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9300篇
  免费   1818篇
  国内免费   1793篇
  22911篇
  2024年   53篇
  2023年   272篇
  2022年   664篇
  2021年   1086篇
  2020年   787篇
  2019年   955篇
  2018年   908篇
  2017年   678篇
  2016年   932篇
  2015年   1224篇
  2014年   1447篇
  2013年   1464篇
  2012年   1776篇
  2011年   1582篇
  2010年   939篇
  2009年   904篇
  2008年   966篇
  2007年   824篇
  2006年   681篇
  2005年   603篇
  2004年   590篇
  2003年   596篇
  2002年   549篇
  2001年   462篇
  2000年   366篇
  1999年   305篇
  1998年   197篇
  1997年   153篇
  1996年   154篇
  1995年   116篇
  1994年   117篇
  1993年   84篇
  1992年   89篇
  1991年   97篇
  1990年   69篇
  1989年   50篇
  1988年   40篇
  1987年   37篇
  1986年   25篇
  1985年   34篇
  1984年   8篇
  1983年   7篇
  1982年   5篇
  1981年   7篇
  1980年   4篇
  1979年   3篇
  1965年   1篇
  195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31.
Recent progress indicates that there are multiple pathways of nucleocytoplasmic transport which involve specific targeting sequences, such as nuclear localization sequences (NLSs), and cytosolic receptor molecules of the importin/karyopherin superfamily which recognise and dock the NLS-containing proteins at the nuclear pore. This first step of nuclear import/export is of central importance, with the affinity of the importin-targeting sequence interaction a critical parameter in determining transport efficiency. Different importins possess distinct NLS-binding specificities, which allows the system to be modulated through differential expression of the importins themselves, as well as through competition between different importins for the same protein, and between different proteins for the same importin. The targeting sequence-importin interaction can also be influenced directly by phosphorylation increasing the affinity of the interaction with importins or by targeting sequence masking through phosphorylation or specific protein binding. Targeting sequence recognition thus appears to represent a key control point in the regulation of nuclear transport. BioEssays 22:532-544, 2000.  相似文献   
132.
Spermidine has therapeutic effects in many diseases including as heart diastolic function, myopathic defects and neurodegenerative disorders via autophagy activation. Autophagy has been found to mitigate cell apoptosis in intervertebral disc degeneration (IDD). Accordingly, we theorize that spermidine may have beneficial effects on IDD via autophagy stimulation. In this study, spermidine's effect on IDD was evaluated in tert‐butyl hydroperoxide (TBHP)‐treated nucleus pulposus cells of SD rats in vitro as well as in a puncture‐induced rat IDD model. We found that autophagy was actuated by spermidine in nucleus pulposus cells. In addition, spermidine treatment weakened the apoptotic effects of TBHP in nucleus pulposus cells. Spermidine increased the expression of anabolic proteins including Collagen‐II and aggrecan and decreased the expression of catabolic proteins including MMP13 and Adamts‐5. Additionally, autophagy blockade using 3‐MA reversed the beneficial impact of spermidine against nucleus pulposus cell apoptosis. Autophagy was thus important for spermidine's therapeutic effect on IDD. Spermidine‐treated rats had an accentuated T2‐weighted signal and a diminished histological degenerative grade than vehicle‐treated rats, showing that spermidine inhibited intervertebral disc degeneration in vivo. Thus, spermidine protects nucleus pulposus cells against apoptosis through autophagy activation and improves disc, which may be beneficial for the treatment of IDD.  相似文献   
133.
马铃薯Y病毒蚜传辅助成分介导PVX/PVY协生作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构建了马铃薯Y病毒中国株系(PVY-C)蚜传辅助成分(HC-Pro)基因的正义、反义和缺失三种植物表达载体,通过农杆菌介导法转化烟草品种NC89。Southern blot分析表明,HC-Pro基因及其突变体已经整合到烟草染色体中,Western blot分析证明,正义HC-Pro基因及其缺失突变体在转基因烟草中有表达产物,攻毒试验结果表明,转正义,HC-Pro基因及其缺失突变体不仅能够提高T1转基因烟草中PVY-C的病毒积累和致病,而且对异源病毒PVX具有同样的作用,而转反义HC-Pro基因烟草对PVY-C和PVX的致病性无影响,因此,PVY-C HC-Pro基因介导PVX/PVY的协作作用。  相似文献   
134.
徽州稻区作为我国白背飞虱北迁与南迁的重要中转站之一,地理位置十分特殊,分析其中、晚稻田白背飞虱种群动态及虫源性质,对皖南稻区乃至江淮稻区白背飞虱预测预报和防治工作意义重大。通过田间系统调查和长翅雌虫卵巢解剖,研究了徽州稻区白背飞虱种群消长及虫源性质。运用GrADS和ArcGIS分析2009年白背飞虱主要迁入期的天气背景,并利用HYSPLIT轨迹模拟平台对主要迁入期进行数值模拟和虫源地分析。结果表明:2009年徽州稻区白背飞虱在中、晚稻以第3代危害为主。中稻田第2—4代白背飞虱属于基本迁出型,同时第3代前半期还存在部分滞留本地繁殖或者是外地白背飞虱迁入现象;而晚稻第3代后半期白背飞虱属于基本迁入型,第4—5代属于基本迁出型。风切变、下沉气流和强降水可作为徽州稻区预测白背飞虱迁入的气象背景。2009年徽州稻区白背飞虱虫源地主要分布在湘南、赣中及赣南。  相似文献   
135.
