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172篇
  免费   1296篇
  国内免费   4471篇
  2024年   87篇
  2023年   259篇
  2022年   399篇
  2021年   560篇
  2020年   473篇
  2019年   562篇
  2018年   403篇
  2017年   405篇
  2016年   401篇
  2015年   596篇
  2014年   748篇
  2013年   714篇
  2012年   980篇
  2011年   887篇
  2010年   707篇
  2009年   738篇
  2008年   828篇
  2007年   820篇
  2006年   713篇
  2005年   622篇
  2004年   524篇
  2003年   497篇
  2002年   460篇
  2001年   351篇
  2000年   348篇
  1999年   192篇
  1998年   130篇
  1997年   64篇
  1996年   62篇
  1995年   61篇
  1994年   32篇
  1993年   27篇
  1992年   34篇
  1991年   26篇
  1990年   23篇
  1989年   28篇
  1988年   33篇
  1987年   17篇
  1986年   13篇
  1985年   14篇
  1984年   10篇
  1983年   9篇
  1982年   16篇
  1981年   7篇
  1976年   6篇
  1964年   5篇
  1957年   8篇
  1955年   3篇
  1954年   3篇
  1950年   5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25 毫秒
941.
Auxin and brassinosteroid (BR) are important phytohormones for controlling lamina inclination implicated in plant architecture and grain yield. But the molecular mechanism of auxin and BR crosstalk for regulating lamina inclination remains unknown. Auxin response factors (ARFs) control various aspects of plant growth and development. We here report that OsARF19‐overexpression rice lines show an enlarged lamina inclination due to increase of its adaxial cell division. OsARF19 is expressed in various organs including lamina joint and strongly induced by auxin and BR. Chromatin immunoprecipitation (ChIP) and yeast one‐hybrid assays demonstrate that OsARF19 binds to the promoter of OsGH3‐5 and brassinosteroid insensitive 1 (OsBRI1) directing their expression. OsGH3‐5‐overexpression lines show a similar phenotype as OsARF19‐O1. Free auxin contents in the lamina joint of OsGH3‐5‐O1 or OsARF19‐O1 are reduced. OsGH3‐5 is localized at the endoplasmic retieulum (ER) matching reduction of the free auxin contents in OsGH3‐5‐O1. osarf19‐TDNA and osgh3‐5‐Tos17 mutants without erected leaves show a function redundancy with other members of their gene family. OsARF19‐overexpression lines are sensitive to exogenous BR treatment and alter the expressions of genes related to BR signalling. These findings provide novel insights into auxin and BR signalling, and might have significant implications for improving plant architecture of monocot crops.  相似文献   
942.
为探讨妊娠及哺乳期小鼠(Mus musculus)注射麻黄素后对仔鼠肝组织TGF-β1及c-Fos表达的影响,将30例受孕小鼠随机分为对照组和麻黄素组。麻黄素组小鼠从受孕第3天开始连续腹腔注射6.0 g/L麻黄素溶液直到分娩后15天,每天注射2次,每次0.2 ml;对照组每天2次注射等量的生理盐水。称量检测仔鼠体重和肝重的变化,同时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仔鼠肝组织中细胞生长因子TGF-β1和原癌基因c-Fos蛋白表达的变化。麻黄素组仔鼠体重与对照组相比显著降低(P0.05或P0.01),肝体比与对照组相比明显升高(P0.05或P0.01),仔鼠肝组织中TGF-β1和c-Fos蛋白阳性表达强度与对照组相比有不同程度的增强(P0.05或P0.01),表明妊娠及哺乳期小鼠注射麻黄素影响仔鼠肝的发育。  相似文献   
943.
