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220篇
  免费   266篇
  国内免费   1323篇
  3809篇
  2024年   36篇
  2023年   98篇
  2022年   141篇
  2021年   143篇
  2020年   136篇
  2019年   142篇
  2018年   88篇
  2017年   95篇
  2016年   82篇
  2015年   104篇
  2014年   171篇
  2013年   158篇
  2012年   205篇
  2011年   204篇
  2010年   181篇
  2009年   182篇
  2008年   218篇
  2007年   220篇
  2006年   223篇
  2005年   176篇
  2004年   150篇
  2003年   127篇
  2002年   111篇
  2001年   107篇
  2000年   86篇
  1999年   45篇
  1998年   34篇
  1997年   24篇
  1996年   20篇
  1995年   10篇
  1994年   7篇
  1993年   9篇
  1992年   15篇
  1991年   8篇
  1990年   2篇
  1989年   8篇
  1988年   2篇
  1987年   4篇
  1986年   6篇
  1985年   8篇
  1984年   6篇
  1983年   7篇
  1982年   5篇
  1978年   1篇
  1977年   1篇
  1971年   1篇
  1953年   1篇
  195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80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71.
太子参花药发育及精细胞分离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太子参花药壁发育为基本型,腺质绒毡层。小孢子母细胞减数分裂为同时型,小孢子四分体为四面体型,成熟花粉具两个精细胞,为3胞花粉。在花粉表面具散孔,孔数22—30个,均匀分布于花粉粒表面上。花粉在10%甘露醇或15%蔗糖溶液中可直接爆破,精细胞易被释放并散开,通过显微操作仪可收集到一定数目的精细胞。FDA染色荧光显示释放出来的精细胞活力可维持25—50min。花粉在舍O.03%CaCl2、0.01%H3803、0.01%KH2P04和20%PEG、pH5.8的培养液中2—5min即萌发花粉管.花粉管生长2h可达815μm。一般花粉管伸长500—600μm时,一对精细胞才进入花粉管。DAPI染色后荧光观察.可观察到精细胞和营养细胞核在花粉管中的移动状况。爆破花粉管后可释放出一对精细胞。  相似文献   
72.
在广西桂林研究了同域分布的大蹄蝠(Hipposideros armiger)和中蹄蝠(H.larvatus)在不同开阔度环境中回声定位声波信号的变化。用超声波仪录制自由悬挂和分别释放于人工"大棚"和"小棚"内飞行的蝙蝠的回声定位声波,使用超声分析软件分析声脉冲时程、主频率及声脉冲间隔,通过重复测量方差分析比较不同状态下的声波参数。结果表明:中蹄蝠声波的主频在悬挂状态下最高,小棚内飞行时次之,大棚内飞行最低;两种蹄蝠声波的脉冲时程和脉冲间隔在悬挂状态下最长,大棚内飞行次之,小棚内飞行最低。总之,这两种蹄蝠的回声定位声波能够随所处状态的变化而变化,可根据生境的复杂度调节声讯号,具有明显的声波可塑性。  相似文献   
73.
肺形侧耳味道鲜美,营养丰富,深受广大消费者喜爱。它属于四极性异宗结合担子菌,但其交配型位点结构仍未被解析。本研究利用二代测序技术对肺形侧耳的基因组进行测序,通过生物信息学方法找到了肺形侧耳野生菌株X1菌株后代单核菌株的交配型位点。结果显示肺形侧耳的A交配型位点较为特异,2株原生质体单核化菌株(X1-1和X1-15)的A交配型位点结构差异较大,X1-1含一对保守的HD1和HD2基因,而X1-15除了一对HD1和HD2基因外,还含有额外的2个HD2基因和1个HD1基因。肺形侧耳的B交配型位点与其他担子菌的交配型位点相似,含有8个信息素受体基因和1个信息素前体基因。本研究揭示的肺形侧耳特异的交配型位点结构为后期的遗传育种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74.
报道在江苏省发现的中国归化植物新记录刻叶老鹳草(Geranium dissectumL.),对其形态特征进行了描述,并提供了形态照片。  相似文献   
75.
以江西铅山红芽芋(Colocasia esculenta L.Schott var.cormosus‘Hongyayu’)试管苗为材料,建立了芋球茎片两步法离体快繁体系,并对其再生苗的形态指标、染色体数目、生理和光合特性以及叶绿素荧光特性进行了检测。结果表明:(1)红芽芋球茎片单芽诱导的最佳培养基为MS+KT 2 mg/L+6-BA 1 mg/L+NAA0.1mg/L,诱导培养30d后将单芽从球茎片上分离,再接种到生根培养基(MS+KT 2mg/L+NAA 0.1mg/L)上培养30d即可形成完整植株,移栽成活率高达98%;(2)由球茎片单芽、丛生芽、不定芽离体快繁获得的红芽芋再生苗在形态指标、叶下表皮气孔参数、染色体数目、生理生化指标以及叶片光合特性参数和叶绿素荧光特性方面均无显著差异。说明红芽芋球茎片两步法离体培养的再生苗繁殖系数高、染色体数目稳定,该离体快繁体系可应用于江西铅山红芽芋的工厂化生产。  相似文献   
76.
