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5833篇
  免费   3035篇
  国内免费   8746篇
  37614篇
  2024年   214篇
  2023年   637篇
  2022年   1158篇
  2021年   1423篇
  2020年   1286篇
  2019年   1467篇
  2018年   1097篇
  2017年   1001篇
  2016年   1110篇
  2015年   1706篇
  2014年   2134篇
  2013年   2138篇
  2012年   2679篇
  2011年   2458篇
  2010年   1899篇
  2009年   1863篇
  2008年   2019篇
  2007年   1851篇
  2006年   1711篇
  2005年   1443篇
  2004年   1216篇
  2003年   1070篇
  2002年   929篇
  2001年   681篇
  2000年   611篇
  1999年   385篇
  1998年   259篇
  1997年   188篇
  1996年   162篇
  1995年   111篇
  1994年   120篇
  1993年   79篇
  1992年   76篇
  1991年   66篇
  1990年   54篇
  1989年   38篇
  1988年   35篇
  1987年   39篇
  1986年   30篇
  1985年   29篇
  1984年   30篇
  1983年   22篇
  1982年   30篇
  1981年   18篇
  1979年   5篇
  1977年   3篇
  1976年   3篇
  1973年   3篇
  1972年   4篇
  1950年   5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71.
基于数字土壤制图技术的土壤有机碳储量估算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精准的土壤属性空间分布信息有助于提升土壤有机碳储量估算的精度.本研究以河南省济源市南山林场为研究区,以地形因子为预测因子,利用模糊C均值(FCM)聚类方法对土壤有机碳含量、土壤容重、土壤厚度和土壤砾石含量进行数字土壤预测制图,基于数字制图结果实现土壤有机碳密度预测制图和土壤有机碳储量估算.结果表明:基于数字土壤制图方法...  相似文献   
72.
徐晓琪  戴丹  王赛禹  李玉  张波 《菌物学报》2021,40(2):387-394
在完成小绒泡菌Physcaum pusillum生活史的同时,观察了小绒泡菌P.pusillum生活史不同阶段显微结构的形成.生活史研究结果表明:小绒泡菌P.pusillum的孢子萌发方式为裂式,黏变形体具两根鞭毛,较短一根不易观察到,原质团类型为显型原质团,子实体形态建成过程约需12-13h.显微结构观察结果表明:石...  相似文献   
73.
许绍欢  许忠顺  杜飞  刘京  萄剑渝  邹晓 《菌物学报》2021,40(8):2191-2200
利用球孢白僵菌Beauveria bassiana与摩西球囊霉菌Glomus mosseae以单独和混合接种的方式在烟草Nicotiana tabacum苗期进行接种处理,检测烟草苗期和成熟期的农艺性状和生理特性.结果 表明:在育苗期,混合接种处理烟苗具有最大的叶长和最大叶宽,与对照相比提高了30.27%和42.98%...  相似文献   
74.
以贵州凤冈麻湾洞洞穴生态系统为研究对象,运用δ13C、δ15N测定了洞穴动物及其有机碳源的同位素比值,分析了洞穴生态系统的营养级关系及洞穴动物食源。结果表明:洞内植物δ13C范围为-41. 78‰~-38. 80‰,较洞外植物低;δ15N范围为-1. 31‰~1.23‰,在洞外陆源有机质δ15N范围内;洞穴土壤有机质的δ13C范围为-31. 09‰~-24.95‰,δ15N范围为-1.08‰~7.72‰;洞穴动物δ13C范围为-30.41‰~-12.02‰,δ15N范围为2.07‰~8.94‰;洞穴土壤有机质对动物的食源贡献率超过72%,远高于植物对动物的食源贡献率,即洞穴土壤有机质是洞穴动物的主要食物来源。麻湾洞生态系统主要由4个营养层次组成:植物为第一营养层次;闪夜蛾、螺类、马陆类处于第二营养层次;裸灶螽、长头地蜈蚣处于第三营养层次;蜘蛛类处于第三或第四营养层次。即大部分同种(或同类群)...  相似文献   
75.
