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271篇
  免费   316篇
  国内免费   1351篇
  2024年   27篇
  2023年   100篇
  2022年   130篇
  2021年   130篇
  2020年   137篇
  2019年   146篇
  2018年   98篇
  2017年   108篇
  2016年   92篇
  2015年   158篇
  2014年   229篇
  2013年   172篇
  2012年   273篇
  2011年   240篇
  2010年   200篇
  2009年   216篇
  2008年   230篇
  2007年   210篇
  2006年   214篇
  2005年   144篇
  2004年   123篇
  2003年   94篇
  2002年   80篇
  2001年   90篇
  2000年   70篇
  1999年   56篇
  1998年   24篇
  1997年   17篇
  1996年   21篇
  1995年   13篇
  1994年   7篇
  1993年   9篇
  1992年   12篇
  1991年   2篇
  1990年   3篇
  1989年   2篇
  1988年   7篇
  1987年   6篇
  1986年   5篇
  1985年   10篇
  1984年   7篇
  1983年   4篇
  1982年   4篇
  1981年   4篇
  1972年   2篇
  1958年   1篇
  1957年   3篇
  1956年   2篇
  1954年   1篇
  195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93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671 毫秒
981.
红瘰疣螈皮肤的显微结构观察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对我国Ⅱ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红瘰疣螈(Tylototriton shanjing)成体的皮肤结构进行了显微观察。观察结果表明,其皮肤厚薄、微血管、色素分布,以及腺体的分布和大小等方面在身体的不同部位存在差异:头和背部的皮肤厚于腹部;黑色素细胞多分布于真皮浅层,以腹部及背侧无瘰粒处多见;真皮层富含黏液腺和颗粒腺,但分布不均匀;头嵴棱部及背部瘰粒下方颗粒腺的数量多、体积大,并充满分泌物;表皮下腺体外突,其表皮细胞层数减少,形成分泌物有效通道。同时,将红瘰疣螈皮肤与其他两栖类相比可知,其以上皮肤结构特征均体现了红瘰疣螈对山区阴湿环境中陆栖生活的重要适应。  相似文献   
982.
不同建群时间下互花米草种群生长及生物量分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姚懿函  清华  安树青  何军  王玉 《生态学报》2010,30(19):5200-5208
采用"空间代替时间"的方法,研究具有不同建群时间的互花米草种群生长及生物量分配特征。结果表明:种群高度生长从建群2a到16a呈下降趋势,6a和16a均显著低于2a(P0.05);密度、总生物量及地上生物量从建群2a到16a均呈下降趋势,16a显著低于2a(P0.05);地下生物量、根冠比随建群时间延长先增长后降低,但前者16a显著低于2a(P0.05);同化器官生物量不随建群时间变化,而非同化器官生物量随建群时间延长而减少,6a和16a均显著低于2a(P0.05);须根和根状茎生物量随建群时间延长先增大后减小。结果显示建群16a后种群呈衰退态势,探究其原因将有助于我国互花米草的管理与控制。  相似文献   
983.
以pQE4Aβ15为模板,PCR扩增4Aβ15基因,并克隆到pMD18T载体中.以之进一步构建了酵母表达载体pPICZα4Aβ15.通过电转化,重组质粒pPICZα4Aβ15被整合到毕赤氏酵母GS115基因组中.甲醇诱导GS115/pPICZα4Aβ15表达,得到重组蛋白.SDS-PAGE显示重组蛋白的分子质量为18 kD,而4Aβ15的分子质量理论值为8 kD,经Western blot和质谱分析证实重组蛋白为4Aβ15.毕赤氏酵母GS115/pPICZα4Aβ15工程菌发酵上清经60%饱和硫酸铵沉淀初步纯化,获得纯度为80%的重组4Aβ15.  相似文献   
984.
目的:考察摇瓶与发酵罐水平下类球红细菌CU20-9产辅酶Q10添加前体物质的最优配比。方法:通过正交试验优化发酵前体配比,考察摇瓶发酵多种前体物质的添加对辅酶Q10产量的影响,并利用发酵罐进行中试规模实验。结果:优化后发酵前体配比为维生素B1 10 mg/L、乙酸钠100 mg/L、对羟基苯甲酸20 mg/L、花生油0.01%。结论:前体添加及优化配比后,摇瓶及中试发酵水平下辅酶Q10的产量均有显著提高。  相似文献   
985.
研究了不同溶剂中L-菊苣酸在紫外光照下的稳定性。经过紫外光谱,液质联用、旋光度核磁共振氢谱的鉴定分析,结果表明,在光照条件下L-菊苣酸会部分生成它的差向异构体,不同的溶剂中其异构化程度不同,在365 nm,达到平衡时异构化率结果为:乙腈甲醇四氢呋喃水;在254 nm下,则为:乙腈四氢呋喃甲醇水,且在254 nm下比在365 nm下异构化程度大些。  相似文献   
986.
在亚洲,低聚果糖的工业生产通常利用米曲霉或黑曲霉发酵蔗糖而来,而曲霉含有水解蔗糖和低聚果糖的蔗糖酶。因此要生产高纯度低聚果糖,必须抑制蔗糖酶的水解活性。本研究以工业生产低聚果糖的米曲霉菌株GX0015为研究材料,采用RT-PCR技术,克隆获得蔗糖酶基因(GenBank登录号:EU181219)。利用生物信息学手段对蔗糖酶基因进行分析:该酶为525个氨基酸残基组成的亲水性膜外蛋白;功能域分析结果显示:该酶具有信号肽序列,糖苷酶32家族N端特征序列和糖苷酶32家族特征序列;并具有糖苷酶32家族酶活性中心的NDPNG、RDP和EC保守序列。米曲霉蔗糖酶与酵母菌的转化酶在进化树上的位置最近。  相似文献   
987.
