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97篇
  免费   127篇
  国内免费   497篇
  2024年   9篇
  2023年   33篇
  2022年   58篇
  2021年   56篇
  2020年   61篇
  2019年   66篇
  2018年   44篇
  2017年   41篇
  2016年   36篇
  2015年   66篇
  2014年   65篇
  2013年   73篇
  2012年   86篇
  2011年   99篇
  2010年   78篇
  2009年   92篇
  2008年   105篇
  2007年   94篇
  2006年   98篇
  2005年   58篇
  2004年   46篇
  2003年   51篇
  2002年   46篇
  2001年   40篇
  2000年   26篇
  1999年   16篇
  1998年   16篇
  1997年   6篇
  1996年   5篇
  1995年   4篇
  1994年   3篇
  1993年   6篇
  1992年   5篇
  1991年   3篇
  1990年   5篇
  1989年   5篇
  1988年   1篇
  1987年   2篇
  1985年   3篇
  1984年   2篇
  1983年   1篇
  1982年   1篇
  1981年   1篇
  1980年   1篇
  1979年   1篇
  1957年   2篇
  1956年   1篇
  1954年   2篇
  1950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62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708 毫秒
71.
华北驼绒藜种群数量动态与生殖特性的相关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立木级法研究华北驼绒藜种群的大小级结构,利用各龄级的存活数编制种群静态生命表和存活曲线,构建时间序列预测图对种群数量动态过程进行预测,利用生活史特征观察结果分析其生殖对策,探讨了生殖特性与种群动态的关系。结果表明:华北驼绒藜种群幼龄和老龄级个体数较少,中龄级个体数量较多,呈稳定或衰退趋势;种群生命表和存活曲线的分析表明,尽管生境条件不同,但存活曲线基本接近DeeveyⅢ型;种群数量的时间序列预测表明,华北驼绒藜种群会随时间推移,呈现老龄级株数先增加后减少的趋势,种群稳定性长期维持困难;生活史特征表明,华北驼绒藜在长期进化过程中形成了兼具r-对策和k-对策的双重特性来维持种群的相对稳定。良好的生殖适应性是物种发展的关键,华北驼绒藜种群年龄结构、生命表、存活曲线以及时间序列预测图反映出其种群数量动态与生殖特性具有密切的相关性,传粉系统效率低、胚胎发育过程营养失调、种子向幼苗的转化率低以及种群更新对母株的依赖性强等生殖生物学特性与种群动态相吻合;生境恶劣和人为干扰也成为其种群发展的制约因素。  相似文献   
72.
剑麻提取物的细胞毒活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用溶剂萃取法对剑麻的95%乙醇提取物进行分段处理,利用MTT法测定各提取部位的体外细胞毒活性。正丁醇提取物对肿瘤细胞株K-562、SMMC-7721和SGC-7901显示有生长抑制活性,IC50值分别为5.6、23.8和26.8μg/mL,而石油醚、乙酸乙酯和水溶性部位则没有活性。  相似文献   
73.
利用正交试验测定了三种凝胶在不同配比下的触变性,并添加营养物质葡萄糖、蛋白胨、NaCl和显色剂TTC(四氮唑红),得到具有触变性的显色培养基,可直接用于航空煤油样品的检测。结果表明:黄原胶0.9%、琼脂粉0.4%和卡拉胶0.2%配伍使用,触变效果最好,其中影响因素顺序依次为黄原胶、卡拉胶、琼脂;培养基中TTC的最佳浓度范围为0.0008%~0.002%,能使细菌染成红色,并对菌的生长影响很小。  相似文献   
74.
大花金挖耳内生菌的分离及抑菌活性筛选   总被引:16,自引:5,他引:11  
从菊科植物大花金挖耳(Carpesium macrocephalum)的花、茎、叶、果实和根中分离出92株内生菌,其中真菌68株,细菌16株,放线菌8株;对峙法生物活性测定结果表明,其中22株内生菌分别对小麦赤霉病菌、黄瓜灰霉病菌、辣椒疫霉病菌、玉米大斑病菌和苹果炭疽病菌均有较好的拮抗作用;采用生长速率法测定22株内生菌发酵产物的抑菌活性,结果表明,内生细菌H-32的发酵液稀释10倍和内生真菌H-18、Y-12、G-4、G-6的菌丝丙酮提取物在0.5 mg·mL^-1(菌丝干重)的剂量下,均对番茄灰霉病菌和玉米大斑病菌菌丝生长具75%以上的抑制效果;活体组织法测定结果,H-32的发酵液和H-18、J-1、Y-17、G-6的菌丝丙酮提取物在2.0 mg·mL^-1(菌丝干重)的剂量下,对番茄灰霉病的防治效果均在50%以上.综合分析认为,H-32、H-18和G-6等内生菌的抑菌作用值得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75.
