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2352篇 |
免费 | 357篇 |
国内免费 | 1351篇 |
专业分类
4060篇 |
出版年
2024年 | 34篇 |
2023年 | 82篇 |
2022年 | 136篇 |
2021年 | 138篇 |
2020年 | 151篇 |
2019年 | 138篇 |
2018年 | 92篇 |
2017年 | 105篇 |
2016年 | 89篇 |
2015年 | 162篇 |
2014年 | 212篇 |
2013年 | 184篇 |
2012年 | 255篇 |
2011年 | 267篇 |
2010年 | 263篇 |
2009年 | 227篇 |
2008年 | 227篇 |
2007年 | 232篇 |
2006年 | 193篇 |
2005年 | 173篇 |
2004年 | 138篇 |
2003年 | 116篇 |
2002年 | 88篇 |
2001年 | 77篇 |
2000年 | 65篇 |
1999年 | 53篇 |
1998年 | 29篇 |
1997年 | 9篇 |
1996年 | 10篇 |
1995年 | 12篇 |
1994年 | 4篇 |
1993年 | 9篇 |
1992年 | 9篇 |
1991年 | 10篇 |
1990年 | 5篇 |
1989年 | 8篇 |
1988年 | 5篇 |
1987年 | 4篇 |
1986年 | 5篇 |
1985年 | 3篇 |
1984年 | 4篇 |
1983年 | 4篇 |
1982年 | 4篇 |
1981年 | 4篇 |
1980年 | 3篇 |
1979年 | 4篇 |
1965年 | 2篇 |
1956年 | 2篇 |
1954年 | 2篇 |
1950年 | 3篇 |
排序方式: 共有406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41.
碳(C)、氮(N)、磷(P)元素在植物各器官中的组成,及植物表面结构差异是其对外界环境适应性的重要表征。以干旱区3个地理种群骆驼刺(塔里木盆地策勒种群,吐鄯托盆地托克逊种群,准噶尔盆地阜康种群)为研究对象,通过对植株各器官C,N,P元素组成的测定及表面形貌观测,对其在不同环境中的适应特性进行了比较研究。结果表明:(1)同一种群的骆驼刺,C元素在各器官中的分配没有显著规律;N元素在叶片中含量最高,茎中最低;策勒种群和阜康种群的P含量,叶片中最高,茎与刺中差异不显著;但托克逊种群茎中P含量显著高于其他部位。(2)3个地理种群的骆驼刺叶中元素组成相比,策勒种群C,N含量均最高,托克逊种群C,N含量最低;3个种群叶片的P含量,C∶N,C∶P,N∶P值均没有显著差异。刺中元素含量相比,C含量没有显著差异;N含量阜康种群策勒种群托克逊种群。茎中元素含量相比,N含量差异不显著,但托克逊种群茎中P含量为其他两个种群的2倍,可能与托克逊土壤中高浓度的全N,速效N,速效P有关。(3)托克逊种群表皮极厚,蜡质非常致密,各器官气孔密度均高于其他两个种群;策勒种群比阜康种群叶表皮增厚,蜡质致密,但叶片气孔密度却减小;策勒种群和阜康种群茎与刺的气孔密度差异不显著。研究表明,策勒种群骆驼刺最适应当地环境条件:其叶片具有最高的C,N含量,且表面结构没有明显的干旱胁迫特征。托克逊种群表现出明显的干旱适应特征:其表皮增厚,蜡质致密,气孔密度增大,叶片C,N含量最低。虽然托克逊种群茎中P含量显著高于其他地理种群,但3个地理种群骆驼刺叶片中C∶N,C∶P,N∶P比值保持恒定,C∶N=30.6±4.3,C∶P=357.4±49.9,N∶P=12.0±2.4,说明骆驼刺能够保持较高内稳性,这也可能是其在新疆各地广泛生存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42.
