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021篇
  免费   410篇
  国内免费   1902篇
  2024年   28篇
  2023年   95篇
  2022年   184篇
  2021年   240篇
  2020年   168篇
  2019年   211篇
  2018年   134篇
  2017年   127篇
  2016年   141篇
  2015年   206篇
  2014年   299篇
  2013年   244篇
  2012年   308篇
  2011年   381篇
  2010年   285篇
  2009年   262篇
  2008年   315篇
  2007年   277篇
  2006年   233篇
  2005年   211篇
  2004年   176篇
  2003年   141篇
  2002年   125篇
  2001年   107篇
  2000年   126篇
  1999年   77篇
  1998年   30篇
  1997年   24篇
  1996年   25篇
  1995年   22篇
  1994年   11篇
  1993年   6篇
  1992年   9篇
  1991年   12篇
  1990年   9篇
  1989年   8篇
  1988年   10篇
  1987年   6篇
  1986年   8篇
  1985年   11篇
  1984年   7篇
  1983年   7篇
  1982年   7篇
  1981年   6篇
  1965年   2篇
  1959年   1篇
  1957年   2篇
  1949年   1篇
  1948年   1篇
  194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533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91.
钙-钙调素与小麦苗中热激蛋白的诱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 34℃热激条件下 ,种子经钙预处理的小麦苗中的钙调素含量随着热激时间的延长而增加 ,热激 90min时达最大值 ,而种子用钙离子螯合剂EGTA预处理的小麦苗中钙调素含量无明显增加。种子用EGTA及钙调素拮抗剂CPZ和TFP预处理的小麦幼苗在 34℃热激时 ,热激蛋白的合成量减少。 4d的小麦幼苗在34℃或 37℃热激条件下 ,能诱导耐热性的获得 ,分别用EGTA、钙离子通道阻断剂易博定、钙调素拮抗剂TFP或CPZ预处理种子后 ,所得幼苗热诱导的耐热性的提高程度有所下降  相似文献   
992.
对野败型不育系珍汕97A、保持系珍汕97B、恢复系IR24、IR26、泰引1号、明恢63、红莲型不育系红源A、包台型不育系包源A、光敏核不育系农垦58s、温敏核不育系W6154s等10个水稻材料的幼穗在不同的培养基上培养、再生植株及对其后代进行育性鉴定,探讨了体细胞无性系变异中雄性不育突变发生的机率以及影响离体筛选雄性不育变异体的因素, 结果表明:在5个材料 (珍汕97B、红源A、包源A、W6154s和IR26)中共获得了29例雄性不育变异株, 其中R1代有24株, R2代有5株。在R1代, 共获得2*!368株再生植株, 雄性不育变异的频率为1.02%(0.96%~1.08%)。在珍汕97B和泰引1号R2代各发现一个株系分离出雄性不育和育性正常植株。出现不育株系的频率分别为2.22%和1.89%。水稻花粉败育类型可分为无花粉、典败、圆败和染败4种类型。同时, 还发现了不育花粉败育类型之间可以相互转换这一现象,在IR26和明恢63 R1代再生植株中, 各发现一株嵌合体。在泰引1号和珍汕97B R2代再生植株中分离出不育株。在影响离体筛选雄性不育变异体的因素中, 基因型的差异是主要的,在所试10个材料中,除农垦58s、IR24、泰引1号和珍汕97A,都有雄性不育变异株产生。外植体的脱分化对产生雄性不育变异是必需的, 在这一过程中,2,4-D起决定性的作用。随着继代时间的延长,发生雄性不育变异的频率也随之提高。雄性不育变异频率在R2代高于R1代。  相似文献   
993.
