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196篇
  免费   481篇
  国内免费   1689篇
  2024年   38篇
  2023年   139篇
  2022年   234篇
  2021年   307篇
  2020年   264篇
  2019年   256篇
  2018年   206篇
  2017年   184篇
  2016年   197篇
  2015年   259篇
  2014年   363篇
  2013年   325篇
  2012年   409篇
  2011年   400篇
  2010年   313篇
  2009年   290篇
  2008年   326篇
  2007年   312篇
  2006年   288篇
  2005年   240篇
  2004年   198篇
  2003年   167篇
  2002年   143篇
  2001年   129篇
  2000年   105篇
  1999年   58篇
  1998年   44篇
  1997年   29篇
  1996年   21篇
  1995年   13篇
  1994年   11篇
  1993年   9篇
  1992年   17篇
  1991年   8篇
  1990年   6篇
  1989年   9篇
  1988年   2篇
  1987年   4篇
  1986年   7篇
  1985年   9篇
  1984年   6篇
  1983年   7篇
  1982年   8篇
  1978年   1篇
  1977年   1篇
  1971年   1篇
  1953年   1篇
  1950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636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1.
本文比较研究了高海拔锄足蟾类29种成体和蝌蚪的外形,25种的骨骼,8种的核型和带型,9种的眼晶体薄层凝胶等电聚焦电泳图谱等性状,并结合地理分布、生态环境及习性等因素综合而较全面地对中国锄足蟾科Pelobatidae的齿突蟾属Scutiger,猫眼蟾属Aelurophryne和齿蟾属Oreo-lalax三个类群的属间分类问题进行了探讨。研究表明:齿蟾属Oreolalax应为有效属,不宜作为齿突蟾属Scutiger的亚属;猫眼蟾属Aelurophryne与齿突蟾属Scutiger应同归一属,前者应为后者之亚属。  相似文献   
12.
车文炎  许政拱 《动物学报》1989,35(2):170-176
用P.inui广西株经蚊传和血传接种4只猴子,让大劣按蚊每6小时吸血感染1次,连续数周,以蚊胃感染情况判断配子体的感染性。结果发现:本虫株配子体发育成熟的需72n+K小时;配子体生理寿命约12小时;配子体的感染性具有每隔2天,在后半夜出现高峰的周期性变化;血中大环状体百分比高峰与蚊媒感染高峰一致。  相似文献   
13.
蝙蝠自然感染乙型脑炎病毒的研究   总被引:13,自引:1,他引:12  
张海林  国正鸣 《病毒学报》1990,6(3):269-271
  相似文献   
14.
大鼠肝癌模型CBRH—3的建立及其生物学特性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强家模  叶红 《动物学报》1996,42(2):166-171
用DENA诱发近交系Wistar大鼠,经三个月后得原发性肝癌,移植于同品系幼鼠,从而建立了 一株染色体众数正常,AEP阳性的大鼠移植性肝癌模型,命名为CBRH-3,病理鉴定为肝细胞型肝 癌。至今已传至60余代,目前生长稳定。  相似文献   
15.
大鼠脊髓细胞膜胰岛素受体的结合特性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大鼠脊髓细胞膜胰岛素受体的结合特性朱尚权,徐明华,张新堂,叶莺(中国科学院上海生物化学研究所,200031)姜新建,林淑琼(上海市第一人民医院康复科,200085)关键词胰岛素受体,脊髓细胞膜免疫组织化学、放射免疫自显影和放射受体测定技术已证明脑各区...  相似文献   
16.
纵坑切梢小蠹蛀梢期空间分布   总被引:10,自引:1,他引:9  
叶辉  李隆术 《昆虫学报》1994,37(3):311-316
在昆明地区,纵坑切梢小蠹(Tomicus piniperda)成虫蛀梢多集中在蛀干木附近。 种群密度以蛀干木为中心向周围呈指数递减,散布半径约30m。在蛀梢过程中,该种群逐渐向新区扩张。在树冠内,纵坑切梢小蠹主要分布在4-10轮枝上。第7轮枝虫口百分率最高。6-7轮枝受害率最大。 树冠上层受害较其下层严重。从树冠水平层次考察,树冠外层虫量相对集中,约为树冠中、内层虫量之和。 树冠内层虫量最少。纵坑切梢小蠹在树冠内的种群分布系由梢径、种群密度、蛀梢行为、降落方式、光照等因素综合影响的结果。  相似文献   
17.
圣倩倩  宋爽  陈文静  宋敏  祝遵凌 《生态学报》2023,43(12):5110-5121
植物的形态结构和光合作用能够反映植物对城市空气污染的响应特性。探究城市道路机动车尾气中的典型污染物NO2气体,对植物叶片的生理光合响应特性。以二年生三角梅(Bougainvillea spectabilis)幼苗为对象,利用智能化人工熏气室模拟熏气(NO2体积分数分别为0 μL/L (自然空气)、4 μL/L,8 μL/L,记作CK、T1、T2),观察NO2胁迫后三角梅的叶片形态、微观结构和光合特征。结果表明:(1)通过叶片形态观察发现,与CK相比,低浓度T1组叶片变化不明显,随着NO2气体胁迫浓度的增加,高浓度T2组叶片逐渐出现失水、叶表面有明显的水渍状或烧灼状黄色斑点。(2)通过叶片微观结构解剖发现,高浓度NO2胁迫后气孔皱缩程度增加,气孔开度减小;叶绿体结构变形,尤其是类囊体结构疏松,膨胀等变化。(3)叶片光合特性分析发现,T1和T2组的NO2胁迫导致光饱和点(LSP)和最大净光合速率(Pnmax)下降、光补偿点(LCP)增加,表观量子效率(AQE)和暗呼吸速率(Rd)在4种光响应模型中变化规律存在一定的差异性。(4)4种光响应模型中,CK组决定系数(R2)越高,均方根误差(RMSE)越低,精度最高,尤以叶子飘等机理模型为最优,拟合效果最好,其次是直角双曲线模型。研究结果表明三角梅可通过自身的形态变化、调整光合特征参数,较好地适应不同浓度的NO2,尤其是高浓度急性胁迫下,该研究结果有助于促进不同道路绿地三角梅的推广应用,对探究三角梅的景观效益和生态效益,揭示其对环境异质性的适应机制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8.
