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4052篇
  免费   2014篇
  国内免费   9005篇
  25071篇
  2024年   244篇
  2023年   587篇
  2022年   870篇
  2021年   952篇
  2020年   878篇
  2019年   990篇
  2018年   634篇
  2017年   664篇
  2016年   663篇
  2015年   1001篇
  2014年   1311篇
  2013年   1120篇
  2012年   1515篇
  2011年   1540篇
  2010年   1246篇
  2009年   1375篇
  2008年   1458篇
  2007年   1370篇
  2006年   1284篇
  2005年   1038篇
  2004年   746篇
  2003年   662篇
  2002年   616篇
  2001年   553篇
  2000年   487篇
  1999年   344篇
  1998年   126篇
  1997年   113篇
  1996年   94篇
  1995年   70篇
  1994年   68篇
  1993年   77篇
  1992年   50篇
  1991年   49篇
  1990年   33篇
  1989年   23篇
  1988年   25篇
  1987年   19篇
  1986年   22篇
  1985年   32篇
  1984年   13篇
  1983年   7篇
  1982年   31篇
  1981年   6篇
  1980年   5篇
  1964年   5篇
  1958年   5篇
  1955年   4篇
  1953年   4篇
  1950年   7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41.
黑龙江省红松林资源动态变化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利用黑龙江省1949~1998年的调查数据和1949、1986年的两期1∶2500000森林资源分布图,从资源统计和景观格局两个角度对黑龙江省红松林的变化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从数量上看,黑龙江省红松林的面积和蓄积急剧减少,占全省森林资源的比例不断降低,林龄结构趋于不合理;从景观格局来看,1949年和1986年两期景观相比,红松林面积急剧减少,斑块数量增多,斑块密度加大,平均斑块面积减小,总边缘长度减小,边缘密度增大,呈严重的破碎化,大部分红松林景观转变为阔叶混交林和非林地。  相似文献   
142.
长期施肥对双季稻区红壤性水稻土质量的影响及其评价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为量化27年连续施用化肥及其与猪粪、稻草配施处理对双季稻区土壤质量的影响,选择土壤容重、最大持水量、孔隙度、标准化平均质量直径、pH、阳离子交换量、有效养分、土壤有机质、微生物生物量碳、土壤酶和作物生产力等项目作为评价指标,并根据不同指标所具有的功能归纳为:抗物理退化的能力、养分供应和贮藏的能力、抗生物化学退化的能力、保持作物生产力的能力4项功能,以这4项功能为基础划分土壤质量指数(SQI).结果表明:SQI等级范围为0.544(CK)~0.729(施氮磷钾肥+稻草处理).与施氮磷钾肥(NPK)处理土壤相比,长期非均衡施肥的PK、NP、NK处理土壤质量发生了退化.土壤缺磷和缺钾是限制水稻生产力的主要因素,即使每年施用30 t·hm-2猪粪或4.2 t·hm-2稻草也不能达到满足高产水稻所需要的土壤磷、钾含量水平.长期施用石灰对红壤水稻土质量的提升效果不明显.在南方红壤水稻种植区,氮、磷、钾与有机肥配施是提升土壤质量的最佳措施.  相似文献   
143.
为了探讨林地覆盖雷竹林退化机理,给退化雷竹林恢复提供理论参考,对不同覆盖年限(CK、1、3 a 和6 a) 雷竹林土壤微生物区系组成和生物量碳(Cmic)、氮(Nmic)、磷(Pmic)等特征因子进行了测定,并分析了其与土壤养分的制约性关系。结果表明:(1) 雷竹林土壤微生物以细菌为主,真菌次之,放线菌最少,分别占土壤微生物总量的90.11%-98.03%、1.04%-9.22%和0.67%-1.37%。随覆盖年限增加,细菌、放线菌比率呈下降趋势,真菌比率呈上升趋势;土壤微生物总数、细菌和放线菌数量及Cmic、Nmic、Pmic均呈先升高后降低的变化趋势,试验雷竹林间差异极显著,真菌数量总体呈极显著升高趋势。(2)雷竹林土壤微生物特征因子与土壤有机质(SOM)、全氮(TN)、全磷(TP)、碱解氮(Available nitrogen, AN)和pH均呈显著或极显著相关,其中,CK和覆盖1 a、3 a雷竹林土壤微生物特征因子与土壤养分主要呈正相关,与pH呈负相关,而覆盖6 a雷竹林则相反。(3)不同覆盖年限雷竹林土壤养分与土壤微生物的制约性关系存在一定的差异,CK雷竹林土壤SOM、TN、AN、速效钾(AK)和pH主要影响土壤Cmic、Nmic和细菌,覆盖1 a雷竹林土壤SOM、TN、TP和AK主要影响土壤Pmic、放线菌和细菌,覆盖3 a雷竹林土壤SOM、TN、速效磷(AP)和AN主要影响土壤Nmic、放线菌和真菌,覆盖6 a雷竹林土壤SOM、TN和pH主要影响土壤Nmic、真菌。研究表明:长期覆盖雷竹林土壤细菌、放线菌数量与比例明显降低,真菌数量与比例明显提高,土壤养分与土壤微生物的制约性作用关系会发生较为明显变化,产生土壤障害,这是覆盖雷竹林退化的主要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144.
