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4030篇
  免费   2024篇
  国内免费   8999篇
  25053篇
  2024年   244篇
  2023年   587篇
  2022年   870篇
  2021年   952篇
  2020年   877篇
  2019年   990篇
  2018年   635篇
  2017年   664篇
  2016年   663篇
  2015年   1003篇
  2014年   1309篇
  2013年   1121篇
  2012年   1516篇
  2011年   1539篇
  2010年   1241篇
  2009年   1374篇
  2008年   1457篇
  2007年   1365篇
  2006年   1280篇
  2005年   1037篇
  2004年   743篇
  2003年   663篇
  2002年   616篇
  2001年   553篇
  2000年   487篇
  1999年   344篇
  1998年   126篇
  1997年   113篇
  1996年   94篇
  1995年   71篇
  1994年   68篇
  1993年   76篇
  1992年   50篇
  1991年   49篇
  1990年   33篇
  1989年   23篇
  1988年   25篇
  1987年   19篇
  1986年   22篇
  1985年   32篇
  1984年   13篇
  1983年   7篇
  1982年   31篇
  1981年   6篇
  1980年   5篇
  1964年   5篇
  1958年   5篇
  1955年   4篇
  1953年   4篇
  1950年   7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9 毫秒
91.
论自然景观的季节节奏   总被引:16,自引:1,他引:15  
杨国栋  陈效逑 《生态学报》1998,18(3):233-240
植物物候现象是景观季节节奏宏观,综合的表现,因此,研究物候季节的划分及其波动特点,并进行季节到来早晚的判断和预报,在实践上助于从整体上把握景观的动态,在理论上则有助于丰富和深化对于景观生态环境的认识。  相似文献   
92.
系统地研究了缙云山大头茶(Gordoniaacuminata)种群的生殖年龄、生殖年龄结构及其影响因子。研究结果表明:大头茶种群的Armin、Armax、和Apc值分别为10a、88a、34a和78a,但随群落结构复杂性程度的增加其生殖年龄逐渐递增。缙云山大头茶种群的生殖年龄结构和兴文地区的相似,均为增长型,但前者生殖年龄结构较后者复杂,且前者之生殖年龄结构在不同生境(甚至同一群落的不同海拔样地)中呈现不同类型。影响大头茶种群生殖年龄和生殖年龄结构的主要因子是群落生境类型、幼株积累生物总量的能力、群落透光度、土壤类型、海拔高度和坡向等。  相似文献   
93.
橡胶-砂仁复合系统生物产量、营养元素空间格局的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通过对橡胶与砂仁间作林和同龄纯胶林各层次各器官生物量及10种营养元素含量的测定,对比研究了两种分乔木层生物量按径级分配,林分平均净生产量,营养元素的积累分布规律,林龄为30a,间作龄为8a的胶砂间作林的总生物量为139.85t/hm^2。其中乔木层占72.7%,间作层占22.6%,枯落物层占5.2%,与同龄纯胶林相比,乔木层提高了7.6%,枯落物层提高了38.9%,两种林分乔木层地上部分生物量约占  相似文献   
94.
该研究旨在探讨苯并(a)芘[Benzo(a)pyrene,B(a)P]对孕早期小鼠卵巢黄体功能的影响及机制.体内模型:将昆明小鼠每晚按雌雄3∶1的比例合笼,次晨查得阴栓记为孕第1天(d1);将其随机分为对照组和B(a)P处理组,每日早晨称重后以0.1 mL/10 g动物体质量灌胃给予0.2 mg/(kg·d)的B(a)...  相似文献   
95.
