蛋白对膝关节软骨部分损伤均有不同程度的修复作用,其中180μg/kg的剂量效果最佳;以180μg/kg的剂量向正常大鼠膝关节腔内注射rhMK后,经过Kinetica5.0药代动力学软件拟合后,计算得rhMK在软骨组织中的消除相半衰期为8.69天。结论:rhMK对大鼠膝关节软骨部分损伤有明显的修复作用,最佳注射剂量为180μg/kg,最佳注射时间间隔为8天。 相似文献
64.
65.
66.
利用免疫荧光定位及激光共聚焦扫描显微镜,结合细胞生长曲线的定量测定,对不同生长阶段的轮藻节间细胞微管骨架进行了观察研究,结果如下:轮藻顶端生长活跃的新生细胞中,与细胞长轴垂直的周质微管(cortical microtubules)占绝对优势,随着生长速率的减慢,周质微管由垂直于细胞长轴逐渐转为平行排列;基部生长基本停止的节间细胞中,胞内微管则以平行细胞长轴为主;不同生长阶段节间细胞的微管骨架,对微管特异解聚剂黄草消(oryzalin)处理的敏感性表现不相同。顶端生长活跃的节间细胞经oryzalin处理40min后,绝大多数周质微管发生解聚;而基部生长基本停止的老细胞中,即使延长处理时间,仍残留一些尚未完全解聚的微管片段;10μmol/L微管解聚剂oryzalin处理轮藻顶端新生细胞,在高精度的细胞伸长生长测定装置监测下,发现oryzalin对细胞的伸长生长速率有明显的抑制作用,去掉药剂后,伸长生长又有一定的恢复。并且发现,经o-ryzalin处理后,微管的解聚(40min左右)与顶端节间细胞伸长生长的停止(100min左右)两者间存在着时间上的差异,即微管解聚在先,细胞伸长停止在后。以上结果均说明微管骨架在轮藻节间细胞生长中具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67.
根据GenBank已发表的PrVul24基因序列(NC006151),设计并合成一对引物,PCR扩增出ul24基因编码区,克隆于pEGFP-N1载体,得到重组质粒pUL24-GFP。酶切鉴定,测序及WesternBlot验证重组质粒。ul24基因序列测定结果已提交GenBank,登录号DQ226544。Westernblot分析结果表明UL24-GFP融合蛋白为45KD。将pUL24-GFP转染真核细胞,激光共聚焦显微镜观察融合蛋白的细胞内定位,结果表明UL24-GFP融合蛋白定位于细胞核。 相似文献
68.
69.
ICU病房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的临床流行病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调查重症监护病房住院患者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CRBSI)的发生率、病原分布特点、高危因素,并和国际权威数据进行比较,了解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盛京医院CRBSI发生状况,为进一步防治CRBSI提供依据。方法应用美国国家院内感染监测(NNIS)规定的关于CRBSI的定义、诊断标准和评估参数等统一标准系统,对2007年6月1日至2008年5月31日人住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盛京医院综合性ICU病房内的所有符合条件的病例进行前瞻性研究。结果得到符合纳入研究条件的患者174例,累计行中心静脉导管日为1913日;发生CRBSI为23例次,感染率为13.2%,感染密度为12.0/1000,导管使用率为72.8%。其中以肠杆菌和假单胞菌为主的革兰阴性细菌感染9例;以屎肠球菌为主的革兰阳性细菌感染7例;真菌感染7例,均为假丝酵母菌属。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CRBSI发生前抗生素应用个数≥3(OR=6.335)和中心静脉置管个数〉1(OR=5.981)是CRBSI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结论该院CRBSI发生率高,感染密度大,多个中心静脉置管以及抗生素应用频繁可以增加CRBSI的发生率,必须进一步加强有效的预防和控制措施。 相似文献
70.
Volatile components of field- and glass greenhouse-grown tomatoes(Lycopersicon esculentum MILL., variety, V. R. Moscow) of differentmaturities were studied by gas-liquid and thin-layer chromatography.The following components were separated and identified: isobutylalcohol, isopentyl alcohol, hexyl alcohol, 2-methyl-3-hexanol,isovaleraldehyde, caproaldehyde, benzaldehyde, furfural, isopentylacetate, isopentyl butyrate, isopentyl isovalerate, butyl hexanoate,hexyl hexanoate, methyl salicylate and -pinene. Chromatogramswere consistent for both field- and greenhouse-grown tomatoesat all stages of maturity. Except for isovaleraldehyde and hexylalcohol, the biosynthesis of volatile components increased alongwith the growth of fruit. Isovaleraldehyde and hexyl alcohol,presumed to give the "green leafy" aroma of tomatoes, were foundto be in their highest concentrations at the breaker and thelarge-green stages, respectively.
1This research was supported by a research grantUI 00449fromthe National Center for Urban and Industrial Health, U. S. PublicHealth Service.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