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51篇
  免费   41篇
  国内免费   207篇
  2024年   4篇
  2023年   6篇
  2022年   11篇
  2021年   24篇
  2020年   12篇
  2019年   24篇
  2018年   13篇
  2017年   15篇
  2016年   18篇
  2015年   22篇
  2014年   25篇
  2013年   29篇
  2012年   53篇
  2011年   42篇
  2010年   43篇
  2009年   41篇
  2008年   37篇
  2007年   33篇
  2006年   28篇
  2005年   24篇
  2004年   20篇
  2003年   13篇
  2002年   29篇
  2001年   21篇
  2000年   11篇
  1999年   11篇
  1998年   14篇
  1997年   3篇
  1996年   3篇
  1994年   8篇
  1993年   4篇
  1992年   6篇
  1991年   5篇
  1990年   2篇
  1989年   8篇
  1988年   2篇
  1987年   4篇
  1986年   2篇
  1985年   4篇
  1984年   4篇
  1983年   2篇
  1982年   3篇
  1979年   2篇
  1976年   2篇
  1973年   1篇
  1972年   1篇
  1967年   1篇
  1959年   1篇
  1957年   2篇
  1956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69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59 毫秒
631.
蓝喉蜂虎的捕食行为与食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我国有分布的7种蜂虎科鸟类中,蓝喉蜂虎(Merops viridis)分布范围最广,但相关野外研究还比较少。2011~2016年,我们以江西省吉安市郊区的一个蓝喉蜂虎种群为研究对象,在观察野外捕食行为的基础上,记录了其食物种类,研究了该鸟的食性。蓝喉蜂虎的食物主要是蜂类、蝶类和蜻蜓类昆虫,其被捕食频次的百分比分别为26.0%、26.3%和38.3%。其中,繁殖前期以蜂类居多,繁殖后期以蜻蜓类居多,数量比例存在显著的季节性差异。这种差异可能是昆虫生活史差异造成的。网络图片资料佐证了其食物种类主要为以上3类昆虫。在吞食食物前,蓝喉蜂虎会对不同类群的昆虫进行不同时长和不同方式的处理。此外,野外研究发现,产卵期蓝喉蜂虎巢室中散布着可能被吞食过带有食物残渣的小型贝类碎片。通过实验筛选营巢河滩地的沙土,发现这些贝壳碎片是外来。这表明,蓝喉蜂虎可能通过取食小型贝类贝壳,在产卵期获取短期额外的钙质补偿。蓝喉蜂虎在其分布区内属不常见鸟类,但其捕食的主要昆虫类群在我国南方比较常见,这说明食物不是限制该鸟分布的原因。蓝喉蜂虎是一个极具观赏价值的美丽小鸟,当前亟需深入研究,为该鸟的保护提供决策依据。  相似文献   
632.
闽江河口湿地自然保护区及其周边区域景观自然性评价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占昕  潘文斌  郑鹏  柯锦燕  陈奇亮 《生态学报》2017,37(20):6895-6904
闽江河口湿地自然保护区是福建省沿海湿地自然保护区网络中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解译2003年和2013年两个时相的遥感影像,利用RS和GIS空间分析技术计算自然景观特征、生态学干扰和景观破碎化程度3项指标,并在此基础上构建2个层次的景观自然性评价指标体系。同时,运用层次分析法计算各个指标层的权重,定量分析了2003—2013年间研究区域的景观自然性的变化,并进一步探讨了不同距离的环状带对湿地保护区及周边区域景观自然性的影响,对闽江河口湿地保护区及其周边区域景观自然性变化进行分析。结果显示:2003—2013年间,闽江河口湿地自然保护区内景观自然性降低,降幅为9.17%,景观自然性有随着距离自然保护区距离增加而减小的趋势。景观自然性变化的自然驱动力为气候、水文、植被演替,人为驱动力为人类开发活动和政策导向。据此,提出3条建议以便更有效地保护自然保护区和周边区域的自然性,为闽江河口湿地自然保护区的科学管理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633.
