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096篇
  免费   281篇
  国内免费   1313篇
  3690篇
  2024年   39篇
  2023年   97篇
  2022年   124篇
  2021年   126篇
  2020年   121篇
  2019年   134篇
  2018年   89篇
  2017年   101篇
  2016年   84篇
  2015年   144篇
  2014年   211篇
  2013年   157篇
  2012年   254篇
  2011年   212篇
  2010年   191篇
  2009年   192篇
  2008年   206篇
  2007年   204篇
  2006年   197篇
  2005年   138篇
  2004年   113篇
  2003年   91篇
  2002年   80篇
  2001年   90篇
  2000年   68篇
  1999年   56篇
  1998年   25篇
  1997年   18篇
  1996年   20篇
  1995年   13篇
  1994年   7篇
  1993年   9篇
  1992年   12篇
  1991年   2篇
  1990年   3篇
  1989年   2篇
  1988年   7篇
  1987年   6篇
  1986年   5篇
  1985年   9篇
  1984年   7篇
  1983年   4篇
  1982年   4篇
  1981年   4篇
  1972年   2篇
  1958年   1篇
  1957年   3篇
  1956年   2篇
  1954年   1篇
  195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69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41.
目的:观察晚期糖基化终末产物(AGEs)对人腹膜间皮细胞合成和分泌纤维连接蛋白(FN)的影响及细胞内蛋白激酶C(PKC)在其中的作用。方法:在体外制备晚期糖基化人血清白蛋白(AGE-HSA),分别用不同浓度的(0,100,500,1 000μg/ml)AGE-HSA作用于人腹膜间皮细胞,用荧光实时定量PCR和ELISA方法测定人腹膜间皮细胞FN的表达;用ELISA方法观察AGEs对人腹膜间皮细胞PKC活性影响,应用PKC激活和抑制剂观察PKC在AGE-HSA促进人腹膜间皮细胞合成FN中的作用。结果:AGE-HSA呈时间剂量依赖性激活人腹膜间皮细胞中的PKC(P<0.05);AGE-HSA同时以时效和量效方式促进人腹膜间皮细胞中FN基因和蛋白的表达(P<0.05);PKC激活剂佛波酯(PMA)也能刺激人腹膜间皮细胞合成FN,先用PMA耗竭细胞内PKC或用PKC抑制剂calphostin C后,可抑制AGE-HSA诱导的FN分泌(P<0.05)。结论:AGEs可能部分通过活化PKC促进人腹膜间皮细胞合成和分泌FN,参与腹膜纤维化。  相似文献   
42.
蓝细菌飞速繁殖形成水华能够造成严重的危害,其中某些蓝细菌由于能够产生毒素而受到广泛关注,但是我国对于产神经毒素的蓝细菌一直研究较少。我们对蓝细菌神经毒素近年来的研究进展进行简要综述。  相似文献   
43.
本研究构建了水牛卵巢黄体形成及退化过程的定量蛋白质表达谱,从中寻找与水牛发情周期相关的重要蛋白质。为研究水牛卵巢周期性变化的分子机制提供蛋白质水平的数据支撑,进而为提高水牛繁殖效率奠定实验基础。以水牛排卵后的红体期(corpus hemorrhagicum,CH)、黄体期(corpus luteum,CL)和白体期(corpus fibrosum,CF)的卵巢作为研究对象,利用串联质谱标签(tandem mass tag,TMT)标记结合液质联用((liquid chromatography/mass spectrometry,LC-MS/MS)的定量蛋白质组学技术,采用相关软件对得到的差异表达蛋白质进行生物信息学分析。同时对与水牛发情周期相关的重要差异蛋白质:单核巨噬细胞分化抗原(CD14)、通用转录因子Ⅱ-Ⅰ(GTF2I)、羟基类固醇(17β)脱氢酶1(HSD17B1)、U6 sn RNA相关Sm样蛋白质(LSM1)和纤溶酶原激活物抑制物(SERPINE1)进行了qRT-PCR分析验证。结果显示,共鉴定得到2 343种蛋白质,其中差异表达蛋白质有284种(差异倍数≥2.0),初步构建了水牛卵巢黄体形成和退化的定量蛋白质表达谱。对其中的五种重要差异蛋白质(CD14、GTF2I、HSD17B1、LSM1和SERPINE1)进行qRT-PCR验证,结果有四种(CD14、HSD17B1、LSM1和SERPINE1)的qPCR结果与质谱结果相一致,仅GTF2I与质谱结果不一致,可能是由于GTF2I存在转录后调控。本研究首次从蛋白质水平对水牛卵巢排卵后的周期性变化的分子机制进行了探究,同时为其他家畜品种发情周期的研究提供了新的研究思路。  相似文献   
44.
