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233篇
  免费   153篇
  国内免费   677篇
  2063篇
  2024年   10篇
  2023年   39篇
  2022年   69篇
  2021年   59篇
  2020年   67篇
  2019年   63篇
  2018年   52篇
  2017年   37篇
  2016年   54篇
  2015年   82篇
  2014年   104篇
  2013年   108篇
  2012年   123篇
  2011年   129篇
  2010年   107篇
  2009年   108篇
  2008年   112篇
  2007年   146篇
  2006年   109篇
  2005年   78篇
  2004年   84篇
  2003年   66篇
  2002年   45篇
  2001年   54篇
  2000年   43篇
  1999年   39篇
  1998年   22篇
  1997年   4篇
  1996年   7篇
  1995年   5篇
  1994年   8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3篇
  1991年   1篇
  1990年   5篇
  1989年   3篇
  1988年   2篇
  1987年   1篇
  1986年   1篇
  1985年   4篇
  1984年   5篇
  1983年   1篇
  1982年   2篇
  198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06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981.
黄瓜韧皮部的类血影蛋白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黄瓜 (CucumissativusL .)叶柄为实验材料 ,应用胶体金免疫电镜技术证明类血影蛋白存在于韧皮部的筛管_伴胞复合体中 ,广泛分布于筛分子中的韧皮蛋白纤丝以及筛分子网络结构上 ,并且分布在伴胞的细胞质和线粒体膜以及筛分子与伴胞之间的分支状胞间连丝上 ,表明该蛋白可能由伴胞合成并经由二者之间的胞间连丝运输到筛分子中。用免疫印迹技术证明 ,黄瓜韧皮部汁液蛋白中存在类血影蛋白 ,其分子量约为 2 6 0kD ,与动物细胞中血影蛋白的分子量接近  相似文献   
982.
灰葡萄孢分生孢子产生相关基因的克隆及功能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克隆灰葡萄孢分生孢子产生相关基因,并研究其功能,为进一步研究灰葡萄孢分生孢子产生机理和灰葡萄孢侵染及致病机理奠定基础.[方法]通过筛选灰葡萄孢ATMT突变体库,获得一株不能产生分生孢子的突变菌株BCt78,采用PCR和Southern Blotting技术,对突变菌株BCt78进行分子鉴定.利用TAIL-PCR技术获得T-DNA插入位点的侧翼序列;将所获得侧翼序列与灰葡萄孢基因组数据库中的已知基因序列进行BLAST分析,推测出T-DNA的插入位点;通过PCR进一步验证T-DNA的插入位点,利用RT-PCR技术确定突变基因;最后对突变菌株的菌落形态、生长速度、胞壁降解酶活力、粗毒素的生物活性、对番茄叶片的致病能力及部分致病相关基因的表达情况进行研究.[结果]TAIL-PCR结果证实T-DNA插入到灰葡萄孢BCIG 12707.1基因的ATG起始密码子区;RT-PCR结果证实突变基因为BCIG_12707.1,该基因DNA全长为135 bp,编码一个44个氨基酸的假定蛋白(Hypothetical protein).突变菌株在PDA培养基上菌落呈灰白色,生长速度减慢,不能产生分生孢子及菌核;对番茄叶片的致病性增强,且胞壁降解酶(PG、PMG和Cx)活力增强;突变菌株中参与细胞壁降解的角质酶基因cutA和多聚半乳糖醛酸酶基因Bepg1,信号转导途径基因(PKA1、PKA2、Bac、Bmp3),产毒素基因BcBOT2(Sesquiterpene synthase),漆酶基因Lac1,跨膜蛋白基因Btp1表达都增强.[结论]BC1G_ 12707.1基因在灰葡萄孢分生孢子产生、菌核形成及致病力等方面起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983.
2010~2012年在陕西洛南盆地旧石器遗址调查中新发现夜塬地点,采集石核、石片、断块、碎片及工具等石制品617件。工具包含砍砸器、手斧、薄刃斧、大型石刀、刮削器、尖状器、雕刻器等。石制品原料为第二级阶地附近砾石层及河漫滩上的砾石,以颜色不同的石英岩及石英为主,石英砂岩及细砂岩偶有使用。石制品尺寸多为小型及中型,但工具中修理精致的手斧、薄刃斧和石刀等大型工具尺寸较大。剥片主要采用锤击法,砸击法与碰砧法也少量应用,石核剥片率较高。工具毛坯主要为石片,刃缘多两面修理。根据以往在洛南盆地的相关研究推测,该地点石制品的年代大致为中更新世晚期到晚更新世早期。夜塬地点新发现的石制品丰富了洛南地区的旧石器材料,有益于进一步探讨莫维斯线以东含阿舍利技术遗址的文化属性。  相似文献   
984.
目的:论述以血管内皮生成因子(VEGF)及其受体VEGFR为靶点的肺癌的研究现状,探讨VEGF及VEGFR与肺癌发生及发展的关系,为肺癌抗血管生成的治疗提供新的药物作用途径。方法:依据近年国内外的相关文献,进行归纳和分析,对VEGF及肺癌发生相关系统进行研究,并在此基础上,提出肺癌抗血管治疗的新思路。结果:研究发现,在肺癌的发生及发展过程中,VEGF出现过量表达。为达到抑制其促血管生成的作用,以VEGF/VEGFR为靶点,研制抑制VEGF活性的药物或干扰VEGFR的药物,可在一定程度上实现通过抑制相关抗血管生成治疗肺癌的目的。结论:利用新的抗血管途径有望在肺癌治疗中研发出新药,提高肺癌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985.