转双基因抗虫棉对棉铃虫的抗性   总被引:10,自引:4,他引:6  
将苏云金杆菌 (Bacillusthuringiensis,Bt)杀虫晶体蛋白 (insecticidalcrystalprotein ,ICP)基因转入棉花植株中获得的抗虫棉花 (下略为Bt棉 ) ,为棉花害虫综合防治开辟了新的途径。Bt棉除具有丰产性、纤维品质好和对靶标害虫的良好控制作用等特性外 ,更重要的应用价值在于其高杀虫效果与维护生态环境的协调发展的良性作用上[1] 。但研究结果已表明 ,害虫对BtICP的抗性适应 ,将严重威胁Bt棉的使用寿命[2 ] 。已有的报道证明 ,将两种不同作用机制的杀虫基因转入植物并同时表…  相似文献   
994.
Nine rice Oryza sativa L.) mutant lines lacking the seed storage glutelin α-2 subunit were obtained from the progenies of fertilized egg cells treated with N-methy-N-nitrosourea (MNU). The mutants could be classified into three types: the α-1 subunit increased type (α-1H/α-2L), decreased the β-2 subunit decreased type (β-2L/α-2L) and the α-3 subunit increased type (α-3H/α-2L) according to their SDS-PAGE profiles. Two-dimensional electrophoresis analysis revealed that all of the mutants lacked a polypeptide of pI 6.71/α-2, while new polypeptides of pI 6.50/α-1 and pI 6.90/α-3 formed in α-1H/α-2L and α-3H/α-2L mutants respectively. Although the β-2L/α-2L mutants did not form new polypeptide, their pI 8.74/β-2 polypeptide was also decreased, suggesting that the two polypeptides decreased in β-2L/α-2L mutants might derive from the same glutelin precursor. These mutant lines are very useful in studying genetic characterisation,the mechanism of genetic regulation on biosynthesis, gene function and proteomics of rice seed storage glutelin.  相似文献   
995.
生物入侵的危害与防治对策   总被引:30,自引:8,他引:22  
生物入侵是一个世界范围的生态学现象。入侵种通过竞争、捕食、改变生境和传播疾病等方式对本地种及其系统产生影响。生物入侵的危害表现为: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仅美国每年因外来种入侵造成的经济损失近1370亿美元;威胁到人类的健康和生存。成千上万的人被外来种传染疾病以致死亡;引起严重的社会恐慌和动荡,人们寝食不安;改变了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全球自然灾害频频爆发;导致生物多样性的急剧下降,威胁到子孙后代的生存和发展。防治生物入侵有3条途径:实行全面检疫,阻止外来种的偶然入侵;采取全面的生态评估和监测,防范引进品种的入侵灾难;对已入侵的外来种采用机械法、化学法和生物防治法进行根除和控制,应用生物防治法、筛选天敌和对其进行危害评估时要特别慎重。  相似文献   
996.
甲氰菊酯和辛硫磷及其混剂的土壤微生物降解   总被引:10,自引:3,他引:7  
The degradation rates of fenpropathrin, phoxim and their mixture in un-sterilized soil were much quicker-than those in sterilized soil, which indicated that soil microorganisms played a significant role in the degradation pro-cessin soil. The half-life (T0.5) in un-sterilized soil was 56.2 d for fenpropathrin, 57.8 d for mixed fen-propathrin, 48.2 d for phoxim, and 41.7 d for mixed phoxim. The corresponding half-life (T0.5) in sterilizedsoil was 135.1 d, 147.3 d, 123.6 d, and 126.2 d, respectively. There were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for degradation rates between single use and mixed use of fenpropathrin and nhoxirn.  相似文献   
997.
广东土壤有机碳储量及空间分布特征   总被引:41,自引:7,他引:34  
根据广东省第2次土壤普查资料,采用GIS技术估算广东省土壤有机碳储量及空问分布规律,结果表明,广东省陆地土壤有机碳储量约为17.52×10^8t.砖红壤、红壤和赤红壤的土壤有机碳密度分别为8.83、10.31和9.15kg·m^-2,略低于全国的平均水平,三者占广东省土壤面积的67.91%;广东省黄壤和水稻土的有机碳密度分别为12.08和12.17kg·m^-2,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广东省平均土壤碳密度为10.44kg·m^-2.土壤有机碳密度总的分布规律是东南沿海地区高于粤北山区,其中粤北和粤中土壤有机碳密度为5~10kg·m^-2,粤东的沿海地区土壤有机碳密度为10~15kg·m^-2,二者合计占全省土壤面积的89.24%;土壤有机碳密度主要在5~15kg·m^-2范围内变动.  相似文献   
998.