人白细胞介素-3(humanInterleukin3,hIL-3)是一种造血前体细胞早期分化的关键调节因子。用PCR方法从人T淋巴细胞cDNA文库中扩增出0.44kb的DNA片段,并克隆入pUC19载体中。经DNA序列测定,确定0.44kb的PCR产物合完整的编码人白细胞介素-3成熟蛋白cDNA序列,并在信号肽与成熟蛋白编码序列之间通过突变引入了限制性内切酶位点和ATG起始密码。构建的PL启动子控制下的hIL-3cDNA表达质粒,转入大肠杆菌Tap106,经42℃热诱导,获得hIL-3的表达产物。SDS-PAGE电泳显示表达产物为15kd,约占细菌总蛋白的15%。表达产物经ELISA和Western-blot验证。hIL-3表达产物在细胞内形成包涵体,纯化包涵体,使产物纯度提高到70.8%,产物复性后,能明显促进hIL-3依赖细胞株生长,具有明显的生物活性。产物转移到PVDF膜后进行N端序列分析,N端16个氨基酸正确。  相似文献   
45.
调查与白头翁共存的伴生植物种类、相似性、生活型、分布区类型等,探讨其生态适应性和地理分布规律,针对性地提出白头翁资源保护利用建议,以期为燕山地区白头翁种质资源的保护和利用提供参考。采用访问调查、路线调查和典型样地调查法,对燕山地区白头翁生境伴生植物进行调查与分析。燕山地区从冀东的秦皇岛地区到冀北的承德地区都有白头翁的分布,多生于向阳的山地草坡上,喜光、耐旱、适于阳生性环境。白头翁生境伴生植物共56科128属164种,主要优势科为菊科(Compositae)、豆科(Leguminosae)、禾本科(Gramineae)、蔷薇科(Rosaceae)、唇形科(Labiatae)、百合科(Liliaceae)、毛茛科(Ranunculaceae)、萝藦科(Asclepiadaceae)等,其中乔木共5科5属7种,灌木共22科38属46种,草本植物共35科85属111种。调查的各样地间相似系数普遍较低,说明燕山地区不同地区白头翁生境差别较大,其伴生植物具有多样性的特点。伴生植物属的分布区类型可分为14个,群落具有明显温带性质。燕山地区白头翁生境多样性及伴生植物的多样性,反映出燕山地区白头翁生态适...  相似文献   
46.
李潇英  姚一建 《菌物学报》2015,34(5):1015-1023
为提高冬虫夏草菌菌丝体及腺苷产量,探索了液体培养中进行营养物质补料的方法。通过在培养10d时进行碳、氮源联合补料,将浓度分别补充至47g/L和0.76g/L,则冬虫夏草菌丝体干重和腺苷产量分别达到27.94g/L和1.15mg/g(20d培养周期),为对照组的2.43倍和19.2倍。这项研究对冬虫夏草菌的大规模工业应用有参考意义。  相似文献   
47.
