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182篇
  免费   1004篇
  国内免费   2398篇
  2024年   52篇
  2023年   199篇
  2022年   333篇
  2021年   530篇
  2020年   418篇
  2019年   507篇
  2018年   434篇
  2017年   373篇
  2016年   387篇
  2015年   550篇
  2014年   707篇
  2013年   742篇
  2012年   870篇
  2011年   779篇
  2010年   603篇
  2009年   537篇
  2008年   630篇
  2007年   584篇
  2006年   537篇
  2005年   479篇
  2004年   421篇
  2003年   384篇
  2002年   356篇
  2001年   242篇
  2000年   218篇
  1999年   154篇
  1998年   106篇
  1997年   101篇
  1996年   77篇
  1995年   50篇
  1994年   47篇
  1993年   36篇
  1992年   31篇
  1991年   18篇
  1990年   11篇
  1989年   13篇
  1988年   7篇
  1987年   11篇
  1986年   6篇
  1985年   12篇
  1984年   8篇
  1983年   8篇
  1982年   10篇
  1981年   1篇
  1978年   1篇
  1977年   1篇
  1971年   1篇
  1953年   1篇
  195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1.
12.
横断山齿突蟾属一新种(两栖纲:锄足蟾科)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1982年在横断山区考察期间,发现四川木里截族自治县的齿突蟾Scutiger标本在第二性征、趾蹼等特征与已知的各种齿突蟾均不相同,描述为新种木里齿突蟾Scutiger muliensis。  相似文献   
13.
齿突蟾属某些种的多态现象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报道某些锄足蟾科Pelobatidae动物的多态现象。讨论了同域或不同域的四种齿突蟾Scuti-ger,即刺胸齿突蟾S. mammatus(Guenther)、胸腺齿突蟾S. glandulatus(Liu)、木里齿突蟾S. mulicnsis Fei et Ye和皱纹齿突蟾S. ruginosus Zhao et jiang的皮肤瘰疣、第二性征等性状;用薄层等电聚焦电泳方法分析了同域三种齿突蟾的晶体蛋白。结果表明:前三种是有效种;后一种,即皱纹齿突蟾分别是前三种的多态性变体;这些变体以相同性状(即皮肤多瘭疣)同时表现在三个种中的现象,属于平行多态现象。  相似文献   
14.
肝细胞癌(hepatocellular carcinoma,HCC)治疗困难、预后很差,是肿瘤相关死亡中的第4大癌症,严重危害人类生命健康,但其具体发病机制却仍未完全阐明。因此,探索能调控肝细胞癌发生发展,作为肝细胞癌的诊断标志物或能预测患者预后的关键分子仍十分必要。环状RNA是前体mRNA通过反向剪接产生的由3′, 5′ 磷酸二酯键首尾连接形成的共价闭合环状结构,主要有外显子circRNA(exonic circRNA,ecircRNA)、环状内含子RNA(circular intronic RNA,ciRNA)及外显子 内含子circRNA(exon-intron circRNA,EIciRNA)三大类。由于环状RNA具有普遍性、高度保守性和稳定性,其可以参与多种癌症的发生发展过程,并且可作为肿瘤的早期诊断标志物及预后因子,因此,这是一类新型且非常有潜力应用于临床诊治各阶段的分子。近年来,有大量关于环状RNA与肝细胞癌的研究。这些研究表明,环状RNA在肝细胞癌发生发展进程中发挥的作用十分重要,并且其机制多样。因此,本文主要关注环状RNA在肝细胞癌中的最新进展,总结不同环状RNA分子对于肝细胞癌细胞恶性表型、肿瘤干细胞及肿瘤微环境中免疫细胞的作用,以及其在肝细胞癌临床转移、分期、诊断、预后等各阶段中发挥的功能及其具体作用机制。此外,本文还提出了目前研究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和不足,以期为未来的研究提供一些新的思路及策略。  相似文献   
15.
长非编码RNA(long non-coding RNAs, lncRNAs)在肿瘤发生、发展进程中承担重要角色,是近年来的研究热点之一。大量研究表明,浆细胞瘤变异易位基因1(plasmacytoma variant translocation 1, PVT1)可通过多种分子机制参与调控消化系统肿瘤的增殖凋亡、迁移侵袭、细胞自噬、血管生成、多药耐药及肿瘤代谢等过程,从而发挥致癌作用。本文主要就PVT1在消化系统肿瘤中的表达水平变化,及其与临床病理特征和预后的关系,以及PVT1对消化系统肿瘤的致癌作用机制和多药耐药机制等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16.
17.
应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检测马铃薯卷叶病毒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辣根过氧化物酶标记马铃薯卷叶病毒抗体,采用双抗体夹心ELISA方法鉴定了马铃薯和洋酸浆的茎、叶、根及马铃薯块茎中的马铃薯卷叶病毒(Potato Leafroll Virus,PLRV),结果表明,对提纯的PLRV可测出的最低浓度为25ng/ml,当包被抗体浓度为40μg/ml、酶标记抗体稀释度为1/120时,可测出马铃薯茎、叶和根汁液中的PLRV,感染PLRV的洋酸浆茎、叶和根汁液的消光值,均比无病对照者高二倍以上,虽然感染PLRV的马铃薯休眠块茎维管束组织汁液的消光值高于无病毒对照,且脐部维管束组织消光值高于顶端,但测定打破休眠的感病块茎顶端维管束组织的阳性结果更为可靠和明显。  相似文献   
18.
鄱阳湖水生植被   总被引:34,自引:5,他引:29  
本文列出了鄱阳湖98种水生维管束植物的名录,叙述了水生植被的分布。鄱阳湖水生植被面积为2262平方公里,占全湖总面积的80.8%。湖中植被呈不规则环带状分布,并可划分为湿生、挺水、浮叶和沉水4个植物带,9个主要植物群丛。并研究了鄱阳湖水生植被的演变及发展趋势和湖水位的季节性变化对植被的影响。  相似文献   
19.
鄱阳湖水生维管束植物生物量及其合理开发利用的初步建议   总被引:15,自引:2,他引:13  
用4种不同的计算方法测定了鄱阳湖水生维管束植物的生物量。根据22个断面,199个采集点,398个样方的测定结果,得出鄱阳湖水生维管束植物的年生产量为431.76万吨(湿重),即相当于5.44×10~(-15)焦耳(能量)。其中,马来眼子菜、苦草和黑藻等3种合计约占总生物量的71.46%。全湖可供草食性鱼类食用的水生维管束植物约占总量的86.9%。文中还对4个植物带和9个群丛生物量的分布规律进行了讨论。提出了人工增殖草食性鱼类,调整湖中植被组成,保护和种植水生经济植物等合理开发利用鄱阳湖水生植物资源的初步建议。  相似文献   
20.
金丝猴的牙齿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牙齿对古生物、古人类研究是十分重要的。牙齿也是动物分类学所依据的重要特征之一,它所提供的亲缘证据和来自其他方面的材料多是相吻合的。在讨论和评价现生灵长类时,牙齿同样是不可缺少的材料之一。就目前所知,已发表的金丝猴(Rhinopithecus)牙齿的研究资料较少。Hooiier(1952)和Swindler(1976)对川金丝猴的牙齿只作了一个简单的记录和扼要的形态描述。至于滇金丝猴和黔金丝猴牙齿的研究纯属空白。为此,有必要对这三个类群牙齿的形态结构作一个简要的比较观察,试图找出它们之间和属间的异同点,为今后的综合性探讨提供基本材料。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