海南铜铁岭地区植被类型为热带低地雨林,其垂直分布变化不太明显。该地区共有野生种子植物161科、664属、1243种(含变种)。该区系热带性质强烈,其中泛热带和热带亚洲成分占优势,各占总属数(除去世界属)的28.64%和28.01%;在种级水平上,热带成分占绝大多数;本地区中国特有种279种,占总种数的22.65%,其中海南特有植物121种,占该地区中国特有种的43.37%。讨论了该地区与临近4个不同纬度地区植物区系的关系。  相似文献   
986.
目的:对1株产抑菌物质的中华稻蝗内生菌SDLH进行鉴定,并对其发酵产物稳定性进行研究。方法:通过观察生长情况及菌落特征形态学、氨基酸利用、糖发酵、脱羧酶反应生理等生化检测以及16S rDNA序列测定对菌株SDLH进行分类鉴定,并在不同条件(温度、pH、光照等)下测定其发酵产物的抑菌稳定性。结果:菌株SDLH符合肠杆菌科细菌的一般特征;生理生化特征均与Serratia marcescens的特征基本一致;菌株SDLH的16S rDNA序列长度为1 457bp。Gene bank序列登录号为EU525929。其序列在1 457bp范围内与已知的模式菌株粘质沙雷氏菌(AB244291.1)16S rDNA序列部分有100%的相似性。其发酵产物在温度(40℃~60℃)下抑菌活性稳定,在高温(≥80℃)下失去活性;在酸性条件(3≤pH〈7)下,抑菌活性无明显变化,在碱性条件(pH≥10)下,抑菌活性下降;光照2~6h后抑菌活性下降。结论:菌株SDLH属于沙雷氏菌属(Serratia)粘质沙雷氏菌(Serratia marces-cens),其发酵产物具有较强稳定性,可置避光、pH中性、常温环境中短期保存,经提高活性、纯化等处理后可能作为新型天然防腐剂应用于食品领域。  相似文献   
987.
研究了日光温室内CO2浓度的时空变化规律.结果表明,日光温室CO2浓度日变化曲线通常呈不规则“U”形,有时呈不规则“W”形.冬春栽培过程中日最高CO2浓度逐渐减小,日最低浓度和昼平均浓度先降后升,CO2亏缺时间逐渐延长.温室内CO2空间分布特点通常是早晨和傍晚为前部>中部>后部,近地面层>作物冠层>顶层;中午前后为前部<中部<后部,近地面层>顶层>作物冠层.影响日光温室CO2浓度变化的主要环境因素是光照度,通风不能阻止温室内高浓度CO2外逸和避免CO2亏缺.幼苗期群体光合较弱、土壤呼吸旺盛,温室CO2浓度较高;结果期群体光合旺盛、土壤呼吸衰竭,CO2亏缺严重.  相似文献   
988.
以淡水湖泊泥土中分离出的300多株肠杆菌(Enterobacter)为出发菌株,利用常规筛选方法选出2株1.3-丙二醇产生菌(Enterobacter)。经UV、DES、NTG、EMS、LiCl单独及复合诱变,选育出一株(E.aero-N-56)1.3-PD高产突变株。通过单因素实验,确定了E.aero—N-56菌株1.3-PD发酵培养基为:甘油90g/L,NH4CL1.50g/L,Fe^2 0.005%,Co^2 0.004%。微量元素液12mL/L。该突变株1.3-PD产量为36.8g/L。  相似文献   
989.
目的观察不同日龄SD大鼠皮肤组织学结构。方法10%甲醛固定,行石蜡切片,HE染色。结果新生大鼠皮肤较薄,透明层缺乏,皮脂腺发育良好。6月龄时表皮、真皮和皮下组织明显增厚,毛囊增粗,生长旺盛,毛囊深入皮下脂肪层。24月龄时,大鼠皮脂腺及汗腺萎缩,表皮变薄,真皮成纤维细胞、血管数量减少,弹力纤维变细。结论不同日龄SD大鼠皮肤组织学结构有差异。  相似文献   
990.
常压室温等离子体(ARTP)诱变及高通量筛选那西肽高产菌株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采用新型常压室温等离子体(ARTP)诱变活跃链霉菌(Streptomyces actuosu),并应用抑菌圈和48孔板培养方法高通量筛选高产那西肽菌株。研究表明抑菌圈径的大小与48孔板效价之间以及48孔板效价与摇瓶效价之间均有较好的相关性,系数R分别达到0.534和0.896。通过多轮ARTP诱变及高通量筛选最终获得了3株相对效价提高50%以上的遗传性能稳定的突变株。ARTP诱变技术作为获得那西肽高产菌株的有效途径,与传统摇瓶发酵筛选相比,48孔板及抑菌圈法能显著提高那西肽高产菌株的筛选效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