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60篇
  免费   19篇
  国内免费   67篇
  246篇
  2024年   3篇
  2023年   3篇
  2022年   6篇
  2021年   7篇
  2020年   12篇
  2019年   11篇
  2018年   4篇
  2017年   6篇
  2016年   7篇
  2015年   7篇
  2014年   15篇
  2013年   13篇
  2012年   14篇
  2011年   21篇
  2010年   11篇
  2009年   13篇
  2008年   11篇
  2007年   8篇
  2006年   15篇
  2005年   11篇
  2004年   7篇
  2003年   15篇
  2002年   9篇
  2001年   6篇
  2000年   2篇
  1999年   4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1篇
  1995年   1篇
  1992年   1篇
  198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4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91.
用反相层析法从何首乌(Polygonum multiflorum Thunb.)根茎的水提物中分得2个新的二苯乙烯甙(1、 2)及9个已知化合物:没食子酸(3)、 2,6-二羟基-苯甲酸(4)、吲哚-3-(L-α-氨基-α-羟基-丙酸)甲酯(5)、 1, 2-二羟基丙烷-1-(4-羟基-苯基) (6)、大黄素(7)、大黄素-8-O-β-D-葡萄糖甙(8)、(+)-lyoniresinol-3α-O-β-D-葡萄糖甙(9)、 2, 3, 4′, 5-四羟基反式二苯乙烯-2-O-β-D-吡喃葡萄糖甙(10)和 2, 3, 4′, 5-四羟基反式二苯乙烯-2, 3-二-O-β-D-吡喃葡萄糖甙(11).新化合物结构通过理化性质与波谱分析特别是 2D NMR得以确定.化合物2表现出很强的DNA裂解活性,化合物1、2与10具有很强的抗脂质过氧化活性.  相似文献   
92.
王乃馨  封霞  蒋国芳  方宁  轩文娟 《昆虫学报》2008,51(11):1187-1195
本研究基于Cytb 基因和COI基因的部分序列来推断17种蝗虫之间的系统发育关系。这17种蝗虫均采自国内,代表了蝗科(Acrididae)5个亚科:黑蝗亚科(Melanoplinae)、斑腿蝗亚科(Catantopinae)、刺胸蝗亚科(Cyrtacanthacridinae)、斑翅蝗亚科(Oedipodinae)和大足蝗亚科(Gomphocerinae)。采用联合序列方法进行分析,结果显示:Cytb 和COI联合序列长度为1 998 bp,其中A和T总含量为72.13%,G和C总含量为27.87%。联合序列共包含了889个保守位点,1 109个变异位点,在这些变异位点中有838个简约信息位点。系统发生树采用邻接法(NJ)、最大简约法(MP)和最大似然法(ML)进行构建。使用蜢总科的变色乌蜢Erianthus versicolor 和 Erianthus sp. 两个种作为外群。结果表明:大足蝗亚科和斑腿蝗亚科的单系性没有得到支持。斑翅蝗亚科内部各种聚成一个大支,在本研究中该亚科的单系性得到支持,与前人的研究结论相同。大足蝗亚科、斑腿蝗亚科、刺胸蝗亚科和黑蝗亚科这4科关系非常近,可以考虑将其合并为一个亚科。同时,我们发现基于Cytb和COI基因联合序列推断蝗科内各亚科间的系统发生关系并不十分可靠。  相似文献   
93.
毒素-抗毒素系统是广泛存在于细菌和真菌细胞内的一对小型遗传控制元件,毒素基因编码稳定的蛋白质分子,抗毒素基因编码的则是稳定性较差的蛋白质或者是具有调控功能的RNA.人们对于毒素分子在细胞内的生物靶标、分子结构与功能、体内调节机制等进行了大量的研究,不仅揭示了毒素-抗毒素的生理功能,而且为多种生物技术中的应用提供了新的素材.目前发现共有5大类型的毒素-抗毒素系统,其中Ⅰ型毒素-抗毒素系统的抗毒素分子为调节型RNA,可以通过多种不同途径与毒素蛋白质的mRNAs结合从而中和毒素的细胞毒性.Ⅰ型毒素-抗毒素系统以其独特的调节性RNA的调控方式,成为目前毒素-抗毒素研究中的重要热点.本文将对目前Ⅰ型毒素-抗毒素系统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并对其可能的应用前景进行展望.  相似文献   
94.
