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11527篇 |
免费 | 964篇 |
国内免费 | 1651篇 |
专业分类
14142篇 |
出版年
2024年 | 53篇 |
2023年 | 219篇 |
2022年 | 486篇 |
2021年 | 708篇 |
2020年 | 531篇 |
2019年 | 639篇 |
2018年 | 531篇 |
2017年 | 410篇 |
2016年 | 541篇 |
2015年 | 781篇 |
2014年 | 916篇 |
2013年 | 934篇 |
2012年 | 1126篇 |
2011年 | 986篇 |
2010年 | 581篇 |
2009年 | 516篇 |
2008年 | 625篇 |
2007年 | 472篇 |
2006年 | 448篇 |
2005年 | 394篇 |
2004年 | 372篇 |
2003年 | 277篇 |
2002年 | 257篇 |
2001年 | 203篇 |
2000年 | 176篇 |
1999年 | 155篇 |
1998年 | 120篇 |
1997年 | 99篇 |
1996年 | 72篇 |
1995年 | 93篇 |
1994年 | 61篇 |
1993年 | 50篇 |
1992年 | 52篇 |
1991年 | 45篇 |
1990年 | 39篇 |
1989年 | 46篇 |
1988年 | 25篇 |
1987年 | 23篇 |
1986年 | 18篇 |
1985年 | 20篇 |
1984年 | 13篇 |
1983年 | 16篇 |
1982年 | 8篇 |
1981年 | 3篇 |
1950年 | 2篇 |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41.
目的:探讨脓毒症患者血清肿瘤坏死因子受体相关因子(Tumor necrosis factor receptor-related factor,TRAF)-6、单核细胞趋化蛋白(Monocyte chemotactic protein,MCP)-1、可溶性髓样细胞触发受体(Soluble myeloid cell trigger receptor,s TREM)-1、白介素(Interleukin,IL)-33水平的变化及与病情严重程度及合并急性肾损伤(acute kidney injury, AKI)的相关性。方法:选择2014年2月到2018年7月在我医院ICU病房进行诊治的脓毒症患者145例,分析脓毒症相关性急性肾损伤(sepsis-associated AKI,SAKI)的发生情况,比较SAKI和非SAKI患者血清TRAF-6、MCP-1、s TREM-1、IL-33水平,采用Pearson相关分析血清TRAF-6、MCP-1、s TREM-1、IL-33含量与APACHEⅡ评分、SOFA评分的相关性,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脓毒症患者发生SAKI的影响因素。结果:在145例患者中,发生SAKI者69例,发生率为47.6%。SAKI组患者的年龄、性别、原发病、白细胞(white blood cell,WBC)计数、C反应蛋白(C reactive protein,CRP)、降钙素原(procalcitonin,PCT)、体重指数、BUN、Scr与eGFR值与非SAKI组患者对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SAKI组患者APACHEⅡ评分、SOFA评分血清TRAF-6、MCP-1、s TREM-1、IL-33含水平含量均显著高于非SAKI组患者(P0.05)。Pearson相关性分析显示血清TRAF-6、MCP-1、s TREM-1、IL-33水平与SAKI患者的急性生理和慢性健康Ⅱ(acute physiology and chronic health evaluation II,APACHEⅡ)评分、序贯多器官功能障碍(sequential organ failure assessment,SOFA)评分均呈显著正相关性(P0.05)。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血清TRAF-6、MCP-1、s TREM-1、IL-33水平升高均为影响SAKI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结论:血清TRAF-6、MCP-1、s TREM-1、IL-33水平与脓毒症严重程度显著相关,可能作为诊断和治疗SAKI的参考指标及干预靶点。 相似文献
142.
抑菌生的研究总结报告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本文报告一种由枯草杆菌制成的生态制剂,并命名为抑菌生(Subtilobiogen)。该制剂对创、烧伤感染有治疗作用。经过安全试验、急性毒性试验、Ames试验和微核试验证明,该制剂是一种无害、无毒和有致突变作用的活菌制剂。抑菌生有膏剂、乳剂及粉剂3种剂型。抑菌生在试管和体内对金黄色葡萄球菌、绿脓杆菌和大肠杆菌均具有抑菌作用。临床观察证明,将抑菌生喷洒在创面上,对浅Ⅱ°度、深Ⅱ°度及混合型烧伤感染均具有明显疗效。实验组(181例)与对照组(174例)相比较,在统计学上具有显著性差异。抑菌生的作用机制,经过初步试验证明,与营养争夺和占位性保护有关,因为枯草杆菌的生长速度超过金黄色葡萄球菌、绿脓杆菌和大肠杆菌的生长速度。 相似文献
143.