啄木鸟科物种作为初级洞巢者与蛀干害虫控制者,对森林高度依赖,是森林生态系统重要的伞护种和环境指示物种。自20世纪以来,由于全球范围的栖息地丧失和片段化,啄木鸟科物种的森林生境急剧萎缩,威胁着该类群物种的生存和繁衍。为探究啄木鸟科动物濒危情况和研究现状,本研究利用世界自然保护联盟濒危物种红色名录(IUCN Red List)和国际鸟盟(BirdLife International)在线数据库,检索并整理出1988年到2023年以下内容:(1)全球啄木鸟的物种数、濒危等级及其变化情况;(2)各大洲的啄木鸟物种数及其受威胁物种的比例;(3)啄木鸟的主要威胁因素;(4)通过Google学术搜索等方式检索并统计啄木鸟相关文章的研究内容。结果显示:(1)目前现存254种啄木鸟,33年间全球受威胁啄木鸟由7种增加至18种,受威胁物种数占当年已命名啄木鸟物种数的比例由3.4%上升至7.0%。(2)亚洲、南美洲和北美洲各分布了83种、93种和56种啄木鸟,受威胁物种占比分别为12.0%、6.4%、5.3%。非洲和欧洲分别分布了36种和11种啄木鸟,当前没有受威胁物种。(3)农业和生物资源利用以及放牧是啄木鸟的主要威胁因素。(4)共检索到研究啄木鸟的有关文章1 024篇,研究覆盖了140种啄木鸟,其中,文章数最多的物种是红顶啄木鸟(Leuconotopicus borealis)(162篇)。研究主要集中在巢相关特征(129篇)、生境选择特征(122篇)、取食行为(112篇)、繁殖行为(99篇)和种群状况(66篇)等基础生态学内容。这些研究为啄木鸟生物学、生态学积累了一定的基础,但物种覆盖程度还远远不够。在生物多样性急剧丧失的大背景下,亟需开展更为广泛和深入的研究。本研究对全球啄木鸟的濒危格局与研究现状进行了全面的分析,以期为后续啄木鸟的研究与保护工作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76.
大中型食肉动物肇事事件导致人类与野生动物关系恶化,给生物多样性保护工作带来巨大的挑战。若尔盖湿地是我国三大湿地之一,湿地、草原分布广泛,生物多样性丰富,畜牧业发达,但近年来狼(Canis lupus)捕杀牲畜的肇事事件时有发生。为了解若尔盖野生狼肇事件的空间分布以及牧民对人-狼冲突管理的看法,本研究于2022年对若尔盖县13个乡镇83个行政村进行走访调查。结果表明:(1)多数受访者(66.0%)认为在过去5年内,若尔盖县野生狼数量有所增加;(2)狼肇事事件具有明显的空间分异性,最严重的是包座乡。包座乡临近山区,该区域牧场面积广阔、牧民饲养牲畜数量多等原因导致该镇发生狼肇事事件较多;(3)对于狼肇事,绝大多数牧民(85.0%)更希望采取经济补偿或者驱赶措施,只有少数牧民(9.4%)希望采取捕杀的措施;(4)影响牧民对狼肇事管理措施的偏好因子中,受教育程度、年龄、民族以及被杀牲畜数量有显著影响。建议加强狼种群监测管理,采取措施减少狼捕杀牲畜,优化补偿机制,缓解当地牧民与狼之间的矛盾。本研究为当前若尔盖县野生动物保护和管理决策提供了依据,对其他地区大型食肉动物与当地居民冲突管理具有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77.