大鳄龟感染蛙病毒的PCR检测及组织病理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2013年3月成都市某海洋馆送检2只发病大鳄龟(Macrochelys temminckii),临床特征表现为:精神状态萎靡,爬行无力,对外界刺激反应迟钝;颈部和四肢局部红肿,腹甲溃烂,严重部位甚至穿孔,最后死亡。为明确患病大鳄龟的病因,进行了细菌学、组织病理学和PCR检查。细菌学检查阴性;病理组织学观察发现,大鳄龟多组织、器官均发生严重病变,尤其是肾、肝、肺和心的损伤最为严重,表现为明显的变性、坏死和炎症细胞浸润,并在一些病变组织细胞浆内见嗜酸性或嗜碱性包涵体。针对蛙病毒(Ranavirus)病毒的特异性PCR检测扩增出蛙病毒主要衣壳蛋白(MCP)基因500 bp目的片段,测序后的DNA序列与Gen Bank中已知核酸序列进行Blast比对,发现其与Gen Bank中的蛙病毒主要衣壳蛋白基因同源性达95%~99%。根据组织病理特点及PCR检测结果推测大鳄龟的死亡是感染蛙病毒所致。  相似文献   
944.
印度块菌(Tuber indicum)菌根促生细菌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筛选对印度块菌菌根量和菌根苗长势有促进作用的菌根促生细菌(Mycorrhization helper bacteria,MHB)。【方法】选择华山松为宿主植物,自块菌菌根根际土壤中分离得到的11种细菌为供试菌株,将印度块菌菌剂与不同浓度的细菌混合于特定基质中后接种于华山松上,并通过对印度块菌与华山松形成的菌根数、华山松的株高和地径三方面的统计与分析,确认MHB。【结果】Pseudomonas sp. JCM 5481 (P143)、Streptomyces sp. EN31 (S191)、Variovorax paradoxus (V633)在浓度为2.4×109 CFU/mL时对印度块菌菌根数、株高和地径均有极显著促进作用(P<0.01);Pseudomonas chlororaphis (P11)、Pseudomonas corrugate (P127)在浓度为0.8×109 CFU/mL时对印度块菌菌根数、株高和地径均有显著促进作用(P<0.05)。4种假单胞菌浓度梯度的设置显示了不同菌株适宜的浓度不同。【结论】实验获得5种MHB,并表明细菌浓度是获得MHB的一个重要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945.
2013年12月至2014年2月冬季,采用样点法对广西防城港市防城区江山乡新基村虾塘的越冬鸟类混合群行为进行观察研究。鸟类混合群在深水虾塘与浅水虾塘生境持续的平均时间分别为(51.6±33.6)min/群与(31.9±13.3)min/群。平均水深15 cm的深水虾塘与平均水深5 cm的浅水虾塘中均分布有11种鸟类,深水虾塘的主要水鸟为体型中等的鹤鹬(Tringa erythropus)、青脚鹬(T.nebularia)、泽鹬(T.stagnatilis),浅水虾塘的主要水鸟是小型个体的金眶鸻(Charadrius dubius)、青脚滨鹬(Calidris temminckii)。深水虾塘鸟类混合群的平均物种数及个体数分别为(5.48±1.60)种/群和(18.75±11.67)只/群,浅水虾塘鸟类混合群则分别为(3.93±1.14)种/群和(11.65±5.12)只/群。深水虾塘的核心种鹤鹬以及跟随种青脚鹬、泽鹬在浅水虾塘属于加入种;而浅水虾塘的核心种金眶鸻以及跟随种青脚滨鹬在深水虾塘却属于加入种。研究结果表明,不同类型生境的鸟类混合群结构及其核心种和跟随种均存在明显差异。  相似文献   
946.
【目的】研究杭州地区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Methicillin-resistant Staphylococcus aureus,MRSA)的基因型别,探讨MRSA菌株流行变化趋势及进化特点,为该地区MRSA的进一步防治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对86株MRSA进行葡萄球菌盒式染色体SCCmec基因、spa基因分型,并开展多位点序列分型(Multi-locus sequence typing,MLST),与国际上MRSA的流行型别进行比较,分析进化关系。【结果】86株MRSA共发现13个spa型(以t311型为主,占48.8%;其次为t6418型,占11.6%);MLST分型共发现9个ST型(以ST5为主,占59.3%;其次为ST239,占16.3%),经e BURST软件分析它们属于4个群(Group 1、Group 6、Group 8、Group 12)和8种克隆复合体(CC1、CC5、CC630、CC20、CC59、CC88、CC239、CC573);SCCmec基因分型以SCCmecⅡ型为主,占61.6%;其次为SCCmec III型,占22%;5株社区相关性MRSA(SCCmec-Ⅳ型)。其中第一流行克隆型为SCCmec-Ⅱ-ST5-t311-CC5(占47.7%)、其次为SCCmec-III-ST239-t030/t037-CC239(占12.8%)。【结论】SCCmec-Ⅱ-ST5-t311为杭州地区当前流行菌株;CA-MRSA菌株的出现,提示MRSA菌株有由医院向社区播散的趋势;此外,对新发展了单位点变体的菌株(SCCmec-Ⅰ-ST1921-t164-CC20和SCCmec-Ⅳ-ST965-t062-CC5),应加强重视。  相似文献   
947.