蔓生百部的化学成分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从蔓生百部(Stemona japonica)根中分离得到13个化合物,通过波谱数据,它们鉴定为β-谷甾醇(1)、豆甾醇(2)、5,11-豆甾二烯-3β-醇(3)、苯甲酸(4)、4-甲氧基苯甲酸(5)、1,8-二羟基-3-甲基蒽醌(6)、1,8-二羟基-6-甲氧基-3-甲基蒽醌(7)、氧代狭叶百部碱(8)、百部定碱(9)、异狭叶百部碱(10)、绿原酸(11)、栀子苷(12)和藏红花素A(13).所有化合物均为首次从该植物中分离得到.  相似文献   
77.
长白山暗针叶林苔藓枯落物层的降雨截留过程   总被引:15,自引:0,他引:15  
叶吉  郝占庆  姜萍 《生态学报》2004,24(12):2859-2862
对长白山北坡暗针叶林地面苔藓枯落物层 (苔藓植物和枯落叶交织而成的层状结构 )持水能力、截留降雨过程及动态变化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苔藓枯落物层持水能力很强 ,最大持水量相当于 4 .8mm的降雨量 ,这个结果大于将苔藓与枯落物分开来测定的结果之和 ,说明成层结构能够提高持水能力。在一次降雨过程中对降雨截留过程的观测发现 :持水量刚开始随降雨增加而增加 ,到一定量时 ,降雨再增加 ,持水量反而缓慢下降。对持水动态变化一个月的观测 ,表明苔藓枯落物层水分蒸发较快 ,当长时间无雨时 ,持水量显著下降 ,当降雨再次发生时 ,持水量迅速回升 ,这种动态过程伴随着降雨的发生而不断往复。此外 ,在夜间苔藓枯落物层有吸收空气中水气的特点 ,吸收量受空气湿度的影响  相似文献   
78.
甘蔗茎尖培养中减轻酚害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甘蔗茎尖组织预先在无菌水中浸泡30 min后,再接种到附加6-BA 2.0 mg·L-1、NAA 0.1 mg·L-1的MS培养基中,可减轻外植体的褐变;茎尖诱导培养基中直接附加适量的活性炭(AC,以0.02%为宜,最高不超过0.05%),减轻茎尖组织酚害的效果最理想.另外,在培养基中附加抗氧化剂(如:聚乙烯吡咯烷酮,PVP),或根据外植体的褐变情况及时转移到新鲜的培养基中,均能减轻甘蔗茎尖组织的酚害.  相似文献   
79.
魏祥东  蓝崇钰  卢志菁  叶长明 《生态学报》2005,25(12):3301-3306
对T 4代转基因番木瓜进行了分子生物学和果实品质分析,结果表明,筛选获得的转基因番木瓜均为转番木瓜环斑病毒(PRV)复制酶突变体基因(RP),且对PRV抗性达到了高抗或免疫,RP基因在转基因植物中能稳定遗传至后代并在RNA水平上表达。在田间种植时,转基因木瓜的生长状况普遍好于普通番木瓜,尤其在生长后期(10月以后),普通番木瓜100%发病(大规模种植时),而大部分(约91.8%)转基因植株生长良好,果实较多且表面光洁、基本上无环斑。与非转基因亲本相比,T 4代转基因番木瓜的果实长度增加2.6%~5%,果实直径变小0.6%~1.5%,果肉厚度增加了12%~15%,因而果实形状与亲本相近或更好,且信用价值更高。转基因番木瓜果实中水分、蛋白质、氮、脂肪、还原性糖、维生素A、维生素C和类胡萝卜素的含量与对照都无显著性差异,即转基因番木瓜与亲本具有实质等同性,这表明转入的外源基因对番木瓜果实品质没有不良影响。  相似文献   
80.
摘要:利用巴斯德毕赤酵母表达系统,对海蚕抗菌肽 Perinerin 进行分泌性表达,并进行活性检测。首先通过 SOE 法(Gene splicing by over lap extension)设计三对互补引物来合成完整的Perinerin 的基因,将该基因片断插入到含有AOX1启动子和α分泌信号肽序列载体pPICZαA中,构建了重组表达质粒 pPICZαA-PEN ,转化Pichia pastoris GS115 宿主菌,利用甲醇来诱导外源基因在阳性菌株中的表达,表达产物经 Tricine-SDS-PAGE 电泳验证。生物学活性检测证实重组蛋白对部分革兰阳性及革兰阴性细菌有明显抑制作用,尤其对绿脓杆菌有强烈的抑制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