植物生活史型的多样性及动态分析   总被引:22,自引:11,他引:11  
主要阐述了植物生活史型的基本定义和基本模式。根据植物的生态幅(Ecological amplitude)、适合度(Fitness)和能量分配格局将植物生活史型划分出V生活史型、S生活史型和c生活史型3个基本类型以及VS生活史型、SV生活史型、cS生活史型、Sc生活史型等6个具有混合特征的过渡类型。文中分析了权衡(丁rade—off)植物生活史各阶段的能量需求,使之合理地进行能量分配,进而使植物生活史型获得最佳的繁殖和存活效益以及最大的适合度的重要性,指出韧生代谢和次生代谢增值物生活史型及其生活史型之间相互转换的密切关系。韧生代谢物质主要用于营养生长,次生代谢物质主要用于促进繁育和拮抗环境胁迫。植物生活史型在特定时空中依生境的连续变化而发生相互转换,呈现出具动态特征的植物生活史型诺。提出了植物生活史型的形成机制,即生境中的资源状况和干扰程度构成了环境筛的径度,进而形成选择压力,以使植物按需分配能量,合成初级代谢产物或次级代谢产物来应对选择压力,形成自身的生态幅和适应对策,最终与生境相互作用过程中表现出的适合度来表征相应的生活史型。还提出了植物生活史型之间相互转化的机制,即每一种植物生活史型均有与该生活史型相对应的生境类型、选择压力、代谢物质和生活史对策,由于时空的连续变化,生境类型也发生过渡性变化,形成过渡类型(ED、DE、DF、FD),因而导致选择压力、代谢物质、生活史对策也发生过渡性变化,形成过渡类型LM、ML、MH、HM、KR、RK、RT、TR、BP、PB、PA、AP,最终通过VS、SV、SC、CS等过渡类型的形成而实现植物生活史型之间的相互转换。文中以高山红景天(Rhodiola sachalinensis)等5种植物生活史型谱为例,分析了各植物生活史型谱的动态特征并指出:V生活史型的植物因营养体较为发达、寿命较长,且能通过正常的有性生殖繁衍后代,通常都能产生稳定种群;以S生活史型为主的植物,因台子中含有来自双亲的两套基因,故有性生殖过程能产生较多遗传性不同的后代,使种群的适应环境变化的能力加强,因而容易形成爆发种群;以c生活史型为主的植物,其遗传物质与母体完全相同,故种群适应环境变化的能力较弱,因而容易导致种群濒危。  相似文献   
96.
异质景观中非点源污染动态变化比较研究   总被引:36,自引:6,他引:30  
通过在河北省遵化地区于水库的上游选取景观特征差异明显的4个典型流域,对地表水体采样分析,研究了非点源污染N(水溶性N)含量的季节动态变化特征以及与流域形状、景观空间分布格局的相互关系。结果表明:(1)平水(偏干,下同)年份不同季节地表水中非点源污染N含量高于干旱年份,反映出平水年份地表和地下径流对非点源污染的形成起到了较大作用。(2)干旱年份地表水中非点源污染N含量季节变化比较平稳,且空间变异较小,而平水年份地表水体中非点源污染N含量季节变化较大,表现出两种不同变化形式。(3)流域形状和景观类型的相对重要性与非点源污染N之间没有明显的相关关系,而“源”“汇”景观类型的空间分布格局在非点源污染的形成中起着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97.
森林生态系统DOM的来源、特性及流动   总被引:18,自引:1,他引:17  
可溶性有机物质(Dissolved Organic Matter)是森林生态系统主要的可移动碳库及重要的养分库。系统综述了森林生态系统DOM的来源,组成,性质,季节动态;DOM释放与存留机制及影响因素,森林生态系统DOM的流动及干扰对DOM动态影响等,已有研究表明DOM的森林生态系统C、N、P循环,成土作用,污染物迁移等方面起着重要作用。今后森林生态系统DOM的研究应集中于以几方面:(1)确定森林生态系统中DOM源和汇;(2)评价森林水文条件对DOM释放与存留的调节作用;(3)探讨全球气候变化对森林生态系统DOM的影响;(4)可溶性有机氮(Dissolved Organic Nitrogen),可溶性有机磷(Dissolved Organic Phosphorus)动态与可溶性有碳(Dissolved Organic Carbon)动态的差别。  相似文献   
98.