猫延髓吻侧腹外侧区NPY、SOM和NT免疫反应物质的分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生理学研究表明,延髓吻侧腹外侧区(RVL)在维持血压稳定方面起着关键的作用。本文用免疫组化ABC技术,观察了猫RVL神经肽Y(NPY)、生长抑素(SOM)和神经降压肽(NT)免疫反应(IR)细胞和纤维的分布,以便为研究此区血压调节功能的机制提供形态学资料。结果表明:NPY—、SOM—IR细胞和少量NT—IR细胞主要分布于旁巨细胞外侧核、外侧网状核吻侧部以及外侧网状核背侧紧邻的网状结构。这些细胞从RVL尾侧向吻侧逐渐减少。NPY—IR纤维分布于旁巨细胞外侧核以及外侧网状核吻侧部的腹内侧区。NT—IR纤维较多,可见两丛中等密度的NT—IR纤维:一丛位于旁巨细胞外侧核;另一丛位于面后核、疑核以及二核紧邻的区域。此外还可见少量SOM—IR纤维。 相似文献
144.
145.
采用稳定碳同位素法分析白羊草在不同干旱胁迫下的水分利用效率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研究以黄土高原乡土草种白羊草(Bothriochloa ischaemum(L.)Keng.)为研究对象,采用盆栽控制实验,比较白羊草在3个水分处理(CK80%FC、MS60%FC和SS 40%FC)下的生物量积累和分配模式、瞬时水分利用效率(WUE)、不同部位(新叶、老叶、茎、细根、粗根)的稳定碳同位素组成(δ~(13)C)和碳同位素分辨率(Δ~(13)C)及其相互关系,以及干旱胁迫下影响水分利用效率的主导环境因子。结果表明:1)重度干旱胁迫显著降低植物整体生物量,显著增加根冠比和细根生物量比例;2)随着干旱胁迫加剧,白羊草各器官的δ~(13)C均呈上升趋势,Δ~(13)C呈减小趋势,SS处理不同器官δ~(13)C和Δ~(13)C没有显著差异,CK和MS处理的各器官δ~(13)C均值表现分别为细根粗根老叶新叶茎、细根新叶老叶粗根茎,CK和MS处理Δ~(13)C的值总体呈根叶茎。3)新叶的δ~(13)CNL和Δ~(13)CNL与WUE的相关系数均最大,说明利用稳定碳同位素方法测定白羊草水分利用效率具有可行性。4)不同水分处理的WUE的主导影响因子不同,CK、MS、SS水分处理WUE分别受到叶面温度、大气水汽压亏缺和空气温度的影响最大。为采用稳定碳同位素方法指示白羊草水分利用效率可行性及阐明植物的胁迫响应机制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46.
目的:通过检测气道反应性和M2受体功能,研究呼吸道合胞病毒(RSV)感染与哮喘发病的关系及机制。方法:34只豚鼠随机分为4组:Hep-2滴鼻+生理盐水雾化(Hep-2/NS,A)组,RSV滴鼻+生理盐水雾化(RSV/NS,B)组,Hep-2滴鼻+鸡卵蛋白(OVA)雾化(Hep-2/OVA,C)组和RSV滴鼻+OVA雾化(RSV/OVA,D)组,其中A和B纽各9只,C和D组各8只,以A组为对照组。21d通过电刺激迷走神经检测各组气道反应性和M2受体功能,行嗜酸性粒细胞计数以及病理学观察。结果:B组气道内压力(mmH2O)与A组无明显差异(P〉0.05),给予匹罗卡品,IP下降幅度高于A组,但差别无显著性(P〉0.05)。C组IP明显高于A且(P〈0.05),且给予匹罗卡品,IP下降幅度明显低于A组,差别有显著性(P〈0.05)。D组IP明显高于C组(P〈0.05),给予匹罗卡品后IP下降幅度明显低于C组(P〈0.05)。结论:RSV感染可促进过敏原引起的M2R功能障碍,从而促进AHR发生。 相似文献
147.
