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966篇
  免费   1536篇
  国内免费   6638篇
  2024年   125篇
  2023年   354篇
  2022年   623篇
  2021年   629篇
  2020年   678篇
  2019年   721篇
  2018年   432篇
  2017年   515篇
  2016年   478篇
  2015年   664篇
  2014年   956篇
  2013年   892篇
  2012年   1192篇
  2011年   1168篇
  2010年   982篇
  2009年   1037篇
  2008年   1085篇
  2007年   1042篇
  2006年   988篇
  2005年   859篇
  2004年   686篇
  2003年   573篇
  2002年   517篇
  2001年   488篇
  2000年   445篇
  1999年   238篇
  1998年   122篇
  1997年   102篇
  1996年   85篇
  1995年   57篇
  1994年   47篇
  1993年   41篇
  1992年   44篇
  1991年   41篇
  1990年   36篇
  1989年   23篇
  1988年   28篇
  1987年   16篇
  1986年   22篇
  1985年   20篇
  1984年   23篇
  1983年   14篇
  1982年   27篇
  1981年   12篇
  1980年   2篇
  1977年   2篇
  1974年   1篇
  1964年   1篇
  1963年   1篇
  1950年   5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06 毫秒
971.
胸腺素β4是广泛分布于脊椎动物体内的一种蛋白质,能够调节肌动蛋白聚合、解聚,具有多项生物学功能。胸腺素β4尤其具有促进组织再生、修复的重要功能,在创伤修复、角膜修复和心肌修复方面极具药物开发潜力。近年来,研究者们对胸腺素β4进行了大量生理机制研究,本文对其目前的研究状况和药物开发情况进行了综述。  相似文献   
972.
低分子量壳寡糖的生物学活性是最近的研究热点,诸多研究肯定了壳寡糖在抗肿瘤、神经退行性疾病、糖尿病和高血糖及抗氧化等领域的应用价值。壳寡糖的抗肿瘤作用依赖于免疫刺激;抗氧化作用与其分子结构中的羟基和氨基有关;神经保护作用与抗氧化损伤及抑制乙酰胆碱酯酶活性相关。另外,壳寡糖的生物相容性好等特点也暗示了其在药物研究和功能食品开发领域的应用价值。本文综述了壳寡糖在人类重大疾病防治领域的作用及作用机制的研究进展,探索了壳寡糖生物活性的研究方向。  相似文献   
973.
以竹芋科和蕨类室内盆栽植物各10种为试验材料,分别置于体积为1.0 m×1.0m×0.8m密封玻璃箱内,甲醛起始浓度均设置为15 mg/m3,连续观察7d.结果表明:卷叶巢蕨(Neottopteris nidus cv.Volulum)、矩叶肖竹芋(Calathea lubbersiana)对甲醛抗性最强(Ⅰ级);银线竹芋(C.ornata)、银羽斑竹芋(C.setosa)、翠叶竹芋(C.freddy)和彩虹竹芋(C.roseo-picta)抗性较强(Ⅱ级);巢蕨(N.nidus)、傅氏凤尾蕨(Pteris fauriei)、银脉凤尾蕨(P.ensi formis cv.Victoriae)、银心大叶凤尾蕨(P.cretica cv.Albolineata)、肾蕨(Nephrolepis cordifolia)、华南毛蕨(Cyclosorus parasiticus)、乌毛蕨(Blechnum orientale)、花叶竹芋(Maranta bicolor)和天鹅绒竹芋(C.zebrina)抗性最差(Ⅳ级).甲醛处理后,密封玻璃箱内甲醛浓度均呈递减变化,递减最快都集中在试验后1~3 d之间.吸收甲醛最快的植物是天鹅绒竹芋和星蕨(Microsorum punctatum),最慢的是华南毛蕨、银脉凤尾蕨、卷叶巢蕨和银羽斑竹芋.对甲醛处理产生伤害反应少或较少,而吸收能力强的前8种植物是:巢蕨、青苹果竹芋(C.rotundfolia)、银心大叶凤尾蕨、银线竹芋、二歧鹿角蕨(Platycerium bifurcatum)、卷叶巢蕨、彩虹竹芋和翠叶竹芋,可作为甲醛净化专用植物应用推广.  相似文献   
974.
一般认为植龙类在三叠纪末期灭绝,但有研究显示它们可能在欧洲和亚洲延续到了侏罗纪最早期。来自亚洲的证据是产自中国云南下禄丰组(?赫唐阶-锡内穆阶)的不完美硕鳄(Pachysuchus imperfectus)。重新研究显示不完美硕鳄正型标本和植龙类存在许多不同点,它可能属于一个保存较差的、分类位置无法确定的蜥脚型类恐龙头骨。这一属种的归入标本也无法明确归入某一类群,因此亚洲没有可靠的晚于三叠纪的植龙类化石记录。欧洲的侏罗纪植龙类化石也存在着同样的问题。因而认为,植龙类的化石记录仅限于三叠纪晚期。  相似文献   
975.
主要讨论了一类食饵具有时滞与扩散的非线性脉冲捕食系统正周期解的存在性问题,应用迭合度理论,得到系统存在正周期解的充分条件,推广了没有脉冲时的情形.数值模拟进一步验证了结论的正确性.  相似文献   
976.