2000年至2002年冬季,在河南董寨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对我国特有珍稀雉类白冠长尾雉(Syrmaticus reevesii)越冬期栖息地进行了调查,并结合RS和GIS在多个尺度上对其栖息地选择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不同尺度上影响白冠长尾雉越冬期栖息地选择的因素存在差异,影响因子之间还存在相互作用.在微生境上,影响因子主要是坡度、乔木盖度以及坡向余弦值与灌木高度的相互作用;在115 m尺度上,关键因子是灌木林、阔叶林和针叶林的面积;250m尺度上,主要因子是针叶林和阔叶林的面积及针叶林与阔叶林面积的相互作用;对于距离因素,到河漫滩和到农田的距离是影响白冠长尾雉越冬期栖息地选择的关键因子.根据回归分析和AIC及AICc值,115 m尺度上栖息地变量对白冠长尾雉越冬期的栖息地选择影响最大.综合分析发现,在较大的尺度上,影响白冠长尾雉越冬期栖息地选择的关键因子有针叶林面积、阔叶林面积、针叶林和灌丛面积的相互作用、到河漫滩的距离以及到农田的距离.  相似文献   
78.
79.
目的:构建HLA-A*0203重链胞外域羧基端融合生物素化酶BirA底物肽(BSP)的融合蛋白(HLA-A*0203-BSP)的原核表达载体并在大肠杆菌中进行表达。方法:以RT-PCR方法从HLA-A2+ 供者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中克隆HLA-A*0203重链基因的cDNA并测序鉴定,然后以PCR方法构建HLA-A*0203-BSP的原核表达载体,在大肠杆菌BL21(DE3)菌株中诱导表达并以免疫印迹鉴定。结果:DNA测序显示,从3名HLA-A2+ 供者PBMC中克隆的cDNA中,只有从供者2获得编码HLA-A*0203重链基因的cDNA。将编码重链胞外域1-276的序列和编码BSP的序列融合,构建HLA-A*0203-BSP融合蛋白的原核表达载体并经测序验证。该融合蛋白在BL21(ED3)中获得高效表达,约占菌体总蛋白的30%;产物相对分子质量约为34 kD,与理论大小一致。Western印迹分析显示融合蛋白完全存在于包涵体中。结论:成功克隆HLA-A*0203重链基因的cDNA,构建HLA-A*0203-BSP融合蛋白的原核表达载体,并在大肠杆菌中获得高效表达,为制备HLA-A*0203四聚体打下基础。  相似文献   
80.
张微  田颖  张亚琼  李杰  胡严 《动物学杂志》2024,59(3):349-357
红隼(Falco tinnunculus)被列为国家二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是能同时适应农村和城市环境的小型猛禽,对维持城市生态系统稳定具有重要意义。2022年4月至7月,为在北京救助的7只红隼佩戴了卫星追踪器,追踪其活动轨迹,依据追踪的动物活动位点数据,采用净平方位移-时间曲线依次对各红隼的迁徙模式进行了判别,深入分析了迁徙红隼的迁徙时间、距离和路线等,并采用核心密度法分别计算了迁徙及留居型红隼95%及50%活动区面积。研究结果表明,在北京地区红隼的迁徙模式为部分迁徙,追踪的7只红隼个体(N01 ~ N07)中,4只为留鸟,1只为迁徙鸟,2只居留类型无法准确判断。N01为迁徙红隼,其度夏地和越冬地分别在内蒙古锡林郭勒盟和河北廊坊,此红隼秋季迁徙速度明显高于春季,其春季迁徙距离551 km,历时25 d,平均迁徙速度为22 km/d,而秋季迁徙距离412 km,历时2 d,平均迁徙速度为203 km/d,河北承德滦平县是其春季迁徙的重要中途停歇地。不同红隼个体间95%及50%活动区面积均存在较大差异,迁徙红隼N01 95%、50%活动区面积在度夏区分别为93.10 km2、17.50 km2,在越冬区分别为7.03 km2、0.99 km2;留居型红隼95%、50%活动区面积均值分别为1 165.34 km2、178.71 km2(n = 4),其中最大95%、50%活动区面积分别为4 320.26 km2(N02)、648.22 km2(N02),最小95%、50%活动区面积分别为2.80 km2(N03)、0.29 km2(N03)。本研究揭示了北京地区红隼的迁徙模式、迁徙路线、重要停歇地及活动区状况,为红隼的针对性保护和管理提供了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