目的:研究STAT3在肝癌细胞SK-Hep1对sorafenib抗性中的作用,并探讨STAT3基因沉默在增强sorafenib肝癌疗效中的作用。方法:应用基于shRNA的基因沉默技术在肝癌细胞SKHep1中敲减STAT3;用CCK8法检测细胞的生长情况与对sorafenib的敏感性;蛋白印迹法(Western blot)检测STAT3、p-STAT3(Y705)、p-STAT3(S727)以及其下游蛋白的表达变化。结果:成功构建了STAT3敲减的细胞株SK-Hep1-sh STAT3。该细胞中STAT3蛋白表达降低,细胞增殖明显受到抑制。Sorafenib的处理下调了STAT3的磷酸化水平及其下游蛋白Mcl-1和Cyclin D1的表达。STAT3基因敲减的SK-Hep1细胞,对sorafenib的敏感性增强。结论:基于shRNA的STAT3基因沉默能明显抑制SK-Hep1细胞增殖,提高细胞对sorafenib的敏感性,有望成为提高sorafenib抗肝癌疗效的一种新手段。  相似文献   
634.
福建省水稻稻米重金属污染的对应分析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采用环境统计学方法布点采集福建省闽南、闽中和闽西北38个早晚稻稻谷样本,应用对应分析方法研究影响地区稻作类型的稻米Hg、As、Cd、Pb、Cu 5种重金属污染差异的主要因子,并通过主要因子揭示重金属与地区稻作类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福建省不同地区水稻稻米5种重金属含量与稻作类型存在较大差异,变异范围较大,其中超标率最高的是Pb,达100%,其次为Hg和Cd,分别为78.95%和50.0%,最低的是Cu,仅2.3%,而As无超标.Pb和Cd是导致地区稻作类型间差异的主要因子.聚类分析表明,38个稻谷样品可聚为7类,不同地区稻作类型,由于与污染源距离不一,受重金属污染的程度呈明显差异,体现不同的污染特征.可以认为,对不同地区稻作类型稻米重金属污染应采取地区控制与品种搭配相结合的策略,才能达到控制和消除稻米重金属污染的目的.  相似文献   
635.
浇灌黄腐酸对肾蕨生长及吸收重金属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研究了黄腐酸浇灌对以污泥为肥料的盆栽肾蕨生长及吸收重金属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黄腐酸浇灌次数的增多,肾蕨叶长、叶宽、羽片对数以及每盆肾蕨的干重增加显著;同时肾蕨对各种重金属离子吸收总量也显著提高。因此,在利用污泥作为土壤肥料的同时,使用黄腐酸强化植物修复以移除其中的重金属,可减轻土壤污染。  相似文献   
636.
柯杨  黄原  雷富民 《遗传》2010,32(9):951-960
采用长PCR扩增的线粒体DNA和引物步移法, 测定并注释了中国特有鸟类-黑尾地鸦(Podoces hendersoni)的线粒体基因组全序列。黑尾地鸦的mtDNA序列全长16 867 bp, GenBank登录号GU592504。基因含量和排列次序与原鸡的一致, 包含13个蛋白编码基因、22个tRNA、2个rRNA和1个控制区(D-loop)。除COI基因以GTG作为起始密码子外, 其余12个蛋白质编码基因均以典型ATG密码子起始。11个蛋白编码基因以完全终止密码子TAA、AGG或AGA终止, COIII和ND4基因终止密码子为不完整的T。tRNASer(AGY)的DHU臂缺失, tRNALeu(CUN)的反密码子环由9个碱基构成, 而不是标准的7个碱基。其余的20个tRNA基因的二级结构均属典型的三叶草结构。预测了rRNA的二级结构, 其中, 12S rRNA二级结构包含4个结构域, 43个茎环结构; 16S rRNA的二级结构包含6个结构域, 55个茎环结构。此外, 在其他鸟类控制区中所发现的F-box、D-box、C-box、B-box、Bird similarity-box和CSB1-box也同样存在于黑尾地鸦中。  相似文献   
637.
