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5310篇
  免费   2640篇
  国内免费   2765篇
  2024年   56篇
  2023年   303篇
  2022年   835篇
  2021年   1350篇
  2020年   994篇
  2019年   1206篇
  2018年   1192篇
  2017年   924篇
  2016年   1181篇
  2015年   1571篇
  2014年   1933篇
  2013年   1945篇
  2012年   2290篇
  2011年   2000篇
  2010年   1212篇
  2009年   1140篇
  2008年   1319篇
  2007年   1175篇
  2006年   973篇
  2005年   846篇
  2004年   911篇
  2003年   885篇
  2002年   884篇
  2001年   726篇
  2000年   547篇
  1999年   452篇
  1998年   323篇
  1997年   229篇
  1996年   223篇
  1995年   164篇
  1994年   159篇
  1993年   124篇
  1992年   119篇
  1991年   117篇
  1990年   90篇
  1989年   64篇
  1988年   55篇
  1987年   48篇
  1986年   29篇
  1985年   41篇
  1984年   36篇
  1983年   15篇
  1982年   14篇
  1981年   10篇
  1980年   3篇
  1979年   1篇
  195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71 毫秒
91.
可育的抗除草剂溴苯腈转基因小麦   总被引:21,自引:0,他引:21  
报道了采用微粒轰击(Microprojectile bom bardm ent) 幼胚将除草剂抗性基因导入小麦(Triticumaestivum L.)的转化研究。实验共使用了13 个小麦品种, 从开花后14~18 d 的籽粒中剥取幼胚, 植物表达质粒含有CaMV 35S启动子控制的除草剂溴苯腈抗性基因bxn 以及筛选标记基因NTPⅡ。采用高压放电基因枪,用质粒DNA 包被的钨粒轰击预培养3 d 的幼胚。在含有卡那霉素类似物geneticin G418sulphate 的MS培养基上, 经过多步骤筛选和分化, 从800 多个幼胚中获得了16 株转化苗。除草剂抗性鉴定和Southern 杂交分析证明, 其中4 株为转基因植物,具有溴苯腈抗性, 并且自交可育。转化工作从分离幼胚到转化苗鉴定完毕, 最短时间为6 个月, 因此, 该方法是一项快速有效的基因导入技术  相似文献   
92.
多胚水稻ApⅢ(双13)的胚胎学观察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对多胚水稻(Oryza sativa L.)ApⅢ的大量成熟颖果、人工萌发的幼苗和开花后3~5 d 的幼嫩颖果进行的整体解剖和显微制片观察表明:ApⅢ的5000粒成熟颖果中,89.0% 含单胚单苗,8.9% 和1.2%分别含双胚双苗和三胚三苗;700多粒幼嫩颖果中,90.0% ~95.0% 含单胚,5.0% ~7.0% 含双胚。因制片的数目有限,未见到含三胚的;在含单胚和多胚颖果中,胚均位于同一胚囊的珠孔端,未见到胚囊以外存在不定胚。根据上述结果,似可以认为ApⅢ单粒颖果的双胚和三胚是由同一胚囊内的卵细胞和1或2个助细胞受精或不受精发育而来的  相似文献   
93.
福建武夷山甜槠群落能量的研究   总被引:43,自引:0,他引:43  
在生物量、生产力研究基础上,对武夷山甜槠(Castanopsis eyrei(Cham p.ex Benth.) Tutch.)群落各组分的热值、群落能量现存量、能量年净固定量以及太阳能转化效率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1)甜槠群落各组分样品的干重热值具有一定的差异,树皮热值最高,细根热值最低。(2)甜槠群落的能量现存量达780584.1 kJ·m - 2,其中地上部分为678913.8 kJ·m - 2,占总量的86.98% ;地下部分为101670.3 kJ·m - 2,占13.02% 。(3)甜槠群落的能量年净固定量(1992年)为26856.2 kJ·m - 2·a- 1,林地太阳光合有效辐射能的转化效率为1.296% 。  相似文献   
94.
采用 52℃下加热 6 min,后经 DEAE- 52、Sephacryls S- 2 0 0和 Q- Sepharose等柱层析方法 ,分离纯化了棕色固氮菌 (Azotobacter vinelandii)缺失 nif Z基因突变种固氮酶 Mo Fe(Δnif Z Mo Fe)蛋白 ,其纯度达到电泳纯。Δnif Z Mo Fe蛋白的固氮活性为 2 83nmol C2 H2 还原 / (min·mg蛋白 ) ,远低于野生种 Mo Fe蛋白。Δnif Z Mo Fe蛋白对氧更敏感 ;热稳定性略低于野生种。Δnif Z Mo Fe蛋白的可见光吸收光谱与野生种 Mo Fe蛋白极为相似。其圆二色谱和磁圆二色谱在 450~ 550 nm与野生种 Mo Fe蛋白显著不同 ,表明其 P- cluster及其周围环境与野生种 Mo Fe蛋白有所差异。这亦可能是造成缺失 nif Z突变种 Mo Fe蛋白固氮活性低的原因。  相似文献   
95.
