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5617篇
  免费   3011篇
  国内免费   8557篇
  2024年   105篇
  2023年   572篇
  2022年   994篇
  2021年   1414篇
  2020年   1268篇
  2019年   1445篇
  2018年   1077篇
  2017年   989篇
  2016年   1110篇
  2015年   1706篇
  2014年   2129篇
  2013年   2130篇
  2012年   2679篇
  2011年   2458篇
  2010年   1899篇
  2009年   1863篇
  2008年   2019篇
  2007年   1851篇
  2006年   1711篇
  2005年   1443篇
  2004年   1217篇
  2003年   1070篇
  2002年   929篇
  2001年   682篇
  2000年   611篇
  1999年   386篇
  1998年   259篇
  1997年   188篇
  1996年   162篇
  1995年   111篇
  1994年   120篇
  1993年   79篇
  1992年   76篇
  1991年   66篇
  1990年   54篇
  1989年   38篇
  1988年   35篇
  1987年   39篇
  1986年   30篇
  1985年   29篇
  1984年   30篇
  1983年   22篇
  1982年   30篇
  1981年   18篇
  1979年   5篇
  1977年   3篇
  1976年   3篇
  1973年   3篇
  1972年   4篇
  1950年   5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21.
水分利用效率(WUE)是表征陆地碳-水循环耦合关系的重要指标,但其对气候变化响应的高程分异仍不清楚。通过集合经验模态分解(EEMD)去趋势和偏相关方法,以"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沿线省份为研究区,揭示WUE对气候变化的响应及其随高程的分异。研究结果表明:(1)研究区内WUE多年均值由中心向南北递减。不同植被类型的WUE多年均值由高到低依次为:常绿针叶林、混交林、常绿阔叶林、稀树灌木草地、耕地和城市建设用地。(2)51.11%的区域表现出均温与WUE的正相关;而81.46%地区表明温差的扩大会使得WUE增加;有近一半的研究区表明最高温的升高有利于提高WUE,而最低温的作用则相反;有67.99%的区域表明降水增多反而会导致WUE的减少。(3)在大多数土地覆盖类型,日温差和最低温主要与WUE呈正相关,而最高温和降水主要与WUE呈负相关。在常绿针叶林、耕地和城市建设用地,日均温与WUE呈负相关。在其他三种植被类型下则呈正相关。(4)在低海拔地区,均温与WUE呈负相关而在中高海拔地区则转变为正相关关系。而最高温则正好相反。降水与WUE的负相关关系系数随高度的增加而不断加强,而温差和最低温与WUE的正相关关系也随高度的增加而剧烈波动增强。  相似文献   
22.
气候变化和大规模的生态恢复使中国北方旱区植被发生了显著变化,量化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对植被动态的相对贡献,对于旱区生态系统管理和应对未来气候变化具有重要意义。目前,中国北方旱区植被变化影响因素的时间动态(2000年大规模生态恢复工程实施前后)和空间异质性(沿干旱梯度)仍需进一步的定量研究。基于多源数据,采用趋势分析、偏相关分析和随机森林模型等方法,分析了1981-2018年中国北方旱区气候和植被的时空变化规律,量化了2000年前后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对植被动态的相对贡献并分析其在干旱梯度上的空间差异性。结果表明:(1)1981-2018年期间,中国北方旱区的叶面积指数(LAI)平均增加速率为(0.0037±0.0443) a-1,且增加速率沿干旱梯度增大。2000年前仅10.46%(P<0.05)的地区显著变绿,而2000年后达到36.84%,且植被变绿主要归因于非树木植被。(2)2000年后降水对植被变绿的正效应在不同干旱梯度均增加,而在半干旱区和亚湿润干旱区,温度对植被变绿由正向促进转为负向抑制,而辐射在干旱区由负效应转向正效应。(3)2000年前后,气候变化均主导着植被的动态,贡献率分别为96.07%和73.72%,人类活动的贡献在2000年后进一步增强(从3.93%增加到26.28%),且沿着干旱梯度而增加,其中人类活动对植被变绿的贡献在半干旱地区增加最显著(+0.0289 m2 m-2 a-1P<0.05)。研究结果可为未来气候变化下中国北方旱区的植被恢复和可持续发展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23.
急性脑梗死约占全部脑卒中的70%,病死率和致残率高,且极易复发。但目前针对急性脑梗死在时间窗内溶栓、抗凝等治疗手段不能从根本上切实有效地修复受损脑组织,且伴有出血等风险。寻找脑梗死形成发展的原因并予以治疗迫在眉睫。酸中毒是引起缺血性脑损伤的重要机制。大量实验研究表明,酸中毒能加重神经元的缺血性损伤,且其梗死面积与酸中毒的程度直接相关。但缺血产生的酸中毒如何引起神经元损伤的确切机制尚不明确。最近研究发现酸中毒能激活一种在中枢及周围神经中广泛存在的膜通道,即酸敏感离子通道,它对Ca2+通透,能引起细胞内Ca2+超载,同时能激活胞内酶引起细胞内蛋白质、脂类及核酸的降解,加重缺血后脑损伤。本文就酸敏感离子通道1a与脑梗死做一综述。  相似文献   
24.