为探讨酿酒酵母(S.cerevisiae)S期检查点通路上,web2(wants E1A badly2,web2)基因与rad53基因的上下游位置及相互作用关系,利用羟基脲(hydroxyurea,HU)分别阻断web2突变株和野生株细胞的DNA合成.采用pHA- rad53质粒救助实验测定质粒源性Rad53蛋白是否能救助web2突变株对羟基脲的敏感性;Western印迹及免疫共沉淀反应检测Rad53蛋白表达及磷酸化.结果显示,pHA-rad53质粒可以救助web2突变株的存活;Western印迹检测到web2突变株内质粒源性Rad53蛋白表达增强而且至少Rad53部分蛋白为磷酸化蛋白.说明在HU作用下,过表达并磷酸化的质粒源性Rad53蛋白可以救助web2突变株的S期检查点功能缺陷,在酿酒酵母S期检查点通路上web2基因位于rad53基因上游,可能直接参与将检查点信号传递至Rad53蛋白.  相似文献   
95.
由重组E.colirPE553D所表达的基因缺失突变脱毒的重组铜绿假单胞菌外毒素A(rEPA),目前大量以载体蛋白用于多种细菌多糖蛋白结合疫苗研究。rEPA的表达量受众多因素的影响,种子的制备方式就是重要因素之一。本文用长期冷冻保存的和新鲜提取的质粒分别转化宿主菌E.coliBL21(λDE3)后制备种子,并将它们和冻干保存的E.colirPE553D在相同条件下培养和诱导,经SDS-PAGE分析表明长期保存的质粒转化宿主后的重组工程菌生长速度较慢,但rEPA的表达量和新鲜质粒转化制备的工程菌基本相同,而冻干保存的工程菌E.colirPE553D几乎丧失了表达rEPA的能力。  相似文献   
96.
HSV-1早早期蛋白ICP0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人单纯疱疹病毒I型(herpes simplex virus type I,HSV-1)不仅可以引起人周期性唇疱疹,还可以引起其它更为严重的疾病。HSV-1病毒基因组的表达具有很高的时序性,按照基因表达的先后顺序可以将病毒基因组中的基因分为早早期基因(immediate early,IE),早期基因(early,E)和晚期基因  相似文献   
97.
基于持续高产的近海渔业双寡头捕捞策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海洋鱼类是人类一种重要的生活物质资料,当代人在进行渔业捕捞满足自身生活需求时,应合理确定捕捞努力量以实现渔业资源的可持续利用,不危及后代人的需求,假定存在两个捕捞主体,分别就Cournot模型和Stackelbeerg模型分析了两个主体为了自身获得最大持续产量而投入的捕捞努力量,研究表明,与只有一个捕捞主体相比,当存在两个捕捞主体时,每个捕捞主体都将投入更多的捕捞努力量,但最大持续产量不随之增加,甚至还会减少,产生这种后果的原因在于每个主体只考虑自己投入的捕捞 努力量对自己产出量的影响,而不考虑对对方或社会产生的负面影响,对渔业捕捞进行全面规划,综合管理是消除这种后果所必要的。  相似文献   
98.