北京城市与西北远郊地表臭氧浓度梯度移动监测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北京城市与区域臭氧浓度逐年升高,对自然生态系统已经构成影响。但地表臭氧在北京城市与远郊梯度空间上的连续递变特征机制尚不清楚。采用移动监测车,搭载臭氧分析仪,选择夏季典型臭氧污染天气,以北京教学植物园为对照点,从北京城市中心向西北远郊方向,多点位连续测定地表臭氧浓度。通过分析臭氧浓度和采样点周围归一化植被指数(NDVI)的关系以及典型臭氧污染情况下的天气形势和气团轨迹,探讨北京城市和区域臭氧浓度连续空间变化特征及机制。结果表明:(1)北京西北山区森林区域臭氧浓度显著高于"城市区域",约为城市区域的2.00倍。十三陵是地表臭氧浓度的分界点,从十三陵开始臭氧浓度陡然升高,在西北山区方向保持在高水平。空间上从高到低的顺序是西北山区(254.68μg/m~3)对照点教学植物园(220.89μg/m~3)城市支路(162.84μg/m~3)城市快速路和高速路(103.24μg/m~3);(2)植被分布影响臭氧空间格局。在相同时间范围内,臭氧浓度和NDVI正相关,随NDVI增加臭氧浓度呈Logistic增长;(3)西北山区地表臭氧空间变异系数为0.11,城市支路上平均为0.28,城市快速路上为0.26,高速公路上为0.36。山区地表臭氧浓度的空间变异系数最小,高速公路最大,城市快速路、城市支路空间变异较大;(4)大范围均压场、高压后部、低压前部等稳定型天气型易造成南向弱气流,能够把空气污染物输送到西北远郊,但本研究中监测到的西北山区高浓度臭氧并非当天从城区输送而来。北京城市与区域臭氧格局与植被的关系及成因需要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48.
游离及固定化果糖基转移酶部分酶学性质的比较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从诱变、筛选的米曲霉GX0 0 10菌株所产生的果糖基转移酶 ,经过纯化和固定化操作分别制备游离酶和固定化酶 ,对两者的酶学性质进行了比较研究 .结果表明 ,两者在蔗糖转化为蔗果低聚糖的酶促反应中 ,最适pH为 5 5,在pH5 0~ 7 5之间酶活性相对稳定 .游离酶和固定化酶的适宜温度范围分别是 4 5~ 52℃和 4 0~ 55℃ .在 55℃保温 60min ,酶活性保存率分别是 61 6%和 87 5% .固定化酶的热稳定性提高 .0 1mmol LHg2 +和 1mmol LAg+能完全抑制游离酶的活性 ,但只能部分抑制固定化酶的活性 ,1mmol L的Ti2 +能完全抑制两者的活性 .以蔗糖为底物时 ,游离酶的米氏常数Km=2 15mmol L ,而固定化酶Km =386mmol L .游离酶只能使用一次 ,固定化酶反复使用 54次后 ,剩余活力为 55 2 % .用 55% (W V)蔗糖溶液与固定化酶在pH5 0 ,4 6℃下作用 12h ,可获得61 5% (总低聚糖 总糖 )产物 ,其中蔗果五糖含量达到 7 2 % .  相似文献   
49.
K-77(2)不育花粉内壁比保持系厚将近一倍。在保持系花粉内壁中,有径向排列的、断断续续的、着色深的管状结构。而不育花粉内壁中则没有管状结构,且在不育花粉内壁中形成许多小泡。在花粉粒后期,往往在Z层与内壁连接处断开。推测,由于花粉内壁结构被破坏,影响了正常的营养运输和萌发所需酶的合成而抑制花粉发育。  相似文献   
50.
采用常压柱色谱、半制备型高效液相色谱以及制备型薄层色谱等色谱技术结合重结晶等分离纯化手段,从刺楸根中分离得到6个酚性化学成分,通过理化性质和波谱分析鉴定所得化合物分别为苔色酸乙酯(1),2-羟基-4-甲氧基-3,6-二甲基苯甲酸(2),香草醛(3),原儿茶醛(4),原儿茶酸(5)和3-甲氧基苯甲醛(6).所有化合物均为首次从该属植物中获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