SRAP、ISSR技术的优化及在甘蓝类植物种子鉴别中的应用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将SRAP与ISSR 2种分子标记技术应用于8种甘蓝类植物(Brassica oleracea L.)的种子鉴别中。先以甘蓝(Brassica oleracea var. capitata)基因组DNA为模板,通过对SRAP、ISSR反应体系中各影响因素的逐一筛选,优化了甘蓝类植物SRAP、ISSR反应体系。进而采用30个SRAP引物组合和15个ISSR引物对白甘蓝、皱叶甘蓝、红甘蓝、羽衣甘蓝、花椰菜、青花菜、抱子甘蓝、球茎甘蓝的基因组DNA进行了PCR扩增,结果表明:M3E5与M4E5两个SRAP引物组合可以在8种甘蓝类植物之间显示较高的多态性;844和888两个ISSR引物也可在8种甘蓝类植物之间产生很好的多态,特别是844引物单独应用即可区分所有材料。  相似文献   
145.
利用近年来发展起来的代表性差异分析cDNA-RDA(cDNA-representational difference analysis)技术筛选BXSB红斑狼疮小鼠发病相关基因.发现了3个新的表达序列标签(EST)片段,在GenBank中的登录号分别为AF060113, AF060111, AF060110,同时发现了一些已知与自身免疫病相关的基因如逆转录病毒衣壳蛋白、Line-1逆转录酶等.通过RDA技术可能发现系统性红斑狼疮发病相关新基因,为自身免疫病的理论研究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法.  相似文献   
146.
目的:将糖尿病慢性并发症相关基因醛糖还原酶 (aldose reductase, AR) 基因与腺相关病毒(adeno associated virus, AAV) 表达载体pSNAV2.0重组,使其在HEK293细胞中表达,以基因工程表达的AR为靶向,建立醛糖还原酶抑制剂 (aldose reductase inhibitor, ARI) 细胞筛选模型。方法:首先采用酶切、连接等方法构建含有人AR基因序列的AAV表达载体pSNAV-hAR,将重组质粒转染HEK293细胞,通过活性测定、Western blot和免疫荧光检测目的基因转染及表达的情况。结果:PCR、酶切、DNA测序均证实表达质粒pSNAV-hAR构建正确。转染HEK293细胞后,一系列分析结果显示,腺相关病毒表达载体介导的AR真核细胞表达产物是具有功能活性的目的蛋白。应用经典醛糖还原酶抑制剂 Sobinil 和 Zopolrestat 对此模型进行了验证。结论:AR高表达细胞模型的建立,为进一步筛选ARI、探讨多元醇通路学说在糖尿病慢性并发症发病机制中的作用奠定了基础。针对先后建立的酵母细胞与真核细胞模型的特点及三种AR活性测定方法中的注意事项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147.
利用排除法和引入昆虫的方法相结合,研究越南篦齿苏铁(Cycas elongata)的传粉媒介.结果表明,越南篦齿苏铁靠风媒传粉和虫媒传粉的雌株结实率分别55.3%和57.2%,自然传粉的结实率为63.5%,说明风和象鼻虫都是越南篦齿苏铁的有效传粉媒介.越南篦齿苏铁散粉高峰在白天,夜间散粉很少,在3.0 m以内风传花粉的密度较高,3.0 m之外的密度急剧下降.可见,风媒和虫媒都是越南篦齿苏铁的有效传粉途径,与泽米铁类植物为专一寄主性昆虫传粉的结论不一致.  相似文献   
148.