中国朱鹮就地保护和易地保护取得的成果使朱鹮分布区的扩大成为可能。2013年6月3日,在陕西汉阴县龙垭镇凤柳村(32°58′N,108°31′E,海拔526 m)发现一对朱鹮(H12♀和B747♂)营巢繁殖,成功出飞3只幼鸟。2014年1月12日,我们又在该地的青泥河畔发现8只朱鹮的越冬觅食群体。其中包括上述繁殖配对及其3只后代、1只来自洋县野生种群的个体(J41)以及2只无法识别身份的个体。同年5月该繁殖配对成功出飞幼鸟4只。自2011年之后,宁陕朱鹮再引入种群的个体与洋县野生个体形成配对,说明两个种群之间存在基因交流。汉阴朱鹮新分布的发现表明,陕西宁陕朱鹮再引入项目的实施增加了朱鹮野生种群(源种群)向秦岭东部地区扩散的速度,还将有利于朱鹮再引入种群(卫星种群)的建立。  相似文献   
948.
【目的】探讨含钾硅酸盐矿物在草酸青霉(Penicillium oxalicum)作用下的风化及钾溶出情况。【方法】利用等离子体发射光谱、X-射线能谱、X-射线光电子能谱分析了3种常见含钾硅酸盐矿物(钾长石、白云母和黑云母)在草酸青霉作用后浸出液和矿物表面元素含量的变化;通过X-射线衍射分析矿物晶相结构的变化;采用共聚焦激光扫描显微镜表征了草酸青霉在矿物表面形成的生物膜;测量了培养液中不同碳源与氮源组分对草酸青霉解钾的影响。【结果】草酸青霉对结构稳定的钾长石和白云母风化速率较低,相比而言黑云母容易被风化并释放可溶性钾元素;草酸青霉在矿物表面形成了网状结构的生物膜,有利于微环境的生成及有机酸在其内的富集,促进微环境内钾的释放,强化微生物对矿物的风化作用;草酸青霉对多种碳源及氮源都表现出较好的适用性。【结论】草酸青霉是一种能够促进多种含钾矿物风化和钾溶出的真菌,在堆肥和生物肥料领域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949.
寄生性和捕食性天敌昆虫成虫普遍存在通过取食蜜粉源植物补充营养的行为,这可不同程度地促进天敌昆虫性成熟、延长其寿命、提高其生殖力或寄生率,以及搜寻寄主效率和子代雌性比率,从而显著提高天敌昆虫在生物防治中的控害能力和效果。蜜粉源植物花的结构及植物对天敌昆虫产生的嗅觉、视觉信号和花蜜花粉对天敌昆虫产生的味觉信号又显著影响天敌昆虫选择蜜粉源植物的行为和结果。但是,蜜粉源植物也可成为害虫的补充营养植物,从而提高害虫的为害能力。因此,需深入研究不同蜜粉源植物对天敌昆虫及害虫的作用,趋利避害,才可能应用蜜粉源植物成功调控天敌与害虫的益害比,实现害虫的可持续控制。  相似文献   
950.
【目的】为在室内防止捕食螨逃逸,设计一种防止逃逸行为的饲养观察装置。【方法】对比研究了传统隔水式饲养装置和改进型装置在防止逃逸行为中的效果,及改进型装置对捕食螨发育及繁殖能力有无影响。【结果】改进型装置通过添加瓶塞、棉线、盖玻片组成密闭小室,可有效防止捕食螨的逃逸,逃逸率仅为3.3%。另外,使用该装置后的捕食螨生长发育及繁殖等能力与隔水式饲养法相比未受到显著影响。【结论】本文设计的饲养观察装置可在捕食螨生物学、生态学及农药抗性等基础研究中应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