Pink 1基因编码定位于线粒体上的丝/苏氨酸激酶(即PARK6),为常染色体隐性遗传性帕金森病(Parkinsons disease, PD)连锁的基因.该基因在遗传性和散发性PD的发病中起重要作用,但其发病机理尚未明确.本研究以近交系C57BL/6J (B6) 和DBA/2J (D2)小鼠制作MPTP诱导的PD鼠为模型,借助基因表达数量性状基因座(eQTL),结合分子生物学方法,分析Pink1的表达调控.结果显示,Pink 1基因在PD模型组中表达显著升高.区间连锁分析检测显示,引起Pink 1基因表达水平差异的染色体区域,定位于4号染色体上,距Pink 1基因自身5 Mb范围之类,属于顺式调节eQTL.Pearson相关分析表明,在BXD 基因重组近交系(recombinant inbred,RI)小鼠脑中,Camk2n等30个基因的表达与Pink 1基因高度相关,相互间可能存在一定的协同作用.Pink 1基因在行使特定生物学功能时,很可能协同这些基因一起发挥相应的作用,这部分基因是深入研究Pink 1基因在PD发病中分子机制的重要靶点. 相似文献
43.
荒漠结皮层藓类植物死亡对表层土壤水分蒸发和入渗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水分是荒漠植物生长最主要的限制因子,藓类结皮作为荒漠土壤表层重要覆被物,对土壤水分蒸发入渗具有重要影响。研究表明,在全球气候变化背景下,不确定的降水格局变化导致结皮层藓类植物出现集群死亡现象,但这一过程对荒漠地表土壤水分蒸发与入渗过程的影响及其机理尚不清楚。以古尔班通古特沙漠齿肋赤藓结皮为研究对象,利用便携式渗透计和蒸发仪,研究了结皮层藓类植物死亡对土壤水分蒸发与入渗的影响。结果表明,与裸沙相比,藓类结皮的存在显著抑制了水分入渗,而藓类植物死亡的结皮层抑制作用最大,其初渗速率、稳渗速率和累积入渗量分别是活藓类结皮的39.89%、85.91%及64.48%,仅为裸沙的5.96%、13.13%及20.42%。在水分蒸发初期,裸沙的水分蒸发速率明显高于活藓类结皮和藓类植物死亡的结皮层,但藓类植物死亡的结皮层维持相对稳定的蒸发速率的时间长于裸沙和活藓类结皮,这也导致最终累计蒸发量以藓类植物死亡的结皮层最高、裸沙最低。可见,荒漠生物土壤结皮中藓类植物死亡会明显减少土壤水分入渗、增大水分蒸发,进一步影响荒漠表层土壤水分格局,从而影响生物土壤结皮与维管植物的水分利用关系。 相似文献
44.
目的分析暗色真菌威尼克何德霉菌浅部皮肤及附属器感染的特征。方法收集2016年5月至2020年5月期间我科就诊的威尼克何德霉感染病例7例。总结威尼克何德霉菌的特点,分析皮肤及附属器感染病例的临床特征及诊断。结果其中4例为掌黑癣病例,临床表现均为手部单个扁平、暗棕色斑片,无明显鳞屑,界限清楚。另外3例与掌黑癣的临床表现不同,分别表现为手部湿疹样改变、指甲损害及足癣样变。结论威尼克何德霉除了可引起掌黑癣外,还可能引起手部湿疹样改变、甲真菌病及足癣样变等非掌黑癣表现,掌黑癣可通过临床表现及真菌学检查诊断。若以非掌黑癣为临床表现的威尼克何德霉感染,容易误诊漏诊,应引起临床重视。 相似文献
45.
为了改进草菇低温保鲜方法,在15 ℃贮藏条件下,采用泛素化结合酶E2 (UBEV2)抑制剂对草菇子实体进行处理,并开展相关生理指标和基因表达检测。结果表明,使用100 μmol/L的UBEV2抑制剂L345-0044维持了草菇较好的品质,提高了草菇可溶性糖的含量。低温明显提升抑制剂处理下的碱性蛋白酶和中性蛋白酶活力,并证实了低温胁迫显著提高了抑制剂处理下的一种类型蛋白酶肽基赖氨酸金属内肽酶的表达。本研究证实了草菇可溶性糖和高活性的冷诱导金属内肽酶对于延长草菇的低温保鲜时间是必须的。 相似文献
46.
目的:探讨CT高分辨率扫描及其后处理技术在鼻区复合性骨折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77例鼻区骨折病例采用横轴面和冠状面高分辨率扫描并进行多平面重组(MPR)、容积重建(VR),分别评价有无骨折并分型。结果:77例鼻区骨折病例中:单纯性鼻骨骨折14例,单纯性鼻旁骨骨折5例,鼻区复合性骨折58例。在58例鼻区复合性骨折中:横轴面诊断与HRCT+MPR+VR诊断不一致23例,冠状面12例。结论:横轴面、冠状面高分辨率扫描均应结合后处理技术才能避免在鼻区复合性骨折诊断中漏误诊。 相似文献
47.