近50年青藏高原的气候变化速率是全球平均值的2倍,对高原有蹄类的种群分布和多样性维持带来严重影响。本研究以西藏类乌齐马鹿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马鹿种群为例,通过2013年和2021年对马鹿和牦牛种群数量、分布的调查,并整合了物种分布模型和种群动态模型,评估了当前和未来气候变化及人类活动(放牧、道路、居民点等)对马鹿种群适应性分布的影响。研究表明,马鹿种群在2013—2021年由890头增加到1 400头,根据种群增长模型预计在2050年马鹿种群数量将达到1 735头,但其适宜栖息地在2050年代下降43.4%,2070年代下降5.1%,表明马鹿种群增长与适宜栖息地缩小之间的冲突将不利于马鹿种群的可持续发展。同时,当前马鹿与牦牛栖息地重合率为19%,2050年代为60%,2070年代为37%,且牦牛与马鹿存在食物竞争,这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了马鹿原有的适宜栖息地。为保护马鹿,建议减少牦牛的饲养量1 000~1 500头。本研究将种群增长模型、种间竞争关系与物种分布模型整合,把气候变化对物种的影响延伸到种群层面,对其他物种的保护具有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9.
为探讨NAC转录因子在梨缺铁黄化叶复绿过程中的表达特性,并筛选响应该过程的核心NAC因子,以清水处理正常梨树叶片(N)和黄化梨树叶片(C)为对照(CN和CC),再次探讨了外源0.2% FeSO4溶液对梨缺铁黄化叶复绿和Fe2+积累的影响,研究了其关键PbrNAC基因的生物学性质,组织表达特异性以及复绿过程中的表达模式,并阐述了其与叶内Fe2+积累的关联性。其结果表明,(1)于N和C内共鉴定到含NAM结构域的21个显著差异表达的PbrNAC基因,涉及8个亚族,其长度不均,motif数从4到9不等,内含子数较少。(2)该基因倾向于根中表达,且均可响应缺铁黄化叶的复绿,其中Pbr032231.1/Pbr021393.1/Pbr026635.1/Pbr038615.1/Pbr019210.3/Pbr019212.1/Pbr002372.1这7个基因在CC内的表达量显著低于CN内表达量,且FeSO4处理后,其各时期表达量均较CC显著上调;与之相反,Pbr007284.1/Pbr016205.1/Pbr007673.1等14个PbrNAC基因均在CC内显著高表达,而FeSO4处理后,其各时期表达量总体较CC显著下降。(3)各叶样内Fe2+含量与Pbr007284.1/Pbr016205.1/Pbr007673.1基因的表达量呈显著负相关,且该3个基因的表达与Pbr016932.1/Pbr027956.1/Pbr029956.1/Pbr026635.1等基因的表达显著相关。(4)多数PbrNAC在正常梨树根系和黄化梨树根系中的表达趋势与其在CN和CC内的表达趋势基本一致,说明其在地下部根系与地上部叶内可能存在表达协同性。以上结果表明,梨PbrNAC基因可能与梨树缺铁胁迫响应和缺铁黄化叶的复绿相关,其中Pbr007284.1/Pbr016205.1/Pbr007673.1可能起重要调控作用。  相似文献   
20.
【背景】由葡萄座腔菌(Botryosphaeria dothidea)引起的梨轮纹病是梨栽培生产中的主要病害之一,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目的】对梨轮纹病菌具有较高拮抗活性的菌株FJAT-55034进行鉴定、生长特性及抑菌活性评价,为梨轮纹病的生物防治提供菌种资源。【方法】采用形态学观察、生理生化测定和16S rRNA基因序列分析进行拮抗菌株FJAT-55034的鉴定;通过生长曲线、培养温度和pH测定,研究该菌株的生长特性。采用抑菌圈法测定该菌株的抑菌谱;采用共培养、显微镜观察和果实回接,测定菌株FJAT-55034对梨轮纹病菌生长的抑制作用。【结果】拮抗菌株FJAT-55034鉴定为贝莱斯芽孢杆菌(Bacillusvelezensis)。该菌株在20-50℃(最适温度30℃)和pH 5.0-9.0 (最适pH值7.0)均能够生长,NaCl添加量为0-5%时,该菌株均能够较好地生长。菌株FJAT-55034对6种果树不同病原真菌均具有不同程度的抑制作用,抑菌圈直径范围为19.8-29.1 mm;与梨轮纹病菌共培养后,菌株FJAT-55034对菌丝生长的抑制率为77.2%。菌株FJAT-5...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