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558篇
  免费   1485篇
  国内免费   6568篇
  18611篇
  2024年   148篇
  2023年   369篇
  2022年   630篇
  2021年   623篇
  2020年   680篇
  2019年   711篇
  2018年   428篇
  2017年   509篇
  2016年   473篇
  2015年   640篇
  2014年   936篇
  2013年   871篇
  2012年   1150篇
  2011年   1093篇
  2010年   939篇
  2009年   978篇
  2008年   1031篇
  2007年   1003篇
  2006年   952篇
  2005年   822篇
  2004年   676篇
  2003年   561篇
  2002年   507篇
  2001年   484篇
  2000年   431篇
  1999年   229篇
  1998年   121篇
  1997年   101篇
  1996年   83篇
  1995年   54篇
  1994年   45篇
  1993年   40篇
  1992年   34篇
  1991年   41篇
  1990年   34篇
  1989年   22篇
  1988年   27篇
  1987年   15篇
  1986年   20篇
  1985年   18篇
  1984年   22篇
  1983年   12篇
  1982年   24篇
  1981年   11篇
  1980年   2篇
  1977年   2篇
  1974年   1篇
  1964年   1篇
  1963年   1篇
  1950年   5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231.
几种植物生长调节物质对大花蕙兰组培原球茎增殖的影响   总被引:9,自引:2,他引:9  
采用KC 培养基, 分别添加不同浓度的BA、KT、NAA 及KT+NAA 组合, 对大花蕙兰初代培养已分化出的原球茎进行了继代培养。结果发现:①BA 可加快原球茎的增殖速度, 但浓度超过0.5 mg/L 后增殖速度有所下降, 且原球茎变小呈暗绿色。②KT 的促进增殖效果好于BA, 但浓度超过1.0 mg/L 时, 增殖速度也有所下降, 原球茎变小。③NAA 促进原球茎增殖的效果明显好于BA、和KT, 但浓度大于1.0 mg/L 后增殖不再加快, 而且部分原球茎有变褐现象。④在KT 0.5~0.7 mg+NAA 0.7~1.0 mg/L 范围组合的KC 培养基上, 大花蕙兰原球茎增殖的速度和质量是比较理想的。考虑到较低的细胞分裂素和植物生长素有利于植物增殖过程中遗传性的稳定, 选择KT0.5 mg+NAA 0.7 mg/L 的KC 培养基作为大花蕙兰原球茎增殖培养基。  相似文献   
232.
中国龙葵复合种三类型的染色体数目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徐秀芳  张海洋  袁秋红  闫妍 《广西植物》2004,24(6):544-545,528
用三种类型龙葵幼果为材料 ,通过常规染色体制片技术 ,获得细胞有丝分裂中期染色体装片。实验结果证实中国龙葵复合种内存在染色体倍性差异 :少花龙葵是二倍体 ( 2x=2 4) ;黄果龙葵是四倍体 ( 4x=48) ;龙葵是六倍体( 6x=72 )。为中国龙葵的系统分类与进化趋势的研究、遗传育种和开发利用提供了可靠的细胞学依据  相似文献   
233.
为了研究乙型脑炎病毒持续感染株preM区域基因序列变异及其意义,我们将两种乙脑病毒野生株(JaGAr-01株和Nakayama株)分别感染人肝癌KN73细胞,经过多次细胞传代后建立乙脑病毒持续感染模型,收集感染细胞经反复冻融获取变异病毒。利用preM区特异引物进行RT-PCR法得到两种病毒的preM区基因片段,应用基因测序反应进行序列分析,并对两种病毒株preM区序列进行比较。preM区基因测序结果显示,与JaGAr-01野生株比较,JaGAr-01持续感染变异株(JaG-per)有1个核苷酸上碱基发生变异(第26位U→G)并导致相应氨基酸发生置换(第9位亮氨酸→精氨酸);Nakayama持续感染变异株(Nak-per)与其野生株相比则有11个核苷酸上碱基存在差异(第26位U→G,第37位G→A,第39位C→U,第45位U→C,第51位U→C,第99位U→C,第126位U→C,第165位C→U,第189位C→U,第195位C→U,第198位U→C),但仅有其中第26位、第37位、第39位的碱基变异引起相应编码的氨基酸发生置换(第9位亮氨酸→精氨酸及第13位缬氨酸→异亮氨酸)。对比还发现变异后的JaGAr-01持续感染株与Nakayama持续感染株的基因序列相同。认为乙脑病毒持续感染变异株preM区存在基因变异,这种变异可能与该区参与病毒持续感染及维持病毒生物学特性有关。  相似文献   
234.
根据GenBank已发表的PrVul24基因序列(NC006151),设计并合成一对引物,PCR扩增出ul24基因编码区,克隆于pEGFP-N1载体,得到重组质粒pUL24-GFP。酶切鉴定,测序及WesternBlot验证重组质粒。ul24基因序列测定结果已提交GenBank,登录号DQ226544。Westernblot分析结果表明UL24-GFP融合蛋白为45KD。将pUL24-GFP转染真核细胞,激光共聚焦显微镜观察融合蛋白的细胞内定位,结果表明UL24-GFP融合蛋白定位于细胞核。  相似文献   
235.