黄土高原沟壑区王东沟小流域土壤有机碳空间分布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地貌和土地利用是影响土壤有机碳(Soil organic carbon,SOC)空间变异的重要因素。以黄土高原沟壑区王东沟小流域(8.3 km2)为对象,在考虑地貌单元和土地利用影响的基础上,采集0—20cm样品448个,0—200cm样品33个。研究了地貌单元(塬面、塬坡和沟道)和土地利用方式对SOC含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地貌单元和土地利用对小流域表层和深层SOC的含量分布影响都有显著差异。0—20cm土层的SOC含量,沟道塬面塬坡;塬面表层SOC含量的变化平缓;塬坡和沟道SOC变异大于塬面。0—200cm土层SOC三地貌单元差异达极显著水平(P99.9%),塬面SOC含量最高(5.37g kg-1),塬坡(3.06 gkg-1)最低。不同地貌单元条件下土地利用方式对表层和剖面SOC含量分布的影响也存在明显差异。塬面区,人工草地SOC含量亦明显高于农田和果园,但仅40cm以上土层SOC达到显著差异。在塬坡上,不同土地利用类型间,发生显著差异深度达到140cm。沟道内,林草两种土地利用类型间的SOC含量无显著差异。在估算该地区SOC密度和储量时,需要充分考虑地貌单元和土地利用方式的影响。  相似文献   
99.
基于地理和气象要素的春玉米生育期栅格化方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勤  严昌荣  梅旭荣  杨建莹  翟治芬 《生态学报》2011,31(14):4056-4061
本文以黄河流域春玉米生育期和气象站点气象数据为主要数据源,采用多元逐步回归法分析了各生育期和经度、纬度、海拔高度、降水、年均温、≥10℃积温和日照时数等影响因子的关系,建立逐步回归方程,对各生育期空间栅格化方法进行了探讨,结果表明:(1)生育期空间拟合插值的统计检验说明春玉米“播种期”、“抽雄期”和“收获期”三个时期模拟效果最好,“拔节期”效果精度相对较好;(2)播种期基本满足从西南到东北延后的变化趋势,而拔节期、抽雄期和收获期基本上表现了从南北向中部、中部向东西两侧延后的现象。本研究得到的生育期与地理和气象要素之间的逐步回归方程,可为气候条件变化下作物生育期栅格化模拟试验以及农业生产应该采取的适应机制研究提供一定的依据。  相似文献   
100.
内蒙古荒漠草原地表反照率变化特征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张果  周广胜  阳伏林 《生态学报》2010,30(24):6943-6951
基于2008年全年内蒙古荒漠草原的气象观测数据对荒漠草原地表反照率的变化特征分析发现,内蒙古荒漠草原的地表反照率在晴天呈早晚高、正午前后低的U形变化特征,降水引起的土壤含水量变化将导致地表反照率减小,云对地表反照率的影响比较复杂。荒漠草原地表反照率的月平均日变化类似于晴天条件下的日变化,大多数月份呈现早晚高正午前后低的U形变化趋势,仅在1-2月份及11-12月份呈现V形。地表反照率的季节变化较为明显。在生长季,由于存在植被覆盖使得地表反照率较低;而在冬季,地表反照率较高,特别是1\,2月份,其月均值分别为0.56和0.48,甚至高于沙漠。9月份地表反照率月均值达到最小值0.230, 7、8\,9月份地表反照率接近,分别为0.236、0.232和0.230。而且在生长季,荒漠草原的地表反照率高于退化草地、农田及麦田,低于沙漠的地表反照率,但是荒漠草原的地表反照率除7-10月份明显低于沙漠地表反照率外(相差大于0.02),生长季的其它月份与沙漠相差不大。晴天地表反照率随太阳高度角的增大而减小,当太阳高度角大于40°时,地表反照率趋于稳定,其与太阳高度角呈指数关系。土壤含水量的增大会导致地表反照率的减小,地表反照率与土壤含水量呈指数或线性关系。根据地表反照率与这两个因子之间的单因子关系式,建立了内蒙古荒漠草原晴天地表反照率随太阳高度角与土壤含水量变化的双因子参数化公式,而且太阳高度角和土壤含水量两者共同解释了地表反照率变化的68%左右。该公式可以较好地模拟内蒙古荒漠草原晴天地表反照率的变化。该公式是否可以进一步耦合到天气或气候模式中,还需要借助更多代表性的观测资料的验证,但是本研究无疑对陆面模式中地表反照率更准确的参数化及模拟提供了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