76株薄壳山核桃实生单株的果实品质差异及综合评价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对南京地区种植的76株薄壳山核桃〔Carya illinoinensis(Wangenh.)K.Koch〕实生单株的8项果实性状和种仁中5种脂肪酸含量的差异以及各指标的相关性进行分析,并筛选出单项性状优良的单株;在此基础上,结合主成分分析结果,对供试76株单株的果实品质进行综合评价.结果显示:8项果实性状(包括坚果质量、种仁鲜质量、坚果壳厚度、坚果纵径、坚果横径、果形指数、出仁率和含油率)以及种仁中5种脂肪酸(包括棕榈酸、硬脂酸、油酸、亚油酸和亚麻酸)的含量均有较大变异,变异系数为663%~2899%,其中,出仁率的变异系数最小,亚麻酸含量的变异系数最大,8项果实性状的变异系数总体上小于5种脂肪酸含量的变异系数.部分果实性状间极显著或显著正相关,少数果实性状间极显著或显著负相关,而5种脂肪酸含量间均极显著正相关,但脂肪酸含量与果实性状间总体上无显著相关性.主成分分析结果表明:在8项果实性状中,与坚果大小有关的性状较为重要;而5种脂肪酸含量均同等重要.对果实性状和脂肪酸含量的主成分分析结果显示:第1主成分的决定指标包括含油率以及棕榈酸、硬脂酸、油酸、亚油酸和亚麻酸的含量,第2主成分的决定指标包括坚果质量、种仁鲜质量、坚果壳厚度和坚果横径,说明薄壳山核桃果实评价的首要指标为种仁中脂肪酸含量,其次为果实大小.在利用坚果质量、种仁鲜质量、坚果壳厚度、出仁率、含油率、果形指数、油酸含量和不饱和脂肪酸含量8个单项指标优选单株的基础上,结合主成分分析结果,71号单株的综合得分较高,其种仁鲜质量、含油率以及油酸和不饱和脂肪酸的含量均较高,可作为优良品种选育的首选候选单株.根据上述研究结果,建议在薄壳山核桃不同育种目标的优良品种选育工作中,将主成分分析法作为单项性状筛选法的有效补充方法.  相似文献   
99.
目的:分析糖尿病肾病(Diabetic Nephropthy,DN)患者血清脂肪特异性丝氨酸蛋白酶抑制剂(Vaspin)水平的变化及其与炎症因子的关系。方法:将我院近期(2016年10月-2019年10月)收治100例DN患者设置为DN组,依据DN临床进展分期分组,39例白蛋白尿正常者设置为A组、40例早期DN微量蛋白尿者设置为B组、21例临床DN大量蛋白尿者设为C组,并选取同期于我院的健康体检健康者50例设置为健康组。检测和比价各组糖脂代谢水平、血清Vaspin、炎性因子水平,并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四组入组者脂代谢各项指标水平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DN组中A组、B组、C组患者血清糖代谢水平均明显高于健康组(P0.05)。DN组各组Vaspin、TNF-α、IL-6、MCP-1水平均高于健康组(P0.05)。C组、B组、A组IL-6、TNF-α、MCP-1升高,Vaspin降低(P0.05)。A组IL-10水平高于健康组(P0.05)。其余各组间比较(P0.05)。各组Vaspin水平与促炎因子IL-6、TNF-α、MCP-1水平呈负相关(P0.05),与抗炎因子IL-10水平无关(P0.05)。结论:随着疾病的严重程度增加,DN患者血清vaspin呈上升趋势,且与患者的炎症因子呈负相关。检测vaspin水平的变化有助于临床对该病的防治。  相似文献   
100.
二种小菜蛾性诱剂诱芯田间诱蛾效果比较   总被引:7,自引:2,他引:7  
2006年5~6月在河北省饶阳县和江苏省如东县分别2种性诱芯诱捕小菜蛾Plutella xylostella(L.)进行田间试验,水盆诱捕器分别装配橡胶塞诱芯A和B。试验结果表明,两地点诱芯B的平均诱蛾数分别是诱芯A的2.12倍和3.94倍,差异均达极显著水准(P<0.01)。类似地,两地点诱芯B单盆1晚最大诱蛾数也都极显著高于诱芯A(P<0.01)。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