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38篇
  免费   137篇
  国内免费   608篇
  2024年   5篇
  2023年   32篇
  2022年   66篇
  2021年   49篇
  2020年   58篇
  2019年   59篇
  2018年   41篇
  2017年   33篇
  2016年   42篇
  2015年   72篇
  2014年   95篇
  2013年   94篇
  2012年   100篇
  2011年   121篇
  2010年   85篇
  2009年   88篇
  2008年   98篇
  2007年   118篇
  2006年   94篇
  2005年   61篇
  2004年   65篇
  2003年   60篇
  2002年   45篇
  2001年   54篇
  2000年   42篇
  1999年   36篇
  1998年   21篇
  1997年   4篇
  1996年   7篇
  1995年   5篇
  1994年   6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3篇
  1991年   1篇
  1990年   5篇
  1989年   2篇
  1988年   1篇
  1987年   1篇
  1986年   1篇
  1985年   4篇
  1984年   5篇
  1982年   2篇
  198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78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51.
目的 构建乙型肝炎病毒核心抗原(HBcAg)和Flt3配体(FL)胞外段双表达核酸疫苗,并观察其免疫原性。方法 分别将HBcAg、FL基因克隆入pJW4303载体,获得双表达核酸疫苗,体外转染293T细胞检测目的基因的表达。分组免疫BABL/c小鼠,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检测小鼠血清抗-HBc IgG效价,酶联免疫斑点试验(ELISPOT)检测HBcAg特异性Th1/Th2型细胞因子的分泌水平。结果 所构建疫苗在体外均能表达HBcAg和FL,当基因位于内部核糖体切入位点(IRES)元件上游时表达水平明显较优。pJW4303/C/FL免疫组产生的抗-HBc IgG效价和Th1/Th2型细胞因子的分泌水平均显著优于pJW4303/C和pJW4303/FL/C组。结论 成功构建双表达核酸疫苗,基因位于上游时表达水平高于下游。FL基因的引入明显增强了HBcAg核酸疫苗的免疫原性。  相似文献   
152.
目的:研究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APL)对全反式维甲酸(ATRA)治疗敏感和耐药患者的外周血淋巴细胞在蛋白质组水平上的差异。方法:采用双向凝胶电泳(2-DE)对敏感和耐药患者的外周血淋巴细胞进行蛋白质组差异分析。结果:ATRA敏感和耐药患者外周血淋巴细胞的2-DE平均蛋白质点分别为(746±57)和(617±41),敏感与耐药患者的2-DE相比,有16个蛋白点表达明显上调,22个明显下调。另有4个蛋白点(Mr/pI:24.6kD/8.05,32.3kD/5.17,22.3kD/6.51,25.1kD/7.09)在敏感患者中特异表达,5个蛋白点(Mr/pI:21.9kD/5.45,23.4kD/6.27,22.9kD/6.65,23.9kD/7.39,24.7kD/7.65)在耐药患者中特异表达。结论:结果提示这些差异表达的蛋白质可能与APL对ATRA耐药的机制有关,该研究有助于揭示APL对ATRA耐药机理和发现新的临床分子标志物。  相似文献   
153.
目的:介绍一种快速筛选有效RNAi片段的方法.方法:构建CC趋化因子配体2(chemokine(C-C motif)ligand 2,CCL2)的表达载体、干涉载体和检验载体;计算检验载体的绿色荧光蛋白(GFP)阳性细胞率;Real-time PCR检测干涉载体的干涉效果;计算PH 72h和168h转基因大鼠的肝再生率.结果:检验载体及其对照在24h表达GFP的细胞数最多,其中检验载体CCL2-CCL2(255)在各时间点的表达量均最低;Real-time PCR结果显示干涉载体CCL2(255)干涉效果较好;表达载体CCL2-N1能提高转基因大鼠PH 168h的肝再生率,达105%,而干涉载体CCL2(255)仅78%,与对照均有显著差异.结论:将靶基因和干涉片段构建到同一个载体上,通过观察、计算GFP的表达量可快速筛选有效RNAi片段,此法高效经济、省时省力.  相似文献   
154.
应用基因芯片技术检测非综合征型耳聋基因突变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应用遗传性耳聋基因芯片对散发性聋患者进行分子病因学检测,评估其在遗传性耳聋快速基因诊断中的可靠性。方法:门诊收集散发性聋患者10例,取外周血,提取基因组DNA,用遗传性耳聋基因芯片检测4个中国人中常见的耳聋相关基因中的9个热点突变,包括GJB2(35delG、176del16bp、235delC及299delAT)、GJB3(C538T)、SLC26A4(IVS7-2AG、A2168G)和线粒体DNA 12S rRNA(A1555G、C1494T)。同时,PCR扩增GJB2、线粒体12S rRNA基因全序列,DNA测序,以验证基因芯片检测结果的准确性。结果:在10名耳聋患者中,基因芯片方法检出1例携带线粒体DNA 12S rRNA C1494T突变;2例GJB2基因235delC纯合突变;2例235delC杂合突变;SLC26A4基因和GJB3基因未检出突变。基因芯片的结果与测序结果完全一致。结论:遗传性耳聋基因芯片技术对中国人常见耳聋相关基因热点突变的检出率高,结果准确、可靠,具有快速、高通量、高准确性、低成本等特点,能够满足临床耳聋基因检测的要求,同时结合产前诊断技术能有效预防耳聋患儿的出生,因而具有广阔的临床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55.
cDNAs of leaves of 24 pest-resistant cotton (authorization) crosses and their parents in full opening flower stages were amplified and different bands were displayed by DDRT-PCR, with 45 primer combinations. The mean percentage of bands duplicated was 70.1%, which implied that there was a high proportion of pseudopositive fragments in the amplified cDNA. These pseudopositive bands can be reduced using duplicate PCR. Correlation analysis between differential gene expression and hybrid performance and heterosis showed that M4 (bands detected in one parent and F1) was positively correlated with all yield traits, and significantly correlated with boll number; M2 (bands observed in one parent but not in F1 and another parent) was negatively correlated with heterosis of boll number; and M3 (bands observed only in F1) was positively correlated with heterosis of lint yield. These results showed that genes that had dominant and specific expression in top leaves of full opening flower stages were beneficial to yield formation and heterosis occurrence.  相似文献   
156.