本文利用生物信息学方法比较SARS病毒和其他冠状病毒基因组.通过数据库搜索,找出与SARS病毒基因组相似的核酸或蛋白质序列,并对相似序列进行比对,分析它们的共性和差异.结果表明,SARS病毒在基因组的组织上及结构蛋白质方面与现有冠状病毒有比较大的相似性,SARS病毒基因组与冠状病毒基因组相关.但是,SARS病毒基因组还存在一些特异性序列,ORF1a和S蛋白(特别是S1)的变化以及SARS-CoV特异性的非结构蛋白可能是SARS发病机理与传染特性区别于其他冠状病毒的分子基础.在全基因组水平上进行核酸单词出现频率分析,结果表明,SARS病毒远离已知的其他冠状病毒,单独成为一类.  相似文献   
136.
人胰岛素原C肽的合成及专一性抗体制备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利用固相多肽合成中的Boc途径合成了人胰岛素原C肽 ,经TSK柱层析一步纯化 ,产物达HPLC及毛细管电泳均一 ,蛋白质序列分析和质谱分析符合理论值 ,总回收率高达 41 %。为了提高寡肽抗体的专一性 ,我们将丙烯酰化的C肽经催化聚合形成了以聚丙酰为骨架 ,C肽为侧链的聚合体 ,分子量约为 2 5kD。免疫新西兰大白兔 1月 ,获得专一性抗体。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测得抗血清滴度达 2 .5× 1 0 4 ,与BSA无交叉反应。聚丙酰C肽抗原是制备C肽抗体的一种新的尝试 ,而且也可能成为新的多肽工程疫苗之一 ,为其他传染性疾病多肽疫苗的研究提供新的途径  相似文献   
137.
【目的】解析出芽短梗霉CCTCC M2012223的基因组序列信息,分析其代谢产物聚苹果酸、黑色素、普鲁兰多糖合成相关基因,为深入研究遗传多样性和代谢工程改造提供序列背景信息。【方法】使用Illumina Hi Seq高通量测序平台对出芽短梗霉CCTCC M2012223菌株进行全基因组测序,并对测序数据进行序列拼接,基因预测与功能注释,COG/GO聚类分析,比较基因组学分析等。下载其他5株出芽短梗霉基因组序列,比较分析6株菌的种内同源基因、全基因组进化以及代谢产物合成相关基因。【结果】出芽短梗霉CCTCC M2012223基因组序列全长30756831 bp,GC含量47.49%,编码9452个基因。比较基因组分析表明出芽短梗霉CCTCC M2012223的基因组组装长度最长,6株菌的同源基因数达到7092个,普鲁兰多糖和聚苹果酸合成相关基因的蛋白序列有很高的保守性。出芽短梗霉CCTCC M2012223和Aureobasidium pullulans var.melanogenum亲缘关系最近,而这2株菌的黑色素合成相关基因的蛋白序列有一些插入和突变。【结论】本研究解析了出芽短梗霉CCTCC M2012223的基因组序列信息,获得黑色素、普鲁兰多糖和聚苹果酸合成相关基因,为后续的代谢机制解析和改造提供相关依据。  相似文献   
138.
稀土元素在生物领域内的研究,可以分为两个方面:稀土的生物效应和稀土在其它研究中的应用.稀土元素的生物效应,主要集中在动物和医学领域.由于稀土元素的离子半径及化学性质和钙离子很相似,因此在研究稀土的生物效应时,对稀土离子与钙离子的关系颇为重视.稀土作为一种特殊的研究工具,在许多生物学研究领域中,克服了一些因其它方法的局限而不能得到的结果或简化了其中的过程.  相似文献   
139.
从cDNA文库中筛选分析阳性克隆的简便方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cDNA文库中阳性克隆的传统筛选分析法既费时又费力.利用微波炉加热的方法,简化了原位杂交中噬菌斑裂解、DNA变性与固定的程序;进一步运用PCR扩增技术,特异扩增克隆载体中插入的cDNA片段,加快了阳性克隆分析的进程.  相似文献   
140.
白粉病菌(Blumeria graminis)是一类高度专化性的寄生真菌,可侵染650多种单子叶植物和 9000多种双子叶植物,能够引起多种麦类作物的白粉病,给农业生产带来巨大的损失。由于白粉病菌生理小种多、变异快,所以利用专化性抗病基因难以解决植物的持久抗病性问题。人们在研究大麦白粉病时.发现大麦Mlo基因的隐性突变可导致大麦对绝大多数白粉病菌生理小种的高效持久的广谱抗病性。Schulze-Lefert等多家实验室合作于1997年成功克隆了野生的 Mlo基因。进一步研究表明.该基因编码一种植物特有的具有7个跨膜区和羧基端长尾的膜蛋白(Mlo),它可能对植物细胞的坏死起负调控作用。但Mlo基因如何表达及其在白粉病菌发育中的作用机制尚不清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