载脂蛋白ApoE的原核表达以及与PrP蛋白间相互作用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利用RT-PCR方法从人源细胞系SH-SY5Y cDNA中扩增出载脂蛋白ApoE基因,并在pET32a载体中表达融合蛋白His-ApoE,以纯化的融合蛋白免疫实验用兔获得特异性抗体,利用ELISA及免疫共沉淀方法对ApoE及PrP之间的相互作用进行研究.结果表明,SDS-PAGE显示表达的His-ApoE蛋白的相对分子量约为54 000,所制备的抗血清ELISA效价可达到1∶406 900,并能够有效地识别重组及动物组织中的内源性ApoE蛋白.ELISA和免疫共沉淀实验均显示,原核表达的ApoE可与全长的PrP蛋白(PrP23-231)在体外发生相互作用,其作用位点可能位于PrP蛋白的N端.这些结果为TSE经血传播的机制研究提供了新思路. 相似文献
148.
胡杨叶片气孔导度特征及其对环境因子的响应 总被引:17,自引:2,他引:17
依据2005年对极端干旱区荒漠河岸林胡杨的观测资料,对胡杨气孔运动进行了分析研究以揭示胡杨的水分利用特征与抗旱机理。结果表明:(1)胡杨叶片气孔导度日变化呈现为周期波动曲线,其波动周期为2 h,傍晚(20:00)波动消失;净光合速率和蒸腾速率与气孔导度的波动相对应而呈现同步周期波动。(2)胡杨的阳生叶气孔导度高于阴生叶,且不同季节气孔导度值不同,阳生叶气孔导度的季节变幅大于阴生叶。(3)胡杨气孔导度与气温、相对湿度和叶水势有显著相关关系,当CO2浓度较小时,胡杨气孔导度随CO2浓度的增加而增加,当CO2浓度达到一定值后气孔导度不再增加,反而随CO2浓度的增加大幅度降低。(4)胡杨适应极端干旱区生境的气孔调节机制为反馈式反应,即由于叶水势降低导致气孔导度减小,从而减少蒸腾耗水,达到节约用水、适应干旱的目的,表明胡杨的水分利用效率随气孔限制值的增大而减小,二者呈显著负相关。 相似文献
149.
香菇135菌株特异SCAR标记在其原生质体单核中的分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香菇保藏菌种庆元135以及庆元出菇的135新鲜子实体组织分离得到的菌丝为材料制备原生质体,分别获得58和83个原生质体单核体;经交配型鉴定后,用已获得的135特异SCAR引物对单核进行PCR扩增,统计SCAR条带的分布。结果显示:原生质体单核体分为A1B1和A2B2两种交配型,而特异条带仅存在于后者中,证明135特异SCAR标记是稳定遗传的,也为鉴定以带标记核为亲本之一的杂交后代提供了依据,这就进一步拓宽了分子标记应用于菌株鉴定的适用范围。 相似文献
150.
Electrogenerated chemiluminescence (ECL) of a ruthenium complex polymer modified carbon paste electrode and its analytical applications were investigated. The ruthenium complex polymer was prepared using bis(2,2‐bipyridine) (4,4‐dicarboxy‐2,2‐bipyridine) ruthenium(II). The ECL behaviours of ruthenium complex polymer modified carbon paste electrode were investigated in the absence and presence of tripropylamine (TPA). The modified carbon paste electrode exhibited long‐term stability and fine reproducibility. The ECL intensity of the modified carbon paste electrode was linear with the concentration of TPA in the range 2.0 × 10–6–3.8 × 10–3 mol/L, with a detection limit (S:N = 3) of 6 × 10–7 mol/L. It was also found that raceanisodamine could enhance the ECL intensity of the modified electrode. The ECL intensity of the modified carbon paste electrode was linear with the concentration of raceanisodamine in the range 1.1 × 10–5–6.0 × 10–4 mol/L, with a detection limit (S:N = 3) of 6 × 10–6 mol/L. This work demonstrates that the entrapment of ruthenium complex in a highly cross‐linked polymer is a promising approach to construct an ECL modified electrode with long‐term stability and fine reproducibility. The modified electrode designed has a potential application in the ECL detector. Copyright © 2008 John Wiley & Sons, Ltd.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