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8427篇
  免费   8432篇
  国内免费   9081篇
  125940篇
  2024年   249篇
  2023年   1460篇
  2022年   3315篇
  2021年   5576篇
  2020年   3796篇
  2019年   4710篇
  2018年   4453篇
  2017年   3259篇
  2016年   4611篇
  2015年   6707篇
  2014年   7873篇
  2013年   8325篇
  2012年   9996篇
  2011年   8996篇
  2010年   5557篇
  2009年   4977篇
  2008年   5727篇
  2007年   5141篇
  2006年   4467篇
  2005年   3495篇
  2004年   2973篇
  2003年   2727篇
  2002年   2277篇
  2001年   1868篇
  2000年   1695篇
  1999年   1671篇
  1998年   1039篇
  1997年   1008篇
  1996年   944篇
  1995年   823篇
  1994年   790篇
  1993年   619篇
  1992年   820篇
  1991年   619篇
  1990年   466篇
  1989年   443篇
  1988年   354篇
  1987年   344篇
  1986年   267篇
  1985年   286篇
  1984年   156篇
  1983年   161篇
  1982年   99篇
  1981年   85篇
  1980年   60篇
  1979年   77篇
  1977年   59篇
  1975年   56篇
  1974年   52篇
  1973年   56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9 毫秒
991.
鱼类干扰素系统基因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干扰素是一类多基因家族诱导性细胞因子,可在脊椎动物细胞中诱导建立抗病毒状态,并在抗病毒防御中起重要作用。干扰素系统包括应答外界刺激(如病毒感染)而合成干扰素的细胞,和应答干扰素建立抗病毒状态的细胞。干扰素系统基因主要包括Ⅰ型干扰素、Ⅱ型干扰素、干扰素刺激基因以及组成干扰素信号传导系统的基因。鱼类干扰素类作用发现较早,而对其基因的克隆和鉴定较晚。随着哺乳类和鸟类中干扰素及其相关基因研究的开展和深入,近年来鱼类干扰素及其相关基因的研究也得到快速发展。综述了鱼类干扰素系统基因的克隆、鉴定,以及其功能方面的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992.
将人Leptin表达质粒pBV220-OB转化E.coliJM109,经热诱导获得了目的蛋白的表达。经SDS-PAGE鉴定分析,表达产物以包涵体形式存在,目的蛋白表达量占菌体总蛋白的40%以上。通过包涵体分离,Sephacryl S200HR凝胶和DEAE52离子交换层析及Hypersil C18柱反相色谱纯化,获得纯度在95%以上,内毒素含量小于10EU/mg的高纯度的重组人Leptin。Western-blot鉴定表明,纯化表达产物能和抗Leptin抗体特异性结合;蛋白质N端15个氨基酸序列分析结果和预期的序列一致。纯化产物经复性处理,其分子中Cys96和Cys146形成二硫键。体内活性检测显示,纯化和复性的rh-Leptin明显抑制BALB/c小鼠的进食和体重增长,提示其具有明显的生物学活性。  相似文献   
993.
根据葡萄的类黄酮3′-羟化酶(F3'H)基因全长cDNA序列Blast所得棉花的EST序列设计引物,以开花后16 d(DPA16)的新彩棉5号(xC-5)纤维为材料,利用RACE和RT-PCR技术分离得到了2个类黄酮3′-羟化酶基因cDNA序列,此2个序列编码区完全相同,仅在3'UTR区存在片段长短的差异,推测可能是基因转录后加工方式不同所造成.克隆所获得的棉花F3'H基因编码区全长1 533 bp,编码510个氨基酸,氨基酸序列分析预测表明,该基因所编码蛋白含有一个跨膜结构域,是一种分泌蛋白,定位于内质网上,并含有一段与细胞色素P450功能区相匹配的保守功能域;序列比对结果表明,棉花F3'H基因与其他多个物种的F3'H基因在氨基酸序列上有较高的同源性;聚类分析结果表明,棉花F3'H蛋白与双子叶植物大豆的F3'H亲缘关系较为接近,而与单子叶植物高梁等作物则较远.  相似文献   
994.
995.
南海岛屿种子植物区系地理的研究   总被引:13,自引:2,他引:13  
本文通过实地考察,广泛收集前人的研究资料,概述了南海岛屿地区的自然条件和植被,对南海岛屿种子植物的区系组成、特点、分布区类型、特有现象和替代现象等进行了较详细的分析,并与邻近植物区系进行了比较研究。同时,根据区内植物分布的特点和自然条件特征划分为5个植物区系小区,最后对南海岛屿地区植物区系的起源与演化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996.
考察了在半连续灌注培养中WuT3杂交瘤细胞在不同灌注速率下细胞生长的动态变化,培养基中主要基质的消耗和代谢物的生成。当灌注速率D从1.0/d升高到2.0/d时,乳酸得率系数Ylac/glu降低18%,氨得率系数Yamm/gln降低40%,丙氨酸得率系数Yala/gln升高58%,甘氨酸得率系数Ygly/gln基本恒定。说明在灌注速率升高的条件下,细胞会调整代谢机制,丙酮酸和过量的谷氨酸通过转氨作用生成丙氨酸而非甘氨酸。  相似文献   
997.