3a蛋白和7a蛋白是SARS-CoV的非结构蛋白,分别主要由SARS基因组中ORF 3a 和ORF 7a所编码。在体内和体外感染病毒的细胞中均发现了有3a蛋白的表达。首先将pGL3-Control载体进行了改构,除去了SV40启动子基因,获得了pGL3-Enhancer载体,将获得的IFN-β启动子基因连入载体中,构建了带有人IFN-β启动子基因的荧光素酶报告质粒IP-21,并且通过实验证明所构建的质粒在干扰素的诱导剂NDV的作用下能够表达荧光素酶活性,照度计检测荧光素酶活性增强,从而验证了所构建的重组质粒的有效性。为了观察SARS-CoV非结构蛋白3a和7a对干扰素诱生途径的影响,将IP-21瞬转入稳定表达有3a和7a蛋白的CHO细胞,通过荧光素酶的信号强弱对3a和7a的作用进行分析,结果表明SARS-CoV的3a和7a蛋白能够刺激荧光素酶的表达,即在体外的细胞实验中,3a和7a能有效地激活IFN-β的启动子部分。此结果对进一步研究3a和7a的功能以及对SARS-CoV的致病机制的进一步研究有一定意义。  相似文献   
236.
目的:初步分析与小鼠胚胎发育相关的新基因0610038D11Rik表达模式及生物学功能.方法:采用RT-PCR,全胚胎原位杂交和Northern Blotting技术对该基因进行表达谱分析;细胞免疫染色对其进行细胞结构定位.结果:全胚胎原位杂交结果显示0610038D11Rik在胚胎E9.5的端脑、间脑、菱脑和听泡处有较强的信号.随着神经管逐渐关闭,胚胎E10.5在背部神经嵴,神经管区也出现表达信号.E11.5时除了在上述部位表达外,心脏部位也检测到较弱的信号.RT-PCR和Northern Blot实验发现该基因在小鼠胚胎发育直至出生后均有持续性分布,并且在发育中后期的脑、心脏、肺、肾、肝脏,肌肉和舌等多种重要脏器广泛表达.细胞定位表明其主要集中在核内和细胞质中.结论:0610038D11Rik基因在小鼠的脑神经系统和多器官表达,提示该新基因可能在这些组织的发育过程中发挥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237.
钟健荣  何志球  陈杰珍  梁丽琼  徐小丽 《蛇志》2010,22(1):26-27,31
目的探讨眼镜王蛇咬伤患者的最佳抢救方法。方法对6例眼镜王蛇咬伤患者的抢救过程进行回顾性分析总结。结果通过及时使用抗蛇毒血清、中草药等治疗,6例患者均痊愈出院。结论早期正确局部处理伤口是抢救成功的前提;早期足量应用抗眼镜蛇毒血清和抗银环蛇毒血清治疗是抢救成功的关键;中西医结合治疗是抢救成功和治愈的保证。  相似文献   
238.
上海城市森林群落结构对固碳能力的影响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基于上海市区航片数字化、代表性样地群落调查、优势树种生理参数测定和CITYgreen模型软件,对上海城市森林固碳能力进行评估,并探讨群落结构对固碳能力的影响。结果表明:上海城市森林总碳贮量为478472t,年碳固定量为6256t.a-1,平均碳密度为47.80t.hm-2,平均固碳率为0.625t.hm-2.a-1;城市森林的固碳率与郁闭度及群落密度均呈极显著正相关,而与平均胸径负相关;碳密度与郁闭度及平均胸径均呈极显著正相关,而与群落密度无显著相关;低密度高胸径群落比中、高密度群落具有更高的碳密度;混交林碳密度高于纯林,复层林碳密度和固碳率都高于单层林,且固碳能力的差异在一定程度上受平均胸径、群落密度等因子影响。  相似文献   
239.
磷对铝氟交互处理下茶树主要生理生化特性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白茶和智仁早茶在铝氟交互处理下添加外源磷的水培试验,研究了不同浓度磷(0,0.2,1.0 mmol/L)对茶树主要化学成分及抗氧化酶的影响.结果表明:(1)当施入0.2 mmol/L磷时,茶叶中的蛋白质、叶绿素和茶多酚含量及SOD、POD和CAT活性均比无磷组高,且在5.0 mmol/L铝和1.0 mmol/L氟处理下,均达到最高值(叶绿素除外),表明适量外源磷的施加对茶树的生理生化特性起促进作用,并能有效缓解铝和氟毒所致的氧化损伤,从而抑制了脂质过氧化作用;(2)随着磷浓度(1.0 mmol/L)增加,茶叶中的各指标值均比无磷组和对照低,出现最低值,表明磷对铝氟胁迫下茶树的缓解效应有限,超过一定的浓度,则表现出明显的抑制作用;(3) 在外源磷的施加下,白茶的可溶性蛋白、茶多酚和叶绿素含量及SOD、POD和CAT活性均比智仁早茶的变化幅度大.因此,外源磷对茶树幼苗生理生化作用具有一定的调控效应.  相似文献   
240.
棕色固氮菌(Azotobacter vinelandii Lipmann)突变种UW3能在无Mo的无氨培养基中固氮生长,低浓度的Mn对UW3突变种生长有促进作用,从在Mn中生长的UW3菌体中分离得到的部分纯固氮酶组分Ⅰ蛋白含量有Mn和Fe原子(Fe/Mo/Mn为10.41:0.19:1.00)并有OP MoFe蛋白一半的还原乙炔和质子的活性。这种蛋白的吸收光谱和圆二色谱与MoFe蛋白存在明显的差异,含Mn蛋白的亚基分子量都与MoFe蛋白的α亚基相近。初步结果表明,这种含Mn蛋白可胡是一种固氮酶组分Ⅰ蛋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