基于遥感和GIS的川西绿被时空变化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探索出了利用多时相MODIS数据分析绿被时空变化的技术方法,揭示出了川西2002—2008年间绿被的变化特征。建立了绿被提取模型。用其从2002—2008年的多期MODIS影像中提取出川西多期绿被数据。其次,利用GIS技术对2002—2008年间绿被变化,及其与温度、降雨的关系等进行了分析。研究表明:2002年绿被天数在195 d以上的区域有43.3%。终年无绿被的区域有4.3%。西北部植被生长日数短,而东南部生长日数长。2002—2008年间,春季绿被面积变幅最大,秋季最小。最大绿被面积出现在2006年的夏季,最小绿被面积出现在2005年的冬季。平均夏冬绿被面积差占区域面积46.7%。在季节上,绿被面积与温度和降雨量均在0.01的水平上呈显著正相关关系,其相关系数分别为0.82和0.84。该研究成果对植被生长潜力挖掘、农牧生产和生态建设决策等均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49.
目的:为研究钙离子对人心房肌细胞小电导钙激活钾通道电流(ISK2)的调节作用,建立用二性霉素B(amphotericin B)与β-escin穿孔的膜片钳(PPR)技术。方法:体外循环术中取得右心耳,应用急性酶分离获得单个人体心房肌细胞,用二性霉素B和/或β-escin作为穿孔电极液,进行穿孔膜片钳实验,在此模式下测试钙离子对人心房肌细胞SK2电流的调控作用,并用胞内钙测试系统验证穿孔前后胞内钙变化。结果:混合使用穿孔电极液6.88μg/mlβ-escin和150μg/ml二性霉素B与单独用150μg/ml二性霉素B或6.88μg/mlβ-escin相比,前一种方法细胞容易封接,能形成稳定的穿孔膜片钳记录模式,可观察到SK2电流有激活,且胞内钙测试系统检测时可观察到穿孔后电极液至细胞内的游离钙离子浓度的增加,F340/380增强。结论:适当浓度的二性霉素B与β-escin混合使用进行穿孔膜片钳实验是一种稳定的全细胞膜片的记录技术,可以用于胞内游离钙离子对SK2电流调控的研究。  相似文献   
150.
目的构建以乙型脑炎病毒(Japanese encephalitis virus,JEV)疫苗株SA14-14-2为基因骨架的乙脑/登革4型嵌合病毒,并分析该嵌合病毒对小鼠的神经毒力。方法通过重叠PCR方法扩增含有登革病毒4型(DENV-4)H241株pr ME基因序列和乙型脑炎病毒疫苗株SA14-14-2的NS1蛋白前177个核苷酸的融合片段,用Nar I和Bgl II双酶切后替换乙型脑炎病毒疫苗株SA14-14-2全长克隆中的相应区域,构建成乙脑/登革4型嵌合全长克隆,通过体外转录和转染BHK21细胞获得嵌合病毒(JEV/DENV-4 chimeric virus,JD4)。通过测定嵌合病毒JD4和2个母本株JEV SA14-14-2株及DENV-4 H241株蚀斑大小、小鼠脑内神经毒力和皮下感染入脑能力、乳鼠脑内神经毒力,比较JD4和母本株之间的差异。通过将JD4在原代地鼠肾(primary hamster kidney,PHK)细胞传代30次,分析传代后嵌合病毒的神经毒力是否减弱及减弱的程度。结果测序结果表明,构建的嵌合病毒JD4基因组序列和预期一致,没有产生新的位点突变。JD4蚀斑较SA14-14-2明显偏小,但和DENV-4 H241株没有明显区别。JD4对3周龄小鼠具有较强的脑内神经毒力,和母本株DENV-4 H241没有差异,对小鼠没有神经侵袭力。乳鼠实验结果表明,嵌合病毒JD4脑内神经毒力虽然略低于母本株DENV-4 H241,但两者之间没有明显差异,都明显强于乙脑疫苗株SA14-14-2。在PHK细胞传代30次后,小鼠神经毒力虽然有所减低,但并不明显。结论成功构建了嵌合病毒JD4,通过测定并比较JD4与母本株的蚀斑特征、小鼠及乳鼠神经毒力等试验,为分析登革疫苗候选株安全性研究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