随机扩增多态DNA(randomly amplified polymorphic DNA,RAPD)标记可快速提供连锁信息,特别是在针叶树单倍体的大配子体中RAPD基因型也能得以确定[3]。在对多态性的RAPD片段进行分析时,传统的平板凝胶电泳分析法因人工操作,其有效的鉴别受到一定程度的限制,只能得到一些有关RAPD片段半定量信息。我们将整合微流控芯片系统作为一种新的工具运用于黄山松的多态性RAPD片段分析中。发现基于芯片的检测方法比琼脂糖凝胶电泳方法灵敏度更高,所需的样品量要少得多,所需的时间仅为其1/4。并且能自动对DNA片段进行定性、定量分析。它是一种高效、灵敏、迅速、重复性好的检测新技术。 Abstract:Randomly amplified polymorphic DNA (RAPD) markers quickly provide linkage information[1~2],especially in conifers where haploid megagametophytes can be used for genotyping[3].Traditionally use of slab gel electrophresis results in qualitative data that can be manually manipulated to gain semiquantitative information about the polymorphic RAPD fragments.We have proposed the use of an integrated microfluidic chip-based system as a new tool in the analysis of polymorphic RAPD fragments.The chip-based method was found to be very sensitive,requiring much less sample and only quarter the time compared to the agarose gel method.The automated data analysis sizes and quantitates the DNA fragments,thus yielding a more thorough,reproducible,sensitive,and rapid analysis.  相似文献   
999.
磷对土壤中砷吸附的影响   总被引:33,自引:1,他引:32  
在黄壤、红壤和褐土中进行As的等温吸附实验表明,在不添加P的情况下,3种土壤对As的吸附能力随土壤pH的升高而降低,随土壤粘粒含量的降低而减弱,3种土壤吸附能力为黄壤>红壤>褐土,As在土壤中的吸附受P存在的影响,60mg·kg-1的P可以降低黄壤和红壤对As最大吸附量.吸附质中P:As的比例不同,P对土壤吸附As的影响差异很大:吸附质中P:As=1:2时,土壤对As的吸附能力均强于P:As=1:1和P:As=2:1,后两者差异不显著,表明土壤中的吸附点位对As和P的亲和性具有一定的差异,Languir方程能很好地拟合所测得的土壤平衡溶液中As浓度。  相似文献   
1000.
棉铃虫成虫对性信息素的电生理和行为反应研究   总被引:5,自引:3,他引:2  
通过EAG和风洞实验,研究了棉铃虫雌雄成虫对性信息素组分和诱芯(Z-11-16Ald∶Z-9-16Ald=97∶3)的电生理反应。其中棉铃虫雌、雄蛾对诱芯的平均EAG反应测定值分别为1.06mV和4.32mV,分别高出对照(无性信息素空白诱芯)0.67mV和0.366mV,差异均达到极显著水平(雌蛾:t=25.020, P≤0.01;雄蛾:t=44.269,P≤0.01);棉铃虫雌蛾对性信息素组分(Z-11-16-Ald和Z-9.16Ald)的EAG反应值随浓度增加而增加;雄蛾在被剪除触角后与雌蛾不能正常交配,而雌蛾在被剪除触角后仍有40%的交配率,比正常雌雄蛾的交配率(70%)有所下降;在风洞实验中,雄蛾没有顺风远离诱源的飞行行为,趋向诱源的比率为81.8%,与对照有显著差异。研究表明性信息素组分对棉铃虫的交配活动有明显的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