用不连续梯度蔗糖密度超离心,从经Triton X-100增溶的褐藻裙带菜类囊体膜中分离到3种色素蛋白复合物条带,分别是捕光复合物、具有光氧化活性的PSⅡ复合物颗粒(区带Ⅱ)以及PSⅠ(区带Ⅲ)。PSⅡ颗粒经毛地黄皂苷增溶后,再次超离心分离得到3条PSⅡ的亚复合物条带。吸收和荧光激发谱显示其中的区带Ⅱ-1为墨角藻黄素-Chl a/c-蛋白复合物,区带Ⅱ-2为Chl a/c-蛋白复合物,两者都只含20kDa多肽;而鲜绿色的区带Ⅱ-3为不含捕光复合物的活性PSⅡ核心。  相似文献   
157.
目的:探讨糖耐量减低(IGT)患者血清瘦素(Leptin)和血浆内皮素-1(ET-1)含量变化及其意义。方法:采用放射免疫法检测65例IGT患者、50名正常健康体检者和50例2型糖尿病患者血清中Leptin和ET-1的含量,同时分别测定体重指数、腰臀比、空腹血糖(FBG)、餐后2小时血糖(2h PBG)及空腹胰岛素(FINS),并用HOMA稳态模型计算胰岛素抵抗指数(HOMA-IR)。结果:糖尿病组、IGT组血清Leptin、ET-1、FBG、2hPBG、FINS、TC含量及HOMA-IR指数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P<0.05),糖尿病组血清Leptin、ET-1、FBG、2hPBG、FINS、TC含量及HOMA-IR指数明显高于IGT组(P<0.05)。IGT组血清Leptin水平与BMI、血清ET-1、FBG、2hPBG、FINS、TC含量及HOMA-IR指数呈显著正相关(P<0.01),IGT组血清ET-1水平与收缩压、舒张压、BMI、血清FBG、2hPBG、FINS含量及HOMA-IR指数呈显著正相关(P<0.01)。结论:瘦素与内皮素-1均可能在IGT发展成2型糖尿病过程中起一定的作用。  相似文献   
158.
以欧石楠茎段为外植体,研究其体细胞胚胎发生和植株再生。对影响茎段不定芽分化及胚性愈伤组织诱导的主导因子进行比较分析,并研究其体胚萌发、生根及移栽;同时,采用树脂切片法对茎段脱分化产生胚性愈伤组织及体胚发育过程进行组织细胞学观察。结果表明,接种在1/2WPM基本培养基上的茎段,胚性愈伤组织诱导率为88.7%,显著高于其他处理,不定芽诱导率可达90.6%,平均分化倍数为3.6个,平均分化苗高3.82cm;体细胞经过成熟培养后。在添加1.0mg·L-1 ZT和0.3mg·L-1 IBA的1/2WPM培养基上萌发,萌发的体胚在I/2WPM附加0.2mg·L-1 NAA和0.3mg·L-1 IBA的培养基上形成完整的体胚苗植株,体胚苗生根率达到87.4%,经炼苗后移栽到蛭石:珍珠岩=3:1(V/V)的栽培基质中,成活率可达63.7%。在显微镜下可观察到球形胚、心形胚、鱼雷形胚和子叶形胚;体细胞胚以间接方式发生,表现为愈伤组织外层细胞直接发生和愈伤组织组织内部细胞发生。  相似文献   
159.
后胸叉骨是昆虫胸部的内骨骼,是重要的肌肉联结点,在昆虫运中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该结构在鞘翅目高级阶元系统发育关系重建中扮演了重要角色,但由于其在低级阶元间的差异较小以及在形态分析中使用困难等因素限制,致使后胸叉骨的研究并未受到广泛重视.国内学者对于甲虫后胸叉骨的研究非常少,甚至长期以来没有中文名称,相关内容只零星散布于教科书和学位论文中,针对蜣螂后胸叉骨形态学研究尚未见报道.本文对金龟科蜣螂亚科9族65种的后胸叉骨进行了详细的比较形态学研究,归纳了族级形态特征,进而探究蜣螂后胸叉骨形态演化趋势及其在系统发育分析中的意义.此外,还对利用现代形态学和几何形态学等方法研究后胸叉骨功能形态的前景进行了阐述.  相似文献   
160.
后胸叉骨是昆虫胸部的内骨骼,是重要的肌肉联结点,在昆虫运动中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该结构在鞘翅目高级阶元系统发育关系重建中扮演了重要角色,但由于其在低级阶元间的差异较小以及在形态分析中使用困难等因素限制,致使后胸叉骨的研究并未受到广泛重视。国内学者对于甲虫后胸叉骨的研究非常少,甚至长期以来没有中文名称,相关内容只零星散布于教科书和学位论文中,针对蜣螂后胸叉骨形态学研究尚未见报道。本文对金龟科蜣螂亚科9族65种的后胸叉骨进行了详细的比较形态学研究,归纳了族级形态特征,进而探究蜣螂后胸叉骨形态演化趋势及其在系统发育分析中的意义。此外,还对利用现代形态学和几何形态学等方法研究后胸叉骨功能形态的前景进行了阐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