目的:研究辛伐他汀对烟雾吸入性肺损伤大鼠炎性因子及氧化应激反应的影响。方法:选取60只清洁级SD大鼠,将其按照随机抽签法分成正常组、盐水组以及辛伐他汀组,每组各20只。盐水组与辛伐他汀组大鼠均制备发烟罐烟雾吸入性肺损伤模型,建模成功后30 min,辛伐他汀组大鼠予以50 mg/kg剂量的辛伐他汀灌胃,盐水组则予以等量的生理盐水灌胃,正常大鼠予以正常饲养处理。采用酶联免疫法检测血清、肺泡灌洗液中炎症因子[包括白细胞介素-6(IL-6)、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及氧化应激反应指标[包括超氧化物歧化酶(SOD)、丙二醛(MDA)]水平。结果:盐水组、辛伐他汀组大鼠血清、肺泡灌洗液中IL-6、TNF-α水平均高于正常组,且辛伐他汀组大鼠上述各项指标低于盐水组(均P<0.05)。盐水组、辛伐他汀组大鼠血清、肺泡灌洗液中SOD水平低于正常组,辛伐他汀组明显高于盐水组(均P<0.05),盐水组、辛伐他汀组大鼠血清、肺泡灌洗液中MDA水平高于正常组,辛伐他汀组明显低于盐水组(均P<0.05)。结论:辛伐他汀对烟雾吸入性肺损伤大鼠的炎性因子具有明显的改善作用,且有利于减轻大鼠的氧化应激反应程度。 相似文献
48.
大花金挖耳内生菌的分离及抑菌活性筛选 总被引:11,自引:5,他引:11
从菊科植物大花金挖耳(Carpesium macrocephalum)的花、茎、叶、果实和根中分离出92株内生菌,其中真菌68株,细菌16株,放线菌8株;对峙法生物活性测定结果表明,其中22株内生菌分别对小麦赤霉病菌、黄瓜灰霉病菌、辣椒疫霉病菌、玉米大斑病菌和苹果炭疽病菌均有较好的拮抗作用;采用生长速率法测定22株内生菌发酵产物的抑菌活性,结果表明,内生细菌H-32的发酵液稀释10倍和内生真菌H-18、Y-12、G-4、G-6的菌丝丙酮提取物在0.5 mg·mL^-1(菌丝干重)的剂量下,均对番茄灰霉病菌和玉米大斑病菌菌丝生长具75%以上的抑制效果;活体组织法测定结果,H-32的发酵液和H-18、J-1、Y-17、G-6的菌丝丙酮提取物在2.0 mg·mL^-1(菌丝干重)的剂量下,对番茄灰霉病的防治效果均在50%以上.综合分析认为,H-32、H-18和G-6等内生菌的抑菌作用值得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49.
伴随老化,老年人的认知和脑功能会表现出一定的下降趋势.尽管如此,人类的大脑到老年期都会保有一定的可塑性,认知训练的方式是延缓认知和脑功能衰退的有效手段.本文回顾了以往针对老年人不同类型的认知训练研究,探讨了认知训练的理论基础(包括放大观和补偿观),深入分析了老年人认知训练的神经机制,并在此基础上指出以往研究中理论基础冲突的不足和对未来研究老年人训练任务适配性的展望. 相似文献
50.
目的:探究视网膜静脉阻塞与颈动脉狭窄的相关性研究,并为其临床检测、治疗与预后提供参考。方法:选择我院55例视网膜静脉阻塞患者(55只眼)为研究组,对其裸眼视力、矫正视力、眼压、眼底血管荧光造影(FFA)等检查资料进行分析,并进行多普勒彩超检查,记录其颈动脉狭窄情况,并对两种疾病之间的关系进行分析。同时选取55例健康人作为对照组。结果:研究组55例患者确诊为视网膜静脉阻塞(RVO),多普勒结果显示患者患侧与健侧劲动脉血流动力学各项差异不明显(P0.05);其IMT值较之对照组显著增高(P0.05);其PSV与EDV值有所降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视网膜静脉阻塞患者大多存在颈动脉狭窄,因此检测颈动脉血流动力学对于诊断与预防视网膜静脉阻塞有着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