Plant phenology—the timing of cyclic or recurrent biological events in plants—offers insight into the ecology, evolution, and seasonality of plant‐mediated ecosystem processes. Traditionally studied phenologies are readily apparent, such as flowering events, germination timing, and season‐initiating budbreak. However, a broad range of phenologies that are fundamental to the ecology and evolution of plants, and to global biogeochemical cycles and climate change predictions, have been neglected because they are “cryptic”—that is, hidden from view (e.g., root production) or difficult to distinguish and interpret based on common measurements at typical scales of examination (e.g., leaf turnover in evergreen forests). We illustrate how capturing cryptic phenology can advance scientific understanding with two case studies: wood phenology in a deciduous forest of the northeastern USA and leaf phenology in tropical evergreen forests of Amazonia. Drawing on these case studies and other literature, we argue that conceptualizing and characterizing cryptic plant phenology is needed for understanding and accurate prediction at many scales from organisms to ecosystems. We recommend avenues of empirical and modeling research to accelerate discovery of cryptic phenological patterns, to understand their causes and consequences, and to represent these processes in terrestrial biosphere models.  相似文献   
998.
Jin Z  Guo HS  Xu DY  Hong MY  Li XL  Xu WX 《生理学报》2004,56(6):678-684
为探讨非肾上腺素能非胆碱能神经递质对胃窦环行肌功能的调节作用,在离体胃平滑肌上观察了嘌呤拟似物对胃窦环行肌自发性收缩活动和电活动的影响。电活动用传统的细胞内微电极记录,并和收缩活动同步描记于多道生理记录仪。结果表明,嘌呤能P2Y受体激动剂,三磷酸腺苷(ATP)和2-methylthio ATP(2-MeSATP)均增强胃窦平滑肌的收缩活动,但不影响电活动,而且ATP和2-MeSATP对胃平滑肌收缩活动的增强作用可被嘌呤能P2Y受体阻断剂,reactive blue-2和苏拉明(suramin)所阻断。用100μmol/L α,β-MeATP引起的脱敏感使P2X受体被阻断,ATP增强胃窦平滑肌收缩活动的效应不受影响。嘌呤能P2X受体激动剂,α,β-MeATP明显抑制胃窦环行肌自发性收缩活动,同时使膜电位明显超极化。ATP对胃窦平滑肌的收缩作用不被L型钙通道阻断剂尼卡地平(nicardipine)阻断,但细胞外用无钙液灌流时这种效应则完全被阻断。用前列腺素合成抑制剂消炎痛预先处理20min后,ATP和2-MeSATP仍能增强胃窦平滑肌的自发性收缩活动。以上结果提示:(1)ATP和2-MeSATP通过嘌呤能P2Y受体增强胃窦平滑肌的自发性收缩活动,而α,β-MeATP或β,γ-MeATP通过嘌呤能P2X受体使膜电位超极化,引起胃窦平滑肌的舒张;(2)ATP和2-MeSATP增强胃窦平滑肌自发性收缩活动的效应依赖于细胞外钙,但钙离子进入细胞的途径并不是电压依赖性钙通道;(3)ATP和2-MeSATP增强胃窦平滑肌自发性收缩活动的效应不通过前列腺素介导。  相似文献   
999.
The evaluation of the CXCR3 antagonist AMG 487 in clinic trials was complicated due to the formation of an active metabolite. In this Letter, we will discuss the further optimization of the quinazolinone series that led to the discovery of compounds devoid of the formation of the active metabolite that was seen with AMG 487. In addition, these compounds also feature increased potency and good pharmacokinetic properties. We will also discuss the efficacy of the lead compound 34 in a mouse model of cellular recruitment induced by bleomycin.  相似文献   
1000.
外源AsA、GSH对Cd胁迫下石竹幼苗生长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采用温室盆栽试验,研究了不同浓度(0、20、40、60、80、100 mg·L-1)的外源抗坏血酸(AsA)与谷胱甘肽(GSH)对50 mg·kg-1镉(Cd)胁迫下石竹幼苗生长的影响.结果表明: 50 mg·kg-1 Cd显著抑制了石竹幼苗的生长,适宜浓度的外源AsA能够缓解Cd对石竹幼苗生长的胁迫,显著提高其生物量、株高、分蘖数、过氧化氢酶(CAT)、抗坏血酸过氧化物酶(APX)等抗氧化酶活性,以及AsA和GSH含量,但随着外源AsA浓度的增加,缓解效应下降,甚至产生促氧化效应;外源GSH可以及时补充Cd胁迫下石竹幼苗体内的非酶抗氧化剂,但抗氧化酶活性变化相对较小,其缓解Cd毒害的主要机制可能是促进根系中金属螯合肽(PCs)的合成,增加其与Cd的螯合,从而降低石竹幼苗体内Cd含量.研究表明,35~45 mg·L-1的外源AsA和55~65 mg·L-1的外源GSH都能很好地缓解石竹幼苗Cd毒害,且前者效果优于后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