25.
26.
27.
Ca2+ binding to calmodulin was measured in the presence of mastoparan or caldesmon fragment. Mastoparan and caldesmon fragment were used as model compounds of enzymes and cytoskeleton proteins, respectively, working as the target of calmodulin. Although the Ca2+ bindings of the two globular domains of calmodulin occur independently in the absence of the target peptide (or proteins), mastoparan and caldesmon fragment increased the affinity of Ca2+ and, at the same time, produced the positive cooperative Ca2+ bindings between the two domains. The result of Ca2+ binding was compared with 1H NMR spectra of calmodulin in the presence of equimolar concentration of mastoparan. It is known that a conformation change of the C-terminal half-region (C-domain) occurs by the Ca2+ binding to C-domain. A further change in conformation of C-domain was demonstrated by the Ca2+ binding to the N-terminal half-region (N-domain) in the presence of mastoparan. It indicates that the two domains of calmodulin get into communication with each other in the associated state with the target, and we concluded that the Ca2+ binding to the N-domain is responsive to the development of calmodulin function.  相似文献   
28.
三尖杉属的精原细胞有一类似银杏生毛体的星状体结构,它分裂产生的2个精子,在大小与形态上都基本相同,而且在精子细胞质中具有拟核仁颗粒存在。上述结构是三尖杉属的重要特点之一。本属植物的成熟卵细胞特别长,细胞质中有丰富的拟核仁结构,卵核下方具2—3团浓稠的细胞质团,这些结构很像穗花杉的卵细胞。三尖杉属的受精作用,属于有丝分裂后类型,这种类型只在松科和三尖杉科中发现。受精后,卵细胞发生强烈的极性分化,上部细胞质变成高度液泡化;相反,下部细胞质则聚集大量蛋白泡和拟核仁颗粒。  相似文献   
29.
Two forms of inhibin (A and B), gonadal polypeptide hormones that selectively suppress the secretion of FSH from the anterior pituitary, have been characterized from the porcine and human species, each being composed of a common alpha-chain and one of two distinct, but homologous beta-chains, i.e. alpha beta A and alpha beta B. Using cDNAs encoding the porcine inhibin subunits we have cloned and sequenced the cDNAs encoding the alpha, beta A, and beta B chains of rat ovarian inhibin. Northern analyses of rat testicular RNA with rat ovarian cDNA probes show the presence of mRNAs encoding alpha and beta B chains, but no detectable mRNA encoding the beta A chain under our experimental conditions. This suggests that there may be specific and distinct physiological roles for inhibins A and B. In addition, if there is no extratesticular source of beta A mRNA, then the male rat may be devoid of the stimulators of the secretion of FSH, i.e. activin (beta A beta B) and homoactivin A (beta A beta A), which are derived from the beta subunits of the two inhibins.  相似文献   
30.
人体单臂间歇运动对发汗调定点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工作系在微小气候相对恒定条件下,对10名健康男青年每人进行四项实验。实验 Ⅰ 为测定双侧腿足浸入43℃水中,诱发左前臂屈侧显现定量汗点时的口腔温度(舌下)阈值,作为发汗调定点参考值(ToSSP);实验 Ⅱ 为 Ⅰ 附加右臂间歇轻负荷运动(77W)时测定 ToSSP,部分对象还记录了皮肤电反应;实验 Ⅲ、Ⅳ 为 Ⅰ、Ⅱ 均附加4.5m/s 气流(22—25℃)直吹头面部,再分别测定 ToSSP。实验 Ⅰ 与 Ⅱ 同体对照22人次,Ⅲ 与 Ⅳ 同体对照24人次。结果表明,实验 Ⅱ、Ⅳ 的 ToSSP 均值及其潜伏期均值分别较 Ⅰ、Ⅲ 者降低(P<0.01)或缩短(P<0.001);Ⅰ、Ⅱ间的 ToSSP 均值差、潜伏期均值差,分别与 Ⅲ、Ⅳ 之间者无显著差异(P>0.2);Ⅱ、Ⅳ 的ToSSP 均值各与其实验开始前的口温均值亦无明显差异(P>0.5)。此结果支持运动时体温调定点下降的论点,并提示在研究体温调定点活动时,以 ToSSP 为指标较用发汗速率为优越,因 ToSSP 不为许多干扰因素所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