在低磷(0.5 mg·L-1) 营养胁迫下,运用生理生化方法分析了化感水稻PI312777(PI)与非化感水稻Lemont (Le) 对稗草抑制作用潜力的变化特性及其内在机理.结果表明,在低磷营养胁迫下,化感水稻品种PI对受体稗草根干重的抑制能力明显提高,在处理后的5 、10和15 d,其对稗草地下部干重的抑制率分别增加了5.64%、3.89%和12.13%,增加幅度比非化感水稻品种Le显著.生理生化分析结果表明,与正常营养条件相比,用低磷营养下生长的化感水稻PI的根系分泌物处理稗草5、10和15 d,受体稗草叶片中POD活性的促进率分别提高了20.19%、15.47%和6.68%,吲哚乙酸氧化酶活性的促进率分别提高了18.08%、17.71%和12.50%,硝酸还原酶活性的抑制率分别增加了13.89%、18.60%和2.10%. 在低磷营养胁迫下,化感水稻通过抑制受体植物的硝酸还原酶活性,影响其对氮营养的吸收,同时显著提高了吲哚乙酸氧化酶活性,减缓了受体稗草的生长速度,提高了其抑草作用潜力.  相似文献   
638.
Oxidative stress and inflammation are closely related to atherosclerotic cardiovascular disease. It is established that hydrogen has significant protective effects on many diseases as a potential antioxidative and anti-inflammatory agent. The purpose of this study is to evaluate the effect of hydrogen on unstable angina in vitro and in vivo. An atherosclerosis model in vitro was constructed by ox-LDL-induced injury of human umbilical vein endothelial cells and in vitro testing indicated hydrogen inhibited ox-LDL-induced oxidative stress and inflammatory response by down-regulating LOX-1/NF-kB signaling pathway. Subsequently, the attenuating effect of hydrogen-rich water intake on unstable angina was further confirmed in clinic. Forty hospitalized subjects with unstable angina were enrolled and consumed either 1000–1200 mL/d hydrogen-rich water or the same amount of placebo pure water in addition to conventional drugs for three months. Clinical analysis showed hydrogen-rich water intake relieved angina symptoms in unstable angina patients. Serum analysis showed that hydrogen-rich water addition resulted in more effective reductions of total-cholesterol, low-density lipoprotein-cholesterol, and apolipoprotein B levels compared with conventional treatment. These results support that hydrogen as adjuvant treatment has a beneficial effect on unstable angina.  相似文献   
639.
640.
花生壳粉生物吸附水溶液中阴离子染料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An untried,low cost, locally available biosorbent for its anionic dye removal capacity from aqueous solution was investigated. Powder prepared from peanut hull had been used for hiosorption of three anionic dyes, amaranth (Am), sunset yellow (SY) and fast green FCF (FG). The effects of various experimental parameters (e.g.initial pH and dye concentration, sorbent dosage, particle size, ion strength, contact time etc.) were examined and optimal experimental conditions were decided. At initial pH 2.0, three dyes studied could be removed effectively.When the dye concentration was 50 mg" L-1 the percentages of dyes sorbed was 95.5 % in Am, 91.3 % in SY and 94.98 % in FG, respectively. The ratios of dyes sorbed had neared maximum values in all three dyes whensorbent dose of 5.0 g·L^-1 and the sorbent particle size in 80—100 mesh was used. The increasing the ion strength of solution caused the decrease in biosorption percentages of dyes. The equilibrium values arrived at about 36 hour for all three dyes. The isothermal data of biosorption followed the Langmuir and Freundlich models. The biosorption processes conformed the pseudo-first-order rate kinetics. The results indicated that powdered peanut hull was an attractive candidate for removing anionic dyes from dye wastewater.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