目的:用2株新分离鉴定的细菌克隆与最近源种(Bacillus halodurans C-125)木聚糖酶基因的同源序列,并对其进行序列分析。方法:根据已发表的近源种(C-125)的保守区序列设计引物,扩增出与其同源的木聚糖酶基因,进而用pQE31载体对该基因进行表达。同时对表达蛋白的三维空间结构进行网络模拟分析,对蛋白同源性进行比对分析。结果:克隆的木聚糖酶基因片段分别为1284bp和1236bp,而且该基因也成功表达;该蛋白是(α/α)6折叠构象,与C-125三者同属于一个分支上。结论:通过分析、表达蛋白编码外切-1,4-β-木聚糖酶,属于M家族。这该新分离菌株木聚糖酶的研究和应用提供了重要线索。  相似文献   
76.
NFBD1,也称MDC1,是一个参与细胞内DNA损伤后细胞应答反应的重要分子.为了进一步深入研究其转录调控机制,本研究克隆鉴定了NFBD1的启动子.首先应用5′ RACE技术鉴定了NFBD1的转录起始位点,首次发现NFBD1至少存在3种丰度和转录起始位点不同的转录变异体.然后,通过PCR定向克隆和酶切亚克隆策略,构建了覆盖NFBD1基因5′侧翼区起始密码子ATG上游5 kb区域的一系列NFBD1启动子荧光素酶报告基因重组体.启动子活性分析表明,NFBD1启动子区域定位于主要转录起始位点区域附近1.5 kb的区域内.采用转录因子结合位点预测分析软件分析表明,NFBD1启动子缺乏TATA盒,但含有典型的CCAAT盒和GC盒以及其它潜在的转录因子结合位点,提示Sp1和NF-Y等转录因子可能参与NFBD1的转录调控  相似文献   
77.
78.
1植物名称美洲冬青[Ilex verticillata (Linn.) A.Gray],由美国缅因大学张冬林博士提供。2材料类别带腋芽的嫩茎段。3培养条件启动培养基:(1)MS 6-BA0.5mg·L-1(单位下同) IBA0.1。增殖与壮苗培养基:(2)MS 6-BA1.0 NAA0.5;(3)MS KT1.0 NAA0.5;  相似文献   
79.
发表了产于西藏南部的筱竹属Thamnocalamus一新种,它被命名为牛色玛T.unispiculatusYi&J.Y.Shi;此乃我国首次采集到的筱竹属有花竹种。新种以每佛焰苞内仅具1枚小穗,柱头2枚可以区别于属内其他种。此外,还补充描写了错那箭竹Fargesiagrossa的花、果特征。  相似文献   
80.
【目的】本研究旨在探讨DNA条形码对中国蛛缘蝽科(半翅目:缘蝽总科)物种界定的适用性。【方法】对中国蛛缘蝽科13属23种207个样本的线粒体COI基因DNA条形码序列进行扩增,并扩增稻缘蝽属Leptocorisa 3个物种的31条内转录间隔区1(ITS-1)序列作为辅助标记。使用MEGA 11软件计算种间和种内遗传距离(Kimura 2-parameter, K2P);采用邻接法(neighbor-joining, NJ)进行物种聚类分析;利用中介邻接网络算法构建单倍型网络图。【结果】基于线粒体COI DNA条形码序列得出测试的中国蛛缘蝽科所有23个种的种内平均K2P距离在2%以下,种间K2P距离在0.98%~23.98%之间(平均17.50%)。多数物种彼此能够被较好地分开,且支持率较高。其中,中稻缘蝽Leptocorisa chinensis和大稻缘蝽L. oratoria共享部分COI单倍型,造成COI条形码无法区分二者,可通过ITS-1序列在单倍型网络分析中将二者区分。【结论】本研究得出的中国蛛缘蝽科中绝大部分物种的DNA条形码数据分析结果与基于形态特征的分类单元一致。然而,对于其中亲缘关系极近的物种,单靠线粒体数据尤其是COI条形码序列无法进行准确界定,需引入其他DNA序列或其他类型数据进行区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