目的研究整合子在院内感染ESBLs大肠埃希菌和肺炎克雷伯杆菌中的分布及其与细菌耐药的相关性,探讨Ⅰ类整合子在ESBLs基因水平转移中的作用及其与ESBLs基因型的关系。方法运用K-B法,纸片扩散法,PCR,接合传递试验、套式PCR、质粒谱分析及DNA测序研究携带耐药基因的Ⅰ类整合子与耐药播散的关系。结果产ESBLs和非产ESBLs菌株中Ⅰ类整合酶扩增阳性例数分别是70例(占66.7%)和22例(占22.4%),2组整合子阳性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整合子阳性组中ESBLs、多重耐药菌均明显高于阴性组。产ESBLs菌株中blaSHV、blaCTX和blaTEM基因与整合子经质粒共同转移的频率分别是79.3%、58.5%和45.1%。结论整合子在产ESBLs大肠埃希菌和肺炎克雷伯杆菌中的分布明显高于非产ESBLs菌株,主要为Ⅰ类整合子,并参与产ESBLs菌株多重耐药性的形成,其中blaSHV基因型与整合子经质粒共同转移的频率高于其他两类基因,提示SHV型酶在浙南地区具有更强的扩散优势。  相似文献   
988.
三种波段电磁辐射致大鼠睾丸损伤的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对比性探讨电磁脉冲(EMP)、S带高功率微波(S-HPM)和X带高功率微波(X-HPM)三种波段电磁辐射致睾丸组织受损的近期和远期效应及其相关敏感指标。方法雄性Wistar大鼠192只,随机分为EMP组、S-HPM组、X-HPM组和对照组,于照后不同时间点采集睾丸组织称重,光镜观察睾丸损伤,并用图像分析技术对曲细精管病变进行定量分析。结果三种波段电磁波辐照后睾丸结构和生精细胞形态损伤基本相似:早期睾丸重及睾丸重/体重比值呈下降趋势;曲细精管生精上皮变薄,生精细胞排列紊乱,精原细胞变性坏死并由管壁脱落,精母细胞和精子数量减少并团聚于管腔中央,支持细胞和间质细胞不同程度变性;曲细精管受损百分率显示EMP组最重,S-HPM最轻,生精细胞受损数量与程度显著增加(P0.05)。结论三种波段电磁辐射对睾丸生精细胞的损伤,具有速发性、时相性、分布不均一性特点;损伤程度呈EMPX-HPMS-HPM;睾丸曲细精管受损百分率可定量反映其损伤程度,可望成为评估电磁辐射致睾丸损伤的敏感指标之一。  相似文献   
989.
唐鱼卵黄蛋白原的ELISA检测方法的建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索建立唐鱼卵黄蛋白原的ELISA检测方法。方法以卵黄脂磷蛋白(Lv)抗血清为抗体,以纯化的Lv作为抗原建立间接酶联免疫吸附反应(ELISA)方法检测雄性唐鱼(Tanichthys albonubes)整体匀浆液中的卵黄蛋白原(Vtg)。结果利用ELISA方法测定了经17-β雌二醇(E2)和不同浓度DDTs暴露21 d诱导的雄鱼整体匀浆液中的Vtg含量,可以直接在1块或在不同的酶标板上准确地进行比较。经0.055 mg/mL E2诱导的雄鱼整体匀浆液中Vtg含量为4148.33μg/g;当暴露DDTs浓度为0.0275、0.0137和0.0067 mg/mL时,雄鱼整体匀浆液中Vtg含量分别为1109.43、911.16和1322.79μg/g,与丙酮溶剂对照组462.79μg/g比较差异存在显著性(P〈0.05)。结论建立了唐鱼卵黄蛋白原的ELISA检测方法 ,本方法的检测灵敏度为8.1 ng/mL,批内误差为8.59%,批间误差为6.28%,工作范围为3.26~209.25 ng/mL。在该范围内,标准曲线具有良好的线性和重复性。  相似文献   
990.
目的:总结先天性尿道下裂的矫治经验。方法:尿道下裂患者1000例,年龄1~26岁,平均4岁。冠状沟型118例,阴茎体型593例,阴茎阴囊型189例,会阴型100例。791例采用尿道板切开卷管成形法(TIP),117例采用Duckett+Duplay术,92例采用二期手术,一期行阴茎伸直及皮瓣转移,二期行尿道成形术(TIP)。术中遵循微创原则,使用显微器械,尽量保留原有的正常组织结构。结果:随访6月至2年,TIP术741例手术一次成功,Duckett+Duplay术99例一次成功,分期手术二期成功86例。并发尿道皮肤瘘51例,尿道狭窄17例,尿道憩室6例,均经再次手术治愈。结论:尿道下裂矫治手术中,首先保留尿道板手术,并发症少,成功率高,值得推广,阴茎严重弯曲者或重度尿道下裂患者可选Duckett+Duplay术或者分期手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