水稻幼芽细胞生物膜上的赤霉素结合蛋白的结合特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水稻 (Oryza sativa)幼芽中存在膜结合的赤霉素结合蛋白 ,其与 GA3 结合的平衡解离常数(Kd)为 6.5× 1 0 -8mol/ L,总浓度为 0 .3 pmol· mg-1 蛋白质。结合蛋白与 GA3 结合活力在 0℃时比 2 5℃时高 1 4 0 %。它与 GA3 结合的最适 p H为 5。 GA3 与此结合蛋白的结合量随反应时间延长而增加 ,1 h达最大值 ,以后又逐渐下降。 IAA、ABA可与 GA3 竞争赤霉素结合蛋白。  相似文献   
96.
超结瘤大豆(Glycine m ax (L.) Merr.) nts 382 和不结瘤大豆Nod 49 的叶和根组织水提取物经Sephadex G25 过滤、洗脱,再根据洗脱物对硝酸还原酶(NR)活性的影响可划分为4 个组分(fraction)样品,即nts 382(Nod 49) F1、nts 382(Nod 49) F2、nts 382(Nod 49) F3 和nts 382(Nod 49) F4。其中, nts382 F2 和F4 抑制NR 活性作用在接种USDA110 后明显下降, 但接种的nts 382 F2 却能提高大豆Bragg 的结瘤数达一倍, 而接种的nts 382 F3 和F4 的作用不明显。NR 活性抑制因子不是刺激结瘤的因子, 刺激结瘤的因子主要分布在接种的nts382 F2 部分中。与这一现象相反, Nod 49 F2 和F4 抑制NR活性的作用在接种后更强, 且也抑制大豆nts 382 的结瘤, 其中Nod 49 F4 抑制结瘤的作用基本不能逆转。抑制结瘤因子主要分布在接过种的Nod 49 F4 部分中  相似文献   
97.
Summary The cellobiose oxidizing enzyme of the newly isolated cellulolytic bacterium Cytophaga sp. LX-7 was produced extracellularly when grown on cellulose or other saccharides, which was previously noted only in fungi. The enzyme could use not only cellobiose, maltose, glucose and other saccharides but also cellulose as substrates, and use dichlorophenol indophenol and oxygen as electron acceptors.  相似文献   
98.
99.
鲇鱼成鱼和幼鱼中含色素的巨噬细胞集结的诱导发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钟明超  黄浙 《动物学研究》1996,17(2):153-167
通过腹腔注射不同剂量的牛血清白蛋白(BSA)或墨汁以刺激巨噬细胞活动,研究了鲇鱼成鱼和幼鱼头肾、肾、脾和肝中含色素的巨噬细胞集结(PMA)的发生。鲇鱼淋巴样组织中存在巨噬细胞的不均一性,可分网状/纤维状巨噬细胞,梭状巨噬细胞,圆形红色巨噬细胞,圆形黄红色巨噬细胞和含色素的巨噬细胞。注射BSA或墨汁后,头肾、肾,脾和肝中PMA和圆形巨噬细胞的数量最终均有不同程度的增加。通过诱导发生实验,表明含色素的  相似文献   
100.
To detect QTLs controlling traits of agronomic importance in rice, two elite homozygous lines 9024 and LH422, which represent the indica and japonica subspecies of rice (Oryza sativa), were crossed. Subsequently a modified single-seed-descent procedure was employed to produce 194 recombinant inbred lines (F8). The 194 lines were genotyped at 141 RFLP marker loci and evaluated in a field trial for 13 quantitative traits including grain yield. Transgressive segregants were observed for all traits examined. The number of significant QTLs (LOD 2.0) detected affecting each trait ranged from one to six. The percentage of phenotypic variance explained by each QTL ranged from 5.1% to 73.7%. For those traits for which two or more QTLs were detected, increases in the traits were conditioned by indica alleles at some QTLs Japonica alleles at others. No significant evidence was found for epistasis between markers associated with QTLs and all the other markers. Pleitropic effects of single QTLs on different traits are suggested by the observation of clustering of QTLs. No QTL for traits was found to map to the vicinity of major gene loci governing the same traits qualitatively. Evidence for putative orthologous QTLs across rice, maize, oat, and barley is discussed.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