文章提出全错位排列问题的一种改进的表面计算模型,通过巧妙的编码,不但继承了表面计算的诸多优点,而且摆脱了以往模型难以推广的不足.同时,设计中采用了荧光淬灭的有关技术,利用观察荧光淬灭来确定问题的非解,这种读解方法简单有效,算法是有效可行的.  相似文献   
977.
目的观察摄食行为对小型猪心脏自主神经功能的影响。方法利用大动物无创遥测技术观察清醒活动状态下小型猪摄食前(BI)、摄食过程中(IP)、摄食后(AI)、AI 2 h和AI 4h的心电图(ECG)和自主活动,并用HRV功率谱分析其自主神经功能。结果与摄食前比较,小型猪摄食过程中心率(HR)、自主活动和标准化低频成分(LFnu)明显增加,RR间期(RRI)、总功率(TP)、极低频成分(VLF)、高频成分(HF)明显减少,LF/HF比值明显升高;且随着摄食后恢复时间的延长,小型猪HR、自主活动、LFnu均有所降低,而RRI、TP、VLF、HF均有所升高,LF/HF比值逐渐降低,并在摄食后2 h、4 h时变化显著;相关分析显示摄食行为与TP、VLF、HF、LF和LF/HF密切相关,多元线性逐步回归分析亦显示摄食行为与VLF、LF/HF和TP密切相关,且VLF起主要作用。结论小型猪摄食行为不仅影响心脏活动;而且能引起小型猪心脏自主神经控制能力发生改变,其中VLF在摄食行为过程中占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978.
火作为森林生态系统重要的自然干扰因子之一,对森林的碳动态有着不可忽视的影响.本研究使用CENTURY模型模拟了大兴安岭呼中林区兴安落叶松林的碳收支对不同强度火烧的响应.结果表明:在不同强度火烧后,土壤总碳库呈先升后降再逐渐恢复的变化趋势,而林分生物碳库则先降后升,其中,林分细小组分碳库的恢复速度明显快于大组分,各碳库的波动程度随火烧强度的增大而增大.森林植被的净初级生产力(NPP)和土壤异养呼吸在火后均先降后升,但NPP的恢复快于土壤异养呼吸,二者的动态变化改变了林分的碳源/汇作用.轻微火烧后,兴安落叶松林仍表现为弱碳汇,并很快恢复到火前水平;其他强度的火烧使兴安落叶松林在短期内(9~12年)表现为碳源,随后逐渐转为碳汇.较低强度的林火不仅可以促进落叶松林的更新、减少死可燃物,也不会对林分的碳汇功能造成太大影响;高强度的严重林火对土壤和林木碳库造成严重损失,延缓森林的恢复,并可使林分表现为较长时间的碳源.  相似文献   
979.
黄土丘陵区植被恢复对深层土壤有机碳储量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以黄土丘陵区不同恢复年限的人工刺槐林、人工柠条林和自然撂荒地为对象,以0~100 cm(浅层)土壤为对照,研究了不同植被类型下100 ~ 400 cm(深层)土壤有机碳(SOC)储量的剖面分布特征和累积动态.结果表明:随土壤深度增加,浅层SOC储量显著降低,深层SOC变化趋势不明显,但储量很高,约占0~400cm剖面SOC的60%.80 ~ 100 cm土层的SOC储量与深层100~200和200 ~ 400 cm的SOC储量呈显著线性相关,是0~100 cm5个土层中与深层SOC储量变化相关性最强的一层,可用以估算深层SOC储量.人工刺槐林、柠条林、撂荒地表层(0 ~ 20 cm) SOC储量显著高于坡耕地,而深层SOC储量在不同利用类型间差异不显著.随植被恢复年限的增加,深层SOC储量呈上升趋势,人工刺槐林和人工柠条林100 ~400 cm SOC平均累积速率分别为0.14和0.19t·hm-2·a-1,人工柠条林与浅层SOC累积速率相当.在估算黄土丘陵区植被恢复的土壤固碳效应时,应考虑深层土壤有机碳累积量,否则会严重低估植被恢复的土壤固碳效应.  相似文献   
980.
目的探讨组蛋白去乙酰化酶2(HDAC2)在成年C57BL/6小鼠海马内的分布及其与突触后致密区(PSD)蛋白成员的共定位,为揭示HDAC2与PSD蛋白复合物之间的内在联系及在海马相关的学习记忆过程中可能起到的调控作用提供形态学依据。方法应用免疫组化方法观察HDAC2在C57BL/6小鼠海马各区的表达分布。应用免疫荧光双标技术研究HDAC2与PSD蛋白成员N-甲基-D-天冬氨酸(NMDA)受体亚单位1(NR1)、PSD-95之间是否存在共定位。结果 HDAC2在小鼠海马CA1~CA3区锥体细胞和齿状回颗粒细胞均具有明显表达,而在各区的始层、辐射层、腔隙-分子层以及齿状回多形细胞层表达均较少。免疫荧光双标染色图片的重叠表明,HDAC2与NR1、PSD-95在小鼠海马CA1~CA3区锥体细胞层和齿状回颗粒细胞层内均可见显著共表达现象,其他区域偶见散在分布的双染神经元。结论 HDAC2在小鼠海马锥体细胞层和颗粒细胞层表达丰富,并与PSD蛋白成员间存在共定位现象。本实验结果为探讨HDAC2对谷氨酸能突触后神经元依赖的突触可塑性的调节机制提供了形态学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